水螅的采集_培养和观察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新人教版淡水水螅

八年级生物新人教版淡水水螅

淡水水螅淡水水螅的几个实验水螅在洁净缓流富水草的小河渠或小池塘中生活,附着在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上,以小的甲壳类为食。

在自然环境中,水螅的数量一般较少。

以水螅为材料开展研究和实验,必须首先进行采集和人工培养。

采集在清洁的水域中,于岸边水浅处水草丰盛的地方常有水螅分布。

在不扰动水域环境,晴天光线良好时,仔细寻觅,可看到附着在水草上完全伸展的淡褐色水螅。

采集时可连同水草放入较大的容器中,带回室内,用吸管轻轻吸出水螅,转容器培养。

培养放水螅于玻璃缸或较大的烧杯内,注入洁净的河水或井水(若用自来水时,因多含有氯,可放些水草于阳光下培养一周左右,方可使用),放入少量水草,放朝阳处,保持温度18°—22℃,每日或隔日喂一次水蚤。

喂后约6小时,清除水底的碎屑和污物。

在此环境中,水螅生长良好,很快进行出芽生殖,数量增加较快。

一般在春末夏初(温度快速转高时)或秋末冬初(温度快速转低时)的季节,水螅会产生精巢和卵巢,进行有性生殖。

如冬季来临,水螅食物缺乏,难以饲养时,可喂饱水螅,放在10°—12℃温度下,不喂食,在室内越冬。

水螅的身体逐渐缩小,体色消失,停止运动。

待次春,温度适宜,食物丰盛时,进行人工喂养,水螅很快恢复正常生长发育,开始繁殖。

实验1.水螅的运动水螅附着外物生活,身体伸展,触手伸长,不时缓慢摆动,借以捕食。

水螅时时在移动位置,经常进行滑动。

观察时,可在水螅附着的玻缸或玻杯的壁上,于其基盘附着处,以色笔画点标记(每组可标记10条水螅)。

每隔1—2小时,观察一次,记录它们的移动距离和方向,24小时后,计算出一天移动的距离,再统计一日平均移动距离。

注意,水螅运动的方向有无规律?水螅身体大小(可测体长)与移动距离有无关系?思考其原因何在?在经常观察中,能否看到水螅的尺蠖式运动?翻筋斗运动?基盘分泌气泡上浮运动?可描述各种运动的过程,记录所需时间。

2.水螅的触手数目统计成体的水螅一般具有多少条触手(需要统计数十条水螅或上百条)?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水螅的触手数(采得水螅立即统计每条所具有的触手数)与人工饲养的水螅触手数分别统计,比较二者有无差别?为什么?分水螅为二组,每组10条。

实验22水螅生物学研究

实验22水螅生物学研究

实验22水螅生物学研究实验22 水螅生物学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培养水螅。

2.观察水螅的行为与习性,探讨水螅生存的最适条件。

3.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4.学习动物个体一般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5.初步学习查阅文献及设计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活水螅、活饵(水蚤、水丝蚓等)。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1.器具由同学根据实验设计自行准备,如: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镊子、吸管、培养缸、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刀片等。

2.药品洗衣粉、食盐、谷胱甘肽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实验前同学查阅文献、资料,就解决以下某些问题或其他生物学问题提出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并报告实验结果。

(一)水螅的培养了解水螅的生活环境以及食物、温度、水质等因素对水螅生长、繁殖的影响。

(二)观察水螅的行为与习性1.运动水螅营附着生活,但能通过身体和触手作各种运动,最为常见的是收缩、伸展运动。

注意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水螅进行尺蠖样运动、翻跟斗运动、或在附着物上滑行、或倒悬于水中。

2.摄食(1)观察在不同饥饿状态下,水螅遇到食物时的反应,并注意观察其摄食行为。

(2)观察水螅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3.生殖与再生(1)无性繁殖行为观察。

(2)有性繁殖行为观察。

(3)再生行为观察。

4.对刺激的反应(1)观察水螅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2)观察水螅离体触手对刺激的反应。

(三)实验设计提示1.选择实验组合(1)不同饵料、投喂量喂养水螅的对比试验。

(2)不同水质、换水方法和次数对水螅生长的影响。

(3)pH值、温度变化对水螅生殖的影响。

(4)水螅对外界刺激(如洗衣粉、食盐、谷胱甘肽等)的反应。

2.实验计划书及其他(1)实验计划书中应包括:目的、材料、器具、步骤及预期结果等内容。

(2)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设置重复实验及实验对照组,以减少实验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五、作业与思考题(1)培养获得一定数量的水螅。

(2)以小论文形式报告实验结果。

附录:水螅的采集、培养和装片1.采集采集水螅以夏秋两季最为适宜,尤其是3-4月间,水螅的增殖较盛。

观察水螅实验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

观察水螅实验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

济南版观察水螅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时间
目的要求: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
1、用吸管吸去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几分钟。

2、用放大镜观察水系的外部形态。

3、用吸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4、对照图2.2-3,在低倍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小组讨论:
1、描述水螅的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食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和特点?。

4、下图是水螅的结构模式图,请识图回答:
(1)请填出图中各序号名称:
1 ;
2 ;
3 ;
4 ;
5 ;
6 。

(2)水螅的刺细胞大多藏着和,对它的捕食起重要作用。

(3)水螅在营养环境好的时候,主要通过的方式进行生殖。

水螅实验报告

水螅实验报告

水螅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对水螅的观察,了解其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实验材料:
1. 水螅样本
2. 显微镜
3. 平板玻璃
4. 显微镜玻璃片
5. 滴管
实验步骤:
1. 将水螅样本置于容器中,并加入适量水分。

2. 使用滴管将水螅样本取出,并放置在平板玻璃上。

3. 使用显微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颜色、大小等。

4. 注意观察水螅的运动方式和速度。

5. 使用显微镜玻璃片将水螅盖住,并继续观察其行为特征。

6. 观察水螅的食物摄入方式和食性,包括摄食部位和食物品种。

7. 记录观察到的水螅行为和特征。

实验结果:
1. 水螅的身体呈细长形,约有几毫米至一厘米长,呈透明或灰白色。

2. 水螅以划动身体尾巴的方式前进,速度较快。

3. 水螅在显微镜玻璃片下有一定的障碍,会反复碰撞玻璃片。

4. 水螅通过伸展其口器来摄取食物,通常以浮游生物为食。

5. 水螅在摄取食物后会停止移动,集中摄取食物。

结论:
水螅是一种透明或灰白色的细长形动物,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其通过划动身体尾巴的方式前进,速度较快,但在显微镜玻璃片下会受到一定的障碍。

水螅具有较强的觅食能力,并能通过伸展口器摄取食物。

该实验的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水螅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和行为提供参考。

实验3水螅等腔肠动物

实验3水螅等腔肠动物

2.刺细胞和刺丝囊
水螅体表面有许多瘤状的小突 起,称为刺胞架(由皮肌细胞 和几个刺细胞融合而成) 水螅受到刺激后,刺丝囊是由 刺细胞中压出,从刺丝囊射出 众多刺丝。刺细胞是腔肠动物 所独有
(二) 水螅玻片标本观察
1.外胚层细胞
细胞多呈短柱状,主要由外皮 肌细胞组成,其中含有间细胞、 刺细胞、感觉细胞、腺细胞和 神经细胞等。 外皮肌细胞 短柱状,细胞核近 中央处。 间细胞 细胞小(与皮肌细胞的 核大小略等),夹在皮肌细胞 基部之间,常数个在一起。是 胚胎期细胞,可分化为生殖细 胞和刺细胞 刺细胞 中央具有一染色深的圆 形或椭圆形的刺丝囊。 感觉细胞 细胞小(形似橄榄), 染色深,分布在外皮肌细胞间。 腺细胞:主要分布在口周围和 基盘处,细胞含有细小深色的 颗粒。
3.中胶层
在内、外胚层之间,极薄, 是由两层细胞分泌形成的非 细胞胶状物质构成。起注明各部分名称。 绘水螅体壁纵切图,并详绘其中一部分体 壁,示各种细胞
实验三水螅等腔肠动物
一、实验目的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水螅,掌握两胚层动物的基本结构和 特征; 2.认识常见的腔肠动物种类。 二、实验材料 水螅的整体装片、纵切片或横切片。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水螅模型观察 1.外部形态
水螅具辐射对称的体型,只有 上下的差别而无左右之分。 水螅身体呈圆柱形,附着于物 体的一端称基盘,游离端为口 端,上有圆锥状突起的垂唇, 其顶端为星形的口,口周围有 5-12个细长而中空的触手环绕。 身体具一个空腔,称消化循环 腔。有些个体近基盘处长有芽 体,其消化循环腔与母体是相 通的
2.内胚层细胞
细胞多是长方形的,主要由 内皮肌细胞和腺细胞构成, 间细胞、感觉细胞和神经细 胞数量则很少,它们的形状 和分布部位与外胚层的间细 胞和感觉细胞相似。 内皮肌细胞 细胞大而长, 呈囊状,有些皮肌细胞具有 鞭毛,有营养和运动的功能。 腺细胞 狭长形,顶端常膨 大,细胞内有染色深的颗粒。

演示实验名称 观察水螅

演示实验名称    观察水螅

演示实验名称观察水螅(书上5页)
实验目的: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实验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的标本,显微镜,放大镜。

方法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水蚤的外部形态。

2、观察水螅图片和标本,在低倍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小组讨论:1.描述水螅的形态特点: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具原始的消化腔,出现了细胞外消化;体壁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具有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

2.水螅是如何捕食的:触手将捕获物移向口部;口张开,食物进入消化循环腔;腺细胞分泌酶行细胞外消化;消化后形成的食物颗粒,由内皮肌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再经口排出体外。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和特点:体壁只有内外两个胚层构成;消。

“观察与思考”软体动物水螅的实验报告单-何武

“观察与思考”软体动物水螅的实验报告单-何武

“观察与思考”实验报告单
名称观察与思考“观察水螅”年级八上学科生物学编号10 类型观察与思考编写何武提交时间
实验内容
培养的草履虫,草履虫整体装片,草履虫生殖装片,水螅整体装片,水螅横切片,水螅纵切片,材料用具
水螅过精巢、卵巢切片。

显微镜,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观看下面的水螅的结构图
观察与分析
方法步骤
1. 采集水螅:春末夏初或中秋季节,可在无污染、水草丛生的池塘、河流、湖泊、水库,先捞取适量的水草放入
白色洗脸盆内,再加足量的水,然后把脸盆端到明亮处静置片刻,用肉眼并配以放大镜,仔细从水草上寻找水
螅。

如果发现有身体一端附着在水草上,一端伸出长长的触手,灰褐色或灰白色的物体,那就是水螅。

2.培养水螅:水螅对水质十分敏感和要求严格,因此水质一定要洁净,必须勤换培养用水,这是养好水螅的关键。

如果水体大可放少量水草,如不放水草就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以换原培养水的1/3为宜;每日要有3h光照,
以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使水体能有较高的溶氧量,光线以散射光为宜,避免水温过高。

3.用吸管吸出玻璃缸中培养的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或试管里。

待水螅触手完全伸展后,用放大镜观察。

4.观察水螅的体型,触手的数目和排列状况,以及口,基盘的位置。

5.夏季或初秋温度适宜时,在饵料丰富的培养缸中,可以找到带有芽体的水螅。

观察芽体的形态和着生的位置。


秋末冬初温度下降时,在饵料较少的情况下,寻找体壁带有突起的水螅。

这突起就是水螅的精巢和卵巢。

注意观。

最新 探究双头无基盘水螅其形成原因-精品

最新 探究双头无基盘水螅其形成原因-精品

探究双头无基盘水螅其形成原因水螅(Hydra)是最原始的刺细胞动物(Cnidari-a),是动物学教学以及发育生物学等科学研究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

通过纵切水螅可获得双头水螅和多头多基水螅。

在水螅培养过程中,用哲水蚤(Calanoida)喂水螅,有时可见具畸形触手的水螅。

水螅体仅有 2 层细胞,但不同体区的组织特性有明显区别。

例如,垂唇至出芽区的内胚层细胞较厚,内胚层细胞主要由腺细胞和内皮肌细胞构成,是水螅消化、吸收营养及细胞增殖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细胞迁移传递至触手、茎区及外胚层。

茎区内胚层细胞是一些老化的即将被淘汰的细胞,外形观察比较透明。

老化细胞从触手末端和基盘反口孔处脱落。

在培养水螅的过程中,曾发现多头或多基盘的个体,以及带有畸形触手的个体,但双头无基盘水螅迄今未见报道。

笔者于 2012 年 3 月在检查水螅时发现 1 例双头无基盘水螅,为探究其形成原因,本实验采用嫁接方法,探索人工产生双头无基盘水螅的途径,并对其发育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为水螅形态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水螅的采集与培养本实验使用的普通水螅(Hydra vulgaris Pallas,1766)采自珠江支流东江惠州市区江段水域,为单系无性繁殖的群体,室温培养(25±2)℃,空调控温。

每天饲以水蚤,每 24 h换 1 次水。

1.2 嫁接前准备取无芽体水螅 28 条,饥饿处理 24 h。

准备 1 号昆虫针、手术刀片、眼科镊、载玻片、直径 3.5 cm 的培养皿和0.5 cm×0.5 cm 的塑料片,洗净后置于60℃烘箱中烘干备用。

1.3 嫁接操作取 2 条水螅置于载玻片上,体视显微镜下分别在水螅胃区横切为二,保留带触手的体段。

用眼科镊取 1 块塑料片穿在昆虫针中部,镜下从 1 条水螅体段的垂唇穿入,切口处穿出,再从另 1 条水螅体段切口处穿入,从垂唇处穿出,再取塑料片穿入针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细胞等。
六 、观 察 活 水 螅
将水螅放入 50%的 醋 酸 中 浸 20min, 取 出 放 在 载 玻 片 上 ,
水螅的观察。先将水螅盛在培养皿中, 待其完全伸展后, 加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 可见到刺细胞略呈圆形, 端部放出
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水螅体呈圆柱状, 附着在物体上的一端, 是 刺丝。转于高倍镜下观察, 还可看到刺丝囊、刺柄、刺细胞。
食料充足的情况下, 水螅会不断地进行出芽生殖。还可以把活 中胚层和内胚层, 中央的空腔是水螅的消化腔。然后观察纵切
水螅切成小 段 , 在 水 分 、营 养 、温 度 等 都 适 宜 的 情 况 下 , 水 螅 断 的触手。若有芽体时, 观察芽体的胚层与母体的关系。最后观察
体则会生长, 慢慢地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水螅。
模仿练习。结果学生只做了一步: 2× 2 =2÷3×2, 就 被 卡 住 3
了。教师激发说: 难道因为 2 除以 3 除不尽, 我们就没法表示每份 是多少了吗? 有谁能利用旧知识来解决这个难题? 在此, 教师巧妙 地发问, 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 继而学生思维活跃, 大胆地思 考、探索, 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活动, 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 从 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 下转 107)
基盘; 另一端为圆锥形突起, 叫垂唇。垂唇中央为口, 周围有一
实 验 教 学 的 经 验 表 明 , 水 螅 的 采 集 、培 养 和 观 察 , 不 仅 可
圈细长的触手, 一般 6~10 条。水螅的这种体型属于辐射对称 以为实验教学提供活体材料, 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
形式。若用解剖针轻轻触动其中一条触手, 会发现水螅即将此 习兴趣与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规
的认识与行为方式, 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认识结构来思考问
( 二) 扶正诱导, 顺应情绪。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题, 有的放矢地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他们掌 创设种种良好的身体锻炼情境, 诱导和启发他们主动地去锻
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运动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 炼。在锻炼中教师即使发现有的学生没按照要求去做, 也要因
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不尽激发了学生探求新 知的欲望, 好胜心促使学生努力除下去, 这就使学生获得了对 循环小数的感性认识, 为学习循环小数积累了材料。
然 后 引 导 学 生 对 商 进 行 比 较 、分 析 、综 合 , 抽 象 出 循 环 小 数的本质属性。
由此可见,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外部知识和 内部知识的叠加, 而是一个有层次的发展, 而这个递次发展的
经验交流
2007 - 09
底污物, 拔掉木塞随水排除污物。当水面下降时, 应随即添加入 时, 全身都发生收缩反应, 以避开有害刺激。
池塘水至原有水面高度的标记上, 以防止水螅因接触不到水而
水螅切片的观察。先用放大镜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区别出
死亡。若有少许残留污物, 可用吸管清除。在温度适宜( 16℃) 、 水螅的口端和基盘的一端。再用低倍显微镜观察, 认出外胚层、
惯。
势利导, 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其活动。例如, 在“跨越式跳高”教
( 三)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 能调节 学中, 有 的 学 生 觉 得 自 己 跳 得 好 了 , 就 会 练 起 俯 卧 式 或 其 他 形
学生的情绪状态。在体育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 式的跳高, 这时教师不应斥责这些学生或禁止其活动。如果这
过程。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形成概念的具
例如, 整数乘分数的法则教学, 可以这样设计:
体材料,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通过分析、综合、比较, 抽象出
1.根据算式意 义 操 作 。 让 学 生 准 备 12 根 火 柴 , 根 据 算 式
概念的本质属性, 再让学生用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所以提倡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自 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主 学 习 的 目 的 就 在 于 最 大 限 度 地 调 动 学 生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随 着
二、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 培养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的深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 思维得到
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必须对原有材料与所学知识有深
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 使课堂更加充满生 系, 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养成锻炼的习惯,
机和活力, 学生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产生满足感和 最终有兴趣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美感, 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克服自卑或骄傲倾向, 共同钻研运动
总的来讲, 学生表现出积极自觉的行动或情绪才会有行
2007 - 09
经验交流
出不同的要求。对差生加强练习的辅导树立他们的信心, 对较
( 一) 明白事理, 激发兴趣。要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最
好的学生要满足他们的需要, 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提高。总之, 终养成良 好 的 习 惯 , 首 先 要 使 学 生 明 白 体 育 锻 炼 的 意 义 , 激 起
其收缩时可使水螅身体或触手变短。水螅的神经属于网状神
作者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
经, 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 所以当其身体一部分受到较强刺激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刘小蓬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 现代的教学已打破了传统 过程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所以, 传播新知的过
的教学模 式 , 现 在 的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体 , 学 生 积 极 主 动 参 与 教 程, 更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培养, 智能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提高。
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通晓知
一、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培养思维能力
识的来龙去脉。因此,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创
对于学生来说, 数学学习不仅是模仿和记忆, 更是一个 新能力的基础。运算法则的掌握, 关键在于理解。教师要结合实
之间的交往, 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 它不仅直接关系课堂教 样做, 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就会遭到削弱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
学的效果, 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和发展, 良 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 提出更高的要求, 或进行个别
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 师生之间会 辅导提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融洽了师生关
“再创造”的过程, 即在一定的情境中, 通过思考与交流, 建构自 例,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去尝试、去发现, 概括运算法则。这
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留给学生 样, 学生不但懂得如何算, 而且懂得为什么这样算, 有利于提高
充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学生运用法则正确计算的能力。
技术, 寻找预防失误的方法, 从而获得成功。在体育活动中, 引 为上爱好某项活动。只有持之以恒的爱好运动才会坚持终生的
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各人的优势和特长, 形成群 体育锻炼。因此, 我们要造就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就必须
体意识增强凝聚力, 使个性得到发展, 形成共同的爱好和兴趣。 努力不懈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这样, 才能有效地克服死记硬背概念的现象, 使学生的思维能
( 1) 12× 1 、( 2) 12× 2 、( 3) 12× 3 、( 4) 12× 5 的意义取出相




力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应 的 根 数 。 并 结 合( 3) 、( 4) 两 题 思 考 过 程 的 回 答 , 教 师 板 书 :
要让每个学生发挥学习的潜力, 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每个人 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与此同时, 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与课
的长处, 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对运动感兴趣的目的。
外体育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充分利用教材教法。利用
(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体育教学突出的特点是 活动 内 容 及 组 织 形 式 的 新 颖 性 与 情 趣 性 来 激 发 学 生 的 偶 发 兴
三 、培 养 学 生 的 主 体 参 与 意 识
作者单位: 广西容县杨村第二中学
水螅的采集、培养和观察
张惠英
摘 要: 此文叙述了采集、培养和观察水螅的步骤与方法, 既为水螅的观察提供实验材料, 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一 、实 验 目 的 1. 到野外采集水螅, 并进行培养, 为水螅的观察实验提供 活体材料。 2. 指导学生掌握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螅外形、结构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 、实 验 内 容 水 螅 的 采 集 、培 养 和 观 察 。 三 、实 验 材 料 和 用 具 1. 活体水螅; 2. 塑料水桶; 3. 玻璃缸; 4. 吸管; 5.放大镜; 6. 显 微 镜 ; 7. 盖 玻 片 ; 8. 载 玻 片 ; 9. 培 养 皿 ; 10. 解 剖 针 ; 11. 50% 的醋酸。 四 、活 水 螅 的 采 集 水 螅 是 多 细 胞 动 物 。它 多 生 活 在 富 有 水 生 植 物 、水 质 比 较 清洁的淡水中。其以各种小甲壳动物( 如溞类、剑水蚤等) 、小昆 虫幼虫和小环节动物等为食。它的触手有很强的捕食能力, 被 捕的食物可比水螅大很多倍。它喜欢阳光, 较多附着于近岸浅 水处的金鱼藻等水生植物体上。一般在野外的莲花池塘, 或其 它具有水生植物且水流比较缓慢的无工业污染的水溪、水沟 里, 都可以采集到水螅。由于水螅常常附着在水生植物体上, 特 别是附着在生长良好的金鱼藻等植物尖端的茎叶上, 在采集
如, 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 可以这样设计: 先出示四组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比赛:
12× 3 =12÷4×3=3×3=9, 12× 5 =12÷6×5=2×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