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教案

合集下载

扬子江-文天祥教案

扬子江-文天祥教案
项目及主题名称
爱国主义古诗词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扬子江
授课时间
1课时
学校名称
班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
扬子江-----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六、诗歌初解
前几日伴狂风自去北海漂游,费尽千辛万苦回到扬子江头。
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诗的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后,又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
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七、名词解释
扬子江:长江在南京一带称扬子江。
北海:这里指北方。
回从:曲意顺从。
磁针石:即指南针。
南方:这里指南宋王朝。
8、课堂提问
师:诗人运用了哪几种写作手法来写触景生情,抒写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的?
生: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类比,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创作背景
师:文天祥在赣(gàn)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这首诗是一首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诗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文天祥教案设计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文天祥教案设计语文S版

文天祥【教材分析】《文天祥》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讴歌了他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由文天祥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引入,概括介绍了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文天祥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的危急时刻,征集义兵组成勤王军,投入抗元斗争之中,保卫家国。

第四部分(第5-9自然段)写文天祥被俘后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不为花言巧语和高官厚禄所动,不畏惧刑具折磨,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第五部分(第10自然段)讲文天祥的浩然之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

这篇文章叙事集中,思路清晰,先概括后具体总结,步步深入的表现了中心思想,通过人物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忠心耿耿、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学情分析】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文章的结构、其中的一些描写,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

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们对边防军人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对边防战士的生活,情感了解甚少,再加上边防战士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作者对边防战士的情感表达。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通过反复读,使学生由整体到部分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天祥》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天祥》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天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理解《滕王阁序》的意义以及文天祥的爱国情怀;
3.掌握运用形容词、比喻的方法写作;
4.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听力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滕王阁序》的意义;
2.运用形容词、比喻的方法写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宣传文天祥先生的视频,让学生对文天祥先生有一定的认识。

2. 学习文天祥
让学生自学文天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边学习边做笔记。

3. 理解《滕王阁序》的意义
1.教师解读《滕王阁序》的背景和传说;
2.教师讲解《滕王阁序》的主旨;
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滕王阁序》中的文字表达及修辞手法;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下自己对《滕王阁序》的理解和感受。

4. 运用形容词、比喻的方法写作
1.教师讲解形容词和比喻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形容词和比喻的方法来写作;
3.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5. 阅读和欣赏文言文
学生自学并朗读《滕王阁序》,教师指导学生尽可能用文言文朗读,并解读文
言文中的语言特点。

6. 总结与评价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
1.使用形容词和比喻的方法,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2.学生对文天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进行了解;
3.学生理解了《滕王阁序》的主旨;
4.学生能够朗读及欣赏文言文。

文天祥教案设计教案

文天祥教案设计教案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读准它们的字音,区分它们的字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天祥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天祥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

2.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①这两句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脍(kuài)炙人口的诗句,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

这正是他那炽(chì)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❶的真实写照。

段导读:第1自然段赞扬了文天祥崇高的爱国精神。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蒙古贵族向南宋发动进攻和南宋政权日趋(qū)腐朽的时代。

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在文天祥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②“深深地”一词说明什么?]3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文天祥受时代和父亲教育的影响,成为一名爱国青年。

4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由文天祥脍炙人口的诗句引入课文,概括介绍文天祥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他产生爱国热情的原因。

1知识点详解☜2①这两句诗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宁死不屈、一心为国的高尚品格,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奠定了感情基调。

❶气节:坚持正义,刚正不阿的品格。

3②说明父亲对文天祥的影响很大,爱国已成为他一生始终坚持的信念。

4❷汗,在这里读hán。

❸惊慌失措: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1271年,蒙古汗❷国改称大元,并在之后的四年中,大举南侵,先后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

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贪生怕死,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不战而降。

一时间,朝廷内外惊慌失措❸。

[句导读:写出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危急——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文天祥》教案内容及教学设计分析

《文天祥》教案内容及教学设计分析

《文天祥》教案内容及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目标1、学习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观念。

2、了解明朝末年历史背景和政治情况,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现和表达内心感受。

二、教学内容1、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文天祥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历史贡献,以及他写过的经典诗文。

2、明朝末年历史背景和政治情况: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明朝末年政治动荡的情况。

3、文天祥思想的影响:爱国主义,忠诚,正直,勇气,报国,崇尚自由与民主,等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明朝末年历史背景,学生在听讲中了解文天祥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思想和精神。

2、讨论法:围绕文天祥的人品、政治生涯、以及其所主张的“报国”精神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阅读法:学生阅读文天祥的优秀诗文,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了解文天祥的文学艺术特色和思想交流。

4、写作法: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或评论。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于文天祥的看法和思考。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图片、音频和视频加入讲解中,使得讲解更加直观生动。

2、图书图片:放置一些文天祥的专著和图片,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并且加深印象。

3、悬挂海报:可以在教室内悬挂一些文天祥的名言、图片或诗歌,让学生在寻找自己座位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和认识文天祥。

4、教学游戏:可以设置有关文天祥的教学游戏,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有关文天祥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首先认识文天祥这个历史人物。

2、讲解:讲述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明朝末年历史背景及其所发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在听讲中了解文天祥人物形象及其代表的思想和精神。

3、讨论:围绕文天祥的人品、政治生涯,以及其所主张的“报国”精神展开热烈的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文天祥教案

文天祥教案

文天祥教案文天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理解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天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文天祥的基本情况,如生平、主要作品等。

2.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如《正气歌》、《出塞》等。

重点讲解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思想,如他在忍辱负重的囚狱中仍然坚持不屈的精神,他以忠诚的态度对待国家和人民等。

3.阅读(20分钟)让学生阅读文天祥的作品,如《正气歌》、《出塞》等。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思想内涵。

4.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思想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分析文天祥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如忠诚、坚韧不拔、爱国等。

5.总结(5分钟)总结文天祥的主要思想和作品,强调他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文天祥的作品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份PPT,展示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思想。

五、教学辅助1.图片等教具。

2.文天祥的作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思想。

通过阅读和讨论,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天祥的作品,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作业的布置,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天祥的了解和思考。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语文教案)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

(语文教案)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于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1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教学难点: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二、学习过零丁洋1、朗读古诗2、简介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

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沉着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乱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文天祥正气歌教案

文天祥正气歌教案

文天祥正气歌教案 文天祥 正气歌教案 目标: 1、了解文天祥的有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读诵《正气歌》。

3、了解人体身心合一、互相影响的道理,从而重视身心的修养问题。

一、导语: 两千多年前,西汉大文学 家枚乘写了一篇赋,名叫《七发》。

讲的是楚太子因长期安居深宫、纵欲享 乐而导致精神萎靡、郁郁不欢、卧病不起,有一位吴国的客人前往探病,通过音 乐、 饮食、 车马(相当于开宝马、 奔驰兜风)、 宴游(相当于四处游玩和摆设酒宴)、 打猎、观涛(相当于看钱塘江潮)以及推荐有识之士,说了七件事来启发楚太子 (《七发》之名即由此而来),最后以“要言妙道”的吸引力使楚太子重新振作, 一下子病就好了。

有人认为《七发》的主要内容是假托楚太子与吴国客人两个人 物之间的对话, 论述人生的至高哲理。

还有人这是中国最早有关心理治疗的文字 记载。

我曾经翻过一本书,是一个台湾人写的,里面说,他小的时候,老人告诉 他,害怕的时候就背文天祥的《正气歌》,就会不怕了。

真的吗?诗歌 文章竟然能治病?中考过后,一个学生讲他没来由的害怕,也不是有病,问 我怎么办。

我就推荐他读《正气歌》。

过了一阵子问他,果真不害怕了。

也许好 的诗文承载着良性信息, 可以通过改变人的内部程序--思想, 从而医治人的显示 屏--人的身心。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正气歌》。

二、介绍文天祥: 先问学生对文天祥知道多少,再由教师补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 治家。

汉族, 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自号文山、 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 零丁洋》等。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 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1/6被称为"宋末三杰"。

他晚年的诗词 ,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 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天祥》名师教案
深度解教材
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讴歌了他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文天祥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本文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快速默读,讨论交流课文的脉络。

由于故事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所以要补充一些宋元时期的历史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天祥的精神品质。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脍、趋、俘、铿、锵、押、刑、囚”,理解“脍炙人口、大义凛然、浩然正气”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突破重难点
重点: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突破方法:朗读是学生走近文本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和标注知道文章分五个部分叙述文天祥的斗争、正义的一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文天祥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热情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难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突破方法:在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哪些段落和事例表现文天祥的精神品质,从而体会到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是利用具体的事例来实现的,进而学以致用,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采用朗读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采用讨论法互助合作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采用课件演示法,展示文天祥的生平资料。

学法:先利用朗读然后用快速默读的方法,分析文章脉络,然后联系文天祥的历史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精神品质;抓住重点字词,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进而体会文章的主题。

师生齐准备
教师:文天祥资料及图片、生字词、讨论提纲。

学生:搜集文天祥的历史资料。

课时巧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导入法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一课,我们被詹天佑的爱国思想所感动,今天我们认识一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导入法二:1.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岳飞吗?谁了解他的事迹呢?
2.教师明确并导入:他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在南宋的抗金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南宋的另一位反抗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刚刚学过的课文,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学生熟知的人物岳飞,自然导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同学们阅读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思考:课文讲了文天祥的哪些事?
阅读提示:(1)利用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边看边总结。

(3)可以边看边标注,再用连接段意法总结主要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质疑问难。

3.班内讨论收获。

(1)读生字:脍、趋、俘、铿、锵、押、刑、囚。

(2)读词语:脍炙人口、大义凛然、浩然正气。

(3)讲一讲:课文写了文天祥的哪些事迹?
教师归纳:课文写了文天祥青年立志,长大后组织义军抗元,后来被俘坚强不屈、英勇就义等几件事情。

(4)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其他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并总结阅读方法,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提出探究要求:(1)文章表现了文天祥怎样的精神品质?
(2)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文天祥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事例表现出来的?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文天祥的相关资料,学生根据资料进一步体会课文思想。

3.交流收获。

(1)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这句话体现出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表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思想。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诗中铿锵有力的诗句,体现了文天祥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气魄,也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

这句话直抒胸臆,直接赞扬了文天祥,为了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甘心为国捐躯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3)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无比蔑视”指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1.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体会到作者是通过写詹天佑临危受命、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等具体事例来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思想,那么这篇课文是怎么表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热情的?
2.小组合作探究,共同交流。

归纳: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等事例表现出文天祥的爱国热情。

3.学以致用。

提问:学了这两篇写人的文章,对大家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都是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强调: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于我们的写作中去。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文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于自己的习作。

五、课堂小结。

1.提问:学了这篇课文,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讨论交流。

(1)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梳理总结,培养他们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同时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互动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文天祥》”一起来闯关吧!
板书设计
文天祥
青年立志——抗元斗争——战败被俘——英勇就义
坚强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课时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连线。

qiú yā kēng fú qiāng qū xíng
铿俘囚锵押刑趋
答案:略
二、学完课文你被文天祥的哪些精神品质所感动?
答案:示例:被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所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