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透视_张艳君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究

正如语言学家 萨呸尔( pi 所说 “ Sa ) r 语言象 文化一样 , 是
很 少 能 自给 自足 的 。 f 个 国 家 和 其 它 国 家 的 交 流 过 程 ” 一
C i 、 hn s、io sk t hn C ieeSn 及 i 、 a等 词。有趣 的是 , a l e 这些 首 批
中 , 断 地 从 这 些 国家 的语 言 中 吸 收 有 用 的语 言 来 丰 富 自 己 不 的 词 汇 , 言 之 间 的这 种 相 互 借 用 是 语 言 发 展 的一 个普 遍 现 语 象 , 英 语 中也 是 这 样 。英 语 经 过 10 在 50年 的 变 迁 , 几 个 日 从 耳 曼 部 族 的 语 言 发 展 成 为 今 天 世 界 上 最 流 行 的 语 言 , 为 称 “ 是 世 界 语 的世 界 语 ” 这 与 其 词 汇 的 开 放 性 是 分 不 开 的 。 不 , 英 语 可以 自由 接 纳 外 来 成 分 , 词 已经 达 到 5 借 O多 万 个 。 英 语 的 外 米 词 不 仅 来 源 于 法 语 、 丁语 和 希 腊 语 等 欧 洲 语 言 , 拉
外 , 数 学 者 也 认 为 “ ” 入 阿 拉 伯 语 时 为 Sn 再 到 希 腊 多 秦 进 i, 语 成 了 Sn , 丁 语 成 了 S a , 后 进 入 英 语 才 成 为 今 天 的 i 拉 a i e最 n
Sn i o。
英 语 中 的 汉 语 借 词 已经 有 一 干 多 年 的历 史 , 英 语 中 大 但 量 涌 现 汉语 借 词 的 现 象 始 于 一 百 多 年 前 , 其 是 近 二 十 年 尤 来 , 着 中 国 国力 的增 强 , 语 的 国际 影 响 也 越 来 越 大 , 语 随 汉 英 中 来 源 于 汉 语 的 词 汇 与 日俱 增 , 量 富 有 中 国特 色 词 汇 的 汉 大 语 借 词 进 入 英 语 。 欧 洲 人 做 过 统 计 , 19 自 94年 以来 , 入 国 加 际 英 语行 列 的 词 汇 中 , 语 贡 献 了 5 到 2 % , 过 任 何 其 汉 % 0 超 它 来 源 。 据 最 新 统 计 , 语 借 词 共 有 18 汉 4 8个 , 括 音 借 词 和 包 意 借 研 究 英 语 中 的 汉 语 借 词 不 仅 _ 以 加 深 了 解 中 两 I I 丁
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看中华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

语言研究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看中华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姚敦云【摘 要】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和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深英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华文化 传播 汉语国际教学一、前言在语言的接触中,当自己的语言中没有合适的语言去表达来自另一种社会和文化中的新事物、新概念时,人们就可能借用该种社会和文化的相应的语言中的词汇来表达。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叶蜚声,徐通锵,2010:208)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交往、文化的传播,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英语成为了包括汉语在内的诸多语言借词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英语也从汉语中借用了不少词汇。
英语属印欧语系,可大致分为古英语、中世纪英语和近代英语。
(Zeiger,1978:430)在英语1500多年的发展中,早在古英语时期,就已开始出现汉语借词,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二、英语从汉语中借词的几个阶段(一)早期(17世纪初以前)在这一阶段,中国和英国并没有直接交流,而是通过第三方以贸易形式开始的。
相应地,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有限,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主要从其他语言间接借入。
如mandarin,是由汉语进入印地语,然后进入葡萄牙语,再进入西班牙语,继而于1589年再被英语所吸收的。
(二)中期(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1637年英国船队来中国运茶,中英开始了直接接触。
在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直接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大量增长。
如ginseng(人参),longan(龙眼),pekoe(白毫),feng-shui(风水)等。
(三)近期(20世纪初到现在)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有不少历史事件都在英语中留下了痕迹,汉语词汇进入英语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了,如paper tiger(纸老虎), 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guanxi(关系),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taikonaut(中国宇航员)等。
从文化角度浅析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从文化角度浅析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黄力扬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17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步地推进和加快,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也逐渐地相互渗透和交融.由于不同国家都各自拥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为了更好地提高交流的效率,英语吸收了中国特有的、具有各自文化特征的词汇.所以有必要研究借词使用的原因、结构和构成规则.因此该文将从英语为什么借用汉语词汇和如何借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再加以文化角度的解释,解决提高交流效率问题.
【总页数】3页(P195-196)
【作者】黄力扬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浅析 [J], 辛文;刘婧;董通
2.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浅析 [J], 刘玉春;高珊
3.从文化角度浅析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J], 黄力扬
4.从心理文化角度浅析英语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J], 王淑香
5.从心理文化角度浅析英语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J], 王淑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借词与文化渗透

借词与文化渗透作者:张子慧李雪敏井彦婷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7期摘要:言反映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一特点在词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大千世界,无论宏观或微观,无论物质或精神,都需要借助词汇来表现。
丰富词汇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
同时,"文化,像语言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借词文化英语一、英语借入汉语词汇的历史回顾最早的有记载的汉语词进入英语发生在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初如:litchi(荔枝,1588 ),sampan(舢板,1620),tea(茶,1645-55)等。
在这段时间,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中西方文化开始接触并逐渐升温,东方大国独特的事物开始被西方认识并逐渐传入。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快,西方的科学、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飞跃的发展,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对西方的变化茫然不知。
文化的交流与接触只是一些零星片点的活动。
英语从汉语借入的词汇有ketchup(番茄酱,1711),pekoe(白毫,1712)等。
19世纪早期,情况与十八世纪大同小异,直到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紧接着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中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接触和碰撞。
这一时期,被英语借入的汉语词汇有kowtow(叩头,1804), shanghai(诱拐绑架,1870-1875)等。
到了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加,有越来越多的汉语词语被英语吸收,如 chow mein(炒面,1903),, mah jong(麻将,1922), dim sum(点心,1948), wok(镬,铁锅, 1952)等等。
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和与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这种交流仍在进行并且将继续下去。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文化分析如前所述,各种语言中的借词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影响,而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则反映了汉语及中国文化对英语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言文化探究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言文化探究作者:王彦侠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02期摘要:英语通过广采博收外来语扩大自身词汇量,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反映了汉语及中国文化对英语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英语借用汉语借词的方式、语言文化特征,揭示了英语中汉语借词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语义理据。
关键词:汉语借词借词方式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b)-0190-02Abstract: Loanwords from different languages reflect the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s, while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upon the Western culture.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the borrowing form,languag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borrowings, thus brings light to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as well as the semantic reasons.Key Words: Chinese borrowings; Borrowing form借词也称外来词,是借用外国或外族词汇来表达信息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
英语通过广采博收外来语扩大的词汇量数量可能占到英语词汇总量的80%以上。
据语言学家分析统计,英语中90%以上的借词都来自印欧语系,仅有极少部分来自亚洲国家语言,如汉语、日语、韩语等。
英语中汉语借词及其文化因素

( 诱拐绑 架 , 骗 或 迫 使 ,80 17 ) c p uy 杂 碎 , 诱 1 — 85 ,h —se( 7 o
18 ) 8 8 等等 ( 黄焰结 ,0 5 。英 国对 中国输入的大量鸦片 , 20 ) 给 中国人带来无 穷的灾难 。当时很 多人染上吸食 鸦片的恶习 ,
关键词 : 汉语 ; 借词 ; 文化 因素
中图分类号 : 3 3 H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1 ) 1 0 2 10 7 3 (0 0 0 — 18—0 2 随着海上航线 的开辟 和 l 纪资 产阶级革命 以后海上 7世 霸权 的建立 , 国出于海外 扩张 的需要 , 当时中 国的贸易 英 与
往来 日 益频繁 。进入英 语 的汉语借 词也 随之增 多。许多 中 国出 口的产 品主要 通过粤 、 闽等 地的港 口销往英 美 , 因此 这
一
时期进人英语 的汉语 借词 主要是 粤 、 闽等地 的方言词语 。
他 民族语言来 丰富 自己。 ( 同梅 , 0 :1作 为一种 开放 ”焦 2 34 ) 0
t( a 茅台酒) 浙江的 sas gr ewn 绍兴酒 ) w nt ( i , hoi c ie( n i ,o n 馄 o
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 。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 是交流见证 。
词汇不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 , 还是社会 现象。我国 同世界 的 交往在秦汉时期就开始 了。唐 、 、 、 宋 元 明等朝 代经济十分 繁 荣。1 7世纪之前 , 东方文化 , 中国文化受 到西方文 化的仰视 和崇拜。发达的物质 文化 是英语 吸收汉语借词 的原 因之一。
茶艺英语中汉语借词及文化透视

2017年第07期作者简介:田力(1982-),女,陕西三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和英汉翻译。
茶艺英语中汉语借词及文化透视田力(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各国的语言都有存在借词的情况,借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种语言文化,而语言文化是一国文化的最重要体现,因此,借词是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反映,也揭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英语的词汇中,有五分之四的词汇来源于其他国家的语言,并逐渐演变为英语的基本词汇,另外一部分则保留借词的本质被应用。
相关的文献阐明,英语的语言从汉语中也吸取了很多精华,具有代表性的要数茶艺英语词汇。
当然,在汉语中也有一些借词是借鉴外来语言的。
本文将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情况去分析茶艺英语的借词现状,并根据现有的问题做出解释和得出具体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茶艺英语;借词;文化透视;英语词汇英语的借词一般源于对印欧的语言,有很小的一部分来自我国的汉语及藏语,因此,汉语对英语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中国自古就是饮茶大国,对于茶有着特殊的喜爱。
目前英语中出现的有关茶类的语言和词汇都来自于中国,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性质影响到英语对汉语的借入。
粗略的估计,我们可以得知英语中对汉语的词汇借词有近1000个。
这使得中西文化的融合又加深了一步,两者之间的融合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光芒。
英语与汉语的长期交流与文化的渗透才有了汉语借词,也让更多的西方文明融入到了其中。
我国的丝绸、茶叶等在世界上一直属于最先进的物质文化,其中的借词也特别的多,并且被保留了下来,由于这部分的文化渗透较早,所以已经变成了英语词汇的一个部分。
1茶艺英语中汉语借词及文化透视的必要性长期以来,英语国家的人都倾向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中国的文化,而这样的结构会阻碍汉语借词的借入,更不利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于交流。
在英语中,茶艺英语的词汇较多,也算是保持较为原始的词语。
但有一部分中国文化却遭到了英语词汇的制约。
[借词,汉语,英语]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借词,汉语,英语]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6211649fc850ad02df804180.png)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一、相关概念(1)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的概念,由葛传槼先生1980 年在《翻译通讯》首次提出,以区别于不规范的中式英语(Chinglish)”。
他认为,中国人讲或写英语时总有一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之后,“中国英语”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有多个学者对中国英语的概念作出描述,影响较大的定义有二。
汪榕培(1991)是第一个给出“中国英语”定义的中国学者,“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称为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
”汪先生经过不懈努力证明了“中国英语”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束了之前“中国英语到底存在与否”的学术纷争,在英语全球化及本土化进程中,为“中国英语”赢得“社会地域变体”的合法身份。
第二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定义由李文中(1993)提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人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李先生对“中国英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界定,将国内“中国英语”的定性定位研究引向高潮,为之后“中国英语”研究视角的深化及扩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覆盖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维度,研究“中国英语”的变体性质、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中国英语的成因研究、中国英语的评价标准、中国英语的特征与功能、中国英语与翻译、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中国英语语料库建设、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等。
(2)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的概念是世界英语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Kachru (1985,1988,1991)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指不同文化背景中所使用英语的模式或变体,是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地域变体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有其使用语境超出其亚洲语义背景的情况。正如 Dennis
Freeborn(2000:351)所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只是部分被
同 化 ,并 且 只 用 于 有 关 中 国 的 语 境 之 中 ,如 社 会 生 活 、烹 调 ,
等等(Chinese loan-words, …… are only partly assim-
英语中的借词绝大多数来源于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而 一小部分来源于汉藏语系及其他语系。而“汉语因为是具有 声 调 的 表 意 文 字 ,理 论 上 讲 ,这 一 特 点 影 响 了 英 语 对 汉 语 词 语 的 借 入 ,但 是 ,大 规 模 的 英 语 到 汉 语 和 汉 语 到 英 语 的 词 语 借入已经毫无困难的发生了(Tom McArthur:82)。”据估计, 英 语 中 来 源 于 汉 语 的 词 汇 也 已 达 到 约 1000 个(Tom McArthur:119)。显然,英语中的这些汉语借词记录了中华文 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 1 英语借入汉语词语的历史回顾
第4卷 第6期
Vol. 4 No. 6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07 年 6 月 June 2007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透视
张艳君
(山东菏泽学院外语系 山东 菏泽 274015)
摘 要:词 语 互 借 是 各 种 语 言 共 有 的 现 象 。语 言 的 发 展 需 要 融 合 不 同 民 族 的 语 言, 英 语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吸 纳 了 众 多 的 汉 语 借 词 。英 语借用汉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中国文化, 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 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 汉语借词 文化交流
- 28 -
第4卷 第6期
Vol. 4 No. 6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07 年 6 月 June 2007
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欧洲、非洲、南美以及澳洲。而 tea 这个词进入英语是在大约 1645-55 年间,是由厦门方言音译 进入英语的(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 nary)。其后,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和茶叶种植的广泛传播, 该词又被世界许多其他语言从英语陆续借入。该词已经成为 英语基本词汇,并且由 tea 组成了许多新词语和习语。令人 吃惊的是,众多表示茶和茶叶的借词不是收录于专门的大型 工具书,而是出现在日常英语的词典里。这昭示着茶早已渗 透于英国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细分为 congou(功夫茶),oo- long(乌龙茶),bohea(武夷茶), pekoe(白毫茶), souchong (毛尖茶), hyson(喜春茶)等。事实也是如此,茶在 18 世纪 开始的中英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最初是由闽南话译借 的,如今人们已难以分辨其语源。比 tea 稍晚进入英语的是 表示 tea 的种类的词语,如 pekoe,hyson,souchong,oolong 等。以上所列这些词中,除 chopsticks 是通过意译进入英语 外,其他均是通过音译进入英语。大部分词语保留了“原汁原 味”,意义和用法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同时也有些词语在 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如 ketchup 是从广东方言音译进入 英 语 ,原 是 指 一 种 由 咸 鱼 汁 和 香 辛 料 制 成 的 酱 汁 ,传 入 欧 洲 以后,所用原料变成了番茄,因此该词现在是 指“ 番 茄 酱 ”。 chop suey 本来是指一种用多种蔬菜和肉一起烹调成的和米 饭同食的叫做“炒杂碎”的菜,进入英语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增 加了新的含义,用以喻指“混杂的事物”,如:His coterie of execs were up to their pin stripes in a chop suey of deals(他的那班主管人员完全是一锅大杂烩). 好莱坞著名 摄 影 师 和 电 影 制 片 人 Bruce Weber 出 版 了 一 部 名 为 "The Chop Suey Club" 的摄影专集,还拍了一部名为 Chop Suey 的纪录片,叙述了他的艺术生涯。在这里,chop suey 是指摄 影 专 集 和 电 影 的 看 似 庞 杂 的 内 容 ,就 像 一 盘 炒 杂 碎 ,荤 的 素 的酸的咸的被混合在一起。
并被收入各种通用词典中,成为英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早期这些词语中大部分是以广东和福建等东南沿海地
区的发音进入英语,因为这些地区较早与西方文化接触,西
方列强势力也是最早从这里进入中国。以下为其中较为常用
的词语:
借词
汉语原义
进入英语年代
tea
茶(厦门方言)
1645-55
chopsticks
筷子
1699
ketchup/catsup 番茄酱(广东方言) 1711
pekoe
白毫,香红茶(厦门方言) 1712
hyson
熙春茶(广东方言) 1740
souchong
小种茶(红茶)
1760
oolong
乌龙(茶)
1850-55
tofu
豆腐
1875-1880
chop sueHale Waihona Puke 杂碎(广东方言)1888
chow mein 炒面
1903
Mao Tai
茅台酒
1943
dim sum
到 了 二 十 世 纪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进 一 步 增 加 ,有 更 多 的 汉 语 词 语 被 英 语 借 入 , 有 诸 如 chow mein ( 炒 面 ,1903), shih-tzu (狮子狗,1921),mahjong (麻将,1922),gung ho ( 工 合 ;卖 力 的 ,投 入 的 ,1942),dim sum ( 点 心 ,1948),wok (镬,铁锅,1952),等等。事实上,随着我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和更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这种进程仍在进行并将继续下 去。
另一个这样的典型例子是 dim sum。该词由“点心”的广 东方言音译进入英语,原指以小份提供的各种小吃,如虾饺、 烧麦、春卷等等,食客可以一次吃到许多种食品。这种“点心 餐馆”(dim sum restaurants) 在西方国家的唐人街比比皆 是,很受欢迎,发扬光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它还反映了中国的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 1984 年好莱坞出品了一部描写美国华 裔生活的喜剧片,片名就是 Dim Sum,说的是一个生活在加州 的华裔家庭生活中的情感纠葛即人们之间的关系,故事渗透 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克制、中庸的观念。 2.2 植物类词语
中 图 分 类 号 : G64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672- 1578( 2007) 06- 0028- 02
世界各主要语言都存在大量的借词,这是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各领域的不断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借词 首先是语言对各种文化差异反映,其次是对不同文化的碰撞 和交流过程的生动记录。作为一种目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 国际性语言,“英语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吸取了 世界上所有主要语言的大量有用的词汇。据统计,英语词汇 总 量 中 ,约 有 百 分 之 八 十 来 自 其 他 语 言 ,其 中 大 部 分 已 经 同 化成为英语的基本词汇,而另一部分则依然保留其借词的特 性。”并且,英语从其他语言(包 括 汉 语) 中借入词语的进程从 未停止过。
十八世纪,开始于十七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 一 步 加 快 ,科 学 与 文 化 都 有 很 大 的 进 步 ,而 清 政 府 却 对 外 部 世界茫然不知,仍然奉行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政策。中西方文 化的接触和交流只是一些零星的活动。英语从汉语借入的词 汇 有 ketchup(番 茄 酱 ,1711),pekoe(白 毫 ,1712),souchong (小种茶,1760),等等。
ilated, and occur in reference to a Chinese con-
text---social life, cooking and so on.)。”只有少数词
语,如 tea 等,已经成为国际认可的词汇被世界许多语言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