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分析报告
蔚来汽车业务研究2018版

内容目录一、蔚来是谁 (4)(一)发展迅速的造车新秀 (4)(二)创始人拥有巨大的号召力 (5)(三)首批量产并交付的新造车企业 (6)(四)近五十年来美股唯二的上市车企 (8)二、蔚来做了什么 (10)(一)“鲶鱼”特斯拉挑战全球传统车企 (10)(二)蔚来有望成为“中国的特斯拉” (11)(三)蔚来的创新之处 (12)1、生产模式 (12)2、产品属性 (13)3、销售模式 (14)4、赚钱模式 (15)5、服务模式 (16)三、“蔚来”有没有未来 (17)(一)盈利魔咒 (17)(二)传统车企的竞争 (18)(三)是否有比较优势 (19)(四)造车新势力的出路 (21)四、投资建议 (22)五、风险提示 (22)图表目录图1:蔚来汽车全球协同业务体系 (4)图2:国内造车新势力图标 (6)图3:蔚来EP9 (7)图4:蔚来ES8 (7)图5:ES8月产量 (8)图6:几大造车新势力融资情况(截止2018年3月底) (9)图7:蔚来汽车9月12日于纽交所上市 (9)图8:蔚来汽车股权结构 (10)图9: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速 (10)图10:特斯拉销量及增速 (11)图11:Model 3订单量 (11)图12:NIOPilot搭载的EyeQ4芯片性能 (14)图13:NOMI人工智能车载伴侣系统 (14)图14:上海中心NIO House (15)图15:蔚来汽车APP界面 (15)图16:汽车产业链利润分配 (15)图17:蔚来汽车收入来源 (16)图18:蔚来汽车全方位电能服务体系 (16)图19:特斯拉营收及净利润 (17)图20:蔚来汽车营收及净利润 (17)图21:蔚来汽车经营费用及净亏损 (18)图22:蔚来汽车经营费用拆分 (18)图23:传统车企与新造车企业车型比较 (18)图24:新造车企业需要获得的比较优势 (19)图25:全球主要汽车年销量及品牌价值 (20)图26:整车企业成本构成及生产制造环节成本构成 (20)图27:未来可能存在的新的细分市场 (21)图28:国内主要车企研发费用对比(2017年) (21)图29:蔚来、比亚迪、特斯拉市值对比(亿美元) (22)图30:蔚来与国内传统车企市值对比(亿元人民币) (22)表1:蔚来汽车发展历程 (4)表2:李斌投资的互联网汽车服务公司或产品 (5)表3:蔚来汽车核心管理团队 (6)表4:有望最先实现量产并交付的新造车企业 (7)表5:蔚来汽车产品规划 (7)表6:蔚来汽车融资历史 (8)表7:蔚来汽车与特斯拉的相似之处 (11)表8:蔚来ES8对比Model X (12)表9:造车新企业计划生产方式 (13)一、蔚来是谁(一)发展迅速的造车新秀国内迅速崛起的新造车企业,已于美股上市。
造车新势力之蔚来市场情况与产品情况分析

Auto Pilot 自动监测停车位是否符合泊车
结论
检测停车位时间长, 实现条件和要求高, 改进空间很大
自动辅助 导航驾驶
允许车辆在特定条件下按照导航规划的路径实现自动进 出高速公路匝道功能,可以实现主动超车、并线、巡航 行驶等功能(20年4月推出)
车辆自动驶入驶出高速公路匝道或立 交桥岔路口功能,能在行驶中超过行 驶缓慢的车辆(19年5月推出)
定位轿跑SUV市场 2.1平米穹顶式玻璃 4.7秒百公里加速 最高续航615km
价格下沉至20-30万 市场扩展至轿车MPV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20年
2020-2022年
Formula E
EP9 超跑
ES8 中大型SUV
ES6 中型SUV
1
EC6 轿跑SUV
ES3 紧凑型SUV ET7 轿车 ET5 跨界Coupe ET3 轿车 EF9 MPV
术副总裁。
2
图表:蔚来主要投资者
李斌 联想
刘强东 腾讯
高瓴资本红杉李想 资本顺为高举高打(1):研发投资巨大,打造电动车核心技术
➢ 前期研发投资巨大,20年有所收缩。蔚来高举高打,从设计、结构到辅助驾驶系统都是自主研发完成,因 此前期研发中大量投入, 17-19年研发投入26/40/44亿,其中18Q4单季度高达15亿元,20年以来蔚来在 设计开发上的费用投入有所收缩,Q1研发投入为5.22亿元,同比-51.58%,创历史新低。
特斯拉技术领先1年以 上
召唤功能
可通过手机APP控制车辆前后移动一定距离,特定场景下 控制车辆行驶至车主所在的或指定的
方便上下车和停泊(尚未推出)
位置,可以按需躲避障碍物和停车。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15563515/33949/20180402 15:26
第一章 新能源汽车政策托底,高增长可期
15563515/33949/20180402 15:26
1.政策托底,助力新能源车持续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 政策目标:至2020年累计销量500万辆,当年销量200万辆,实现中国汽车领域弯道超车目标 ➢ 2020年前补贴政策不退出,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 补贴政策作为国家调节销量的手段之一,引导行业良性高增长; 对客车、乘用车、专用车三类车型,按照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等要求制定详细补贴标准; 2018年补贴政策春节前出台,给予4个月过渡期,鼓励高端乘用车,专用车下调明显,19、 20年政策动态调整; ➢ 已启动制定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双积分2018年执行,倒逼车厂加速电动化,供给催生需求,同时 可在补贴政策退出后,接力成为保障新能源车持续增长的手段
15563515/33949/20180402 15:26
春季抢装,车型升级
中游环节竞争集中于:成本+性能(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和寿命),且伴随动力电池升级,性 能要求将提升。电池作为电动车最核心部分,要求其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和寿命逐年提升, 因此电池及材料在降价的同时,技术也在升级。动力电池预计今年价格降幅20%至1.2-1.3元 /wh,三元以532为主,2020年811及NCA将成规模。三元正极材料受钴价影响,价格走强 ,18年单晶NCM532渗透率提升,622预计为过渡材料,占比稳定,811开始起量。电解液 预计价格降幅10-15%,均价4-4.5万/吨,2Q价格将见底,但电池高镍化对电解液添加剂要 求提升;负极材料价格降幅5-10%,对于减少膨胀性能要求提升(二次造粒技术),短期石 墨化成本及原材料价格难回调,长期看硅碳负极技术;隔膜预计湿法价格降幅30%,干法降 幅20%,今年干法隔膜恢复性增长,CATL、国轩都将加大对干法隔膜采购,长期看隔膜对于 轻薄化、穿刺强度、涂覆材料等要求将提高。 国际供应链带来新机遇:海外车企纷纷电动化,预计2020年海外动力电池需求达到89gwh, 将加大对国内动力电池的材料采购,CATL已进入宝马、大众供应体系;材料端看,韩系电池 企业采购体系已开放,国内隔膜、电解液厂商加紧渗透,日系电池企业也加速对国内材料企 业认证,预计2019年将开始大规模采购。
新造车势力与传统车企优劣势对比详解

新造车势力与传统车企优劣势对比详解不论是新造车势力,还是传统车企的新品牌,2018年是真正迎来产品竞争的一年。
借着前不久的北京车展,小编终于有机会在把上述两者的热门车型放在一起进行了体验,例如蔚来ES8、威马EX5,领克02、Polestar1等,并基于实际感受,得出了一些相对客观的结论。
直接进入正题。
1、论产品的成熟性,传统造车思维明显更具优势在领克的展台,当小编看到还没上市的领克02的时候,就被这款产品给吸引住了,准确的说,是领克02的内饰设计吸引了我。
在领克02的内饰部分,设计师大胆地采用了3-4种不同的材质,提供了丰富的手感,但是为了不因为颜色繁杂导致眼晕目眩的效果,其中至少两种材质,采用了相近颜色的搭配,而且其中一种,还是带有拉丝纹理的材料。
按理说,这种拉丝纹理的材料在车辆上出现的几率比较小,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材料很容因为外力留下表面划痕,而对材质的耐久性特别看重的汽车设计师,无论如何是不会让这样一个脆弱的材料在大众车型上“登堂入室”的。
为了检验这个材料是否“皮实可靠”,小编偷偷地用食指指甲,用力地在这个材质上不起眼的一处角落,用力试划了一下。
当指甲离开之后,这个材质上的压痕开始逐渐平复,慢慢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看来它也不像我想象的那么脆弱。
除此之外,小编在走到“Polestar”展台的时候,还为这款北欧设计的高性能小车所惊叹,尤其是它简洁利落的车尾,即传承了沃尔沃最新家族设计中的尾灯造型元素,又体现了北欧设计的整洁利落,更重要的是,还隐约能看到一丝美洲大陆肌肉车的粗放线条。
以上,无论是对内饰材质选择上的讲究,还是在造型设计上的传承和发扬,都能体现出传统汽车制造商在产品设计体系上的完备和成熟。
毕竟,高达数千、甚至数万人的产品团队,累积几十年的产品设计规范和标准,是后来者难用短时间望其项背的。
相对应的,很多造车新势力推出的产品,在这个方面虽然极力倡导创新,但是却“无意之中”走了不少设计弯路。
2018年造车新势力特斯拉产业链分析报告

2018年造车新势力特斯拉产业链分析报告2018年11月目录一、特斯拉引领电动未来 (6)1、特斯拉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造车新势力 (6)(1)快速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6)(2)主力车型热销,Model S/X销量常年霸榜 (7)(3)Model S荣获十年全球最佳车型 (8)(4)其他新能源厂商争相模仿特斯拉的配置 (8)2、超高性能和独特用户体验创造差异化 (9)(1)先发优势:特斯拉是最早投入新能源造车的新势力之一 (9)(2)竞争策略:高举高打错位竞争豪华车,智能化差异竞争传统车 (11)(3)政策红利:补贴优惠促进市场发展,积分交易增厚特斯拉业绩 (14)二、特斯拉的盈利难题 (15)1、特斯拉至今尚未实现年度盈利 (15)2、特斯拉亏损的原因 (18)(1)电池成本居高不下 (18)(2)缺乏规模经济,折旧与采购成本难以摊薄 (19)(3)费用高企,侵蚀利润 (21)3、特斯拉何时盈利 (24)(1)动力电池价格下行,新能源造车成本压力缓解 (24)(2)特斯拉改用21700电池,同时,超级工厂逐步放量,特斯拉的电池成本也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24)(3)Model 3放量,提升规模效应 (25)(4)费用管控,缓解亏损压力 (27)(5)对比保时捷,特斯拉SG&A在收入中的比重约有10%的下降空间 (28)(6)特斯拉的盈利将近 (28)三、探寻特斯拉的发展路径与成长空间 (29)1、剑指豪华车市场,BBAT格局渐成 (29)(1)从产品定价来看,特斯拉的竞争市场是中高端豪华车市场 (29)(2)特斯拉正在挤压传统豪华车市场份额 (30)(3)借力电动化,特斯拉有望跻身BBAT (30)2、智动未来,特斯拉或成为汽车界的“苹果” (31)四、特斯拉中国的表亲们 (32)1、中国造车新势力层出不穷 (32)2、国内新势力的造车路线 (35)3、蔚来,中国特斯拉的表亲们的未来 (35)(1)效仿特斯拉,高举高打的产品路线 (36)(2)与特斯拉相似,蔚来也面临巨大亏损 (37)(3)与特斯拉不同之处,蔚来的供应商以Tier1为主,部分研发外包 (38)4、国内新势力的融资和估值情况 (39)五、特斯拉们的风险 (40)1、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造车,竞争加剧 (40)(1)汽车电动化已成行业内共识,新能源汽车是行业未来最重要的增量 (40)(2)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造车领域布局加速,2020年是关键时点 (40)①宝马 (41)②奔驰 (43)③奥迪 (44)④保时捷 (45)2、科技巨头搅局,争夺智能汽车卡位 (46)3、政策优惠红利消退,中美博弈增加不确定性 (49)(1)中美对新能源车的补贴都在减少 (49)(2)特斯拉国产化加速,对国内新能源车企形成压力 (50)(3)中美博弈引发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不确定性 (51)4、现金流是特斯拉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51)(1)特斯拉资本支出庞大,现金流紧张 (51)(2)负债规模攀升,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52)(3)负债率高企,且有进一步提升的风险 (52)5、制造短板桎梏规模生产,品牌形象难以破局 (53)(1)造车新势力普遍面临交付困难 (53)(2)制造经验不足,会导致高故障率,大规模生产后或面临召回等问题 (54)(3)新势力品牌认可难以破局 (54)新能源大浪来袭,特斯拉脱颖而出。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目录第一节一论量升及龙头天花板 (7)一、行业趋势整体判断 (7)1、认“势”:2017 年新能源汽车仍将高速增长 (7)2、找“点”:动力系统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最具投资价值领域 (7)3、择“时”:优选处于关键产业化节点的细分领域 (8)二、渠道下沉,爆款产品打开市场天花板 (9)1、两个数字定调十三五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 (9)2、客车行业:新能源依旧是增长主要引擎 (9)(1)新能源成为拉动客车增长的主要动力 (9)(2)新能源客车主要应用领域在公交 (10)(3)客车用动力电池比想象要美 (11)3、乘用车:盈利能力&积分优势促小型国民车爆发 (12)(1)小型车盈利能力高 (12)(2)小型车为车企赚积分法宝 (13)(3)积分政策推动2018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80 万辆 (14)(4)国民车有望成为乘用车新蓝海 (15)4、动力电池需求分化显著 (15)(1)客车用电池已明显寡头化 (16)(2)电池企业定价策略加速下游龙头诞生 (17)(3)乘用车用电池:标准化,强者恒强 (18)5、乘用车及三元电池将成为行业发展最重要引擎 (19)三、ABC 出海打开供应链估值及业绩成长空间 (20)1、出海契机:车型开发平台化,采购全球化 (21)2、看电池:海外主流车型电池供应商集中在3 家全球化企业 (23)3、看整车:电池标准化进程开启,CATL 有望后来居上 (23)4、CATL 有望成为全球化版图中重要一极 (24)第二节二论价跌及业绩安全垫 (26)一、锂电池规模效应及良品率 (26)1、从光伏行业看动力电池:规模红利将至 (26)2、产能升级是企业提升话语权的最重要途径 (28)3、保障产能利用率同时,提高良品率作用更显著 (29)4、良品率有望进一步打开利润空间,对冲价格下降影响 (30)二、锂电池技术进步 (32)1、材料是提升企业技术附加值及盈利能力关键 (32)2、高镍三元成电池及材料企业必争之地 (34)3、性能提升将成为企业提升盈利能力关键 (35)4、性能提升的“副作用”:减重 (36)5、减重有利于降低单位里程电耗,加速xEV 经济性的提升 (37)第三节三论产业链整合趋势和供应链红利 (39)一、产业链整合:成本控制及培育业绩增长点 (39)二、补贴退坡加速产业链整合,龙头雏形已现 (40)三、原料成本特点决定整合方向 (41)四、长跑代替冲刺,材料价格易跌难涨 (42)五、产业集群效应 (43)1、集群效应的典型例子:特斯拉 (43)2、动力电池企业巨头化,东南沿海/中东部为主要潜在区域 (44)3、电池集中化加速上游产业集群化 (44)4、产业集群化典型个例:江苏 (45)六、动力电池成本第一性原理测算 (46)第四节投资建议 (49)一、电池环节 (49)二、材料环节 (49)三、风险提示 (50)图表目录图表1:2017 年新能源汽车仍将高速增长 (7)图表2:动力系统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最具投资价值领域(%-成本占比/提升空间) (8)图表3:根据产业就绪度优选细分领域 (8)图表4:国内客车增长逐渐趋缓(单位:辆-左轴,YoY-右轴) (9)图表5:2014-2016 年新能源客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单位:辆-左轴) (10)图表6:三部委为新能源公交车增速托底(%-当年新增公交车中新能源车占比) (11)图表7:2017 年纯电动客车单车带电量明显增加 (11)图表8: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车型的盈利能力仍较高(按国补+地补不超过车价50%测算) (13)图表9:主流乘用车企与低速车企的产品细分领域正在重叠 (15)图表10:2016 年动力电池总需求27.88GWh (16)图表11:客车整车供给端“集中”与“长尾”并存(单位:辆) (17)图表12:新能源乘用车电池标准化 (18)图表13: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97 万辆 (19)图表14:2020 年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82.3GWh (19)图表15:A123、比亚迪、CATL 电池产品出海 (20)图表16:全新平台开发在提高车型竞争方面优势明显 (21)图表17:全新平台开发已成为主流乘用车企业趋势 (22)图表18:2016 年销量过万的车型的动力电池供应商集中在LG、三星、松下三家企业 (23)图表19:主流车型电池采购标准化,CATL 有望后来居上 (24)图表20:伴随大众、宝马放量,CATL 有望在动力电池领域和LG、松下三分天下 . 24图表21:CA TL 核心供应商坐享千亿寡头供应链红利 (25)图表22:动力电池材料成本占比超过70% (26)图表23:2016 年中国光伏行业全球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27)图表24:规模红利加速光伏组件价格下降近90% (27)图表25:2020 年国内动力电池有望寡头垄断 (28)图表26:规模效应对动力电池成本下降贡献显著 (28)图表27:产能利用率对电池成本影响显著 (29)图表28:良率对电池成本影响更加显著 (30)图表29:产能、良品率、材料利用率的提升推动制造成本下降 (31)图表30:良品率提升进一步打开利润空间 (31)图表31:EV 型、PHEV 型将成为2017-2018 年电池发展趋势 (32)图表32: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硅负极等将成为持续关注重点 (32)图表33:高镍低钴成为电池性能提升、成本下降主要趋势 (33)图表34:低钴化随钴资源趋紧对将成本的边际效应更明显 (34)图表35:电池性能提升帮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毛利率) (36)图表36:采用NCA 及硅碳负极,特斯拉Model 3 整备质量将低于宝马3 系燃油车 (37)图表37: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壁垒分析 (39)图表38:行业公司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案例 (40)图表39:材料成本结构决定整合优先度 (42)图表40:碳酸锂、钴分别引领2016、2017 年初上游材料价格上涨 (42)图表41:东南沿海及中东部地区为动力电池主要集群 (44)图表42:电池集中化加速供应链集群化 (44)图表43:围绕CA TL,江苏中关村产业园已吸引超过230 亿元投资 (46)图表44:动力电池成本测算模型 (46)图表45:动力电池系统成本敏感性分析 (47)图表46:一张图看2017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资策略 (49)表格目录表格1:2020 年xEV 总量及结构是影响车企油耗关键(单位L/100km) (13)表格2:2018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需达到80 万辆才可满足积分要求 (14)表格3:客车动力电池供应商集中在比亚迪、CATL、沃特玛等企业 (17)表格4:高镍三元技术路线成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共同选择 (34)表格5:主流车型能量密度、成本改善显著 (35)表格6:动力电池系统成本与整车电耗水平密切相关 (37)第一节一论量升及龙头天花板一、行业趋势整体判断1、认“势”:2017 年新能源汽车仍将高速增长EV(纯电)+PHEV(插电)的1%→5%:十三五规划、碳配额/排放积分交易推动市场渗透率从1%走向5%,短暂阵痛后(补贴调整、准入门槛等),行业重回高速成长期——弹性最大,机会最多;FCV(燃料电池)的0-1%:2016 年Ballard 电堆技术的引入,有望大幅缩短国内燃料电池行业在技术与产业化方面的差距,而11 月超500 辆的产量(箱式运输车)预示产业化迎来曙光——有望杀出黑马;HEV(混合动力)的0-1%:国产混合动力车型的丰富在龙头公司核心专利到期催化下,在真实市场需求推动下,有望实现销量的迅速提升,此外启停技术也有望迎来市场化——有望杀出黑马。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正文目录一、政策:择优扶强,驱动产业升级 (5)1.1、降补贴提门槛,由普惠扶持转向择优扶强 (5)1.2、严苛需求标准,驱动产业升级 (7)1.3、双积分政策倒逼车企加大新能源车型投入,确保产销高增长 (8)二、下游需求:供给驱动,政策弱化 (9)2.1、乘用车:供给增加,非限购城市需求启动 (9)2.2、客车:公交需求透支,座位客车电动化提升空间大 (12)2.3、专用车:短期路权是核心驱动力,经济性将驱动物流车电动化加速 152.4、18年产销展望:预计将突破100万辆 (16)三、中游供应链:格局分化,价格承压 (18)3.1、需求高增长,供给过剩,价格承压 (18)3.2、格局分化 (23)四、上游资源:钴强势,锂震荡 (28)4.1钴:资源长期短缺,价格持续上行 (28)4.2锂:供需格局逐步扭转,价格处震荡区间 (31)五、相关建议 (33)六、风险提示 (34)图表目录图表1:电动客车:18年纯电动补贴上限下降27%,插电式下降45%左右(万元) (5)图表2:电动乘用车:18年纯电动高续航补贴上升,插电式下降8%(万元) (6)图表3:电动专用车:18年补贴上限下滑33%,度电补贴下滑40%左右(元/kwh) (6)图表4:新能源车国家补贴标准:能量密度下限不断提升(wh/kg) (6)图表5:纯电动乘用车高能量密度车型占比迅速提升(wh/kg) (7)图表6:纯电动客车高能量密度车型占比迅速提升(wh/kg) (7)图表7: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电耗迅速下降 (8)图表8:双积分下新能源乘用车数预测 (8)图表9:乘用车及专用车高速增长(销量:辆) (9)图表10:EV乘用车和专用车贡献主要增量(销量:辆) (9)图表11:A00级EV及A级PHEV贡献乘用车主要增量 (10)图表12:新能源车交强险分城市:六大限购城市占比44% (11)图表13:新能源车交强险分省份:山东排名第四(低速电动车集中) (11)图表14:18年主要优质电动新车型情况概览 (12)图表15:17年一季度销量明显低于往年同期(辆) (13)图表16:15-19年新能源公交运营予以补助(万元/辆/年) (13)图表17: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逐年提升 (14)图表18:公交客车电动化率高 (14)图表19:座位客车在传统客车销量占比高,电动化提升空间大 (14)图表20:主要城市燃油货车与新能源专用车路权对比 (15)图表21:新能源物流车上牌集中于路权优势城市 (16)图表22:18年产量节奏预测(辆) (17)图表23:分车型产量预测 (18)图表24:电池及材料需求预测 (19)图表25:动力电池价格及产能利用率(元/wh) (20)图表26:正极价格及产能利用率(元/吨) (20)图表27:负极价格及产能利用率(元/吨) (21)图表28:隔膜价格及产能利用率(元/平米) (21)图表29:电解液价格及产能利用率(万元/吨) (21)图表30:材料价格预测 (22)图表31:动力电池及材料市场规模预测 (23)图表32:2016年前十装机统计 (24)图表33:2017年前十装机统计 (24)图表34:2016年三元出货量结构 (25)图表35:2017年三元出货量结构 (25)图表36:2016年动力电池电解液出货量结构 (26)图表37:2017年动力电池电解液出货量结构 (26)图表38:2016年人造石墨负极出货结构 (27)图表39:2016年人造石墨负极出货结构 (27)图表40:2016年湿法隔膜出货量结构 (28)图表41:2017年湿法隔膜出货量结构 (28)图表42:全球范围内钴资源类型 (29)图表43:2017年钴出货量国家占比 (29)图表44:全球主要钴矿山产量情况表(吨) (30)图表45:国内主要公司粗制氢氧化钴新增产能状况(吨) (30)图表46:全球钴供给与需求测算表(吨) (30)图表47:长江有色:钴(元/吨) (31)图表48:全球锂资源分布情况 (31)图表49:国内主要盐湖提锂企业扩产规划 (32)图表50:全球碳酸锂总体供需(万吨) (32)图表51:国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走势(元/吨) (33)一、政策:择优扶强,驱动产业升级1.1、降补贴提门槛,由普惠扶持转向择优扶强我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始于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经过4年摸索,13年财政部出台了普惠型补贴政策,产业开始快速增长。
汽车新势力财务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汽车新势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智能化技术为驱动,致力于打破传统汽车产业的壁垒,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汽车产品和服务。
本报告旨在对汽车新势力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投资者、企业决策者及相关利益方提供有益参考。
二、汽车新势力企业概述汽车新势力企业,即新能源汽车企业,主要包括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
这些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市场定位精准等优势,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崛起。
本报告以蔚来汽车为例,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三、蔚来汽车财务状况分析(一)收入分析1. 营业收入近年来,蔚来汽车的营业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018年至2020年,蔚来汽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48亿元、45.44亿元和51.37亿元。
2021年上半年,蔚来汽车营业收入达到78.03亿元,同比增长109.1%。
这主要得益于公司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和销量的持续增长。
2. 毛利率蔚来汽车的毛利率近年来有所波动。
2018年至2020年,蔚来汽车的毛利率分别为-25.7%、-23.4%和-19.2%。
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为-15.2%。
毛利率的波动主要受到产品成本、研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二)成本分析1. 销售成本蔚来汽车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等。
2018年至2020年,蔚来汽车的销售成本分别为16.36亿元、44.96亿元和50.81亿元。
2021年上半年,销售成本达到77.13亿元。
销售成本的快速增长主要与公司产能扩张和产品线拓展有关。
2. 研发成本蔚来汽车的研发成本逐年上升。
2018年至2020年,研发成本分别为2.94亿元、7.89亿元和10.22亿元。
2021年上半年,研发成本达到8.75亿元。
研发成本的持续增加,体现了蔚来汽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
(三)利润分析1. 净利润蔚来汽车的净利润近年来波动较大。
2018年至2020年,蔚来汽车的净利润分别为-5.93亿元、-7.95亿元和-7.41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分析报告
2018年9月
目录
一、蔚来是谁 (5)
(一)发展迅速的造车新秀 (5)
(二)创始人拥有巨大的号召力 (6)
(三)首批量产并交付的新造车企业 (8)
(四)近五十年来美股唯二的上市车企 (11)
二、蔚来做了什么 (13)
(一)“鲶鱼”特斯拉挑战全球传统车企 (13)
(二)蔚来有望成为“中国的特斯拉” (15)
(三)蔚来的创新之处 (16)
1、生产模式 (16)
2、产品属性 (18)
3、销售模式 (19)
4、赚钱模式 (20)
5、服务模式 (22)
三、“蔚来”的未来 (23)
(一)盈利魔咒 (23)
(二)传统车企的竞争 (25)
(三)是否有比较优势 (26)
1、品牌溢价 (27)
2、成本优势 (28)
(四)造车新势力的出路 (30)
四、总结 (31)
五、主要风险 (31)
(一)已上市车型ES8交付不及预期的风险 (31)
(二)已上市车型ES8由于质量问题召回的风险 (32)
(三)未来规划车型ES6、ET7交付时间延迟的风险 (32)
(四)资金压力加大的风险 (32)
(五)特斯拉带来的风险 (32)
(六)其它车企新能源车型上市增多带来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32)
蔚来是国内造车新势力的优秀代表。
蔚来汽车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第一批新造车企业。
公司核心管理层大都来自一流汽车或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更被誉为国内“出行教父”,在汽车行业及资本市场拥有巨大的号召力。
目前公司首款量产车型ES8已实现交付,产能正逐步爬坡;第二款量产车型ES6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上市,并于明年开始交付。
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的优秀代表,公司已于美国当地时间9月12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蔚来的“鲶鱼效应”将给国内汽车行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传统汽车动力系统的彻底变革,交通出行效率亟待提高,带来了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为新造车企业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美国明星电动车企业特斯拉异军突起的“鲶鱼效应”给全球传统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亦为国内造车新势力树立了良好的标杆。
蔚来的发展战略及给公众传播的形象皆表明其有望成为“中国的特斯拉”,进而成为“世界的蔚来”。
由于公司在生产模式、产品属性、销售模式、赚钱模式和服务模式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其造车经验也将给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未来的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市场及业内对造车新势力的未来发展存在较大的分歧。
我们认为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①短期内必须打破卖车越多亏损越大的盈利魔咒,消除投资人及消费者对其模式的质疑。
②中长期来看必须具有比较优势,否则无法赢得与传统造车企业
的竞争;而比较优势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品牌溢价(保时捷或是参考标杆,它的年产销量不高但品牌价值高,企业盈利佳)、成本优势(在3D打印等颠覆性的制造方式商用前,代工或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有利于大量节约成本的新技术取得突破,新造成企业有望获得成本优势)和抢占新的细分市场(保持全球技术领先性是培育和抢占新的细分市场的必要条件)。
③通过打造几个或单一领域的比较优势,尽快与优势传统造车企业融合,或是造车新势力生存下去的最后一张王牌。
一、蔚来是谁
(一)发展迅速的造车新秀
国内迅速崛起的新造车企业,已于美股上市。
蔚来汽车是一家从事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由顶尖互联网企业和企业家投资数亿美元创建,投资人包括易车创始人李斌(现蔚来汽车董事长)、互联网巨头腾讯、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及知名投资机构高瓴资本等。
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首款量产车ES8已于2017年12月上市并于2018年6月起实现交付,第二款量产车ES6预计将在年内上市。
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9月12日,公司成功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募资约10亿美元,证券代码NIO.NY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