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留园为例谈造园手法的应用
留园的空间布局与造景手法分析

空间序列组织是由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而展现 的。基 于 中 国 山 水 画 卷 的 特 点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的 特 点 则 是 多 空 间 、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其 空 间 形 式 是 以 观 赏 路 线 来 安 排 的 , 有较为简单的一种是呈闭合的、环 状 的 ,如 苏 州 的 畅 园 、鹤园;另 一种空间序列是按照贯穿形式的,如乾隆花园;最后是呈辐射的
渗 透 联系,进 行 主 题 与 空 间 类 型 的 区 分 与 互 补 ,形 成 和 谐 整 体 。 而中区和东区则是全园之精华所在。中区部分通过东南凿水池、 西北筑假山以形成西、北为假山、东 、南为建筑环中心水池的山水 景 区 。西 楼 、清 风 池 馆 以 东 为 留 园 的 东 区 。东 区 又 分 为 西 、南两 部 分 五 峰 仙 馆 ”和 “林 泉 耆 硕 之 馆 ”分别为这两 部 分 的 主 体 建
留 园 的 景 观 ,有 两 个 最 突 出 的 特 点 :一 是 丰 富 的 石 景 ,二是 多 样 变 化 的 空 间 之 景 [1]。
1 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特点
形 式 ,如杭州黄龙洞。然而苏州私家园林中面积相对来讲较大的 则 多 采 用 的 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如 拙 政 园 、何 园 以及论文 主要研究的留园。
以留园为例谈造园手法的应用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传统文化的瑰宝。
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工程技术手段,“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清幽隽永的意境美和完善的园林面貌为足于世界园林艺术之林,被誉为“园林之母”。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成长的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观点审视,必然会有新的结论。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之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独创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一味照搬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同时缺乏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批判性吸收和继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根脉。
人无足不走,树无根不活,因此,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眼光去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向成熟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和必然要采取的一种方法。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比较,区分两者的优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找回中国景观中国景观设计繁荣兴旺之根,使每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景观设计比较研究文化传承引言:留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指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是在平地造园,没有地形之便,所以空间划分都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留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因此,本文将留园作为论述对象。
1,留园的概况留园位于江苏闾门外下塘花步里,今留园路上。
占地五十余亩,有中部、东部、北部、西部四部分组成。
中部和东部为全园之精华。
中部掘池东南,堆山西北,以水为主,环以置石,布置亭、台、楼、阁,四周环以回廊;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轩层参列,间以叠石小品;西部构筑简朴;北部遍植桃杏,布置花圃。
刘原本是一处私家宅园,是由李渔主持修建,建筑密度大。
园林史留园园林艺术分析

留园的设计艺术——苏州古典园林典型概述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尤以建筑庭院划分与组合园林空间精湛见长。
留园是平地造园,空间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造园艺术、景观设计、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布局留园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
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园林用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其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以山景为主,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空间处理留园中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从平面图可以看出,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建筑又将其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院,园中之馆。
留园入口空间营造手法

留园入口空间营造手法
留园入口空间的营造手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照明设计:通过灯光的布置和设计,突出入口的重要性和特点。
可以运用彩色灯光、景观灯等手法,打造独特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2. 建筑设计:入口建筑的外观设计要与留园的主题和风格相协调。
可以运用亮丽的色彩、独特的形状和材料,增强入口的视觉吸引力。
3. 植物景观:在入口附近设置有吸引人的植物景观,例如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加入口的生机和美感。
4. 艺术装置:在入口区域设置艺术装置,如雕塑、壁画等,以增加艺术氛围和视觉冲击力。
5. 标识和导向系统:设计专业的标识牌和导向系统,使游客能够清晰地找到入口,并了解留园的相关信息。
6. 座椅和休息区:在入口附近设置舒适的座椅和休息区,方便游客休息和欣赏周围的景色。
7. 声音和音乐:通过音响设备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为入口区域营造宜人的音乐氛围,增加游客的舒适感。
8. 色彩搭配:使用明亮、活泼的色彩搭配,如鲜艳的花朵、鲜
艳的标识牌等,增加入口的活力和吸引力。
通过以上的空间营造手法,可以为留园的入口创造一个醒目、吸引人、独特且舒适的空间,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增加其游园的欲望。
留园造景手法与特点

留园造景手法与特点留园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种经典类型,兴盛于明清时期。
留园造景以自然为师,模拟自然景观,融合诗、画、声、香、味、色等方面的元素,达到"山水和谐"、"艺术至化"的效果,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种典范。
留园的手法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纵横错落留园的造景手法首先要求建园地形要复合自然山水,根据山势起伏,设造虚山、假山、真山,将几种山势杂陈,高低错落,互相照应。
在空间上采用弯曲、盘旋、转角以及环绕等手法,使园中道路环抱曲折,错落有致,形成"情趣横生,景物各异"的效果。
二、山水结合留园强调山水结合,山是山水的主体,水是山水的灵魂。
留园中的池塘、溪流、小桥、流水、瀑布、泉水都是山水结合的象征。
池塘不仅是用来储水,也是用来衬托山的形态,山不仅是用来借助水势的高低差形成高峰险峻,还可以在山石上刻画出潇洒雄浑的艺术之美。
这种山水结合的手法在园林艺术中更显山水之精髓。
三、假山用石留园造景以假山为主,假山的制作主要是采用自然山势和山体的特点,结合艺术手法,借助石材将一些具象的事物刻划成形象。
假山石的种类应选择天然石料,根据山势和表情选择不同的石材,使它们的形态和质感更加真实、自然。
假山石的种类又分为平峰石、擎天石、卧蚕石、喷泉石、蘑菇石等。
四、花木浓郁留园中的花木种类繁多,一品花草、双色青梅、鱼跃龙门、罗汉推磨、虎头石柱、鱼戏莲荷等,为留园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意韵。
通常,在留园中,一些五彩缤纷的花朵和叶子的颜色非常鲜艳,以达"万紫千红"的艺术效果。
五、室内和房外留园在造景上还融入了房屋建筑的手法,如屋顶的疏密布局和色彩的搭配,厅内屏风的造型和材质,从而形成室内和房外的一体化,构成一个可以劝客游赏、落座休憩、赏景倾谈的完整场所。
同时,由于它紧密地结合着居住生活,因此更显得宜人和完美。
总之,留园造景手法所体现的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的有机结合,正是其精华所在。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苏州古典园林更是被誉 为“人间天堂”。在这些古典园林中,留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本次演示以留园为例,探讨游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热度感 知评价及其传播途径。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 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园林设计中,这些思想得到了 具体的体现。园林既满足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又实现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 求。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是综合性的艺术实践,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 和哲学的精髓。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 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目录
01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02 二、留园的设计理念
03 三、留园的园林特色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韵味的建筑形式。其中, 苏州留园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本次演示将从留 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园林特色等方面,探讨留园在营造意境方面的独特之 处。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为明代的“东园”废址。清嘉庆年间改筑,更名 “寒碧山庄”。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其后多有荒废易主。 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其后不断修缮整治。1961年3月4日,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 月,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古 典园林的典型例证。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以留园为例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以留园为例郭硕明(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是当前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重中之重。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本文以“留园”为例,从留园的造园手法对其造园个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深入剖析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相应的造园手法,由此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留园1.中国古典园林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师从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的创作原则,在园林设计中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
古典园林以自然美取胜,山石之美必有植物相衬。
自然式山水园就在这种观念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在世界园林史上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享有盛誉。
苏州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集聚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气、神,具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造园技艺,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苏州园林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集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为一体,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大小、规模、数量、还是精湛的造园技法上,都是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看到,所不能及的伟大著作。
2.留园的艺术特征2.1 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讲究含蓄、内敛,留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以“曲”为贵突出体现在全园布局中,以“曲折”为主旨的构思。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园境,因而在路径的设计中避直求曲,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曲径幽深之感,人为地延长游赏的距离, 水曲山绕,廊曲院折的骨架布局,才有了“小园香径独徘徊,窈窕通幽一径长”的园林妙境。
2.2丰富的山石布景。
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恰相反,留园的山石布局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
中央的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西区则体现了山林野趣。
3.古典园林造园手法3.1 园林布局。
欲露先藏,欲扬先抑。
留园整体分布设计理念

留园整体分布设计理念留园整体分布设计理念是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基础,将自然环境融入园区设计中,营造出独特而宜人的休闲氛围。
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融入:留园的整体设计以自然元素为主要特征,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通过植物、水体、山石等自然元素的布置,创造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绿色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合理的园路设计和景观布置,使游客在园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2. 空间分区:留园整体设计中,将园区按功能分区,形成多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空间。
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如花坛、湖泊、小桥流水等。
这样的分区设计更好地满足了游客不同的需求,同时也给游客提供了不同的景观体验。
3. 人文特色:留园的设计强调人文特色,通过布置一些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景点和建筑物,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
比如,设立古亭、古塔、文化广场等,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
4. 交通布局:在留园整体设计中,重视交通布局的合理性和便捷性。
设置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使游客可以轻松地游览整个园区。
此外,鼓励使用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提供更加健康的出行方式。
5. 功能设施:留园的设计还注重提供各种便利的设施,如休息区、餐饮区、卫生间、停车场等。
这些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完善功能,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体验。
通过以上设计理念,留园整体分布设计旨在打造一个以自然和人文为特色的休闲胜地,让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供舒适便捷的游憩环境。
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于放松休闲的需求,也展示了留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传统文化的瑰宝。
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工程技术手段,“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清幽隽永的意境美和完善的园林面貌为足于世界园林艺术之林,被誉为“园林之母”。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成长的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观点审视,必然会有新的结论。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之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独创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一味照搬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同时缺乏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批判性吸收和继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根脉。
人无足不走,树无根不活,因此,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眼光去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向成熟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和必然要采取的一种方法。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比较,区分两者的优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找回中国景观中国景观设计繁荣兴旺之根,使每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景观设计比较研究文化传承引言:留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指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是在平地造园,没有地形之便,所以空间划分都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留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因此,本文将留园作为论述对象。
1,留园的概况留园位于江苏闾门外下塘花步里,今留园路上。
占地五十余亩,有中部、东部、北部、西部四部分组成。
中部和东部为全园之精华。
中部掘池东南,堆山西北,以水为主,环以置石,布置亭、台、楼、阁,四周环以回廊;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轩层参列,间以叠石小品;西部构筑简朴;北部遍植桃杏,布置花圃。
刘原本是一处私家宅园,是由李渔主持修建,建筑密度大。
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一伙的空间的开合变化和层次,尤其在局部小空间和园中园的处理上,达到了“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无尽,视觉无穷的效果。
2,留园的空间处理。
留园是一处私家宅园,“泉石之胜留以待君登临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攀玩也,亭台之幽留以待君游息也。
其所留着多矣,岂止如唐诗人所云‘但留风月伴烟萝’者乎?自此以往,穷盛事而乐清时,吴志留园之名长留于天地之间矣!”故名留园。
由此从平面图可以看出,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建筑又将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院,园中之馆。
院与院、馆与馆通过曲廊连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连续而又富于变化和韵律的空间整体。
同时由于建筑密度大,为了避免空间的繁杂和混乱之感,园中利用水池和叠石丰富空间的层次。
同时也在假山之中,布置许多小路。
小路峰回路转,依山就势给人以空间无尽之感。
留园中,中国传统的“无心画”和“尺幅窗”的运用,创造了“处处临虚、方方侧影”的空间视觉无尽之感。
留园中有一种空间处理手法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
包括大小、明暗、开阖、隐显等。
开和对比的应用如图1、图2所示,在留园入口处,进入大门是一方小庭院,接着是一条曲廊,使人顿觉空间隘塞,顺着曲廊前行来到“古木交柯”处,由此北望,通过一组假山石之间的空隙,远景依稀可见,在西行至“绿荫”处,顿觉水面开阔,北面的建筑与山石、植物尽收眼底。
这从开到和再到开的过程,便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无尽之感。
这种利用开阖变化的对比来丰富空间层次的做法在留园中随处可见。
下面就再以留园的“石林小院”为例,分析论述隐显和大小对比在留园的空间处理中的应用。
“石林小院”是以一栋名为“辑峰轩”的两间半的主体建筑和环以四周的回廊组成的小庭院。
庭院以锋石为主要景观。
从“五峰仙馆”进入小院,并无洞然明显的门户,但实则有三处,如图三所示。
由“五峰仙馆”的东山墙望“石林小院”,小园的空间层次分明,同时石林主景欲显还藏,隠而不显。
从“五峰仙馆”进入“石林小院”,在“静中观”处看,“石林小院”尽收眼底,同时,“辑峰轩”和“石林小院”周围的围廊,层次分明,东墙回廊的转折,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使空间似尽非尽,从而产生空间无尽的联想(视点A)整个小院峰石突立,藤萝漫衍,花木满庭,郁密而无狭迫感。
从视点B回望“静中观”,“五峰仙馆”在重重窗廊后依稀可见,层次极为丰富。
留园中遵循《园冶》中“惟屋宇异乎家宅,曲折有条,端方非额,如端方中须寻曲折,曲折处还定端方”的原则,东廊与南廊错位斜出折角,从视点C南望,曲廊南折后被一座假山石和满庭的藤萝花木所隐藏,与廊尽头的窗牖所漏出的山石小空间一道,即加强了空间的导向性,又创造出视觉莫穷的艺术效果,否则,一览无余。
如此,则使很小的石林小院从视觉和感受上扩大化了。
这也是留园其他小空间所普遍采用的空间处理手法,从而创造了空间的无尽和视觉的无穷。
3留园景观视线的组织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的视线上强调步移景异。
留园的视线组织主要是通过建筑亭廊的引导和夹景、对景、突出主景和框景手法,配合园中往复的园路来实现的,。
动与静的结合也是实现组织的一种手段。
从入口顺着游廊来到“古木交柯”出,通过假山之间的漏洞北望,庭院中部的山池、楼阁、廊桥依稀可见。
向西经“绿荫”水阁来到“涵碧山房”,房前临水平台视域开阔,登上“明瑟楼”,从高处向四周回望,全园花木、峰石、亭台楼阁尽收眼底。
沿西侧游廊北行,来到“闻木樨香轩”,可以环视留园中部绝好景色,以及园东部前后参差、高低错落,前后呼应的楼阁轩屋掩映在古木奇石之间「3」,沿游廊而行,折而东,游廊的转折变化,使视线也随之变化,由北部游廊北部南望,水池、北部假山、中间小岛、及岛上的建筑“小蓬莱”、水池南端的“涵碧山房”、……“明瑟楼”、以及水池西北角的小溪,景观视线丰富,景观层次分明。
从北部曲廊东行,便是留园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如前面分析过的“石林小院”,空间的开阖、隐显、明暗的对比和丰富的框景,以及利用置石(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形成对景和与之相呼应的建筑主景,从而形成了丰富而又有条理的景观视线,不但实现了步移景异,还做到了景中有景,景外有景。
景与景的搭配,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4构图原理在留园中的应用整体是许多局部有机组成的,一个成功的中国古典园林,其成功并不仅仅局限于各个局部的完美,更在于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于统一,以及局部与局部的协调,这也就是所谓的构图。
构图的好坏决定了园林的成败。
4.1留园由中部、西部、中部、北部组成,其中东部和中部为全院的精华所在。
「4」留园中采用绘画中主景偏右的构图原理,西部和北部构筑简单。
因此,从平面上看重心向右偏移,全园并不想向其他中国古典园林一样以水池为中心,而是将一个构筑精巧的“石林小院”放在构图重心上,位于中部的水池、山石、曲廊起到了平衡构图的作用。
从构图上看,多少有点构图失衡的感觉。
但是,留园是一处私家宅院,其功能是为园主及家属服务的,留园的住宅位于留园的东南角,中部园区和东部园区恰好对住宅构成包围之势,形成东势向心,为了功能的要求,不得已而牺牲了构图的平衡。
中部的山池即是景观的需要,又是对构图失衡的一种弥补措施。
4.2对比手法是留园中空间构图的又一重要方法,通过空间的开阖、隐显、明暗、虚实的对比,从而达到空间上的视觉无尽和视觉无穷的空间艺术效果,不但丰富扩大了空间,更增加了空间的内涵。
关于开阖、隐显对比手法的应用,前面已经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
虚实对比的应用,是“无心画”和“尺幅窗”的应用,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化景物为情思,意味无穷,境界悠远。
4.3空间的划分与组织,前面一座论述,不再从复。
5小结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服务对象、审美思想、等的变化,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具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也有许多不合当代之宜的地方,我们必须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中国古典园林,系统的分析研究,去粗存精,从中找到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出路。
注释:「1」陈吾《园林史》105 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2」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247 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3」陈吾《园林史》109 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4」陈吾《园林史》105 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参考文献:1,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11月2,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5月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4,陈吾《园林史》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章试从园林、意境及与艺术相互渗透入手,阐述拙政园的传统特质与造园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荣观创作;美学;造园手法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1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a)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
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b)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
随着人的走动,景观步移景异。
气候变化,景现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荣之变。
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和流动。
c)追求意境无限——苏州园林占地相对有限,园林规模不大,景观营造中常运用写意的手法,借助于联想,来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
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特别是光、影、味所产生的各种虚景,能使得有限的景象展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花木景观拟人化的品格——如梅的独傲霜雪,竹的虚心有节,兰的幽谷清香,荷的出淤泥而不染,均借以喻意人的高洁品格和情操,以使园林景观景中有情,情中生景,充满丰富的内涵。
2 拙政园概述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