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

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

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

发表时间:2009-05-19T14:47:45.170Z 来源:《中华现代教育》总第36期供稿作者:孙欣梅[导读] 审美能力,又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这表明社会对生活对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各类人才的造就者的教师,更新传统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并以此去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的任务就越发显得重要。

审美能力,又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这表明社会对生活对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各类人才的造就者的教师,更新传统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并以此去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的任务就越发显得重要。

从本质上说,学校教育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作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审美素质的作用也不例外。教师一方面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的品德、学识、情操以及仪表影响学生。而这后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这些学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力,除了旺盛的求知欲外,对美的追求,也是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为强烈的时期。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和迫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既要感知丰富多样的美的对象和形式,又要与学生的多方面审美需求进行交流。

优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审美素质,成为学生心目中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陶冶和熏染作用。闻一多、朱自清这样的一代名师,他们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绝不单单是文学和艺术的知识,而且包含着道德和人格,这是一个远比传授知识复杂得多、深刻得多的道德和审美施教与受教过程。

因此,从教育实践上看,忽略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圆满实现。许多学生的某些兴趣、爱好和专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他们的老师身上得到“启蒙”的,如文学、书法、绘画等。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以其自身的审美方面的“某些因素”,对学生施教,寓教于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

老师应具有高品味的审美修养。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的心灵和符合美的规律的自觉律已行为。审美修养也意味着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和谐统一;意味着自我为社会做出奉献后精神上得到无限愉悦感;意味着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昂然向上,意味着对自我人生和社会他人的双重创造。对作为人师的教师职业来说,审美修养是非常珍贵的心理品质。

高品味的审美修养其实质是高尚审美人格的建构。一个有着高品味审美修养的教师必然是具有美的师德,这是审美化人格的外化力量。他会画龙点睛地为学生指点迷津,他的娓娓道出会让学生如梦方醒,他会使课堂高潮迭起,生动活泼,他会让学生高扬创造性思维风帆,千帆竞游。这里完全不必考虑是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去刻意追求“演员式”的哗众取宠,尽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而取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最佳效果。所以说真正具有高品位审美修养的教师,是能在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中透出卓而不群的魅力而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师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而且教师自我完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应系统地学习审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明确审美教育的任务和途径,掌握正确的审美教育方法。

美育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三项。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使他们爱美的愿望和要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力所能及地动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并在日常生活方面,在思想行为方面,做一个语言美、外在美和心灵美的人。教师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要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不可忽视任何一项,否则,美育任务就无法完成。

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音乐课上,教师可通过教唱歌曲,使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语文课上,教师可通过教授中外名著,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既使是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也包含着审美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审美素质影响,自觉、有意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欢快和愉悦。

总之,教师的审美素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以较高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去选择和接受美的对象,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影响和塑造自己的教育对象,象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塑造未来一代人的美的心灵。

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

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 发表时间:2009-05-19T14:47:45.170Z 来源:《中华现代教育》总第36期供稿作者:孙欣梅[导读] 审美能力,又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这表明社会对生活对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各类人才的造就者的教师,更新传统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并以此去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的任务就越发显得重要。 审美能力,又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这表明社会对生活对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各类人才的造就者的教师,更新传统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并以此去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的任务就越发显得重要。 一 从本质上说,学校教育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作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审美素质的作用也不例外。教师一方面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的品德、学识、情操以及仪表影响学生。而这后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这些学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力,除了旺盛的求知欲外,对美的追求,也是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为强烈的时期。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和迫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既要感知丰富多样的美的对象和形式,又要与学生的多方面审美需求进行交流。 优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审美素质,成为学生心目中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陶冶和熏染作用。闻一多、朱自清这样的一代名师,他们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绝不单单是文学和艺术的知识,而且包含着道德和人格,这是一个远比传授知识复杂得多、深刻得多的道德和审美施教与受教过程。 因此,从教育实践上看,忽略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圆满实现。许多学生的某些兴趣、爱好和专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他们的老师身上得到“启蒙”的,如文学、书法、绘画等。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以其自身的审美方面的“某些因素”,对学生施教,寓教于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 二 老师应具有高品味的审美修养。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的心灵和符合美的规律的自觉律已行为。审美修养也意味着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和谐统一;意味着自我为社会做出奉献后精神上得到无限愉悦感;意味着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昂然向上,意味着对自我人生和社会他人的双重创造。对作为人师的教师职业来说,审美修养是非常珍贵的心理品质。 高品味的审美修养其实质是高尚审美人格的建构。一个有着高品味审美修养的教师必然是具有美的师德,这是审美化人格的外化力量。他会画龙点睛地为学生指点迷津,他的娓娓道出会让学生如梦方醒,他会使课堂高潮迭起,生动活泼,他会让学生高扬创造性思维风帆,千帆竞游。这里完全不必考虑是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去刻意追求“演员式”的哗众取宠,尽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而取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最佳效果。所以说真正具有高品位审美修养的教师,是能在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中透出卓而不群的魅力而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 教师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而且教师自我完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应系统地学习审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明确审美教育的任务和途径,掌握正确的审美教育方法。 美育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三项。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使他们爱美的愿望和要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力所能及地动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并在日常生活方面,在思想行为方面,做一个语言美、外在美和心灵美的人。教师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要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不可忽视任何一项,否则,美育任务就无法完成。 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音乐课上,教师可通过教唱歌曲,使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语文课上,教师可通过教授中外名著,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既使是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也包含着审美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审美素质影响,自觉、有意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欢快和愉悦。 总之,教师的审美素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以较高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去选择和接受美的对象,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影响和塑造自己的教育对象,象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塑造未来一代人的美的心灵。

论教师的美学修养

论教师的美学修养 发表时间:2015-04-01T13:17:13.56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2月总第171期供稿作者:陈婧[导读]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中,美育对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接班人有重要的意义。 陈婧四川省青川中学校628199 摘要:在现代社会,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先进的适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坚持对美的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充实。持之以恒,深化审美意识,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具有审美价值和美育功能的完美形象,才能够在培养学生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关键词:教师美学修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的深刻变化,也为了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式,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美学修养的人,才能做好美育工作;只有播撒美的种子,才能开出美的花朵;只有心灵美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美好品德的学生。 一、教师的美学修养必不可少 1.以美育人的重要意义。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中,美育对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接班人有重要的意义。有一位伟人说过,不懂得爱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也少不了对全民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等素质教育,而美育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是一种最根本的人的生命的素质教育。总之,美育无论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培养青少年学生会审美做人,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的哪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美育人不仅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素质教育,而且是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学的灵魂和统率。 2.美贯注于学校课堂之中。美是教育的灵魂,其灵气渗透在教育活动的整体过程中,赋予教育以鲜活力。教育一旦审美化,德育不再是道德的生硬灌输,而是求美人格的培育;智育不再是知识的枯燥传授,而是情、理统一的创新思维的教育;体育不再是身体的乏味锻炼,而是健美体格和健康心态的养成;劳动教育不再是单纯劳动技能的训练,而是在劳动过程与综合实践中得到愉悦的体验和感悟。 二、教师美学修养的体现 1.教师要以有德为美。师德,树人之根,立师之本。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个通俗而恰当的说法:“教师吃的是良心饭。”“良心”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确定的概念,而是教师所具备的价值观和全部行为规范的总和。从这个观点出发,师德建设就是塑造教师灵魂的过程,它关注的是教师的思想态度、生活方式和工作能力。 2.教师的仪表美、行为美。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的外表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他的形象会影响一个群体——学生,教师的仪表穿戴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教师的仪表穿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一位穿戴邋遢、不修边幅的教师很难引发对美的共鸣;相反,过分注重打扮,穿着赶“时髦”,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美的理解错位。只有穿戴得体、整洁美观不落俗套,才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仪表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注重言行美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情节。 3.教师的语言美。教师的语言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尽管现代教学手段日趋先进化、多样化,但都难以取代教师讲授这一基本的教学形式。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是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讲述故事人物、情节、事例时惟妙惟肖,形神飞扬;而阐发概念、讲述时政时哲理蕴藉,耐人寻味。做到时而霏霏细雨,沁人心田;时而慷慨激昂,催人醒悟;时而将人带入苍茫壮阔或者景色旖旎的境界;时而将人引入变幻莫测、深奥无比的科学领域。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语言,一定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三、如何培养教师的美学修养 1.塑造美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教师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可随时向学生传达期待、失望、信任、肯定等信息,这对调控整个课堂秩序非常有利。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练习。课堂操作要干净利落,做到标准无误。 2.培养美的情感。情感,是一种极富活动力的生命形式,以情动人是思想工作中心理交融的催化剂。古人云:“情不深,则不以惊心动魄。”美好的情感包括两个要素,一是真,二是善。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只有善良的心声才能培养出美好的品格。真和善的和谐统一就是美。教师要用真情实感启迪陶冶学生,使他们感知真、善、美,成为“四有”新人。 3.教师要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行为美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上。教师的一举一动,很受学生的关注。因此,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要注意从坐、立、行做起,时刻端正自己的行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辅导,都要率先垂范。这样,你的行为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远远高于你所说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来自你的言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分析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现状,详细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素质教育困难所在。最后,结合中国教育现状,有针对性提出基本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对策 前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素质教育定位尚不明确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目前,很多人是根据《纲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提法,来定义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这个定义只表达了良好的主观愿望,因而是一种主观定义。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搞的教育不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所以这样主观定义本身无法取得必要的规范性。因此,当素质教育主张内涵模糊的时候,也必然导致所指混乱。

2.素质教育推进尚有差别 目前,素质教育推进的差别巨大,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一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现实差别不断扩大。城区学校在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方面都占有优势,教育的投入大部分用于一些城区重点中小学建设,而农村中小学则师资匮乏、设施落后,只能维护日常教育教学;二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差别大。从小学到高中来看,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效果明显,而离高考、中考越近,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就越严峻,进展难度就越大。很简单的道理,初中入学是就近入学,所以小学教学压力不大,而高中入学要分重点和非重点,最后的高考就是拼分数了。 3.素质教育队伍尚缺保障 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仅有一颗爱生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第斯多惠曾说,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学生对那些知识渊博、谈吐不凡的教师有着由衷的钦佩和崇敬感,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为他喜爱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但教师队伍形成了每年大量教师离退休,而极少有补充新教师,使教师队伍日渐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下,怎样全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评价尚不能接轨 现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体系,存在着片面、不合理的评价现象。 (1)社会评价不科学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 综合素质是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下面小雅WTT整理了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欢迎阅读!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一 在新的学期,新的环境下我们要重新开始,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面对失败,让我们铭记一位老者的话:一个人如果失败了,并不证明他永远完了;如果他认输了,并且退却了,那他才永远完了。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看到同学个个都长高了,个个都精神饱满,我就非常想对他们再说几句鼓励的话:要有进步的信心和决心。 新年伊始,应认真总结过去,千万不要骄傲,应该在新学期再接再励,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应该振奋精神,争取迎头赶上。不论怎样,老师都希望每位同学都有“我会比昨天更进步”的信心和决心。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二

在放假期间,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想与同学做一次旅游,旅游会开阔我的眼界,我想让我领略一些在原来的地方领略不到的东西。 无论做些什么,只要在假期结束的时候,自己回想起来觉得没有白过,过得充实,对自己有意义就行了。能留下点回忆,比什么都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我的假期学习计划是这样的:在这一学期报班填补不足。再提前学习新课程。 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三 本人这一年以来,具有热爱等祖国等的优良传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其培养方法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其培养方法 1.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 作为育人的教师就更需要具备这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思想的教师。不管学的是哪国的语言,其目的都是为民族,为国家的繁荣富 强而服务。其次,一名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情操。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接受的是两种文明,应是具备两种文化中情操、人格的精化,并能使学生感染并学习之。我们不仅要敬业,更要爱业。教育事业平凡但又艰辛,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荣誉、金钱遥不 可及。为了这种成功,我们更需要积极探索的精神。因而,英语教 师必须具备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和意志,并为此百折不挠。 2.广专结合的文化素质和扎实精深的专业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小学英语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主要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 教育科学知识等。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 扎实的基本功是很难胜任当前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具备语言基本技能、英语 游戏组织技能、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技能、备课和写教案技能 等教学技能。只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才能准确地理解新课程,才能熟 练地掌握教材,才能适应并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3.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素质以及“三个教会”素质 当我们谈到“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时,往往只强 调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而忽视其心理素质和身心素质的作用。事实上,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 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还要具备“三个教会”素质:要教会做人即如何在“言”上引,“行”上导,从而使学生“亲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朝着一个怎样的目标来做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工作?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具有信息素养?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使我们的工作很容易走进误区,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本文将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切入口,探讨上述问题,探讨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寻求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课题自然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教师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很多地区和学校在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体现,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在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着力研究一个问题时,是否应该对我们所研究对象的具体内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呢(尤其是我们的国家尚不富有)?也就是说,是否应该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应该知道我们要向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或曰“预期结果”)努力登攀?笔者以为,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因为行为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适得其反

的结果,从而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我们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信息和信息素养为何物?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公务员、电信人员、商务人员的信息素养有何异同?信息技术是否仅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否就是信息素养的全部?我们如何判断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亦即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什么是“信息”?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Wiener)曾指出,“信息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交换内容的名称”。这个定义大体是正确的。但还应当承认,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信息的交换,例如动物之间、有关物种和太阳、气温之间等等。本文不打算对信息的界定作深入探讨。但从上述“大体正确”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不是新东西,它是早已有之的客观存在,是和物质材料、能源并存的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之一,只不过我们先前未有有意注意而已。自古以来我国战场上的击鼓鸣金、长城上烽火台的烟火升空乃至民间的巡逻打更,都是原始的信息传递活动,也是一种原始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据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教师备课就是在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是对信息的再次

论教师审美素质

论教师审美素质 李瑜 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6级小学教育专业 指导教师:吴光章 【摘要】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教师的审美素质在其素质要素中常常被忽略。教师的审美素质包括道德美、智慧美、情感美和时空美。无论是从时代特点还是从职业特点看,教师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教师;审美素质;培养 高尔基曾说过一句名言:“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追溯历史,当劳动使人和猿相区别的时候,人类就开始了对美的执着追求,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每一个历史的脚印,都放射出那个时代的美的光辉。以往我们在探讨教师素质的时候,大多是从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信息科研等方面来予以考虑的,而很少关注知识经济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于是就忽略了对教师审美素质的研究。 一、教师审美素质概述 (一) 审美素质概念界定 学校是实施美育加强学生审美修养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当的审美素质。然后以较高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操去选择和接受美,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那什么是审美素质呢? 审美是指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并在实践中传播美、创造美。素质是指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不断积累而内化为个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事物,是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它的形成是长时间磨砺的产物。审美素质亦即审美修养,是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指包括美学知识、美感能力、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以及审美情感等方面的素质。具体而言,审美素质是一个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审美素质,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中形成的感受、理解、评价、创造各种美的能力。审美素质作为一个现代人的素质,它是比文化、道德素质更高、更综合的一

美育与素质教育

美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人的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我认为,最主要的为爱心、创造力、自我心理调控力这三种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同情与爱心培养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是善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就社会来说,爱,是维系社会的心灵纽带。理想的合理的社会,应是充满爱心的社会。 古今中外,大学者无不视爱为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爱首先是人之爱,人之爱是人道主义的基础。任何斗争包括阶级斗争都不能否定人道主义。在人类社会,人道主义具有绝对性。除了人之爱外,还有对自然的爱,对非人类生命的生命的爱。这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爱心,当然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进去,但美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因为,说到底,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见青山多妩媚,不就是对青山的爱?”相看两不厌,只是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也是因为爱。我们常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说明美感的主观性,情人眼中的人为什么最美呢?是因为爱。 关于审美中爱的情感的显现,美学家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一是审美同情说,另是移情说。其实,移情也是同情。人在审美中,的确是将自己最善良的最美好的情感,其中最主要的是爱的情感赋予了对象。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 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亦然。审美的爱比之道德的爱要丰富,因为道德的爱一般只对人,审美的爱不只对人,还对自然。道德的爱,还讲功利,讲是非;审美的爱,有时连功利、是非也略去了,因而它更广泛,在某些方面也更深刻。

怎样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

怎样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 在学校这个育人的摇篮里,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是爱汇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怎样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供大家阅读!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在突出学科特点与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第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除了应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外,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关注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新颖。教学媒体设计要注意: (1)内容适切性, (2)目标达成性, (3)实施高效性。在教学策略设计中要关注情境创设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观念和认识不仅是教师认同、接纳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在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有所不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并促进教育的信息化,观念的变革必须先行。当前一些学校更重视技术培训而忽视观念建设的作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只有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才能实现观念转变推动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促进观念转变的良性发展。 在教学流程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使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流畅,过程架构简洁、新颖。 信息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课程改革的推进日新月异,时代催生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时代呼唤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时代的教师立足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培养学生素养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在实施培训中必须注意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提高信息素质是对全社会教师的要求,只有面向全体,才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13830505.html,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 作者:李如密王禧婷 来源:《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2018年第05期 摘要:教师审美素养的发展是学生审美素养形成的重要保障,教师审美素养提升是形势之需、现实之需和教育之需。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为教师审美素养发展提供了方向,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美学知识,尊重审美多样性,提高审美判断力,注重审美生活化。发展教师审美素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主要包括教师主动进行自我提升,学校创造美育氛围以及教师培训部门改进教师审美培训。 关键词:教师;审美素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18)10-0021-04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不仅为学生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要求和导向。发展学生审美情趣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方面,想要学生形成审美情趣,教师首先需要具备相应的审美素养,并能够将自身审美素养与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相结合。可以说,提升教师审美素养是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容忽视的推动力。 一、教师审美素养提升是形势之需、现实之需、教育之需 (一)政策形势呼唤教师提升审美素养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也都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美育教师队伍”。一系列关于美育的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要求,还显现了对教师审美素养的重视。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入综合深化阶段,2014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就此拉开了序幕。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了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方面核心素养目标,其中,审美情趣是人文底蕴素养中的基本要点之一。教师不仅

浅谈我国素质教育现状()

浅谈我国素质教育现状 摘要: 本文就素质教育的背景、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对比,以及怎样完善素质教育,从这三方面对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做简要分析。 【关键字】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做学习的主人 前言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迎接国际竞争,为了满足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的需要创新型人才,人们将矛头直接对准教育,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素质教育问题。然而,中国的素质教育现状,能承担的起21世纪的期望和挑战吗? 一、素质教育的背景 “素质教育”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为了迎合隋唐时期社会人才的需要,施行了科举考试,应试教育也就真正的开始了,并且沿用至今。但是,就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已无法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当今的应试教育显然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确实狭隘化,功利化,片面化。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人们重新审视我国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趋势应运而生。从1983年到1999年二月,先后提出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思想,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由2000年开始,素质教育正式被教育部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 1、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后,发现素质教育没有特定的概念,但具有以下含义: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方式。 (2)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近年来,即使国家一再完善教育制度,尽可能的将素质教育融入到现有的教育制度中,但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及途径(课题申请书)

一、课题名称 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及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4 年3 月30 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 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 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然而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进入大家的视野,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所以,教师核心 素养的培养同样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关切的问题。 教师核心素养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是教育部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再产生。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 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提升个人素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 伐,一个越来越显著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如何以更有效、更积极、更主动的方式来培养;如何以教师核 心素养的发展来催化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从而为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 社会的进步寻找有效的合理途径。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及途径进行有效的探讨、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 策。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如何进行适合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培训,如何引领 教师核心素养的快速提升,以思想理念提升教师自我内涵发展,以科学精神培

育教师追求个性卓越的文化自觉——系统变革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的推进,一个 越来越核心的问题凸显出来,那就是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教师核心 素养的培养融合互动,让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当 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涉及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的系统变 革。推进基础教育特色发展,核心就是要以科学的精神,培育一种持之以恒追 求卓越的文化自觉。”兰州市第27 中学校长如是说。为促进教育创新, 焦宪庆 加快“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成果的转化,扎实有效地推进兰州市科研兴教 工程,特向上级申请此课题。 三、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资料查询、社会调研、在校观察、实践反思,发现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大多只是理论上的探讨,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对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再发展并没有太多的深 化研究及探讨。这对于本课题组成员而言,我们可以更广泛的进行探讨及思 考,调查与研究、反思与汲取、而且我们调查范围也很广,近些年人们也发现 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相互借鉴的去做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向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所谓“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即是对教师提出的严格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当今中国,科技发展是先导,教育是基础,教师则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教师队伍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要为祖国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如何成为 一位符合现代要求的教师,我们认为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途径探究(一)

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途径探究(一)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不少学校在工作上走了不少弯路,走进误区,导致人力财力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贻误教师队伍的建设。文章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切入口,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探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评价标准;途径 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当今时代,当今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当我们的学习速度小于改革速度时,就意味着落后甚至于失败,快速把握信息的能力和终生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它们的必要条件;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教育打破国别和地区的限制,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我们先来看信息素养的含义:它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和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中国的教授何克抗指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其中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和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和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生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而言,教师“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一、目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技术能力水平欠缺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知识普遍比较抵,就老年教师队伍中有决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它去处理日常工作。网络知识严重缺乏,不能很好的利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年龄段的老师由于过去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而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信息面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系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就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有很熟练的信息技能,但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上学老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定式授课方式。 (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 从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的有部分老师上课,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甚至离开了这些就不知道怎么上课,艺术院校有些课程视频资料或者数字资料是相当大,有些老师上课就是一个电影片放到底,一个PPT反映到底,和学生没有任何的交流,进了电影院,放映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睡的实在是“香”。关键的问题,一旦电脑不能启动,音响没有声音等一些简单故障他们都不能解决。 (三)硬件设施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他们工作中都要有硬件的支持。硬件设备的配置会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城市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是落后的,多数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网络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等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和上课需求。电子形式的教学文件便于存储传输和交流,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用。有一部分老师电脑甚至都不会用,对网络的利用更是一筹莫展,主要原因就是硬件设备滞后造成的。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汇编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小洋镇中心小学魏屹 要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可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以满足时代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 二、教师的思想素质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管是在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个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学习、理解、贯彻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无私奉献,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全心全意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教育事业和培养学生上,发扬“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去工作,为人师表,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去,使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用自己具体的、鲜明的、光彩的形象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现代教育赋予我们启迪年轻一代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形势,与时代合拍,就必须不断充实与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长期不懈的坚持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的业务水平。首先要努力钻研本专业课程,深刻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内容,掌握驾驭该学科知识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同时教师不能固守成规、停滞不前,应该始终朝前看,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了解学科新动向及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拓宽知识面,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能加以探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还应学习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只具备该学科知识远远不够。他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去对待某一学科知识。教学中既给学生以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开拓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勤于思考,使各种知识相互联系,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向周围同事学习,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再次,教师还应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对哲学、社会学、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四、 五、 六、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形成,它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内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知识的积累,才能的增长和才干的发挥,制约认识活动的进程和质量,所以教师应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优化,从而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中学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中学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他肩负着传授知识、传播美的重任。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 一、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本体素养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他可以很敏锐地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欣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使自己性格变得高尚优美,并且可以不断地完善自身,将智慧、欲望和情感三者统一于一身,达到本体素养的提高。 二、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是审美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要充分挖掘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教师就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感知,然后得到自己的审美体验。借助个人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针对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化选择组合,通过审美创造找到适合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和审美素养提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建立审美化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使学生在各种教学手段的引导下学会感知和欣赏,在理解感受教学内容中学会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 三、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美育常被人误解为艺术学科才需要具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其实,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美的蕴含,也有进行自己审美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各科教材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认识规律,绝大部分考试内容都是由非审美因素构成,并且趋向于理性。要有效地消除它与中小学生较大的隔阂就必须依靠教师有意识地去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美,并且通过自己已经从教学内容中获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对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创造,设计出符合学生本身年龄段和考试要求的审美化教学设计。 四、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 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会以审美的眼光去寻找每个学生美的闪光点。教师在教学过程或者教育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肯定评价,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接受教师的教育,并且能够促使自己在教师审美的引导下开展审美教学活动,促使自己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更加完善自己的健康人格。 五、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师对学生审美化教学的引导,就可以摆脱高考分数的纯功利行为,是超功利行为,是去功利行为。教师将审美标准、审美方法引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使教育活动变成审美活动,可以让学生摆脱固有的吸收理性知识才是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