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植被中。

它是一种耐药性强、致病力高的病原菌,对于免疫系统弱化或存在其他疾病的患者尤其危险。

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对于有效预防与治疗相关感染至关重要。

一、生物特征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杆状,长约2-3微米,宽约0.5微米。

2. 色素产生:铜绿假单胞菌因其产生的溶菌素C、蓝绿色色素(花色素)而得名。

这种色素能赋予菌落或培养基翠绿色。

3. 抗生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常见感染中常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抵抗力,如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

这使得感染治疗变得困难,对于免疫功能较差或慢性疾病患者产生威胁。

4. 生长环境: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尤其是能够在湿度较高的地方长期存在。

这使得其在医院等医疗环境中常被人们发现。

二、致病机制1. 粘附与入侵: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因子来帮助其粘附于宿主的细胞表面,并克服宿主的防御机制。

其外膜上的纤毛、毛细毛和胶囊等结构帮助菌株将菌体粘附在患者组织表面。

同时,它可以利用其外毒素、蛋白酶和氧自由基产生等机制进行细胞内入侵。

2. 毒力产物: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外毒素来危害宿主细胞。

其中,外毒素A (Exotoxin A)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能引起宿主细胞周期的紊乱,并导致细胞凋亡。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外酶、蛋白酶和硒依赖性外毒素等,也对宿主有害。

3.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常在创伤或导管等局部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可保护菌株免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增加菌株的生存能力。

此外,生物膜破裂后脱落的细菌团块可进一步传播感染。

4. 产生超氧化物:铜绿假单胞菌的代谢产物中常含有超氧化物(ROS)。

它们不仅可作为菌株毒力因子,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诱导宿主产生炎症反应。

假单胞菌的风险评估

假单胞菌的风险评估

假单胞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假单胞菌科的1属。

常见于医源性感染,以本属中的1、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最多见和致病力最强,是医院内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

2.荧光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可见于水和土壤中,都可作为咽部的正常菌群存在,是人类少见的条件致病菌,毒性较低,其中荧光假单胞菌能在4℃生长,是血制品的常见污染菌。

3.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出现,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肺炎、伤口感染、脓肿等多种感染,在慢性肉芽肿和肺囊性纤维化的患者中常引起高死亡率和肺功能的全面下降。

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广泛,可引起条件感染,是目前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可致多种疾病,包括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胆管炎、脑膜炎、尿路感染和严重的伤口感染等。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专性需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呈杆状或略弯。

菌体大小(0.5~1)×(1.5~4)微米。

具端鞭毛,能运动。

有些株产生荧光色素或(和)红、蓝、黄、绿等水溶性色素,不发酵糖类。

大多数菌的适温为30℃。

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58~70%。

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中。

目前已确认有29种,其中至少有3种对动物或人类致病。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标本采集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分别采集痰液、分泌物、尿液以及医院环境用品等。

检验方法非发酵菌鉴定较为复杂,应先进行初步分群(属),然后再进行种的鉴定。

初步分群的常用实验为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氧化酶试验、动力观察。

再进一步作生化试验进行菌种鉴定。

四、细菌的防治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经美国FDA通过的假单胞菌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的抗生素分为4组:A组首选药物及常规试验报告的药物为头孢他咤、庆大霉素、美洛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B组与A组平行做药敏试验,但应选择性报告的药为头孢吡肟、头孢哌酮、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

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

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

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

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

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

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

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

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

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

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

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

该菌还是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

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

养殖场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检测报告

养殖场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检测报告
N a O H调 p H 7~ 8 。
海华蓝 化学 技术有 限公 司购 入 ) , 酵母 提 取 物 ( 由北 京双旋 微生 物培养 基制 品 厂购 人 ) , 琼脂 ( 由福 建 省

铜 绿假 单胞 菌 主 要 产 生 胞 外 酶 、 内毒 素 、 外 毒素 A 等 十余种 致病 因子 , 其 中外 毒 素 A毒 性 最 强 , 为 重 要 致死 因子 _ 3 J 。铜绿 假 单胞 菌 为 兼性 化 能 自养 代 谢, 对有 机 营 养 要 求 低 , 在 瓶 装 水 中 可 生 长 达 到 1 0 c f u / mL的水 平 J 。为 了解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在 养 殖 场 的分布情 况 , 保 障人 畜健 康 , 特 进行 该项检 测 。
1 . 1 . 1 样 品: ( 1 ) 在某 养 殖 小 区采 集 桶 装 水 、 自来 水、 水道 污水 各 2 5 0 mL 。( 2 ) 接 种 环无 菌 操 作 分别
养琼脂 和 生化鉴定 管 ( 由恒 因生物 公 司购 入 ) 。( 2 )
取 山羊 、 绿壳蛋鸡脓性分泌物于 2 5 0 m L去离子水中
病 防 控 。E—m a i l : 1 0 1 5 0 9 0 2 2 8 @q q . c o n l
金 氏 B选 择培 养基 : 蛋 白胨 2 0 . 0 g , 甘油 1 0 . 0 g , 磷
酸氢 二钾 1 . 5 g , 硫 酸镁 1 . 5 g , 琼脂 1 5 . 0 g , 蒸馏水 ,
气、 水、 土壤 , 动物皮 肤 、 肠 道及 呼吸道 中。该菌 是引 起机 体感染 的主要 病 原 菌之 一 , 对 长 期 大量 使 用 抗 生素 、 大 面积烧 伤 、 机 体 免疫 功 能 低 下者 , 能 引起 皮 肤、 黏膜感 染 、 肺炎 、 脑膜炎、 败 血 症等 ¨ J , 并 且 作 为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工作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工作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

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

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

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

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

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

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

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

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

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

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

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

该菌还是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

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耐受力很强的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类和动植物体内都有可能成为病原菌,引起多种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十分重要。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形态学观察是最为简单直观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来初步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青绿色凝块状菌落,通常呈金黄色至淡黄色,具有辛辣气味。

除了形态学观察外,生理生化特性检测也是菌种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如利用氧化物作为唯一氧化剂和膜脂组成特殊等。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溶血素、胞外聚合物酶、脂肪酶等多种外源酶,可以降解寡糖、脂质等物质。

分子生物学方法也成为现代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可以对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比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16S rRNA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同时又有足够的变异性,能够帮助界定种和属的分类关系。

在进行铜绿假单胞菌菌种鉴定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菌落:铜绿假单胞菌菌落为青绿色,有金黄色至淡黄色的边缘。

需避免选择其他青绿假单胞菌属菌种带来的干扰。

2. 确认生理生化特性:对于一些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如氧化物利用情况、酶产生等,可以通过专门的生化试验进行验证。

3. 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果需要进一步确定菌种的归属,可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16S rRNA序列分析,加深对菌种的认识。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准确鉴定出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医学、环境等研究工作,为防治相关感染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特性和广泛的分布。

本文将从其生物学特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1.1 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这意味着它在革兰氏染色中显现为粉红色,具有细胞外膜和细胞内膜。

1.2 高度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株,常常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感染性疾病变得困难。

1.3 强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大的致病性,特别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癌症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会引发严重的感染。

1.4 生长适应力强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适应多种环境,包括不同的温度、pH、盐度和氧气含量,使其能在各种生态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2. 铜绿假单胞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2.1 生物降解能力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降解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石油类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

这种生物降解能力使其在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2 生活在水体中铜绿假单胞菌常常存在于水体中,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它的存在可能对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2.3 影响环境中的其他生物铜绿假单胞菌可与其他生物竞争资源,并分泌抗生素和外毒素来保护其生存空间。

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共生或寄生方式对宿主产生影响。

2.4 形成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粘附于生物和非生物表面上的生物膜。

这些生物膜能够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在结构上提供附着和稳定性。

2.5 潜在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对人类和动物存在潜在的致病性。

其在医院环境中的存在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威胁。

3. 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挑战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威胁,使得应对其成为一项紧迫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在水质中的分布和生存能力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在水质中的分布和生存能力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在水质中的分布和生存能力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的水体中,并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在水质中的分布和生存能力对于预防与控制其感染至关重要。

分布情况:铜绿假单胞菌在水体中的分布通常取决于水源的污染程度和环境的氧含量。

在自然水体中,如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铜绿假单胞菌可富集在水中的沉积物、底泥和河床等地方。

同时,它也可以通过废水排放和水源受到污染等途径进入自来水和饮用水中。

生存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能在一系列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以下是铜绿假单胞菌在水质中的生存能力的相关因素:1. 温度:铜绿假单胞菌能在不同的温度下生存,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25-42摄氏度,但其在较低温度下(4摄氏度以下)也能存活并维持生物活性。

2. pH值:铜绿假单胞菌对pH值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在7.0-8.0的中性条件下活动最活跃。

然而,在不同的水体中,其生存和繁殖的pH范围可能有所变化。

3. 溶解氧:铜绿假单胞菌对溶解氧要求较高,它能通过产生黏多糖黏附在底泥、沉积物等附着面上,来保护自己免受低氧环境的伤害。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备耐受高氯浓度和氯化物的能力。

4. 营养物质:铜绿假单胞菌是营养性生物,它需要碳源、氮源、磷源等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和繁殖。

在水体中,有机物质的浓度和种类与菌落生长和富集有着密切的关系。

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生存能力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其感染:1. 水质监测:定期对水源和水体进行监测和检测,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和富集程度,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2. 水处理技术:在自来水处理和饮用水处理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杀菌方法和工艺,如过滤、消毒等,以有效去除和杀灭水中的菌落。

3. 卫生管理:加强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养殖场等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管理,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和感染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

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

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

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

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

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

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

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

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

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

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

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

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

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

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

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罕见情况下该菌可引起心内膜炎,通常发生于心脏直视手术所装的人工瓣膜或静脉吸毒者的自然瓣膜上。

右侧心内膜炎用内科治疗,但为根治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的感染,通常必须将感染的瓣膜切除。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

本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

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

在血平板上会溶血。

该菌含有O抗原(菌体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

O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

O抗原可用以分型。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

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2.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

3.分离培养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采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MAC;
对无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可接种普通或血琼脂培养基。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18~24h可以见到扁平、湿润的菌落,该菌所产生的带荧光的水溶性青脓素与绿脓素相结合将使得培养基呈亮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可以见到在菌落的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呈金属光泽;如果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则呈浑浊状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落,而在培养基底部细菌的生长不良。

4.生长实验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

5.生化鉴定该菌能氧化分解葡萄糖但不分解甘露醇、麦芽糖和蔗糖。

不产生吲哚、常不液化明胶、可分解尿素,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产生氧气。

6.分型
(1)噬菌体分型所应用的噬菌体现有24株,分型率达90%。

(2)血清学分型利用O抗原进行分型,目前可分20个血清型。

(3)质粒指纹图分析:此项技术是对同种细菌的不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根据细菌携带质粒的情况进行分析。

三、细菌的防治
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同时提高医院内的消毒水平以及症疗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能够切实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水平。

在治疗方面,若感染位于外表而且局限,可用1%醋酸冲洗或局部应用多粘菌素B或多粘菌素E,即可奏效。

坏死组织必须扩清,而脓肿则必须引流。

若需肠外给药治疗,用妥布霉素或庆大霉素5mg/(kg.d)分剂给予,可治愈大多数铜绿假单胞菌性尿路感染。

根据临床反应,可将剂量减少到3mg/(kg.d)以尽量减少副作用。

肾功能不全者的剂量必须减少。

对酶介导耐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应该用丁胺卡那霉素.很多专家主张治疗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用氨基糖苷类再加一种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几种青霉素,包括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和阿洛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效。

其他有良效的药还有头孢他定,头孢平,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匹宁和环丙沙星。

替卡西林最为常用,其剂量为16~20g/d,静脉注射。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平,头孢他定,美罗匹宁和亚胺培南体外试验对某些耐替卡西林菌株有效。

对全身性感染或粒细胞缺乏的病人,应该用一种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氨基糖苷与一种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合用。

对嗜中性白细胞减少并且肾功能处于边缘状态的病人,可用非氨基糖苷类联合疗法,例如双重β-内酰胺或β-内酰胺加一种氟喹诺酮,也是安全的。

尿路感染常可用羧茚苄青霉素或环丙沙星或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但氟喹诺酮类不应该用于儿童,因为该药对软骨有不良作用。

两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合用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菌株的机会明显减少。

四、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铜绿假单胞菌属于三类,BSL-2。

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

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

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

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

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

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

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

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

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

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

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

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

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

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