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向外发展_兼评企业国际化阶段论

合集下载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对策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从以出口为主的初期到现在的广泛海外投资,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走得越来越远。

然而,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还有很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中国企业国际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一过程一直在加速。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额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跨国投资国。

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总投资额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

其中,能源和矿产、制造业熟练工和高科技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领域。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挑战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一些海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一个常见问题。

例如,有些国家的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等运输设施滞后,这会给中国企业的运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INFRASTRUCTURE,工程建设项目,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2. 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管理困难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化差异。

例如,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形式礼仪,汇报工作需要规矩而正式的格式,这与中国企业的文化习惯有很大差别。

这会导致中方管理难以理解和适应当地的习惯和规矩,甚至难以与当地员工有效沟通。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对策1. 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在海外投资之前,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风险评估,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确定合适的贸易伙伴和供应商,有助于减少投资失败和损失。

2. 加强与政府的协作与国内市场不同,海外市场中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企业应该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合法合规地在当地经营,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及优惠待遇。

3. 建立本地团队本地团队是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立本地团队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合理解决地方的问题,成功地与本地员工合作,让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策略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无论是中国的大型国企、还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都在积极寻求海外扩张的机会,走向世界舞台。

这其中,无疑存在着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是中国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强化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

中国企业在实现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追求技术创新,完善研发系统,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比如,华为作为目前世界第一的手机品牌之一,成功的关键是其强大的创新能力。

华为在全球拥有超过19万名研发人员,每年投入研发资金超过1000亿人民币,保持了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同时也保证了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发展。

二、拓展海外市场海外市场的拓展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正如谷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狭窄一样,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中也存在一定的竞争难度。

企业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海外市场,深入了解当地所在国家的市场需求和文化习惯,争取市场份额,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海尔集团。

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企业之一,海尔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30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在全球市场的成功,离不开其对当地市场需求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强大的综合实力。

同时,海尔还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三、合理运用人才和资源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确保企业国际化发展成功的重要保障。

中国企业以其庞大的人口和广泛的资源优势,在国际化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

企业们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明确职责分工,合理利用资源配置。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领军者之一,在其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也运用了人才和资源的优势。

阿里巴巴从中国招募了大量的本土化人才,利用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制定出适配当地市场的策略,从而成功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浅谈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路径选择

浅谈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路径选择

浅谈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路径选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国际化是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和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战略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出发,探讨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路径选择。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近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不仅在海外市场开拓出现新的成果,而且在技术、品牌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推进“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企业海外布局;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不断深化国际化进程,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中国企业面临着各种制度、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其次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和合作,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路径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选择市场导向、资源导向和能力导向三种战略路径。

1. 市场导向战略路径市场导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营销策略、渠道建设等,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通过市场导向战略,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提前布局和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产品全球化。

市场导向战略路径的关键是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通过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手段,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

中国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国际渠道商、品牌商等的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渠道,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资源导向是指以资源为导向,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并购、合作、投资等方式,获取和整合国际资源,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通过资源导向战略,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迅速获取国际市场资源,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和路径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和路径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和路径近年来,中外贸易的频繁往来和合作交流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愈发重要。

无论是在传统的石化、通讯、机械制造等行业,还是在新兴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中国企业都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国际化水平。

一、国际化的战略趋势为了实现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寻求适合自身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1、走出去的战略从商业角度分析,中国企业通过“走出去”的战略开拓新市场和发现新机遇,可以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和利润支持。

而同时,这也能够为企业提供实践和企业发展的机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比如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而中国的企业也在湖南、深圳等地积极进行了国际化扩张计划,使得中国的出口市场正在逐步拓宽。

同时,中国企业也正在寻求参股、合作等方式,进入开放的发达国家市场,加快国际市场的开拓。

2、引进来的战略除此之外,中国企业也有通过“引进来”战略实现国际化的发展路线。

通过引进优质的产品、先进的科技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品牌价值,实现企业的双赢。

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自身竞争力,进一步拓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还能够对中国投资者、企业家们的企业运营和管理观念带来启示和巨大的帮助。

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中国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路径。

在这里,简要地探讨以下几种路径选择方式:1、企业自主研发企业自主研发是指企业开始通过自身的努力,创新研发产品。

这使得企业能够具备更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通过创新,产品性能不断提升。

有的企业通过自己的研发,成功实现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例如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和中国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化工企业,都是凭借自主研发出类似手机、电动汽车等产品,拓展了国际市场,成为跨国公司或国际知名品牌。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机制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机制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机制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崛起,中国企业逐渐摆脱了过去的低端加工生产方式,转向高端制造、自主研发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模式。

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也日趋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现状、海外市场拓展策略以及国际化机制建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机制。

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布局中也逐渐起步。

目前,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海外投资、并购、合作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一些知名品牌已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此外,全球融资规模最大、试图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成为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契机之一。

举例来说,阿里、小米等互联网企业在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开展业务,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宁波保税区的物流企业拓展了欧洲市场等。

二、海外市场拓展策略在涉足国际化市场之前,中国企业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文化背景、市场规模、竞争情况等信息。

同时,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有所建树,中国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而核心竞争力可以体现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管理创新、产品质量、成本控制、渠道模式、人才培养等领域。

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方面,要遵守目标国家的相关法律和规定,保证贸易公正和合法性;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掌握本土市场的消费热点和购买习惯,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市场策略。

三、国际化机制建立为了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建立国际化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国际化机制的建立需要有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面的支持。

政府方面可以通过鼓励企业走出去、降低贸易壁垒、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来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企业方面则应该注重自身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商业运营等方面的提升,进而为全球化拓展提供基础支撑;行业方面则需要加强行业合作、分享资源,提高企业的协同效益和产业配套效益。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随着全球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是企业不断扩充国际市场并稳定自身的发展。

随着领导者的不断改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也在不断地升级,整个过程也会不断地拓展与调整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线。

那么,本文将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策略的创新、市场拓展以及管理提升。

一、策略的创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在不断地升级,其核心是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创新。

在过去,中国企业的主要战略是在内部创造产品,然后向全球市场销售。

但是,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市场需要,中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更多的有价值的创新。

例如,华为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技术的创新。

华为公司一直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研究开发上,并在产品设计方面保持前沿。

随着新技术的突破,其品牌价值在全球市场上也逐渐提升。

这说明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战略上必须要注重技术的创新,才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成功。

二、市场的拓展市场拓展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的选择上,开放市场、发展经济繁荣的发展中国家是优先考虑的。

这些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很大,是中国企业征服全球市场的最好机会。

例如,中国的手机品牌OppO,伴随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积极通过联合美国著名运营商T-Mobile在美国市场加速销售,同时,也一直注重发展印度、印尼、东南亚等国家市场,连同全球其他市场,形成网络化渠道下的整体市场发展。

这种跨国市场模式,有效可行并形成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管理提升管理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点。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管理水平还需要提升。

在这里,我们要讨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的改进,二是人才的培养。

首先,中国企业需要改进管理体制,在国际市场上遵循国际化规范,同时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理念。

其次,企业人才的培养也是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愈发意识到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策略,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一、市场调研与定位在国际化经营之前,中国企业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该市场对相关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1.1 目标市场的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政治稳定性、法律法规等信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1.2 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企业应该关注目标市场的GDP、消费水平、竞争对手等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

1.3 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文化差异是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

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调整产品的设计、推广方式等,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二、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加强科研力量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持续投入研发,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品牌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资产,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重视品牌建设和优化,加强企业形象的传播和推广,以树立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资源整合与合作伙伴关系资源整合和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成功至关重要。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并购、联合创办等方式,获取当地优质资源和渠道。

4.1 并购通过并购其他企业,中国企业可以快速获取当地市场份额、品牌形象和渠道资源,提高进入门槛,加速国际化进程。

4.2 联合创办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分享资源和风险,可以在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并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五、人才引进与培养国际化经营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国际业务能力等方面的人才支持。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着眼于国际市场,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拓展海外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此背景下,如何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首要问题。

一、践行“走出去”战略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首先践行“走出去”战略。

这意味着,民营企业需要积极地开展海外业务,推动自身实现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

为此,企业必须选定合适的目标市场,了解和研究当地的商业环境和文化差异,以及生产和销售的规范和要求。

同时,企业还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借助国际化的资源和平台,不断拓展海外业务。

这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设立独立分支机构或采取其他方式来实现。

二、提升品牌效应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知名度是一大问题。

在面对国际化的竞争时,企业需要通过提升自身在目标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同时,在品牌定位和传播方面,也应该进行精准的市场调研和定位,采取有效的宣传推广措施,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民营企业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为国际化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民营企业应该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

在团队建设方面,企业需要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文化背景的管理团队,为海外业务运营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人才引进方面,企业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招聘有国际化视野和背景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带领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

四、推动品牌全球化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推动品牌的全球化也是非常关键的。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

为了实现品牌全球化的目标,企业需要注重以下方面:1.建立品牌统一标准:企业需要建立统一的品牌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识别度和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如何向外发展?———兼评企业国际化阶段论鲁 桐 编者按:当今,企业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迎接了外来的竞争与挑战,也尝试着迈出了跨国经营的一步。

近十几年来,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高达上千亿美元,而对外设点企业的投资金额仅为几十亿美元。

与前者相比,后者尚属薄弱。

本文作者在英国考察时,深感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普遍存在着投资规模小、经营效益差、缺乏整体的经营战略和缺少通晓跨国经营的管理人才等问题,为此就企业跨国经营的途径问题进行了论述。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国际经济发生联系。

国际化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直接联系的过程。

国际化是双向的,即包括内向(Inward )国际化和外向(Outward )国际化两个方面。

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活动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与外国企业的合资合作经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分公司等;外向国际化主要包括出口、许可贸易、国际分包工程、合同安排、合资、合作经营、独资、国际战略联盟等外国市场进入方式。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实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高达1766亿美元,外资的进入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内向国际化进程,并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还仅仅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截至1996年底,我国批准对外投资设点的企业共5000多家,协议中方投资金额57亿美元。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其国际化过程的薄弱环节。

纵观现今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过程。

企业有无必要向外发展?怎样选择目标市场?以何种方式进入外国市场?如何管理企业的国外市场业务?这些不仅是企业家进行跨国经营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国际企业研究的重要方面。

长期以来国际企业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有无阶段之分?是什么因素决定跨国经营阶段的演变?对此,北欧学派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主张。

70年代中期,一批北欧学者如瑞典的约翰森(Johanson )、瓦伦(Vahlne )、威德尔希姆2保罗(Wiedersheim -Paul )以及芬兰学者卢奥斯塔赖尼恩(Luostarinen )等人以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①他们对瑞典四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

在对四家公司的海外经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在海外经营战略步骤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的产品出口开始。

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代理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

下表是四家瑞典公司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化顺序:瑞典四家公司跨国经营的演变桑维克(Sandvik )阿尔塔斯科普克(Altascopco )费西特(Facit )沃尔夫(Volve )总计 海外销售分部的 设立顺序N → S 2 3 0 2 7 A → S 18 14 14 10 56 海外生产分公司的设立顺序N → P 0 0 0 0 0 A → P 2 3 2 2 9 S → P13 9 3 3 28 注:N 表示企业在该国无正常出口业务;A 表示企业在该国通过中间商出口;S 表示企业在该国设有海外销售分部;P 表示企业在该国设有海外分部;N →S 表示企业在该国设立销售分部以前,在该国无经常出口业务;S →P 表示企业在该国设立海外生产分部之前已经设有销售分部,余 类推。

资料来源:参见本文注释①。

65 工 商 国际经济评论 199813-4 从表中看到,在海外销售分部的建立次序中,绝大部分企业的出口是通过中间商开始的(56家),只有7例是直接建立海外销售分部。

从四家公司建立的37个海外生产基地的发展过程看,绝大部分(28家)是在海外销售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9例是从出口中间商发展起来的,无一家是跳过出口销售的试验阶段而直接建立海外生产基地。

于是北欧学者区分了企业海外经营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1.不规则的出口活动;2.通过代理商出口;3.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4.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

约翰森等人认为上述四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它们分别表示一个企业的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国际化程度。

这种卷入程度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是企业海外投资的种类,如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二是每一种资源的投入量。

企业海外经营活动从第饮阶段向第四阶段的演进说明其资源投入量的增加,同时也表明其对海外市场信息渠道控制能力的变化。

显然,在偶然出口阶段,企业对出口市场不需或极少投入资源,在掌握市场信息方面也是零散和不规则的。

在代理出口阶段,企业有了固定的海外市场信息渠道,同时也为出口市场投入一部分资源。

当企业开始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时,需要在投资的种类和数量上有相当的增加,同时,企业可以直接掌握市场信息并获得该市场的知识和经验。

最后,当企业在海外建立直接的生产基地时,表明该企业更深地卷入海外市场。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Market knowledge)来解释企业国际化采取渐进方式的原因。

市场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的企业经营技术,即客观知识,可以从教育过程、书本中学到;另一部分是关于具体市场的知识和经验,或称经验知识,只能通过亲身的工作实践积累。

决策者市场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其对外国市场中机会和风险的认识,从而影响海外市场的经营决策。

一个企业从国内市场经营发展到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营活动,从内向型企业发展为全球性企业,这是一个充满未知数和风险的复杂过程。

经营者不可能等到掌握了所有海外经营知识以后再开始走向世界,也不可能对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市场盲目冒险而投入大量资源。

普遍的做法是,先从相对熟悉、风险最小的海外相邻市场开始,并采取投资量最少的间接出口方式,逐步积累经验和扩大跨国经营的程度与范围。

因此,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实质上是经营者学习、掌握、积累国际市场知识的过程,也是企业本身的成长发展过程。

所以,北欧模型的关键假设是经营者海外经营的经验决定其海外经营活动。

(见下图)当企业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信息和了解时,减少风险的本能使其把海外市场投入降到最低点;由此而来的企业决策也处于试探阶段;以后,随着海外经营业务的扩大,企业家获得并积累了对该市场的认识和经验,对海外经营投入也逐步增加;海外经营活动反过来增加了决策者的市场知识,成为决策者认识和把握海外市场机会的新基础,从而推动企业把更多的资源投向海外市场。

北欧学派企业国际化模型②约翰森等人认为,企业的海外经营应该遵循上述渐进过程。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当企业拥有足够雄厚的资产,其海外投资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时,海外经营阶段的飞跃是有可能的。

另外,在海外市场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企业在其它市场获得的经验会使其跨过某些阶段而直接从事生产活动。

此外,北欧学者用“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的概念分析解释企业选择海外市场的先后次序。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妨碍或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系、教育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

”③他们认为当企业面临不同的外国市场时,选择海外市场的次序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

如,瑞典的公司总是把其周围国家———丹麦、挪威、芬兰作为海外经营的首选目标。

美国的出口企业也总是把加拿大作为首选的目标市场。

理由是,企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下经营的成功率要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高得多。

总而言之,北欧学派坚信企业的跨国经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当企业面对不同的海外市场时,他们首先选择市场条件、文化背景与母国相同的国家,即企业的海外经营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性;二是在某一特定市场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往往走从出口代理到直接投资的渐进道路。

国际化阶段论提出以后,引起了国际企业研究界的广泛注意,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

从检验的结果看,褒贬兼而有之。

一些学者证明在中小规模的出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④卡尔森(Carlson)(1975)对瑞典企业出口行为的研究、比尔基(Bilkey)和特萨(Tesar)(1977)对美国威斯康星中小企业出口行为的考察,以及约翰森(Johanson)和诺纳卡(Nonaka)(1983)对日本企业出口战略的研究等等,都从经验上支持了“阶段理论”。

另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并无阶段可言,更谈不上统一的海外经营顺序。

笔者看来,国际化阶段理论的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它强调了经营者的经验知识与其海外经营活动的辩证关系。

它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企业决策者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认识,该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就要受到很大限制。

而了解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是去经营,获得海外市场的实际经验。

正可谓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

国际化阶段论把国际经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

这种学习过程与其经营75 工 商 国际经济评论 199813-4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它意味着经营者不仅是积累信息,更重要的是正确地理解信息、了解市场运作并把握市场机会。

企业家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市场信息越灵通,就越有可能对投资的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越会做出更大的决策。

第二,该理论强调文化差异对企业海外经营的直接影响。

特别是对那些国际市场经验不足的中小企业而言,在语言、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市场更容易获得旗开得胜的效果。

而这一开端对于以后扩大海外市场的经营范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信心和实力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心理距离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小。

第三,该理论暗示,当企业开始考虑向国际市场扩张时,进行贸易可能是一种风险小、成功率最高的选择方式。

然而,若把国际化阶段理论视为企业跨国经营的一般理论,其解释力却是有限的。

首先,它充其量只适合于分析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过程。

而对于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等企业的跨国投资,无法用出口和生产活动进行解释。

其次,即使是分析制造业的跨国经营行为,阶段理论的阐述也过于简单化而有失偏颇。

该理论认为企业国际经营取决于经营者对海外市场的认识。

这仅仅是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

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地进行国际竞争,是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拥有所有权优势。

这种竞争优势来自于对特定资产———资金、技术、管理、组织、人力资本及信息的占有和使用。

第二,通过对企业资产的内部转移,使其海外投资实现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利润。

第三,投资环境(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政策法律体系、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及其结构)能够满足其战略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