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

合集下载

文化变迁中的中国女性教育观

文化变迁中的中国女性教育观

文化变迁中的中国女性教育观【摘要】中国文化的历史嬗变对中国女性教育观的变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历史变迁中的女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视角,认为我国女性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女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息息相关,我国女性的社会角色经历了由“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再到职业女性的转变,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实现由从属地位到平等地位的转变,与此相应的中国女性教育观则呈现出打造贤妻良母、塑造独立自强女国民和培养职业女性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文化变迁;中国;女性教育观1 我国文化变迁中的女性社会角色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嬗变,我国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对古代社会女性角色的诠释可以用贤妻良母来概况,而近代的女性社会角色则以“女国民”最为突出,到了现代则是以职业女性为其最大特点。

1.1 “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自夏、商、周起至1840年止,中国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女性的社会角色主要是“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男性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男性主要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社会角色,而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则是相夫教子,她们以家庭生活为主,其主要社会角色是妻子和母亲。

这样,“男主外,女主内”就成为我国古代社会分工的基本原则,“相夫教子”被认为是女性的职责所在,这就使女性的价值仅限于家庭中,以至于“主内不言外”的贤妻良母形象就成为古代女性的主要社会角色。

1.2 “独立自强”的女国民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与此同时,西方的男女平等思想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在其猛烈冲击下,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其一,19世纪40年代以来,民族危机促使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男尊女卑”的观念受到了一些启蒙思想家与有识之士的质疑与批判,他们开始认识到“男尊女卑”观的不平等性及女子教育落后的现实。

浅析女性生育观嬗变

浅析女性生育观嬗变

浅析女性生育观嬗变摘要:生育观,是指人们对于生育的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育观包含着生育目的和动机,理想子女数量和质量选择,性别偏好,生育年龄和间隔要求,生育方式和生育态度等方面。

受不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主流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生育观也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

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影响女性生育的因素也复杂多样,本文将就女性生育观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做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女性;生育观;演化一、中国传统生育观在中国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大量劳动力,但是人均寿命很短,受认知水平的影响,人们对自然和死亡由惧怕转变为敬畏,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是生命产生的源头,因此女性具有很高的地位。

但经历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男性地位逐渐提升,女性的地位大大降低,她们沦为男性及家庭的附庸,在注重生育的封建社会,传统的生育观强加在她们身上,女性的生育意愿得不到表达。

传统思想对于生育影响很大。

儒家思想是十分推崇“孝”的,在《孔子·孝经》中说:“父母生之,续莫大焉”,这里的“续”,指的就是生育子嗣。

在《孟子·尽心上》中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后也是后代的意思,因此在封建社会产生了重生的生育理念,与重生相对应,产生了早生的观念。

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影响,封建统治者在政策上鼓励早婚早育,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周朝开始,就有史料记载,百姓的婚育年龄都偏小,“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1]由早婚,衍生而出多育,“多子多福”的理念在封建社会尤为盛行,一般家庭都生育多个孩子。

在孩子性别中,尤为注重男孩。

统治阶层,受宗法分封制的影响,重视男子爵位的承袭,喜生男孩。

在普通百姓中,男子作为家庭中主要的劳动力,也是喜生男孩。

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母凭子贵,女性也被套上了重重的枷锁。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088当代思潮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女性主义既是社会理论,又是历史实践,还是政治动员的身份符号。

其多重含义注定围绕她的纷争、对她的各种抵制和挑战,自她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不绝如缕。

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庞杂,女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女性主义渗透的理想之光与人类社会发展休戚相关。

女性主义思潮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迄今已有百年多。

在这波谲云诡、地覆天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女性主义先驱者,身体力行、奔走呼号,或译介典籍,或著书立说,或策划运动,或主导话语,在泱泱华夏大地掀起了女性苏醒之波澜,吹响了女权崛起之号角,也使男女平等思想在国人的观念里扎根发芽。

女性主义的理论概况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又称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中文的两种译法,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国内学者对它的定义还未形成普遍接受、完全一致的观点。

《中国女性大百科全书》将“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分做了两个辞条,分别界定:女性主义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前流行的女性运动理论和基本女性观;女权主义则被称为“男女平权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要求结束女性的从属地位,主张男女两性平等,是资产阶级女性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是国内对西方女性主义最权威也是最早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女性主义”对“女权主义”的小心替换,是希望试图消解“权”(特别是“权力”)所蕴含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抗性;“女性主义”的自我命名,不仅失去了对宏观社会制度的批判力,而且把女权主义定位于“女性”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张扬。

也有学者提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女权主义”向“女性主义”这一词汇的转变上,代表着这一思潮不再只是简单的女性向男性争取权利或权力,而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发出挑战,改变在传统积淀如此深厚的中国的女性命运;词语的选用深刻体现了学者们对女性主义思想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第12、13课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公开课教案】

《第12、13课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公开课教案】

编写: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月日审核:王志刚刘锋Ⅰ、课前预习一、生活的变化:1、服饰:清朝时,中国的传统服饰是长袍马褂,近代后西装传入中国,出现了两种中西合璧的产物:。

2、结辫与断发:清朝男性留辫子,近代后开始有人剪辫子,1910年清政府允许剪辫,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结辫陋习革除。

3、不缠足:汉族女性明清时普遍缠足,清政府多次禁止无效,从维新运动开始,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这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标志。

4、报刊:①中国民众的“新闻”概念开始于时期。

②1872年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开近代新闻画报之先河的是1884年创办的。

④晚清四大期刊小说是。

5、电影: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时间、名称),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

6、见面礼仪:清朝见面礼仪是,近代后变成,这体现了思想。

7、婚俗:8、葬俗: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铁路是,代表人物是。

2、水运: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是(时间、名称),它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3、航空:中国航空业起步于年。

4、邮政:1896年宣告成立。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5、通讯:中国自办电报开始于1877年的地区。

Ⅱ、本课教学环节【学情调查情境导入】导入:晚清时期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的结婚服饰比较。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

学习重点:报刊,铁路,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学习难点: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D、经济的发展迅速B14、铁路在近代中国命运多舛的原因是A、守旧观念B、铁路不利于国计民生C、中国人害怕火车的汽笛声D、中国没有能力修筑B15、中国的航空事业真正起步是在A.1918年B.1920年C.1949年D.1909年B16、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民国时期中国的铁路、邮政等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B、民国成立后,中国航运受列强排挤的境况有了巨大改观C、中国近代水运、铁路、电报事业均开端于洋务运动时期,证明了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D、民国成立后,航空事业起步,其他近代事业有所发展,说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又一次近代化的机遇C19、关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说法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洋装已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B、是中国服饰改良和中西合壁的产物C、中山装的造型开襟敞袖,颇为活泼D、它们都符合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的规定C20、维新派人土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民族危机的影响C2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主要是为了体现A、民主科学的精神B、同志之间的平等C、与旧时代的不同D、民主共和的精神C22、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知识梳理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的文明与思想,中国古老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着变化。

近现代中国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近现代中国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近现代中国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妇女解放的重要时期,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妇女们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和努力,为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近代中国妇女的地位近代中国的妇女地位与传统封建社会有明显差异。

传统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被视为男子的附属物,缺乏自主权和地位。

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妇女开始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会进程,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二、近现代女性运动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的女性运动起源于晚清时期,众多先驱者为推动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努力。

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妇女平等的观念,倡导男女平等。

在推动女性平等权益方面,中国的女性运动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三、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近现代中国妇女的地位提升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妇女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如学习、工作和参政等。

中国的女性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许多妇女开始从事教育、医疗等职业。

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显著地推动了性别平等的发展。

四、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的完善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近现代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条文。

例如,1950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了妇女在婚姻、家庭、劳动等方面的平等权益。

这些法律保障了妇女的权益,在法律层面促使了性别平等的发展。

五、社会舆论的变化与妇女形象的改变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舆论环境也对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统社会中,妇女形象常被局限为妻子、母亲的角色,缺乏个体性。

然而,近现代中国社会开始重视女性地位,逐渐改变了这种观念,妇女形象得以多元化发展。

六、当代中国妇女状况与挑战虽然近现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女性在职场中晋升机会较少,工资待遇不平等。

此外,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改革来解决。

总结:近现代中国的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是一段漫长而辛苦的历程,通过女性运动家的努力、法律的保障以及社会舆论的转变,妇女的地位和权益逐渐提高。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首先,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兴女学”的口号,创办了近代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开端。

其次,中华女子学校是中华女子学会主办的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创办于1907年。

这所学校为中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女校数量不断增加,女校规模也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中国女子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提倡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女子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女性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女性教育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及其意义_李心怡

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及其意义_李心怡
这些言论和书籍是向女子宣传封建礼教及儒家伦理观念 的主要途径。封建社会这些旧观念、旧礼教严重束缚了妇女 的手脚,禁锢了所有人的思想,使妇女一直以来都处在社会的 边缘,女子教育也就没有一席之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女子受教育的形式主要以家 庭教育为主,女子 10 岁左右,就要求在闺房中接受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开始操持家务。还要学习“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工” 四德。女子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必读书目。最著名的有: 刘向的《烈女传》、班昭写的《女诫》、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女则》 30 卷、陈邈妻郑氏写的《女孝经》、宋若华的《女论语》、司马光 的《家范》、吕坤的《闺范》、蓝鼎元的《女学》、陈宏谟的《女教》、 陈晚芳的《行言行录》等。①
事大”的念,女子出嫁后要守节,丈夫死后不能改嫁,宁可饿 死也不能失掉贞洁。在父权制的社会里,女性的任务就是“相 夫教子”,这是女子存在的唯一目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对整个社会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这种思想在明朝之前就有了,现在仍有人把它挂在嘴边。明 朝的冯梦龙在其所著的《智慧全书》中就写道,“语有之‘:男子 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同时期的陈继儒在他的《安 得长者言》中,也收录有“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一语。这种说法为维持女子的愚昧,反对女子有知识,反对她 们读书。女子要做的就是服侍好家人,料理好家务就行了。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女子教育情况概述 在中国古代,夏朝便出现了学校,当时称为“序”、“校”和 “学”。到了商朝,学校称为“庠”、“序”等。西周的学校分两类: 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最早的女性教育,不是在正规学校 里进行的,而是在家中进行教育和在民间进行礼仪教育。女 子没有同男子一样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她们没有在学校上学 的权利。而孔子儒家思想的确立为维护父权制社会,奠定了 理论基础。 在父权制社会里,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女子成为男子的 附属品。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提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 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就是说,女子天生就是愚蠢的,她们和 小人一样是难以教养的。这是对妇女的轻视,这种伦理思想 对后世影响很大。 儒家还提出了“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要“未嫁从父, 即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出女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受到父亲 的支配;出嫁后,要听从丈夫的支配;丈夫死后,要服从儿子的 支配。“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工。就是说女子在行 为、举止和家务方面应做到说话细声细气,仪表不能花哨,要 精通各种家务。 西汉的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这一人 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三纲”即:“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 为“三纲五常”是出自天理,天不变,三纲五常也不能改变。他 们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等级观念,使原本森严的等级 更加分明,对妇女在社会中角色的扮演要求更加具体了。 封建社会要求女子要从一而终,流传着“饿死事小,失节

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嬗变与时代创新

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嬗变与时代创新

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嬗变与时代创新针对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沿革、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进而去初步探索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前途,尤其是以女性教育为其特色之一的西安培华学院的发展前景。

标签:女性教育;历史嬗变;时代创新中国女性教育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封建社会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出现了太多的女性悲剧;近代社会到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女性开始觉醒,追求独立,但是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依然是极少数;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得到了普遍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多女性成为独立的职业女性,开始主宰自己的命运。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女性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适应社会的新女性。

1中国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1.1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与“贤妻良母”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差异导致“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这为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奠定了经济基础,由于“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力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而使得女性地位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倾向于男子主宰世界,男子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教育女性做“贤妻良母”。

中国的教育起源很早,女性教育却一直滞后,女性鲜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在整个封建社会,女性能够读书的只占少数,女性教育的内容多是以“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为主,目的是培养出那个时代的“贤妻良母”。

“三从四德”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

此外,女性的教育内容还有《列女传》、《女诫》、《女训》、《女孝经》等。

这些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打造服从男性的“贤妻良母”。

这种禁锢女性的教育到五代至明清发展到极致,五代开始流行对女性“裹足”,明清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则明确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参政权、经济权、就业权等等都被提出。尤 其是女性教育领域中开始关注女性政治觉 悟的培养,致力于塑造“女国民”,要求女子具 备参政能力和革命精神。
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尊孔复古的社
总的来说,一方面在呼唤向着自由、独立、平 等而前进,另一方面却仍然囿于传统的女教 内容,无法完全挣脱。
三、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办学类型分析 综合近代以后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我

种 种 为 救 国 的民间家庭教育,不曾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 过梁启超、经元善、严复等人的支持和努力,
救 民 而 生 的 制。直至 1907 年,清政府学部拟定我国第一 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创的女子学校在上海成
思潮挤压而பைடு நூலகம்,女性教育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个官办女学章程,即《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36 立,即著名的经正女学堂。在当时,这所新式
近 从封建体制下的农业经济和宗法制
力量的小群体。她们通过报刊、论著小说等等 手法向全中国的女性宣传走出家庭、走向社 会的思想,并且得到了部分理念先进的男性
着女性已经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取得了争 取自我的可能性,生活圈子得到了很大扩展。 但是,女性占有的文化资本还是相对匮乏的。
代 度占主导的社会向现代工商业占主 精英的支持。女性教育的目标超越了过往,
育只会剥夺她们的社会和个体权 级各类学校开始推行男女平等的教育模式。 文、数学、地理等西方学科课程。教会女校的
与 利,只会削弱她们的人格独立性,是 社会有识之士也针对不同背景和文化程度 创建本意是要传教,但却在无形中开创了中
嬗 有悖于人性的积极发展的。
的女性开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上海平民女 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无意识地促进了中
们大致可以将女子教育的办学类型概括为 四种,即教会女子学校、国人自办女校、女子 留学教育,还有就是高等院校纳入女生。
教会女子学校在中国开创了女子学校 的先河。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力量纷纷侵入
教 待。女性无法参加学校教育。女性教 的调整和定位。在家庭领域,提倡男女平等的 中国,传教作为一种潜移默化却又能根深蒂 育主要在家庭中开展,教育目的就 贞操观,强调结婚、离婚、独身皆自主自由,宣 固的文化侵略途径被广为采用。而传教的重
育 是培养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 传女性培育母性、注重胎教,提出女性财产继 要方式之一即在中国各地广泛办学。教会女
建伦理纲常为做人原则的、善于家 承权等。在社会领域,则提倡女性参与政治军 校也慢慢随之增多。宁波的艾迪绥女塾,天津
的 务女红的“贤妻良母”。她们被要求 事活动,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女性也应皆具 淑贞女子小学,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福州育英
清朝末年,民族面临生死关头。 校等。这些都反映了这一阶段女性教育主要 国一部分女性的思想解放。

亡 国 灭 种 的 以培养新社会新时期的独立自主、有知识有
国人自办女校是近代以后我国女子学
威 胁 激 醒 了 职业的全面发展的女性为目标,也涌现出多 校教育的又一重要办学类型。戊戌变法时期
众 多 有 识 之 元并存的女性角色。
教育致力于塑造有学识的,可以“生利”亦可 红、体操、地理、历史、格致、美术、音乐以及各 是主要教材。只是不长时间后这所女学堂就
独自承担母教的“贤妻良母”。实质上还未彻 类家政课程,尤其在师范学堂中专业化地开 受到了社会的排挤,维持的时间很短。后来直
底摆脱封建旧俗的影响。
设了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相对较完善。
发 档

“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 职业,有社会生存的权利和能力,女性职业教 女书院等都是当时各通商外埠的著名女子
必藏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她 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中也掀 学校。这些女校的女性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

生 源
们受到的是一种“伪教育”,这种教 起了男女同校和大学开女禁的运动,随后各 女性传教人才,主修基督教教义,也学习英
是我国兴女学之发端时期,一批有识之士竭
士,传统社会
二、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教育内容分析 力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女子学校。梁启超在《时
的价值观念
清朝中晚期,政府对女学的看法是模糊 务报》上发表了旗帜鲜明的《论女学》,表达了

受到了叩问, 的,不反对,但也将其仅仅定位于为蒙养教育 兴办女学的强烈愿望。1898 年 5 月 31 日,经
女学的兴起随之成为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 条》和《女子小学章程 26 条》,并颁布至全国 学堂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尚可。初期,女学堂
梁启超等人将女子教育视为强国保种的必 加以推行。自此我国女子学校教育踏上了新 的办学目标仍是培养贤妻良母式的女性,课
要基础“,欲强国必由女学”。这个阶段的女子 征程。女子学校教育内容包含国文、算术、女 程设置以中西学为划分,传统的女教书目仍
□ · ·dang'ansuyuan
试 纵观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 的发展,知识女性数量日益增多,共同的价值 多。教育内容除家政、缝纫、女红等,女子学习 程,女性教育的兴起严格而言应定位 观和教育观促使她们走到一起,形成有一定 的内容已达到和男同学一致的程度,这预示
论 于晚清戊戌变法时期。从 19 世纪 80 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
至 1902 年末,上海爱国女学的创建又掀起了
而到了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 一股国人办女学的高潮。随后,北京京师女子
社会上又掀起了男女平等的思潮。资产阶级 元培对教育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变革。小学教 师范学堂、南京旅宁女学、长沙周南女校、杭

一、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教育目
的分析

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针对男女
不同性别实施的是迥然相异的教
性 育,设定的也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期
会逆流遏制了女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直到 五四运动时期,女性教育问题的讨论程度被 推向了高峰,全社会都掀起了底气充足、充满 期望的女性教育思潮。女性教育目标的设定 立足于家庭和社会两个维度,试图作出合理
由此可见,整个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在
导的社会急速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由家庭迈向了社会领域,婚姻自由、受教育 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却又相似的地方。
中 在其中,中国社会场域发生了文化主 体的革新。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是随
国 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在重重艰难中发 社 端、发展的。女性由此在社会场域中
开始扭转自身的权力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