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五一《统计学概论》章节题库(国民经济统计概述)【圣才出品】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第一章总论1 .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的一种计量活动。
〃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答: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同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统计学导论-曾五一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统计学导论习题参考解答第一章(15-16)一、判断题1.答:错。
统计学和数学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
数学撇开具体的对象,以最一般的形式研究数量的联系和空间形式;而统计学的数据则总是与客观的对象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统计学中的应用统计学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
2.答:对。
3.答:错。
实质性科学研究该领域现象的本质关系和变化规律;而统计学则是为研究认识这些关系和规律提供合适的方法,特别是数量分析的方法。
4.答:对。
5.答:错。
描述统计不仅仅使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有关统计指标反映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
6.答:错。
有限总体全部统计成本太高,经常采用抽样调查,因此也必须使用推断技术。
7.答:错。
不少社会经济的统计问题属于无限总体。
例如要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消费者不仅包括现在的消费者而且还包括未来的消费者,因而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总体。
8.答:对。
二、单项选择题1. A;2. A;3.A;4. B。
三、分析问答题1.答:定类尺度的数学特征是“=”或“≠”,所以只可用来分类,民族可以区分为汉、藏、回等,但没有顺序和优劣之分,所以是定类尺度数据。
;定序尺度的数学特征是“>”或“<”,所以它不但可以分类,还可以反映各类的优劣和顺序,教育程度可划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属于定序尺度数据;定距尺度的主要数学特征是“+”或“-”,它不但可以排序,还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在两方面的差异,人口数、信教人数、进出口总额都是定距尺度数据;定比尺度的主要数学特征是“⨯”或“÷”,它通常都是相对数或平均数,所以经济增长率是定比尺度数据。
爱轮滑儿童轮滑鞋轮滑鞋什么牌子好旱冰鞋2.答:某学生的年龄和性别,分别为20和女,是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而全校学生资料汇总以后,发现男生1056,女生802人,其中平均年龄、男生女生之比都是质量指标,而年龄合计是数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个绝对数指标,而质量指标是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曾五一《统计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统计综合评价 【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C.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 D.一种主客观相结合赋权的方法 【答案】C 【解析】变异系数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简单平均法和加权统计法是主观赋权的方 法;最大组中值法和 AHP 构权法是主客观结合赋权的方法。简单平均法、加权统计法、最 大组中值法和 AHP 构权法都需要利用评判者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构权。
A.② B.②③
4 / 35
圣才电子书
C.①③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②④
【答案】D
【解析】逆指标就是指标数值越小就越好的指标,容易判断出物耗率、流动资产周转天
数都是逆指标;而产值利润率、增加值率当然是越大越好,因而是正指标。
10.利用相对化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同度量处理,若有逆指标,( )。 A.改变处理后的指标的符号 B.以实际值对比标准值 C.无须进行特殊处理 D.以标准值对比实际值 【答案】D 【解析】利用相对化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同度量处理,对于正指标,以实际值对比标准 值;对于逆指标,以标准值对比实际值。
1 / 35
圣才电子书
B.相关程度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C.定量
D.精确度高
【答案】B
【解析】进行统计综合评价,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评价对象的
评价系列,因此评价指标应选择相关程度低的,使之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评价对象。
4.利用标准化方法处理同度量因素的基本前提是变量服从( )。 A.t 分布 B.F 分布 C.χ2 分布 D.正态分布 【答案】D 【解析】利用标准化方法处理同度量因素的基本前提是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在标准化处 理中,将变量值转化为数学期望为 0、方差为 1 的标准化数值。
曾五一《统计学导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五章 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 【圣才出品】

12.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 x ,( ).
A.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变小 B.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变大
5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C.与样本量的大小无关
D.大于总体标准差
【答案】A
【解析】根据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可知,样本均值抽样分布的标准差 x
D.服从 2 分布
【答案】B
【解析】当 n 比较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题中 n 36 30 为
大样本,因此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5.估计量的含义是指( )。 A.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的名称
2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五章 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分布是指( )。 A.一个样本各观测值的分布 B.总体中各观测值的分布 C.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D.样本数量的分布 【答案】C 【解析】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它是一个随机变量。样本统计量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2.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其分布的均值为( )。
A.
B. X C. 2
2 D.
n 【答案】A
【解析】根据中心极限定理,设从均值为 ,方差为 2 的任意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量 为 n 的样本,当 n 充分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 ,方差为 2 n 的正
n
,样本
量越大,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就越小。
13.在用正态分布进行置信区间估计时,临界值 1.645 所对应的置信水平是( )。 A.85% B.90% C.95% D.99% 【答案】B 【解析】置信水平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内的概率;而置信区间是指在
曾五一《统计学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圣才出品】

2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映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众数、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都是根据数据分布的特定位置所确定的集中 趋势测度值。算术平均数只能用于定量(数值型)数据,中位数、四分位数适用于定序数据 和定量数据,众数对所有形式的数据(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都适用。本题中测验成绩的记 录结果为定性数据,所以 B 项正确。
答 : 可 计 算 出 总 体 标 准 差 =100 × 10 % =10 , 总 体 方 差 为 100 , 于 是 峰 度 系 数 K=34800/10000=3.48,可以认为总体呈现非正态分布。
4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峰度系数 K
5.一组数据呈微偏分布,且知其均值为 510,中位数为 516,则可推算众数为( )。 A.528 B.526 C.513 D.512 【答案】A
【解析】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 K.Pearson )提出了一个经验公式:在数据分布呈轻
微偏态时,算术平均数和众数、中位数三者之间存在如下的近似关系:
,由此可得众数 M0 528 。
2.你正在筹划一次聚会,想知道该准备多少瓶饮料,你最希望得到所有客人需要饮料 数量的( )。
A.均值 B.中位数 C.众数 D.四分位数 【答案】A 【解析】算术平均数是数值平均数,即它是利用全部数据加总来计算的平均数,综合反
1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曲线的陡峭(或平坦)的程度。对峰度的度量通常以正态分布曲线为比较标准,一般将峰度
曾五一《统计学概论》课后习题(方差分析)【圣才出品】

第6章方差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一张方差分析表中的P-value=0.4544,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则()。
A.认为因子作用不显著B.接受因子各种水平下有差异的假设C.认为因子存在显著影响D.拒绝因子各种水平下有差异的假设【答案】A【解析】方差分析中α>p,则不能拒绝原假设(因子各种水平下没有差异的假设),值认为因子没有显著影响。
2.以下的方差分析假设中哪一个是正确的?()A.H0:μ1=μ2=…=μk,H1:μ1,μ2,…,μk全不等B.H0:μ1=μ2=…=μk,H1:μ1,μ2,…,μk不全等C.H0:μ1,μ2,…,μk不全等,H1:μ1=μ2=…=μkD.H0:μ1,μ2,…,μk全不等,H1:μ1=μ2=…=μk【答案】B【解析】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统计方法。
因此原假设为各个总体的均值是相等的,备择假设为各个总体的均值不全相等。
3.设ij X 是在A i 水平上,第j 个样本单位的数据。
则以下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2ij j SST X X =-∑∑B .()2iSSA XX=-∑∑C .()∑∑-=i ijX XSSED .SST SSE SSA =+ 【答案】A 【解析】()()()22i ij ij i SST X XX X X XSSE SSA =-=-+-=+∑∑∑∑∑∑。
4.设在因子共有r 个水平,每个水平下抽n 个单位的样本数据。
则( )。
A .SST 、SSA 和SSE 的自由度分别是:(nr -r )、(r -1)、(nr -r ) B .SST 、SSA 和SSE 的自由度分别是:(nr -1)、(r -r )、(nr -1) C .SST 、SSA 和SSE 的自由度分别是:(nr -1)、(r -1)、(nr -r ) D .SST 、SSA 和SSE 的自由度分别是:(nr -1)、(nr -r )、(r -1) 【答案】C5.方差分析中的F 统计量是决策的根据,一般说来( )。
曾五一《统计学概论》章节题库(统计综合评价)【圣才出品】

第11章统计综合评价一、判断题1.综合评价是对客观对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故它完全地消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答案】×【解析】统计综合评价中,指标的选择、评价标准和权重的确定,常需要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很难完全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2.资产负债率、万元产值消耗能源比率和物耗率皆为逆指标。
(×)【答案】×【解析】其中的资产负债率属于适度指标,并非越低越好。
3.评价指标值若服从正态分布,可利用标准化方法进行消除量纲影响的处理。
(√)【答案】√【解析】标准化处理要求被处理的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4.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权数之和一定为1。
(√)【答案】√【解析】根据归一化计算的公式可以得出该结论。
5.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ij x '值范围01ij x '≤≤。
(×)【答案】× 【解析】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值可能出现负值,也可能大于1。
二、计算题1.现有7个指标,根据历史资料计算每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建立如下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1-1。
试根据表11-1中资料绘制聚类图。
假定评价某一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容量为4,请根据聚类图,从中选择4个评价指标。
表11-1 指标间相关系数解:由题中所给的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可得距离矩阵表如表11-2所示。
因为按表11-2将距离d 排序,可知d 34=0.11最小,d 12=0.15次之,d 57=0.20再次之(如此类推)。
该题中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容量为4,所以可在指标3和指标4中选择一个指标,将它确定为第一个评价指标,在指标1和指标2中选择一个指标,将它确定为第二个评价指标,在指标5和指标7之间选择一个指标,将它确定为第三个评价指标,确定指标6为第四个评价指标。
表11-2该题的聚类图绘制如下:图11-12.某电器公司为了解本公司×型号电冰箱的受欢迎程度,请客户对该型号冰箱从其制冷量、耗电量、耐用度及售后服务四个项目评价。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单项选择题是对最基本知识的考核,既考记忆,也考理解,在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备选答案是正确的,备选答案具有相似性,要求考生掌握知识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
这种选择应该是熟练面迅速的,且不会作的题目不可空白不选。
1.统计认识的对象可概括表述为()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质量方面②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③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方面④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2.流量和存量()①都只能用总量指标表示②都不能用总量指标表示③都是从一定时期意义上核算的④都是从一定时点意义上核算的3.下列属于数量指标的是()①某人的工资②某人的月工资780元③工资总额④职工的平均工资4.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①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②调查的组织方式③调查取得的资料是否是全面性的资料④调查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5.单项数列一般适用于()①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不大②连续变量分组③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较大④品质标志分组6.1998年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值比上年增长10%,实际执行的结果比上年增长12%,则该企业1998年末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①120%②20%③102%④101.82%7.某鞋厂为了生产鞋,只有()才适合于作为总体的代表值①算术平均数②众数③调和平均数④中位数8.已知甲、乙两班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50件和75件,其日产量的标准差分别为10件和14件,则()①甲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大的代表性②两班组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③乙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大的代表性④无法判断其代表性的大小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相比()①前者一定大于后者②前者一定小于后者③两者相等④无法判断10.回归方程“y = 100 + 0.8x”中的回归系数表示:当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①增加0.8个单位②增加100个单位③平均增加0.8个单位④平均增加100个单位11.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用在于()①进行统计预测②消除或消弱短期内偶然因素对时间数列的影响③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④消除季节变支的影响12.若平均工资的可变构成指数为134.5%,职工人数的结构影响指数为96.3%,则平均工资的固定构成指数为()①139.67%②39.67%③129.52%④71%13.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出口商品外汇收入(美元)等于()①出口商品换汇率②出口商品盈亏率③出口商品增殖率④外汇增殖率14.就业率是在业人口总数与()之比①待业人口②在业人口+ 待业人口③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④适龄劳动人口总数15.下列反映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是()①社会总成本净产值率②社会劳动生产率③资金增加值率④资金利税率16.国民经济可供使用额与国民经济生产额之差为()①进口额②出口额③损失额④进出口总额17.我国对外贸易统计中规定()①出口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②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均按到岸价格计算③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均按离岸价格计算④出口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进口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18.国际收支总量平衡分析中的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①经常项目收支差②资本项目收支差③经常项目收支差+ 资本项目收支差+ 误差和遗漏④经常项目收支差–资本项目收支差–误差和遗漏19.在我国,若工农产品综合比价指数连年皆为100%,从价值的观点看()①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中,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②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中,农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③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中,工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④无法判断两者地位的高低20.社会产品生产统计的主体原则是()①国土原则②国民原则③常住单位④整体原则21.下面采用有名数表示的统计指标是()①结构相对数②比例相对数③强度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22.由若干个企业的产品产量(x)与生产费用(y)的资料所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 = 120 + 1.8x,利用该回归方程()①只能根据产量推算生产费用②只能根据生产费用推算产量③既能根据产量推算生产费用也能根据生产费用推算产量④既不能根据产量推算生产费用也不能根据生产费用推算产量23.不应作为国民生产活动统计的是()①农民的承包活动②个体商业活动③居民家务活动④学校教育活动24.我国目前的资金流量核算范围是()①只核算金融交易②既包括金融交易也包括总储蓄和实物投资③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仅包括金融交易,还包括收入、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④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包括金融交易,也不包括收入、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25.国内生产总值与物质产品净值的关系为()①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②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③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④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多项选择题有五个备选答案,五个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最多也只有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一、选择题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是以()界定的。
A.一国的地理领土范围
B.一国的主权领土范围
C.一国的经济领土范围
D.一国常住经济单位
【答案】D
【解析】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范围国际上通行的界定原则是“常住经济单位原则”。
所谓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2.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划分依据是()。
A.产品的性质
B.产品的功能
C.产品的使用去向
D.产品的使用价值
【答案】C
3.生产税中不包括()。
A.农业税
B .营业税
C .所得税
D .销售税
【答案】C 【解析】生产税是政府向单位征收的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货物和服务的税金,包括各种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4.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额构成的指标是( )。
A .储蓄
B .投资
C .积累
D .银行储蓄存款
【答案】A
5.一国的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的关系是( )。
A .恩格尔系数越高基尼系数越高
B .恩格尔系数越高基尼系数越低
C .恩格尔系数越低基尼系数越高
D .不能下结论
【答案】D
【解析】基尼系数是用来说明收入分配均衡程度的指标,其公式为A A B
S G S S =+;
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指数,其公式为恩格尔系数100%=
⨯食品支出额消费支出总额。
基尼系数是收入分配分析指标,恩格尔系数是最终消费分析指标,它们的关系不确定。
二、判断题
1.第三产业的所有部门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
( )
【答案】×
【解析】第三产业中包含了一些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如货物运输等。
2.全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小于国民可支配收入之和。
( )
【答案】×
【解析】全世界各国之间的净要素收入和国外转移净收入会互相抵消,因此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等于全世界各国国民可支配收入之和。
3.农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就是农业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 )
【答案】×
【解析】增加值是各部门创造的总产值扣除中间消耗价值后余下的部分。
最终产品是各部门本期生产最终用于消费、投资或净出口的产品。
就某一部门而言,其创造的增加值并不等于其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4.全社会各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总和等于全社会最终产品价值总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 )
【答案】√
5.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由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决定。
()
【答案】×
【解析】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生产的总规模,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用人均GDP来反映。
三、计算题
给出表12-1、表12-2、表12-3资料,试用生产法、分配法和使用法计算GDP,并计算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净值、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净收入。
(1)生产和消耗(见表12-1)。
表12-1 单位:亿元
(2)收入分配(见表12-2)。
表12-2 单位:
亿元
(3)支出使用(见表12-3)。
表12-3 单位:亿元
解:(1)GDP的计算:
①生产法:
GDP=总产值-中间消耗=3260×(1-25%)+12460×(1-45%)+2050×(1-55%)
+1375×(1-30%)+980×(1-12%)+5820×(1-17%)
=16876(亿元)
②分配法:
固定资产折旧=3260×5%+12460×10%+2050×10%+1375×6%+980×3%+5820×3%
=1900.5(亿元)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9581+489)+2382+1900.5+2523.5
=16876(亿元)
③支出法: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
=11381+489+(382+4805)+(-181)
=16876(亿元)
(2)国内生产净值:
NDP=GDP-折旧=16876-1900.5=14975.5(亿元)
(3)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16876-318=16558(亿元)NNP=GNP-折旧=16558~1900.5=14657.5(亿元)
(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NP+国外经常转移净收入=16558+192=16750(亿元)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折旧=16750-1900.55=14849.5(亿元)
四、问答题
GDP比例分析指标有哪些?
答:主要有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消费率、投资率、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贸易依存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政府债务收入占GDP的比重、单位GDP生产所消耗的能源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