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
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
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
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策略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七、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华东师大版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f38f3ea8114431b80dd821.png)
原始农耕文化一堂有创造力的课才会展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在学习《原始农耕文化》这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几个关键环节,即问题的设计、图片的立意、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文字材料和音像资料的使用等方面,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为了让这一节课能够丰富多彩,使学生产生创造激情,我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除了看参考书之外,我还从网上查找了大量的材料,有《炎帝神农部落农业文明的历史地位》、《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呈献七千年前文化》、《来自半坡古文明的信息》、《石器时代》、《钻木取火的传说》、《文明的发轫》、《创建绿色新文明》、《评论:超越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等文字材料。
还有大量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用具图片、遗址图、想像图等,探究学习活动也是我思考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丰富的资料使我能够把握本课的主题,另外,我还用powerpoint制作比较理想的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首先,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势必成为粗放式教学。
从宏观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艰辛、智慧和生动的创造历程,是本课的中心。
这也是我备课的着眼点。
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设趣激意,就使这一课的设计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对初一学生来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的,需要有基础的知识、感性的认识做铺垫,由浅人深;层层推进,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为此,我将基础的知识进行了梳理,以板书标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把握。
如下: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一、北方的农耕文化(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早地作物粟半地穴式房屋二、南方的农耕文化(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湿地作物水稻干栏式建筑三、原始聚落其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探究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本原因。
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问题设计方面我注意了层次性,并使设计的问题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利用原始的采集方式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说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3.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附表: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
始居民
距今约
7000年
浙江余姚
河姆渡
磨制石器,耒
耜耕地,种植
水稻
饲养猪、狗、水
牛等家畜
制造陶器,玉
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
居民距今约六Fra bibliotek年陕西西安
半坡村
磨制石器,制
造胃器、角器,开垦荒地,种植粟
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原始农耕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农耕文化的形成与演进,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次,通过探究农耕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加深对原始农耕生活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原始农耕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进步等。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农耕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和生存智慧。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将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互动式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需要准备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教具如模型等。
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对农耕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
此外,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前作业和预习题目,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同时,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课堂纪律与学习氛围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有关农耕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教师简短介绍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原始农耕生活”。
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期待。
2. 概念介绍与历史背景梳理在课程主体部分,首先需要明确向学生介绍“原始农耕”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础认知。
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或PPT展示农耕工具的演变过程,同时解释原始农耕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随后,通过时间轴或历史脉络图,梳理原始农耕的历史背景。
这一环节应着重介绍不同地域的农耕起源传说、农耕文化的传播路线以及农耕技术的逐步发展过程。
例如,可以讲述从刀耕火种到铁器农具的进步,以及不同文明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特色。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并理解其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理解半坡原始农耕文化,并理解其与前一阶段采集狩猎经济相比的重要进步。
3. 学生能够理解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如房屋、工具、食物等。
2. 教学难点:理解农业的兴起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深遥影响。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理论,因此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包括原始的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品。
2. 准备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3. 准备教室讨论和思考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和视频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引出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题。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河姆渡原始农耕(1)展示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况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建筑、工具等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
2. 讲授半坡原始农耕(1)展示半坡原始农耕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半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半坡原始农耕的农业、饲养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况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3)利用模型和实物等直观教具,展示半坡人的石器和陶器等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3. 讲授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1)通过讲解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比照不同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不同地区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创造自己的文明。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河姆渡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农耕的特点,理解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理解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农耕生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
2.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素材。
3. 安排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引导学生进行教室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的视频,并请学生简要描述自己的感受。
2. 提问: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反映了我国遥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生活状况?3.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更多有关农耕文明的信息。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展示图片并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
2. 展示半坡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并介绍其特点。
3. 提问:这两种农耕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4.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遥古时代会出现农耕文明?它对人类的发展有何意义?5. 介绍其他原始农耕文明,如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如何评判原始农耕文明?它对摩登社会有何启迪?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农耕文明的认识和看法。
3. 组织学生进行教室展示,分享自己对农耕文明的理解和思考。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耕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更多有关农耕文明的信息,并在课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构水井
关内容
5.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工具、牲畜
骨耜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7.手工业
骨哨、陶器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学生勾画相
(1)兴起地区:
关内容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
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
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歌曲《黄河长江》导入
听歌曲,思 激发学生的好
歌词中的为什么说中国的黄河长江孕育 考问题 导入新课
板书
学生回忆旧石器时代?
4.农作物: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饲养牲畜:猪、狗
6.生活用具: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半坡人 学生根据课 提高 学 生 概括
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如陶埙。 本,分析总 能力
还出土了骨针、骨锥、纺轮,可见半坡人已 结概括
经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出示粟籽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片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课题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
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
学习目标 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学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1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食用……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实录〗
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历史这门学课应该有一个点感性认识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板书,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
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我省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和县人。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页看图“我国农业先民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两个简单问题:代表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文化遗址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先说相同点,后说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肥沃这个相同点学生不易注意到。
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畜(chu4):禽兽,现专指家养的禽兽。
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春联“六畜兴旺”。
其中“六畜”指的是猪、牛、羊、马、鸡、狗(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六畜”为何物,但都能“猜”出几个来)。
家畜饲养和谷物栽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有了比较的食物,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原始农业和定居,只要学生讲出来一项,就引导学生找出另一项来,我的几个班的学生都是先讲出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
)
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
遗址: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
遗迹:前人留下的痕迹。
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向学生指明这几个词的本意,以免用错。
)
制作陶器指导学生看“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及“半坡尖底瓶”。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动脑筋”。
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这时因瓶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
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恢复了正平
衡,瓶就直立起来。
尖底瓶的制作说明半坡人已经通过长期实践,懂得了重心原理,并将它运用到汲水工具的制作上。
(学生回答的不好,没有抓住要点,我向学生提出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要讲道理,不能想当然,要有条理,即我们前面所讲的科学精神。
对尖底瓶要以“小口、短颈、粗腹、尖底、双耳”为主,并向学生简单介绍了王先胜的看法,王先生认为不是汲水器而是祭祀用的礼器。
我不知道哪一种说法是对的。
许多时候,我是“揣着糊涂装明白”。
)
(讲到有关瓦、陶、瓷时,出了点问题。
六班的课,讲课时,看到对面实验楼大厅伸出部分的顶部,盖着红色的瓦片,就以此为例说起了瓦。
学生马上纠正,那不是瓦,是瓷砖。
惭愧!)
纺织纺轮是最早的纺纱工具,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据考古报告说,在全国三十个省市较早的规模较大的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轮出土,纺轮使用时需加一根插杆,合称纺坠。
纺坠是利用其本身自重和连续旋转而工作的。
捕鱼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指导演生看教材上的图“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像图”及“骨耜和石斧”。
不同点
北方南方
气候温暖气候湿润
种植粟、黍种植水稻
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
指导学生回答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特征。
学生在回答时进行以下的说明。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
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
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学生的问题:
1.指导学生看书的图“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时,六班有学生问“稻谷为什么是黑色的?”
备课时没有认真看课文注释,让学生回答后,随便讲了几个可能?碰对了,运气不错,还胡乱地说到明十三陵(上
课时忘了具体是哪个陵?课后查了资料,是其中的定陵)开挖及古文物的保护。
二班和五班上课时,变成了我问学生。
学生们的猜测:黑米;做饭时烧糊了;埋在地下与煤接触变黑了;
2.穴居:学生们想到了延安,还有一个学生想到了地道战。
南方的房屋一个学生想到了吊脚楼。
3.有学生问“种子是从哪来的?”
〖教学资源〗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
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
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
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
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聚落
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
《汉书•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辞海》)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集聚地的总称,也叫人类住区,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即包括房屋建筑(住宅、机构、商店、工厂、仓库以及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等建筑);街道或聚落内部的道路、广场、公园、运动场等人们活动的场地;供居民洗涤饮用的池塘、河沟、井泉、聚落内部的空闲地、蔬菜地、果园、林地等几部分。
可见,聚落既是人类居住、生活、休息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
聚落一般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settlement)。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village),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town)。
城市(city)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
居民聚居地。
任式楠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认为:
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一)约自公元前1万年甚至更早开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基本确立,人类大都实行以天然洞穴为主的相对定居生活。
(二)公元前7500-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在经济成份中处于支配地位,农业文化完全确立,较大的农业聚落逐渐形成。
以彭头山文化晚期灃县八十土当及兴隆洼文化敖汉旗兴隆洼聚落为代表能分为前后两段。
(三)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繁荣高涨,农业聚落兴盛发展并走向分化。
此一阶段亦能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代表性聚落有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姜寨、半坡、北首岭及赵宝沟文化的赵宝沟遗址等。
长江下游则以河姆渡早期遗存为代表,新石器晚期前段文化特征在于环壕聚落中居址、窑场、基地等设施分布有较统一的规划和严密的布局,但聚落间面积大小似无高低身份差别。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以大河村遗址为代表,聚落分化日益明显,形成了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的等级差别,房屋结构变得复杂而形式多样,甚至出现殿堂式建筑。
(四)公元前3000-前XX年的新石器时代未期即铜石并用时事期,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代表。
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和快轮制陶、精工琢玉、冶铜手工业
生产增长很快,聚落结构方面突出变化是,具有中心地位的大型聚落,与国周围多少不一的小中型聚落,形成等级和主从关系的聚落群体架构,许多中心聚落往往建成较大型城址。
网络
图说中国
聚落的形成
评论:超越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
魏效冰:《原始农耕文化》一课的教与学
张萍:“半坡尖底瓶”探究
王先胜: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
鉴定古陶器方法
古陶瓷的烧成与分类
燃烧镜底下的真实?——笛福、“真瓷”与十八世纪以来的跨文化书写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