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精品教学案: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重点掌握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
2.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如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了解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宗教纷争。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作业设计:
(1)课后作业: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中古时期欧洲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运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概念。
(3)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如“中古时期欧洲为什么被称为封建社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学习: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讲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中古时期欧洲的文化:阐述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化、世俗文学等文化成就,以及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4.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介绍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宗教纷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影响。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XXX《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首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性的欧洲封建社会。
XXX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表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
这也表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肉体与经济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增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1、英国甚至入手下手逐步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首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令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
人教版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中古西欧——“黑暗”时代
思考: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哪些方面的权力?
材料一:天主教会是中世纪西欧庞大的经济实体,它拥
有大量地产,向广大农民征经收济高额封建地租,甚至收苛
捐,如赦罪费、法庭诉讼费,出卖赎罪券 ——《世界文 化简史》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尽管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是分割 的,但宗教却是统一的。(基督教会)是一个统一而又
同: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 异:农奴的地位相对奴隶较高;与奴隶相比,农奴受到的束缚更宽松。
一、中古西欧——“黑暗”
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徒一生与基督教会的关系
出生后首先在神父的 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婚时在教堂由 神父主持婚礼
临终,为了灵魂升天堂, 请神父主持涂香油仪式, 死后的葬礼也在教堂举行, 葬礼结束后,死者直接埋 入教堂附属的墓地
材料二: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 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
发展奠与罗定马现法的代复兴欧密洲不可法分律。自,19影世纪响以深来,远欧洲大
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摘编自沈芝《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
三、中古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不同点:
1.时间不同: 2.维持形式不同: 西周: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 西欧: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一、中古西欧——“黑暗”时代
(二)庄园与农奴制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填写下列表格。
土地 类型
领主自营地
经营管理者
领主
农民 份地
自由农 份地
农奴 份地
自由农 农奴
权利及义务
⑴提供农民土地;⑵直接经营领主自营 地;⑶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 维护庄园秩序
高中人教版必修2019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解释】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贵族体系与政局动荡的原因。
理解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内涵与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史料史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结合材料,比较中国西周分封制与中世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⑵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史料解读:史料一:史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史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撰写一篇关于中古时期欧洲某一国家的短文,要求涵盖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其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
-分析中古时期欧洲基督教会在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结合具体历史事件进行论述。
-探讨中古时期欧洲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经济变革的作用。
3.拓展作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地展示中古时期欧洲的历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策略: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方面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
4.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完成课本第2单元第3课的课后习题,加深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知识的理解。
-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中古时期欧洲封建社会的思维导图,梳理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社会经济变革等关键知识点。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规范、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2.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思考庄园与农奴制度的特点:
1.经济上:自给自足,相对封闭
2.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知识评测,思维提升:
1.(2021·唐山高一期中)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所有B.农奴份地所有权属于农奴
C.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D.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罗马帝国分裂图,14世纪世界地图。从地理位置和时空上明确中古时期的历史概念:在世界历史上,515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即“中世纪”。
组织学研,完成学案:6分钟
学生展示,提出质疑:
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宗法制的区别?
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对中古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B.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C.各级封建主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板书设计:单元课题第二Fra bibliotek元课时题目
第三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型
新授课
内容与内容解析
课时:第三课第一课时
课本内容剖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叙述了5—15世纪欧洲社会的变迁。本课一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是本课重点。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君、封臣通过土地联系在一起,大小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领主独立行使权力的结果是西欧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庄园也是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随着封君封臣制度而产生的。作为个生产单位,庄园的土地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中古中后期,随着城市在西欧的兴起,国王利用城市的支持开始建立统一的王权国家。在宗教上,中古西欧形成了教会和世俗政权并立的格局。东欧部分主要谈了拜占庭帝国早期幸存的原因和《罗马民法大全》的编订;俄罗斯部分重在说明近代俄罗斯国家是在反抗蒙古统治以及随后的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出示拜占庭纹章和俄罗斯的国徽。
设问:大家知道这两幅图分别是哪个国家的标志吗?教师: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幅图有很大的相似,都有两头鹰。
双头鹰的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
它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
拜占庭帝国在东欧统治了千余年的,深刻地影响了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与西欧不同的文化。
拜占庭和俄罗斯因其一度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地跨欧亚两洲的地缘特点,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拜占庭和俄罗斯两个国家。
二、新课讲授一、拜占庭帝国教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又称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继续发展。
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出示地图: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它的都城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公元前476年,东罗马帝国的领地主要集中在爱琴海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在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东征西讨,打败波斯帝国,击溃汪达尔族、从哥特人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海。
,拜占庭帝国的土地再次横跨欧亚非三个大洲,几乎看到了罗马帝国中兴的希望那么,如此庞大的帝国,依靠什么来统治和治理是有效的?(法律)为加强统治,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们系统整理罗马法,主持编定《罗马民法大全》,由4部分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
其中代表的经典法律是《查士丁尼法典》,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段史料来详细的了解下这个法典的具体内容。
投影:《法理概要》对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任何受治于法律和习惯的民族都部分适用自己特有的法律,部分则适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
至于出自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案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I、历史纲要导引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基督教会和伊斯兰教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II、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年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及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衰亡的原因及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及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重点难点内容提要原始农耕文明初期,人类依然处于彼此格局的状态,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彼此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每一件活动仅引起当地人的注意。
然而,随着农耕文明的纵深发展,欧亚大陆曾经孤岛般分布的文明区域相互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
农耕文明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生活区域以外的认知渴求,渐渐地使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相互接触,甚至密切交流,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已经非常密切。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上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以及中华秦汉帝国的出现,使武力扩张成为一种可能。
然而,武力扩张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帝国统治者通过战争、掠夺等方式将帝国的文化输入到他们的未知区域,他们又从那儿获得新的文化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精品教学案
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建庄园的政治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封建庄园的经济特征
(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①领主的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