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氮的循环》精品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氮的循环PPT课件 鲁科版优质课件

氮的循环
第一课时
联想•质疑
➢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有关的
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产生了哪些物质?
➢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于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天上
自
然
界
中 氮
人间
循
环
N2 NH3
NO NO2 HNO3
地下
NH3 、NH4+、 NO3—
氮循环中重要物质
• (1)氮气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NO2气
2NO2→← N2O4
红棕色 无色
课堂小结
• 1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是通过固氮方式;动,植 物转化;土壤和水体中微生物驱动形成氮的循 环过程. 2 氮分子内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氮分子通 常情况下性质稳定.只有在放电条件下才能与 氧反应;氮和氢气要在高温高压,催化剂存在 下反应 ,且反应是可逆的 。
它能与氧反应生成C, A,C气体均溶于水, 90
80
其水溶液分别呈碱性和酸性.推断
70
60
A ,B ,C的化学式.
50 东部 40 西部
▪ A NH3
C Nபைடு நூலகம்2
30 北部 20 10
0 第一季度二第三季度四
• 4、一定条件下,将NO和O2 以体积比1:1混合,所得气体 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
• ( D)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NO是:
无色、难溶于水的 气体,在常温下 能与氧气反应生 成二氧化氮。
NO
NO2
2有NO毒+O2
2红N棕O色2 有毒
3NO2+H2O 2HNO3+NO
问题:1 将盛有氧气和二氧化氮混
第一课时
联想•质疑
➢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有关的
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产生了哪些物质?
➢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于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天上
自
然
界
中 氮
人间
循
环
N2 NH3
NO NO2 HNO3
地下
NH3 、NH4+、 NO3—
氮循环中重要物质
• (1)氮气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NO2气
2NO2→← N2O4
红棕色 无色
课堂小结
• 1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是通过固氮方式;动,植 物转化;土壤和水体中微生物驱动形成氮的循 环过程. 2 氮分子内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氮分子通 常情况下性质稳定.只有在放电条件下才能与 氧反应;氮和氢气要在高温高压,催化剂存在 下反应 ,且反应是可逆的 。
它能与氧反应生成C, A,C气体均溶于水, 90
80
其水溶液分别呈碱性和酸性.推断
70
60
A ,B ,C的化学式.
50 东部 40 西部
▪ A NH3
C Nபைடு நூலகம்2
30 北部 20 10
0 第一季度二第三季度四
• 4、一定条件下,将NO和O2 以体积比1:1混合,所得气体 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
• ( D)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NO是:
无色、难溶于水的 气体,在常温下 能与氧气反应生 成二氧化氮。
NO
NO2
2有NO毒+O2
2红N棕O色2 有毒
3NO2+H2O 2HNO3+NO
问题:1 将盛有氧气和二氧化氮混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ppt(3套)

1. 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其体积分数各是多少?
提示:N2:78%,O2:21%,稀有气体:0.94%, CO2:0.03%,其他:0.03%。
2.氮气的性质与相应的用途是什么?
提示:(1)化学性质稳定——作粮食、果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灭火。 (3)与 H2 反应——制造硝酸、氮肥的原料。 (4)液态温度低、性质稳定、无毒——做冷冻麻醉剂。
)
解析:在反应 3NO2+H2O===2HNO3+NO 中,NO2 中 N 元 素为+4 价,而 HNO3 中 N 元素为+5 价,NO 中 N 元素为+ 2 价,反应前后 N 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故 NO2 既作氧 化剂又作还原剂。
答案:D
考查氮气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制法
1.氮分子的结构 氮分子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由于氮分子中两个 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因此 氮分子的结构很稳定。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新知探究] 探究 1 存在及应用
游离态 和_______ 化合态 。 (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 5 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 ___ 3 个电 (2) 氮原子最外电子层有 ___ -3 价。 子,显____ -3 、0、+1、+2、+3、+4、____ +5 。 (3)氮元素有多种价态:____
游离态 氮转化为_______ 化合态 氮的过程。 (1)定义:使_______
(2)分类:
高能 固氮 _____ 自然固氮 生物固氮 氮的固定 合成氨 人工固氮 仿生 固氮 _____
[必记结论] (1)N2 和 CO 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与空气接近, 故 N2、 CO 的密度与空气接近,实验室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2)氮分子中两个氮原子之间存在很强的作用力, 故 N2 性质 很稳定。 (3)可逆反应必须满足“两同”:①相同条件;②正反方向 同时进行。 (4)高能固氮指 N2 在雷电作用下生成 NO;生物固氮指植物 根瘤菌把 N2 转化成 NH4 、NO3 。
优质课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 3.2《氮的循环》课件(第一课时) (共26张PPT)

3. 在新疆和青海的交界处,有一处山谷,每当 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电闪雷 鸣,人、畜遭雷击而毙命,奇怪的是这里牧草茂 盛、四季常青,被当地人称为魔鬼谷。最近地 质工作者揭开了谜底—该地质表层处有一巨大磁 铁矿,当人畜进入后形成尖端放电。请同学们解 释牧草茂盛的原因,并用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来表 示。
2NH3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氮的氧化物很多:如NO、 N2O、 NO2、 N 2O 3 、 N 2O 4 、 N 2 O 5等 (1)一氧化氮
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在常温下能与氧气 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
缺点: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一氧化碳还强, 更容易造成人体缺氧。 优点:一氧化氮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 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 1、NO、O2和H2O反应
• 4NO+3O2+2H2O=4HNO3 • 2、NO2、O2和H2O反应
• 4NO2+O2+2H2O=4HNO3
【课堂练习】
1.下列几种固氮方式中属于人工固氮的有( D ) 属于自然固氮的有( A B ) A. 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 B.豆科作物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 C. NO 与 O2 反应制备NO2 D. 由 N2与3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NH3 2.现有两个集气瓶它们分别盛装 O2与 NO气体, 你怎样通过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区别开?
二、氮循环中重要物质
1、氮气:常温下性质稳定,很难与其它物 (1)与氧气的反应
质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氢 气等物 质发生反应 注意:
N2 分子中 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生成 两个氮原子 一氧化氮气体 放电 共用三对电 N2 + O2 == 2NO 子,结构特 一氧化氮气体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化合, 别稳定 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溶解于水时与水反
氮的循环PPT课件

氮的循环
联想•质疑
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有关的
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产生了哪些物质? 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于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天上
自 然 界 中 氮 循 环
N2
NO NO2 HNO3
人间
NH3
地下
NH3 、NH4
+、 NO
—
3
氮循环中重要物质
• (1)氮气
放电
• •
B、与氢气反应
工业合成氨:
•
N2+3H2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3
• 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
• 方向进行的反应。
把单质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叫氮的固定
高能固氮 自然固氮 氮的固定 生物固氮 人工固氮
及时巩固
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C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B、闪电时N2转化为NO
3
某集气瓶中装有NO然后倒置在水槽中再 向瓶内通入21mlO2时最后集气瓶中的液面 还在原来位置.则原集气瓶中NO 的体积为 ( B )ml • A 6 ml B 12 ml C 16 ml D 18ml
3 A ,B .C三种气体,A为无色,在一定条 件下A能与氧气反应生成B,B不溶于水 它能与氧反应生成C, A,C气体均溶于水, 其水溶液分别呈碱性和酸性.推断 A ,B ,C的化学式. NO 2 NH 3 A C
课堂练习
1、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 与排放NO2有关的是:(A B)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 C 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2 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 NO 和O2混和气置于试管中,并 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 剩余气体的体积为原总体积的 ( C ) •A D
联想•质疑
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有关的
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产生了哪些物质? 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于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天上
自 然 界 中 氮 循 环
N2
NO NO2 HNO3
人间
NH3
地下
NH3 、NH4
+、 NO
—
3
氮循环中重要物质
• (1)氮气
放电
• •
B、与氢气反应
工业合成氨:
•
N2+3H2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3
• 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
• 方向进行的反应。
把单质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叫氮的固定
高能固氮 自然固氮 氮的固定 生物固氮 人工固氮
及时巩固
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C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B、闪电时N2转化为NO
3
某集气瓶中装有NO然后倒置在水槽中再 向瓶内通入21mlO2时最后集气瓶中的液面 还在原来位置.则原集气瓶中NO 的体积为 ( B )ml • A 6 ml B 12 ml C 16 ml D 18ml
3 A ,B .C三种气体,A为无色,在一定条 件下A能与氧气反应生成B,B不溶于水 它能与氧反应生成C, A,C气体均溶于水, 其水溶液分别呈碱性和酸性.推断 A ,B ,C的化学式. NO 2 NH 3 A C
课堂练习
1、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 与排放NO2有关的是:(A B)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 C 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2 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 NO 和O2混和气置于试管中,并 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 剩余气体的体积为原总体积的 ( C ) •A D
《氮的循环》课件

平衡的重要性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自然界的氮素循环和 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因素
影响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平衡的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微生物活 性、土壤和水域的特性等。
平衡的维护
维护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 使用化肥、控制土壤和水域的污染等。
05
氮的循环与环境
细菌完成。
氨化是将含氮有机物转化 为氨的过程,是许多植物 和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来源
。
氮的循环的重要性
氮的循环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是生物圈中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
氮的循环对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合理利用和管理氮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 量和质量。
同时,氮的循环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如过量排放含氮气体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加 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应加剧,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减少氮气排放、改善氮的循环利 用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
施之一。
氮的循环与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过多,导致水生生物大量繁殖的 现象。
氮的循环过程中,过量的氮气排放和流失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控制氮的排放和合理利用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硝酸盐
氨在有氧条件下被氧化成硝酸盐 ,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氮肥之一
,对农业非常重要。
硝酸
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会产生大量能 量,这是人类利用能源的一种方式 ,如通过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和 氧气反应生成硝酸。
氮气
在自然环境中,氨通过生物固氮作 用和闪电等自然现象转化成氮气, 重新回到大气中,完成氮的循环。
04
反硝化作用
01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自然界的氮素循环和 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因素
影响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平衡的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微生物活 性、土壤和水域的特性等。
平衡的维护
维护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 使用化肥、控制土壤和水域的污染等。
05
氮的循环与环境
细菌完成。
氨化是将含氮有机物转化 为氨的过程,是许多植物 和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来源
。
氮的循环的重要性
氮的循环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是生物圈中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
氮的循环对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合理利用和管理氮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 量和质量。
同时,氮的循环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如过量排放含氮气体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加 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应加剧,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减少氮气排放、改善氮的循环利 用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
施之一。
氮的循环与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过多,导致水生生物大量繁殖的 现象。
氮的循环过程中,过量的氮气排放和流失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控制氮的排放和合理利用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硝酸盐
氨在有氧条件下被氧化成硝酸盐 ,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氮肥之一
,对农业非常重要。
硝酸
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会产生大量能 量,这是人类利用能源的一种方式 ,如通过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和 氧气反应生成硝酸。
氮气
在自然环境中,氨通过生物固氮作 用和闪电等自然现象转化成氮气, 重新回到大气中,完成氮的循环。
04
反硝化作用
01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引言概述:
氮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它在生物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地球上不同环境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氮的转化和氮的释放等过程。
了解氮的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氮的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一、氮的固定过程
1.1 大气固定:氮气通过闪电和紫外线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盐,落入地表。
1.2 工业固定:人类通过工业化生产氮肥,将氮固定在土壤中。
1.3 生物固定:植物通过共生菌固定氮,将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
二、氮的转化过程
2.1 氨化作用:氮气转化为氨,由细菌完成。
2.2 硝化作用: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由硝化细菌完成。
2.3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由反硝化细菌完成。
三、氮的释放过程
3.1 植物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用于生长和发育。
3.2 动物摄取: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中的氮,用于自身代谢。
3.3 分解作用:有机物分解释放氨和硝酸盐,进入土壤。
四、氮的循环意义
4.1 生态平衡:氮的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中氮的平衡,促进了生物多样性。
4.2 农业生产:氮的循环使得土壤中的氮得以循环利用,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4.3 环境保护: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有助于减少氮肥的过量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结语
氮的循环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生态过程,它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转。
通过深入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维持生态平衡。
希翼本文能够匡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氮的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化学课件《氮的循环》优秀ppt14(8份) 鲁科版3

现象
反应程度 反应剧烈 反应缓慢
溶液变化 由无色变 绿色
由无色变 蓝色
气体
红棕色气体
无色气体,遇到 空气变红棕色
固体变化
逐渐溶解
硝酸与铜的反应
完成探究学案中的相关内容
硝酸在反应中都
Cu+4HN表O现3(氧了浓化)哪=性=些C性u(质NO?3)2+2NO2↑+2H2O
和酸性
~2e-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写出Fe与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
Fe+4HNO3(稀)==Fe(NO3)3+NO +2H2O
思考:1、为什么有的同学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2NO+O2==2NO2
2、还有的同学发现当铁粉过量时溶液会成浅绿色? Fe+2Fe(NO3)3==3Fe(NO3)2
总结:
(1)硝酸与金属反应一般不能产生氢气。 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NO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NO2 铁与稀HNO3反应时,HNO3过量,产物为Fe(NO3)3,Fe过量 ,产物为Fe(NO3)2 在金属与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中,硝酸表现酸性和氧化性 (2)硝酸能氧化除Au、Pt、Ti 以外的所有金属。但在常 温下,浓硝酸可使Al、Fe钝化,因此可用铝质或铁质容器 盛放浓硝酸。发生钝化时硝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3)做硝酸与金属反应实验时要注意用NaOH溶液吸收尾 气,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2、与非金属的反应
△
C+4HNO3 (浓) ==CO2↑+2H2O+4NO2↑
与非金属反应
非金属的产物是高价氧化 物(或酸) 硝酸的产物一般是NO2
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反应程度 反应剧烈 反应缓慢
溶液变化 由无色变 绿色
由无色变 蓝色
气体
红棕色气体
无色气体,遇到 空气变红棕色
固体变化
逐渐溶解
硝酸与铜的反应
完成探究学案中的相关内容
硝酸在反应中都
Cu+4HN表O现3(氧了浓化)哪=性=些C性u(质NO?3)2+2NO2↑+2H2O
和酸性
~2e-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写出Fe与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
Fe+4HNO3(稀)==Fe(NO3)3+NO +2H2O
思考:1、为什么有的同学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2NO+O2==2NO2
2、还有的同学发现当铁粉过量时溶液会成浅绿色? Fe+2Fe(NO3)3==3Fe(NO3)2
总结:
(1)硝酸与金属反应一般不能产生氢气。 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NO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NO2 铁与稀HNO3反应时,HNO3过量,产物为Fe(NO3)3,Fe过量 ,产物为Fe(NO3)2 在金属与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中,硝酸表现酸性和氧化性 (2)硝酸能氧化除Au、Pt、Ti 以外的所有金属。但在常 温下,浓硝酸可使Al、Fe钝化,因此可用铝质或铁质容器 盛放浓硝酸。发生钝化时硝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3)做硝酸与金属反应实验时要注意用NaOH溶液吸收尾 气,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2、与非金属的反应
△
C+4HNO3 (浓) ==CO2↑+2H2O+4NO2↑
与非金属反应
非金属的产物是高价氧化 物(或酸) 硝酸的产物一般是NO2
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氮的循环完整ppt课件

①2NH3+ 3Cl2= N2+ 6HCl (氨气不足) ② 8NH3+ 3Cl2= 6NH4Cl+N2(氨气过量)
NH3在纯氧中点燃即可燃烧,通常产物是N2和水
4NH3+3O2=2N2+6H2O
氨在纯氧中燃烧 氨氧化炉(中间是铂铑合金网)
4、氨的实验室制法
1. 原理:
2NH4Cl+Ca(O△H)2==
3NO2+H2O
2HNO3+NO
上述两个反应可多次循环,综合两式,整理得总反应式
4NO +3O2 +2H2O
4HNO3
NO 和O2的体积比为4:3,等体积混和,剩余O2 ¼
体积,为原混合气体的 1/8
迁移
将NO2和O2混和气体同时通入水中发生的反应?
3NO2+H2O
2HNO3+NO
①
2NO +O2
法是
。
3.浓硝酸都有氧化性的原因是
。
4.将浓硝酸分解的气体收集在一支试管中,再
将试管到插在水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是
,原因是:
化学方程式为
。
5.向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产生的现象
是
,再滴加几滴硝酸的现象
是
,原因是
,离子方
程式为
。
N2+O2 放电 2NO +O2 3NO2+H2O
2NO (无色,难溶于水) 2NO2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 2HNO3+NO
练习
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和O2的混合气体置 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
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体积的多少?
分析: 2NO +O2
2NO2
答案:1/8
稀硝酸中,有无色气体, 溶液变黄或浅绿;浓硝酸 中,无明显现象
NH3在纯氧中点燃即可燃烧,通常产物是N2和水
4NH3+3O2=2N2+6H2O
氨在纯氧中燃烧 氨氧化炉(中间是铂铑合金网)
4、氨的实验室制法
1. 原理:
2NH4Cl+Ca(O△H)2==
3NO2+H2O
2HNO3+NO
上述两个反应可多次循环,综合两式,整理得总反应式
4NO +3O2 +2H2O
4HNO3
NO 和O2的体积比为4:3,等体积混和,剩余O2 ¼
体积,为原混合气体的 1/8
迁移
将NO2和O2混和气体同时通入水中发生的反应?
3NO2+H2O
2HNO3+NO
①
2NO +O2
法是
。
3.浓硝酸都有氧化性的原因是
。
4.将浓硝酸分解的气体收集在一支试管中,再
将试管到插在水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是
,原因是:
化学方程式为
。
5.向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产生的现象
是
,再滴加几滴硝酸的现象
是
,原因是
,离子方
程式为
。
N2+O2 放电 2NO +O2 3NO2+H2O
2NO (无色,难溶于水) 2NO2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 2HNO3+NO
练习
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和O2的混合气体置 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
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体积的多少?
分析: 2NO +O2
2NO2
答案:1/8
稀硝酸中,有无色气体, 溶液变黄或浅绿;浓硝酸 中,无明显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药瓶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结论:2NO+O2=NO2
实验探究二:
操作:用盛有NO2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水。 然后塞上橡皮塞,振荡注射器之后,再次 打开橡皮塞吸入一定量的空气,向注射器 内溶液中加石蕊试液。
现象:先红棕色→无色后由无色→红棕色; 溶液变为红色
结论:3NO2+H2O=2HNO3+NO
第二节 氮的循环
——说 课 环 节——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 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 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 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 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 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生活产相结合,理 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体现了“从生活 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固
氮 的
N2
途
径
被氧化 被还原
HNO3、硝酸盐 NH3、铵盐
一场雷雨一场肥
雷雨与肥料
空气的成分
肥料的种类
固氮的途径
思考讨论: 雷雨又是如何将空气中氮气的生成肥料 的,它的成分是什么 ?
雷雨与肥料
1 氮气和 氧气
模拟实雷验雨探放究电
模拟雷雨放电
实验探究一:
操作:用盛有NO注射器吸入少量空气(45ml),之后用橡胶塞堵住. 将此注射器与 盛 NO2的药瓶对比。
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的重点:
“氮的固定”的原 理;氮气、NO和 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NO和NO2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流程
“雷电固氮”情景引入, 激起疑问
结合氮的固定的概念, 讨论固氮的氧化还原原理
氮气和氮的固定
知识线索
社会线索
氧化、还原 原理
请解释牧草茂盛的奥秘。
固氮的方法
固氮的意义
学生讨论探究“雷电固氮” 的化学原理
氧化反 应
自然固 氮
发现自 然
简单介绍合成氨的反 应原理和意义
还原反 应
工业固 氮
改造自 然
从固氮困难探究 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结构
简单介绍生物固氮,引 发学生科学遐想
生物固 氮
回归自 然
通过学生梳理氮气的用途, 对知识内容总结整合
氮的固定
游离态的氮元素 化合态的氮元素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氨气、铵盐以及硝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论研究氮气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
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 (3)情感与态度目标:
• 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 学推理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测反应原理的能力通过实 验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品质。通过了解人类 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 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法分析
反馈练习
小结发散 分析诱导 演示实验 复旧引新
学法分析
自学
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 生在自学过程中如何抓住 重点。如在自学部分设置 填空题,通过学生自学、 填空,能抓住要害,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
通过认真观察和动 手实验,记录现象,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 析然后得出结论, 最后将学到的知识
NO3- 氮素化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氮的循环
被氧化
N2
NO3-
N2 + O2 = 2NO 2NO + O2 = 2NO2 雷电固氮 3NO2 + H2O = 2HNO3 + NO
被还原
NH3、NH4+
高温、高压
N2 + 3H3
催化剂
2NH3 合成氨
作业:
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山谷,人称魔鬼谷。 每当人畜进入后,经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把 人畜击毙。然而谷内却是牧草茂盛,四季常青。
自然界的固氮
雷雨天氮的循环:
N O2 2 放电
NO
O2
水
NO2
矿物质
HNO3 NO3-盐
生物固氮
与大豆、蚕 豆等豆科植 物共生的根 瘤菌中存在 固氮酶,能 在常温常压 下把空气中 的氮气转变 为氨。
根瘤菌
工业固氮---合成氨
N +3H 催化剂
2
2 高温高压
2NH3
合成氨厂
化学固氮困难的原因
试从氮气分子的结构分析: 为什么固氮非常困难呢?
科学证明:拆开1mol
需 要945.8kJ能量,
拆开1molCl—Cl键只需要247kJ的能量
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N2
表现还原性 表现氧化性
雷电固氮
合成氨
放电
N2 + O2 = 2NO 2NO + O2 = 2NO2
N2+3H2
3NO2 + H2O = 2HNO3 + NO
2NH 催化剂
高温高压
3
大气中的N2
实验探究二:
操作:用盛有NO2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水。 然后塞上橡皮塞,振荡注射器之后,再次 打开橡皮塞吸入一定量的空气,向注射器 内溶液中加石蕊试液。
现象:先红棕色→无色后由无色→红棕色; 溶液变为红色
结论:3NO2+H2O=2HNO3+NO
第二节 氮的循环
——说 课 环 节——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 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 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 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 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 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生活产相结合,理 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体现了“从生活 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固
氮 的
N2
途
径
被氧化 被还原
HNO3、硝酸盐 NH3、铵盐
一场雷雨一场肥
雷雨与肥料
空气的成分
肥料的种类
固氮的途径
思考讨论: 雷雨又是如何将空气中氮气的生成肥料 的,它的成分是什么 ?
雷雨与肥料
1 氮气和 氧气
模拟实雷验雨探放究电
模拟雷雨放电
实验探究一:
操作:用盛有NO注射器吸入少量空气(45ml),之后用橡胶塞堵住. 将此注射器与 盛 NO2的药瓶对比。
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的重点:
“氮的固定”的原 理;氮气、NO和 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NO和NO2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流程
“雷电固氮”情景引入, 激起疑问
结合氮的固定的概念, 讨论固氮的氧化还原原理
氮气和氮的固定
知识线索
社会线索
氧化、还原 原理
请解释牧草茂盛的奥秘。
固氮的方法
固氮的意义
学生讨论探究“雷电固氮” 的化学原理
氧化反 应
自然固 氮
发现自 然
简单介绍合成氨的反 应原理和意义
还原反 应
工业固 氮
改造自 然
从固氮困难探究 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结构
简单介绍生物固氮,引 发学生科学遐想
生物固 氮
回归自 然
通过学生梳理氮气的用途, 对知识内容总结整合
氮的固定
游离态的氮元素 化合态的氮元素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氨气、铵盐以及硝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论研究氮气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
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 (3)情感与态度目标:
• 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 学推理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测反应原理的能力通过实 验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品质。通过了解人类 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 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法分析
反馈练习
小结发散 分析诱导 演示实验 复旧引新
学法分析
自学
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 生在自学过程中如何抓住 重点。如在自学部分设置 填空题,通过学生自学、 填空,能抓住要害,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
通过认真观察和动 手实验,记录现象,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 析然后得出结论, 最后将学到的知识
NO3- 氮素化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氮的循环
被氧化
N2
NO3-
N2 + O2 = 2NO 2NO + O2 = 2NO2 雷电固氮 3NO2 + H2O = 2HNO3 + NO
被还原
NH3、NH4+
高温、高压
N2 + 3H3
催化剂
2NH3 合成氨
作业:
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山谷,人称魔鬼谷。 每当人畜进入后,经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把 人畜击毙。然而谷内却是牧草茂盛,四季常青。
自然界的固氮
雷雨天氮的循环:
N O2 2 放电
NO
O2
水
NO2
矿物质
HNO3 NO3-盐
生物固氮
与大豆、蚕 豆等豆科植 物共生的根 瘤菌中存在 固氮酶,能 在常温常压 下把空气中 的氮气转变 为氨。
根瘤菌
工业固氮---合成氨
N +3H 催化剂
2
2 高温高压
2NH3
合成氨厂
化学固氮困难的原因
试从氮气分子的结构分析: 为什么固氮非常困难呢?
科学证明:拆开1mol
需 要945.8kJ能量,
拆开1molCl—Cl键只需要247kJ的能量
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N2
表现还原性 表现氧化性
雷电固氮
合成氨
放电
N2 + O2 = 2NO 2NO + O2 = 2NO2
N2+3H2
3NO2 + H2O = 2HNO3 + NO
2NH 催化剂
高温高压
3
大气中的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