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苏轼《方山子传》的阅读答案

苏轼《方山子传》的阅读答案苏轼《方山子传》的阅读答案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②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④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⑤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闾里:乡里。
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④使酒:酗酒任性。
⑤傥:倘或。
【练习】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莫:没有谁B、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马怒,即纵马向前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随从D、岁得帛千匹岁:每年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用文中的内容,探究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答案】1、C (使……跟随)2、(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3)“晚乃遁于光、黄间。
”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理解回答(略)隐士方山子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折节读书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答: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 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C 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答: C/A.介词,凭借;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
C.均为代词,他的。
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2.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 ①②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⑥3.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8课《方山子传》习题及答案

8方山子传苏轼诗歌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文言积累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僮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译文:杨子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他的亲友,还请杨子的僮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
”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逃跑了。
”问:“为什么会逃跑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驰骋.(ch ěnɡ) 当.世(dānɡ) 闾.里(lǘ) 功勋.(xūn) B .著.帽(zhù) 谪.居(zhé) 俯.仰(fǔ) 耸.然(sǒng) C .奴婢.(bēi) 萧.然(xiāo) 矍.然(jué) 蔬.食(shǔ) D .两骑.(qí) 精悍.(hàn) 岐.亭(qí) 倜傥.(t ng)解析:B 项,“著”读“zhuó”;C 项,“婢”读“b ì”;D 项,“骑”读“jì”。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原文】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 闾里:乡里。
④ 宗:推崇,归附。
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 谪:降职。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
⑦ 使酒:酗酒任性。
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 傥:倘或。
歧山:地名,指风翔。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方山子传》阅读练习(含答案)教学内容

《方山子传》阅读练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苏轼《方山子传》)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 ①②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⑥6.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方山子传练习题整理

《方山子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侠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庵,圆顶草屋,在文中指粗陋的住处。
《方山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日:“呜呼!此吾故人陈糙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杰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億而不簽仰而笑呼金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选自《苏东坡文集事略》卷一三) 6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B.闾里,本文指乡里。
贾公彦解释说:“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
C.谪,降职并外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谪守巴陵郡”,同义的词还有贬、放、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传记散文,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一般由本人记述,自述生平。
B.隐人,隐逸之人不仕,遁匿山林,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如陶渊明。
C.奴婢,旧时指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服劳役的人。
其来源有罪人、俘虏及其家属,亦有从贫民家购得者。
通常男称奴,女称婢。
后亦用为男女仆人的泛称。
D.勋阀,建立过功勋的家族。
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阀即阀阅,阀阅是资历和功绩。
祖先立下的功业,后人当作资本,言家世,称世家,为勋阀。
3.下列对原文的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富贵,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认为方山子见到过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2)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答案
1.D
2. A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3. C “傥”是或许,作者只是猜测方山子或许见过那些异人。
4. (1)(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机遇。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折节、驰骋、乃、遁、“遁于光、黄间”状后)
(2)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谪、过、适、焉、“此……也”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