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南安军课堂笔记

南安军课堂笔记一、教学目标:1.理解《南安军》的主要内容,把握文天祥的爱国情感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南安军》的主旨和文天祥的爱国情感。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
三、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文天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过零丁洋》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文天祥及其诗歌的兴趣。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停顿,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同时,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3.分析诗歌内容:通过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文天祥在《南安军》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分析“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等诗句,引导学生感受文天祥的爱国情感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品味诗歌意象和语言: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如“风雨”、“梅花”等意象以及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等。
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和语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南安军》与《过零丁洋》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歌在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点。
同时,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文天祥及其诗歌的看法和感受。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天祥的爱国情感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南安军》。
2.搜集文天祥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3.写一篇关于《南安军》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以上是一份关于《南安军》的课堂笔记示例,供参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南安军》文天祥备课资料

《南安军》文天祥备课资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课下注释】①选自《文天祥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南安,今江西大余。
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
军,宋代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或与府、州同级,或与县同级。
②【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
梅岭,即大废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③【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薇,一种野菜。
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吉州庐陵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背景】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主题思想】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赏析】“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南安军古诗教案

南安军古诗教案教案标题:南安军古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南安军古诗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南安军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南安军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南安军古诗风格创作自己的作品。
教学内容:1. 南安军古诗的背景和特点介绍。
2. 南安军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3. 南安军古诗的经典篇目欣赏。
4. 创作一首符合南安军古诗风格的作品。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南安军古诗的话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南安军古诗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南安军的历史背景、南安军诗人的代表作品等。
2. 分析南安军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如对诗歌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进行解读和分析。
三、经典篇目欣赏(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南安军古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2. 引导学生对这些诗歌进行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
四、创作实践(2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创作,要求他们模仿南安军古诗的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南安军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强调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的体验和收获。
2. 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古诗的魅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2. 作品评估: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包括是否符合南安军古诗的风格、意境表达等。
教学资源:1. 南安军古诗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 经典南安军古诗的选本。
3. 学生创作的诗歌。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古代文学流派,如唐诗、宋词等。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古代文学讲座,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希望以上的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欢迎进一步沟通。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教学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南安军》。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主旨。 课下诵读有关文天祥的生平事迹。
谢谢观赏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任务四:精读细研,小组合作
赏析诗句
一二两句写的是什么?
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 (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 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 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 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 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 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 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内容赏析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颔联写出了行 程的孤单和归乡无望 的矛盾心理。
赏析诗句
颈联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
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 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 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 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 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 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 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 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 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 和自信心。
内容赏析
南安军 文天祥
颈联对仗工整,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对比手法中蕴蓄着极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信心。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赏析诗句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怎样的态度?
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 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 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 在监护人的*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 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 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 (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 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 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九年级语文下册《南安军》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课文《南安军》的内容,分析了其中的修辞手法,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边塞军人的忠诚和勇敢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南安军》正是反映了边塞军人的英勇事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歌所传递的崇高精神。”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首先,请大家跟随我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读完课文后,我们来解释一下生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古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敬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南安军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家长参与:与家长共同探讨边塞军人的精神品质,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英雄人物,增强学生的家族荣誉感。
“请同学们与家长交流,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边塞军人的英雄人物,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家族荣誉感。”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共同进步!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事迹的敬仰之情,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南安军》学历案

《南安军》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南安军》(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1.通过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作家作品知识以及词作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初读词作,把握诗歌的节奏。
3.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1.通过活动一,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活动二,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
3.通过活动三,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活动一: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指向目标1)1.利用工具书,完成文学常识填空题。
(指向目标1)文天祥,字_______,号_________,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1.创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活动二:初读词作,把握节奏(指向目标2)1.读《南安军》提示:声音响亮、字音准确。
2.标画全词的朗读节奏。
提示:读准节奏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3.结合注释,疏通词义4.自由朗读全词,做到字音准确,节奏正确。
(检测目标2)活动三:品读全词,把握情感。
(指向目标3)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3.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凛然的民族正气。
《南安军》精品教学课件.

赏析诗句
颔联两句交代了什么?
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 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 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 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赏析诗句
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
大钉庾岭截上铁多,植梅大花义,察故名然梅,岭而,南且为有广实东南际雄行县动,北,为不江西大庾县。情和自信心。
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赏析送别
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
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 正气。
探究主旨
特点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 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 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 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 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
写作背景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 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 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 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走近作者
颈联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
而后期到了福安之后,情况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B.说上“帝山在河这千对古男在女”的,眼意睛思中是看说到,了宋无朝与的伦山比山何的是。美永和庐远更存陵大在的(的今力,量江不。会西被吉元朝安永)远人占,领宋,末言外政之治意是家宋、朝还文会学复兴家,,山爱河国有重光之日。
南安军教学课件

文天祥
背景链接
帝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 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 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 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
古今对译
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
南安军
岭。梅岭,即大庾岭,
文天祥
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江西的分界岭。
归。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以祖国山河万世永 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大宋 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上句化用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名句,下句化用丁令威的化鹤歌中 “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蕴蓄着深厚真挚的爱国 感情和自信心。尾联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明自己 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表明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 和至死不渝的崇高气节。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
后来饿死。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译文: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 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 身为俘囚!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一时落 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的愿望,(愿学伯夷、 叔齐)在梦里采薇而食。
主旨概括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 行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 者的悲苦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恢复大宋 江山的信念,对元人略写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 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 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诗人当时心情的沉重 与凄苦。颔联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 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 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得自由,虽经故乡而如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一、导入新课
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
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
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
切都无可挽回。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
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
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
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
爱国诗人。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
判,遭扣留。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他被元军一路押
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2、写作背景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
庭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
西大庾)时写此诗。
3、朗读诗歌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4、字词注释
【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
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
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5、翻译诗歌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6、分析诗歌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 颔联:自我反问,行程孤单。
2
颈联:悲愤激昂,希望复国。 尾联:典故明志,饿死殉国。
7、问题探究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
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
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8、归纳主题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凛然的民族
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加雕饰,而自见功力。
四、诗歌赏析
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
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
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
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
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
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
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
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
“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
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
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
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
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
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
言,感人肺腑。
五、课堂小结
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
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南安军》;
2、预习《别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