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

FNHCT增强示意图
平扫:大多数呈孤立的等 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
CT增强时动脉期明显均匀 强化,边缘浅分叶状
CT延迟像呈类圆形。中央星状纤维 瘢痕组织延迟像强化为其CT特征。
局灶结节性增生
平扫:略低密度肿块;CT增强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浅 分叶状;CT延迟像呈等密度
临床表现
多见中年女性,生长慢,无恶变潜能。 一般无症状,多数偶然发现。可表现为腹部肿块,
少数病例可自发性破裂而大出血。 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的FNH,可以避免手术,使用
影像学检查随访观察病变是安全的。
病理
FNH是多血供实质性肿块,肿瘤内部结构均匀,出 血和坏死少见。虽无包膜,但与周围组织界线清 楚。
中央瘢痕增强扫描延迟强化。
典型FNH MRI表现
MR平扫T2WI、T1WI和Ga增强的延迟期表现。
FNH中央瘢痕
T2W
增强扫描延迟期 FNH中央瘢痕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强化。
HCC中心坏死
T2W
增强扫描延迟期
HCC T2WI压脂中心坏死呈低信号,延迟期对比剂退出, 中心坏死区仍为低信号,可见HCC的包膜强化。
(病例经腹腔镜证实为肝局灶结节增生)
5个月后复查显示两个病灶没有变化
局灶性结节增生
女性,45岁,体检发现肝内占位。 病理结果是FNH(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牛眼征”的特点:可看到为中心低密度坏死区较小,中间 高密度强化层最厚且规则、随时间推移强化越来越明显, 最外层低密度水肿带宽度匀称、在水肿带边缘的肝实质可 见一过性的异常强化影(炎性充血所致)。
T2WI抑脂呈低信号。两者增强后均有延迟强化。 FNH中央瘢痕T2WI抑脂呈高信号,且增强后延迟强化;肝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

病 灶 为 等 密 度 , 缘 欠 清 。 动 态 增 强 扫 描 动 脉 期 病 灶 均 显 著 边
强化 , 2例 中心 瘢 痕 结 构 轻度 强 化 ; 门脉 期 及 延 迟 期 病 灶 强 化 均减轻 , 为等 密度 , 5例 3例 为 略 高 密 度 , 1例 为 略低 密 度 。2 例 中心 瘢 痕 结 构 延 迟 强化 呈 略 高密 度 。本 组 病 灶 边 缘 均 未 见
Gd—DTP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 :, 别为 C a b分 T动 态 增 强 动 脉期 , 灶 显 著 强 化 , 围 病 周 见 扩 张 , 曲 血 管 。e d门 脉 期 见 病灶 强 化 减 轻 , 等 密度 及 迂 、 呈
略低密度 。
2 结果
3 讨 论
1 2例 共 发 现 1 3个 病 灶 ,l 1例 单 发 , l例 双 发 ; 态 多 呈 形
信 号 。 、、 b C d动态 增 强 见 病 灶 动 脉 期 显 著 强 化 . 中央 瘢 痕 无 强 化, 门脉 期 病 灶 强 化 减 轻 , 央 瘢 痕 逐 渐 强 化 , 延 迟 期 明 显 中 至 强化 。
肝 脏 局 灶 性 结 节 增 生 ( N 是 一 种 少 见 的 肝 脏 良性 肿 瘤 F H) 样 病 变 , 恶 变 , 出 血 。 影 像 学 表 现 与 原 发 性 肝 癌 , 腺 瘤 无 无 其 肝 及 血 管 瘤 等有 相 似 处 , 时 会 误 诊 。 本 研 究 回顾 分 析 经 病 理 有 证实 的 l 2例 肝脏 局 灶 性 结 节 增 生 的 C T及 MR 影 像 资 料 , I 总 结 其 特 点 , 提高 诊 断 正 确 率 。 以
床 症 状 无 特 征 性 , 具 体 病 因 目前 认 为 血 管 畸 形 或 血 管受 损 其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肝脏肿瘤,在CT影像学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
本文将从CT的影像特征、诊断要点和辅助诊断方面介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一、CT影像特征1. 经典影像特征肝脏FNH在CT上的经典表现为:①病变边界清晰,与邻近的正常肝实质明显分界。
②病变增强明显,动态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呈“牛眼征”,即提前强化的中心区域与稍后增强的边缘区域形成差异。
③无静脉期明显强化,但在延迟期有半数病灶呈相对明显的强化。
④增强扫描显示的非同质性是其又一个较为特异的表现。
少部分FNH患者的CT表现不具备上述的典型特点,这些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可能为单一的缺血性或高密度病灶,少见的病灶内出现出血、坏死或囊变。
还有一部分患者病灶内可显示中央瘢痕或索条状强化。
二、诊断要点1. 鉴别诊断FNH与肝血管瘤、肝血管内皮瘤、肝转移瘤等肝实质肿瘤的鉴别有一定难度。
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肝脏FNH的恶变率较低,临床上应注意与HCC、肝血管肉瘤等恶性肿瘤加以鉴别。
肝脏FNH与局灶性脂肪变性的肝转移瘤在CT上表现也较为相似。
还需注意的是,对于未明显强化的病灶应考虑肝转移瘤的可能。
2. 术前诊断对肝脏病变进行术前诊断十分重要,FNH的CT影像学表现虽然有一定特征性但并不绝对,所以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术前肝穿活检或核素扫描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三、辅助诊断对于部分CT表现不典型的FNH患者,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诊断。
1. MRIMRI是目前常用的辅助FNH诊断手段。
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与周围肝实质的分界。
而FNH在MRI上的表现与CT相似,也常呈中心明显强化的特点。
2. 核素扫描核素扫描对于FNH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其中磷99m、铷82、可见光和超声等检查也可用作辅助诊断。
肝脏FNH的CT影像学诊断应注意综合分析病变的边界、增强情况、非同质性强化等特征,并注意与其他肝实质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常规超声
◦ 可呈等回声或稍低、稍高回声,其中等回声者约占66.7%~74.3%,边界 可清晰或不清晰,故常规灰阶超声检查时不易发现病灶。有时主要依靠 其对周围管道的推挤移位或病灶周围出现暗环等继发性特征而识别该病 灶,偶尔也可依靠病灶中央的瘢痕而识别病灶,但其出现率不高。彩色 多普勒超声显示90%以上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灶内部彩色血流丰富, 特异性的表现时病灶中央出现“星状”彩色血流(50%~70%),病灶周 围常可显示粗大的供血动脉,脉冲多普勒则可测及动脉血流,其流速常 较高(0.14~1.13m/s),而阻力指数较低(RI 0.40~0.70)。
◦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在常规超声上的典型表现是直径多<5cm、单发、边 界欠清和有中央瘢痕等,虽然也有多发性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报道, 但明确诊断需依据病理学检查。
病理
◦ 大体标本显示多数病灶境界清楚、质地硬、呈结节状,颜色由灰褐色到 淡棕色,通常较周围肝颜色淡;部分病例可出现红色淤血区。
◦ 显微镜下的特征是含有正常肝细胞、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胆管 和汇管区,但没有正常的门静脉结构,这是一种正常肝细胞的不正常排 列而形成的增生性病变。胆管和动脉管壁增厚明显,尤其见于中央瘢痕 处。由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有丰富的动脉供血,故病灶很少出现内部 出血、坏死和钙化等继发性改变。 Nhomakorabea治疗
◦ FNH是没有恶变倾向的良性病变,并且并发症少见,对于其处理已形成 以下共识:FNH的观察随访是安全的,一旦诊断明确应避免手术;只有 在肿瘤生长或组织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才行手术切除。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R do Pat eDe 0 8 Vo 2 , . 2 a il rci , c2 0 , l 3 No 1 c
1 3 35
腹 部 影 的 C 和 MR 表 现 与 病 理 对 照 分 析 T I
和 MR 能 够 显 示 F 1 NH 的血 供 特 点及 病 理 特 征 , 态 增 强 扫描 是诊 断 F 动 NH 最 有效 的影 像 学手 段 , 诊 断 和鉴 别诊 断 中具 在
有 很 大价 值 。
【 键 词 】 肝 肿 瘤 ;局 灶性 结 节 增 生 ;体 层 摄 影 术 , 线 计 算 机 ; 共 振 成 像 ; 理 学 关 x 磁 病 【 中图 分 类 号 】R 4 . ;R 1. 2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1 0—3 3 2 0 ) 21 3 —4 452 844 文 文 000 1 (0 8 1 -350
d n ZHAO a e 【 De a t n f d o o y, n f n n r l o g, Nin, ta . p r me to Ra i l g Do g e g Ge e a s ia fYu y n e ia o lg , b i 4 0 8 Ho p t l n a g M d c l l e Hu e 2 0 , o C e 4
尚建敏 , 夏进 东 , 年 ,陈 晓蓉 ,刘安 陆 ,万华 ,彭虹 赵
【 要 】 目的 : 讨 肝 脏 局 灶 性 结 节 增 生 ( NH) C 和 MR 表 现及 病 理 基 础 。方 法 : 摘 探 F 的 T I 回顾 性 分 析 1 8例 2 O个 经 手
术或 穿刺 活 检 病 理 证 实 F NH 的 C 和 MRI 现 特 点 , 与 病 理 对 照 ( T 检 查 1 T 表 并 C 2例 , I 查 1 MR 检 O例 , 4例 同 时行 C 和 T MR 检 查) I 。结 果 : 灶 大小 1 8 1 . m; T 检 出 ¨ 个 病 灶 , T 平 扫 痛 灶 均 呈低 密度 , 匀 或 不 均 匀 ; 强 扫 描 动 脉 病 .~ 35 c C C 均 增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诊断价值的比较

31 例中, CT 发现 29 例, CT 检查中典型征象, 平扫稍低密度或 等密度 25 例, 中央疤痕 10 例; 增强后除中央疤痕外, 动脉期 20 例 可见明显强化, 门静脉和平衡期高密度和等密度, 延时期中央疤 痕强化。不典型征象中平扫低密度影 4 例, 其中密度不均 1 例; 增 强后 1 例呈轻度强化, 延时期 4 例稍低密度。 2. 3 MR表现平扫
诊断为恶性肿瘤, 5 例诊断为血管瘤。而 MRI 注射特异性造影剂后能正确诊断为 FNH。结论 FNH的 CT和 MR表现在术前进行综合
分析, 多数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表现的 FNH, MRI 对 FHN 的诊断价值高于 CT。
【关键词】肝肿瘤 局灶性结节增生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象
【中图分类号】R2 5 6 . 4
CT 检查正确诊断 F NH2 5 例, 诊断为恶性肿瘤 1 例, 诊断为血 管瘤 3 例。MRI 检查 3 1 例均能正确诊断为 FNH。 3 讨论
目前较为一致认为 F NH 并非肿瘤。F NH 是一种较少见的良 性肿瘤样病变, 以 30~50 岁的女性多见, 偶尔可见小儿患者[ 1~4] 。
典型的 FNH 的 MRI 表现: 除瘢痕之外信号均匀( 90%) 明显增强( 89 %~ 100%) , 即血供丰富; 瘢痕( 50%~60%) T1WI 呈低信号、T2WI 高信 号, 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无增强, 延迟期增强( 部分病灶门静脉期可 增强) 。本组 13 例单发病例中, 10 例具有典型表现, 因此术前前瞻 性诊断正确 。
中外医疗 200 8 NO. 27 CHI NA F OREI GN MEDI CAL TREATMENT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 I影像学征象。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 FNH 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 23例病灶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 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 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
结论熟悉 FNH 的CT、MR 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 诊断率。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内较少见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在肝脏良性病变中发病率次于肝囊肿、血管瘤及肝腺瘤。
其影像表现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及血管瘤等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诊,术前正确诊断FNH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总结了23例肝脏FNH的 CT、MR影像征象,并与病理特点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近5年来经本院病理确诊的FNH共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范围 15~ 55 岁,平均34.7岁。
18例无任何症状,仅体检时B超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5例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病变。
1.2 检查方法1.2.1 CT扫描技术:东芝16层螺旋CT,13例,扫描参数:300 mAs,120 kV,层厚:2mm,层间距:2mm,重组层厚:5mm。
所有病例均先作腹部CT平扫和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以3.0~ 3.5m l/s的速率注射欧乃派克75~ 100 m l,27~ 30 s 行肝动脉期扫描,65~ 70 s 行门静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指在肝脏内部出现多个小的结节状增生,这种病变常常需要通过CT检查进行诊断。
CT检查是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来获取身体内部组织和器官影像的影像学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对于肝脏的病变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一、扫描方式CT检查肝脏结节性增生时,常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即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通过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进行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有着重要的帮助。
二、影像表现1.结节性病变:肝脏结节性增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多个结节状病变分布于肝脏内,这些结节的大小、形态不一,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这些病变的位置、大小和边缘特征,帮助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和诊断。
2.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在动态增强扫描中,肝脏结节性增生的病变通常在动脉期显示为明显的血管灌注,而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则呈现出相对较低的密度,这有助于区分良性和恶性结节性病变。
3.边缘特征:良性结节性增生的边缘常常较为光滑,而恶性病变的边缘则常常呈现出模糊不清或毛糙的表现,这可以通过CT检查清晰地显示出来。
4.周围组织受侵犯:肝脏结节性增生的病变若侵犯了周围的血管、胆管等结构,也可以通过CT检查来观察到,这对于评估病变的侵袭性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
5.伴有脂肪变化:有些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化,这种情况可以通过CT检查来准确地判断出来,对于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诊断价值CT检查是诊断肝脏结节性增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发现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进而进行病灶的定性和鉴别诊断。
CT检查还可以对病变的血供情况、周围器官的受累情况等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CT检查在肝脏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表现
作者:余飞龙蒋聪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第19期
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认识FNH的CT特征。
方法:5例FNH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分析其CT表现。
5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5例FNH均为单发性结节,位于肝右叶4例,肝左叶1例。
肿瘤直径1.5~8.4cm。
5例平扫均为低密度,其中4例病灶(直径均>3.5cm)中央区有星芒状的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区4个结节明显强化,1个中等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4个高于或等于肝实质,1个低于肝实质;延迟期3个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2个低于肝实质。
结论:FNH 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主要特征。
关键词结节增生 CT表现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肝脏少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其病因尚不明确,无恶变倾向及并发症,,影像学表现虽有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例经手术和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FNH的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3~68岁,平均45.5岁。
所有患者均无慢性肝病病史,各种肿瘤标志物检查均为阴性。
均无乙肝病史。
肝功能均正常。
影像学检查:使用SIEMENS Emotion螺旋CT机,以上腹部定位片选定扫描范围,平扫后行常规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层厚5mm,螺距1.5。
非离子型对比剂以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流量3ml/秒,总量75~90ml,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开始注入对比剂后23秒、40~50秒、3~4分钟。
结果
CT表现:5例FNH均为单发结节,4个位于肝右叶,1个位于左叶,均位于肝包膜下,病灶直径1.5~8.4cm,平均5.2cm。
5例FNH平扫为低或略低密度,3个呈分叶状,4个(直径>3.5cm)的病灶内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呈点状,裂隙状或星芒状;5例均未见肝硬化脾大
改变。
增强扫描,动脉期:4个病灶明显强化,1个中度强化并低于肝实质,中央低密度瘢痕区均无强化,1个病灶中央或周边见明显扭曲,增粗的供血动脉。
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4个高于或等于肝实质,1个低于肝实质。
延迟期:3个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2个低于肝实质。
4个病灶中央点状、裂隙或星芒状瘢痕部分或全部强化,病理证实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小胆管增生,分割肝组织呈结节状,周围肝小叶结构存在,肝细胞呈结节样,无异型性,汇管区尚见淋巴细胞浸润;3个病灶见包膜样强化,但手术标本均未见真正肿瘤包膜;本组病例延迟期中,2个低于肝实质的病灶,内部裂隙样低密度无或仅部分填充,2例与肝实质接近的病灶,中央裂隙样低密度未见确切强化。
讨论
目前,FNH被认为是肝细胞对血管异常的一种增生性反应,属良性局灶性肝实质性病变,以往文献报道认为多见于20~50的女性,但近期的研究发现,其发病年龄及性别差异并无显著性,本组5例中就有3例为男性。
典型的FNH为结节状,好发于肝包膜下,边界清楚,但无包膜,以切面中央有星芒状瘢痕为其病理特征,增生的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结节状,结节内肝细胞形态正常,大小一致,无异型性,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纤维间隔内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并有炎症细胞浸润。
非典型的FNH病灶中无增生的纤维间隔,而是扩张充血的血管腔。
FNH多不引起临床症状,除个别病灶较大引起上腹不适外,多为体检偶尔发现,本组病例即如此。
因而CT是主要的检查方法。
FNH的典型CT表现为平扫多呈等或稍低密度,中央瘢痕呈星芒状低密度,动脉期除瘢痕外显著均匀强化,门脉期呈等或略高密度,及延迟期呈等密度,而中央瘢痕出现延迟期强化,强化模式以“快进慢出”为特点,与肝癌的“快进快出”不同,其中以动脉期瘢痕外的显著均匀强化为最重要特征。
本组病例注药后进行三期动脉扫描,5例FNH,除1例于动脉期呈中等强化并低于肝实质外,其余4例均明显强化高于肝实质,经门脉期至延迟期,仍有3例高于或略高于肝实质,并且4个病灶的中央瘢痕出现强化,有较为典型的表现。
目前,动脉期病灶的中央或周边出现明显增粗迂曲的血管(供血动脉)被认为亦是FNH的一个特征征象,但本组仅有1例可见到这种特征表现,并不多见。
本组4个直径>3.5cm的FNH病理上均有较为典型的中央瘢痕结构,可见当病灶直径>3.5cm时,中央瘢痕结构出现率较高。
尽管如此,由于FNH往往伴有不典型征象,导致术前的确诊率不高。
本组病例FNH的非典型表现有动脉期强化不顯著而低于肝实质;动脉期出现动动脉-门脉、动脉-静脉分流;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低密度和(或)中央瘢痕不强化。
这些不典型表现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FNH呈现不典型表现的机会并不少见,需要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以及肝腺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