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合集下载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作者:————————————————————————————————日期: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是一组以短暂发作的眩晕、头晕、站立不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持续几秒到数小时,偶有数天者,通常包括一些暂时的、短暂的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如眼震、跌倒发作)。

也有一些症状和体征提示耳蜗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EVS通常具有发作性疾病引起的多次反复发作(诱发性或自发性)的特点,但也可能为首发事件之后初次表现。

表现为EVS的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MD)、前庭性偏头痛(VM)、惊厥发作、低血糖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引起的中枢或外周前庭系统结构损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作为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临床诊治水平有很大提升。

目前,这一疾病在病因、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等方面应该向纵深发展,避免诊断泛化,实现科学干预。

诊疗要点如下。

1BPPV经典的发病机制有两种:管结石症学说和嵴顶结石症学说,这两个学说几乎可以解释B PPV的临床主要症状。

但有些患者在耳石复位后还可以有不稳感等症状,而检查时可以看不到眼震,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可能与耳石在前庭内有关,虽然不能诱发出眼震,但可以存在前庭症状。

因此,在BPPV的发病机制中,前庭结石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针对这一机制应有对应的处理策略。

2BPPV诊断的金标准是变位试验(也称位置试验)有下述一些要点:首先,应该注意双侧评价,以往可能重点关注一侧,而对侧往往视为没有异位耳石存在,这种思维定式可能会导致对双侧或多个半规管累及的患者发生误诊或漏诊,因此在评价时应常规分别评价左侧和右侧;此外,若第1次检查为阴性结果,应进行重复检查。

有研究发现在第1次检查阴性后,第2次检查仍可能出现阳性结果。

所以,变位试验为阴性结果时至少应检查两次。

良性复发性眩晕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良性复发性眩晕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良性复发性眩晕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诊断标准有中或重度发作性眩晕,不伴听觉症状;发作持续时间以小时计;没有原因不明的听力异常;相应的检查除外其他原因。

发作期伴恶心、呕吐或共济失调;发作期可见眼球震颤;有偏头痛个人史或偏头痛家族史;听力正常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对称性的听力丧失;典型的偏头痛触发因素。

鉴别诊断BRV诊断属于排他性诊断,与其他可引起反复发作性眩晕疾病相鉴别。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BPPV也称为耳石症,是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占前庭性眩晕的20%—30%,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BPPV眩晕发作的特点是与头位变化相关的反复眩晕发作,有特征性的眼震,持续时间短,常具有自限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为眩晕持续时间短暂为阵发,眩晕与位置明显相关,良性复发性眩晕特点为复发与位置关系不大,眩晕持续时间按小时计算,易与BRV鉴别。

前庭神经炎(VN)。

以单侧前庭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孤立、自发性眩晕。

起病前有或无感染史,临床特征是急性起病,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进展至高峰,常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头部运动不耐受及符合亚历山大特点的眼球震颤,一般无听力下降,症状可持续1天或者更长时间。

发作期间可观察到朝向健侧的水平扭转性眼震;头脉冲试验可明确判断损伤的半规管部位。

VN属于急性前庭综合征的范畴,而BRV属于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另外BRV的vHIT一般正常,二者之间易于鉴别。

梅尼埃病。

BRV与MD均为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眩晕症状的临床表现也相似,其主要区别为MD有单侧的听力症状(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等),而BRV没有耳蜗症状。

偏头痛。

BRV与偏头痛具有类似的诱发因素,头痛或眩晕发作时其他伴随症状相似,BRV与偏头痛具有高共病率,而且同一家系成员中,可以部分成员患BRV,部分成员患偏头痛,部分成员兼有。

前庭性偏头痛(VM)。

VM是成人和儿童发作性眩晕的常见原因,也是偏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发作形式以自发性眩晕常见。

2020前庭神经元炎诊治进展(完整版)

2020前庭神经元炎诊治进展(完整版)

2020前庭神经元炎诊治进展(完整版)前庭神经元炎(VN)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症,是由于周围前庭器官炎症而引起的急性单侧前庭功能损伤综合征,主要症状为突然的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自发性眼震和姿势不平衡,无听力改变,无耳鸣及其他神经症状。

在外周性眩晕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梅尼埃病,国外有学者统计发现VN的年发病率为11.7/10万-15.5/10万。

本文对前庭神经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1 V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对VN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无确切定论,有研究认为VN的感染与病毒相关,I型疱疹病毒(HSV-1)的原发感染通常通过口腔粘膜发生,HSV-1感染三叉神经节并通过舌神经到达膝状神经节,在这个过程中,面神经及前庭神经吻合处的前庭上神经受累最多。

也有研究指出,HSV-1也可能首先通过感染的T淋巴细胞感染前庭神经节,或者从前庭迷路逆行感染。

近期Han 等提出VN 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可能是VN的相关影响因素,而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或糖尿病则对VN的发病无显著影响。

VN累及前庭上神经者占所有病例的40%-48%,前庭上神经及前庭下神经同时受累者占34%-56%,1.3%-18%的病例仅影响前庭下神经。

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前庭上神经明显长于前庭下神经;②在约65%的颞骨标本中,后半规管由在两个独立骨性通道中走行的前庭下神经支配;③面神经及蜗神经到前庭上神经的吻合比面神经及蜗神经到前庭下神经的吻合更经常出现。

2 VN的临床表现VN多表现为急性自发性眩晕或平衡障碍,头位改变时眩晕症状可加重,伴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这种急性眩晕通常持续几天,然后在未来几周内逐渐消失,伴平衡障碍者易于向患侧偏斜。

最近国外研究发现青少年VN患者前庭功能异常可能较成人患者持续时间更长。

VN患者常伴发自发性眼震、位置性眼震及变位性眼震,并因受累半规管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眼震。

急性前庭综合征-中国心脑血管病网

急性前庭综合征-中国心脑血管病网

急性前庭综合征田军茹急性前庭综合征(AVS)是一组以急性眩晕为主要症状,或伴恶心呕吐眼震,步态不稳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起病,自发性眩晕可在数秒、数分、数小时之内发展至高峰。

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大多为数天,也有数周者。

也有人称之为急性持续性眩晕(Kerber 2013)。

患者通常难以忍受头动带来的眩晕加重,多不伴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AVS分为外周性和中枢性。

外周性AVS(P-AVS)主要累及外周性前庭结构,如内耳及前庭神经,约占75% 。

中枢性AVS(C-AVS)主要累及中枢性前庭结构,如脑干小脑等处,约占20%。

AVS的主要鉴别诊断AVS定义为≥24小时的持续性眩晕。

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的发作性眩晕疾病排除在外。

梅尼埃和前庭性偏头痛分别只有12%和27%几率(持续时间>24小时)。

AVS鉴别诊断重点集中在炎症和卒中。

炎症主要为前庭神经元炎和迷路炎,卒中主要为累及小脑以及脑干的卒中。

小脑梗死小脑梗死也叫假性前庭神经元炎(PVN)。

孤立性小脑梗死孤立性小脑梗死如不伴其他神经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诊断很具挑战性。

临床可见:①孤立性小结叶梗死;②未累及延髓的PICA梗死;③小脑下部梗死,约占25%,大多累及PICA 内侧支;④小型梗死为大多数;⑤半球哑区为少数。

虽梗死灶大但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称之为无体征梗死;⑥缺血性梗死虽为多数,但小脑小量出血比较局限,也可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表现;⑦小脑蚓部周围小量出血可出现CPPV(类似BPPV的位置性眩晕和眼震)和孤立性小结叶梗死。

病史特点起病突然且急骤,在很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大多病人有血管性或卒中性风险因素,发病前3个月或4周内可能有反复短暂性眩晕发作,急性眩晕持续超过24小时,不易在数天内缓解,数天后无改善或有恶化趋势者需严密观察病情发展,以免梗死后的水肿造成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特点1.自发性眼震:小脑梗死呈中枢源性特征。

眼震方向随注视方向不同而改变,或出现纯垂直性,纯旋转性眼震,以及自发性眼震不能被固视抑制。

前庭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前庭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前庭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1. 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nystagmus)等前庭功能失调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突然发作,持
续数天至数周。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眼球运动、平衡
功能和步态等方面的检查。

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异常是前庭神经炎
的常见体征。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通常包括听力测试(听力图、听力筛查)、前庭功能评估(如旋转椅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头部影
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引
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内耳疾病、脑干病变等。

4.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医
生可以综合判断是否符合前庭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一般来说,眼球
震颤、头晕眩晕症状和前庭功能异常是诊断前庭神经炎的关键指标。

总的来说,前庭神经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
辅助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后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患有前庭神经炎,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前庭阵发症的研究进展

前庭阵发症的研究进展

【摘要】前庭阵发症是一种发作性前庭疾病,目前研究认为前庭蜗神经血管交互压迫为引起眩晕短暂发作的原因。

根据Bárány 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详细的病史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对VP 的诊断起排除作用。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

目前临床治疗以奥卡西平及卡马西平为主。

手术治疗因其手术指征的不确定,目前对于是否对VP 进行第Ⅷ对脑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仍存在争议。

【关键词】前庭阵发症;眩晕;神经血管压迫;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微血管减压术【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110(2021)09-0824-05李艺鸣1)崇奕2)△薛慧2)张锦凤2)王林1)王青印1)1)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临床医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402)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40Research progress of vestibular paroxysmiaLI Yiming 1),CHONG Yi 2),XUE Hui 2),ZHANG Jinfeng 2),WANG Lin 1),WANG Qingyin 1)1)Baotou Clinic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Baotou 014040,China ;2)Baotou Central Hospital ,Baotou 014040,China【Abstract 】Vestibular paroxysmia is a paroxysmal peripheral vestibular disease.It is currently believed that neurovascularcross-compression of the vestibular cochlear nerve is the cause of the short-lived vertigo.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estab ⁃lished by the Bárány Society ,a detailed medical history is the main basis for diagnosis.Imaging examination and neuroelectrophysio ⁃logical examination can rule out the diagnosis of VP.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mainly includes Meniere's diseas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vestibular migraine ,and upper semicircular canal syndrome.At present ,the main clinical treatments are oxcarbaze ⁃pine and carbamazepine.Surgical treatment due to the uncertainty of its surgical indications ,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about whetherto perform eighth neu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n VP.【Key words 】Vestibular paroxysmia ;Vertigo ;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 ;Carbamazepine ;Oxcarbazepine ;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DOI :10.12083/SYSJ.2021.17.010前庭阵发症的研究进展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9MS08207)作者简介:李艺鸣,Email :△通信作者:崇奕,Email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 ,VP )是一种以反复的、短暂的、旋转或非旋转性的眩晕发作、伴或不伴听力及植物神经损伤的前庭疾病。

临床常见头晕眩晕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之急性前庭综合征ppt课件

临床常见头晕眩晕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之急性前庭综合征ppt课件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协 会理事,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病理生理委员会青年委 员,北京医学会眩晕医学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借助北京市脑血管病 抢救治疗中心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平台,参 与国家级、市级等科研课题多项;完成北京市优秀人才基 金一项;申请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一项。 在VESSEL2016-眩晕规范化诊疗巡讲·威海站中,鞠奕教授 对《临床常见头晕/眩晕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做了深度解 析,鞠教授主要从头晕/眩晕相关概念、前庭疾病国际分类 的三种前庭综合征、急性前庭综合征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 慢性前庭综合征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做了分 享,本刊编辑部先将其中“急性前庭综合征常见疾病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部分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前庭神经炎的诊治以及残余症状的处理

前庭神经炎的诊治以及残余症状的处理

减少盐分的摄入,有助于减轻内耳水 肿,预防前庭神经炎的发生。
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 族、C族等营养神经的食物,如绿叶 蔬菜、水果、坚果等。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 素质和免疫力。
平衡训练
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走直线等,有助于改善前庭功能, 减轻前庭神经炎的症状。
避免剧烈运动
在前庭神经炎发作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症状。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1 2 3
诊断准确性
目前前庭神经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症状和 医生的经验,缺乏客观、准确的诊断标准,容易 导致误诊和漏诊。
治疗手段有限
针对前庭神经炎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于严重病例缺乏有效的 治疗方法。
残余症状处理
部分患者治疗后仍会出现残余症状,如头晕、平 衡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缺乏 有效的处理手段。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客观诊断标准的建立
随着对前庭神经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未来可能会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药物研 发提供新的思路。
借助先进的医学技术和设备,未来有望建 立客观、准确的前庭神经炎诊断标准,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
02 前庭神经炎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用于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 减轻前庭神经炎症。
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可减轻前庭神经炎的炎症 和水肿。
镇静剂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可缓 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有助于减轻前庭神经炎的 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是一组以短暂发作的眩晕、头晕、站立不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持续几秒到数小时,偶有数天者,通常包括一些暂时的、短暂的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如眼震、跌倒发作)。

也有一些症状和体征提示耳蜗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EVS通常具有发作性疾病引起的多次反复发作(诱发性或自发性)的特点,但也可能为首发事件之后初次表现。

表现为EVS的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MD)、前庭性偏头痛(VM)、惊厥发作、低血糖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引起的中枢或外周前庭系统结构损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作为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临床诊治水平有很大提升。

目前,这一疾病在病因、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等方面应该向纵深发展,避免诊断泛化,实现科学干预。

诊疗要点如下。

1BPPV经典的发病机制有两种:管结石症学说和嵴顶结石症学说,这两个学说几乎可以解释BPPV的临床主要症状。

但有些患者在耳石复位后还可以有不稳感等症状,而检查时可以看不到眼震,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可能与耳石在前庭内有关,虽然不能诱发出眼震,但可以存在前庭症状。

因此,在BPPV的发病机制中,前庭结石也
是一个可能的原因,针对这一机制应有对应的处理策略。

2BPPV诊断的金标准是变位试验(也称位置试验)有下述一些要点:首先,应该注意双侧评价,以往可能重点关注一侧,而对侧往往视为没有异位耳石存在,这种思维定式可能会导致对双侧或多个半规管累及的患者发生误诊或漏诊,因此在评价时应常规分别评价左侧和右侧;此外,若第1次检查为阴性结果,应进行重复检查。

有研究发现在第1次检查阴性后,第2次检查仍可能出现阳性结果。

所以,变位试验为阴性结果时至少应检查两次。

原因在于耳石在半规管内的不同位置可以影响潜伏期等眼震参数,即使第1次检查时不明显,第2次检查也可能会观察到明显的眼震和眩晕。

3难治性BPPV:难治性BPPV指BPPV发生后经过3个月治疗仍然反复发作。

但实际工作中对于这一情况的诊断标准要宽一些,一般病程超过2周基本上就列入难治之列。

难治性BPPV 归纳起来有下述情况:(1)继发性BPPV,尤其在前庭神经(元)炎后并发的BPPV(突发性聋并发的BPPV一般不难治疗);(2)水平半规管BPPV的背地性水平眼震类型,其治疗难度高于向地性眼震的类型;(3)上半规管BPPV诊断有时有难度,复位的次数可能也要多于其他类型的BPPV;(4)多个半规管受累是难治的另一可能原因,究其原因可能是评价不全面,忽略了并存的其他半规管内的耳石。

4多个半规管受累在诊断时需要仔细分析多个半规管受累时会出现不同类型眼震叠
加在一起的现象,了解这些情况也是正确诊断的前提。

鉴于此,在诊治中可使用辅助设备进行眼震记录,以备检查结束后回放分析。

5如果BPPV复位后症状迁延,应关注下列问题并进行积极干预:(1)BPPV并发其他疾病,如突发性聋、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或多个半规管受累及;(2)BPPV
并发前庭系统外的疾病,如后颅窝肿瘤;(3)精神心理评价与干预;(4)前庭康复的应用,尤其对有明确前庭损伤的患者;
(5)类似BPPV,但不是BPPV,如前庭阵发症、前庭性偏头痛等。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并且存在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倾向。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需要注意的是,内淋巴积水仅是此病的主要病理过程,而不是梅尼埃病独有的病理变化;而且要注意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

2015年Bárány学会发布了新版梅尼埃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我国的新版指南也在修订完善中。

诊疗要点如下。

1各研究报道的梅尼埃病发病率差异较大其原因可能与其病程多变、早期症状不典型或者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有关。

临床上,梅尼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其四大典型临床症状可以先后出现或存在交叉重叠,早期多不会同时出现。

2梅尼埃病的诊断目前属于临床症状诊断范畴包括确定诊断和可疑诊断两个层面,其他实验室检查可作为鉴别诊断
的重要补充。

对于可疑诊断一定注意随访跟踪和指导。

确定诊断的标准为:(1)发作性旋转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20 min至12 h,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2)有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且逐渐加重,至少有1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3)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4)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

不符合上述标准则为可疑梅尼埃病诊断,包括:(1)仅有1次眩晕发作,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耳鸣和耳胀满感;
(2)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20 min至24 h,听力正常;(3)波动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无明显眩晕发作。

3梅尼埃病的合理治疗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治疗计划85%以上的梅尼埃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使病情得到缓解和良好控制。

主要包括:(1)改变生活方式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以减少食盐摄入为主;(2)药物治疗是临床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症用药、倍他司汀、利尿剂等,急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3)当系统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时,可考虑其他方法,包括手术治疗。

4梅尼埃病的诊断要尽早,干预要及时治疗程序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和缓解期治疗,急性期治疗以改善症状为主,缓解期治疗以改善听力为目标。

要避免梅尼埃病的漏诊和误诊,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

前庭性偏头痛(VM)
临床上有涉及头痛和头晕的患者,曾经被诊断为VM、偏头
痛性眩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等,2012年Bárány学会和国际头痛学会(IHS)共同探讨制定了VM的诊断标准。

诊疗要点如下。

1.VM发病机制仍在探讨,目前认为它是一种中枢性眩晕疾病,可以继发外周性前庭损害,临床上可出现中枢或外周性眩晕疾病的表现。

2.VM缺少特异性生物学标志,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前庭症状可表现为自发性眩晕、位置性眩晕、视觉引发的眩晕、头部运动引发的眩晕、头部运动引发的头晕伴眼震恶心。

眩晕具有发作性的特点,发作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一般为5 min至72 h[8]。

眩晕发作和偏头痛的关系不固定,眩晕可发生在偏头痛之前,也可以出现在偏头痛发作之中或之后,约30%患者眩晕发作与头痛或先兆表现不同时出现。

3.与梅尼埃病的鉴别要点在于VM可以有听力下降的主观感受,却缺少听力损害的客观证据;VM眼震符合中枢型眼震特点(持续性、变化性),不显示单一半规管特性,可与BPPV 以时间短、潜伏期、疲劳性、角速度性变位特性的眼震相鉴别;与基底型偏头痛的鉴别在于后者同时具有后循环缺血的表现。

4.掌握VM的诊断要点可以提高眩晕疾病的诊疗水平;规范VM的学术推广避免泛化,避免将VM营造为又一个'概念性垃圾箱'。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典型后循环TIA的特点为发作性眩晕、头晕或平衡障碍,通常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同时或相继合并一过性构音障碍、复视、视野缺损、面部或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双下肢无力、跌倒发作或不同肢体发作性无力等表现。

治疗参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诊疗要点如下。

1.头晕或眩晕是后循环TIA的最常见症状,但很少是孤立的唯一症状,多与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局灶性体征相继或伴随出现。

后循环缺血性病变很少有6周以上的单发头晕为唯一表现,而不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情况。

2.当头晕或眩晕作为后循环缺血的唯一表现时,容易与良性内耳疾病混淆。

对于存在心脑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当头晕或眩晕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应注意除外后循环供血动脉存在严重狭窄及代偿不良的情况。

对于伴有近期出现的颈枕部疼痛的中青年患者,应注意除外动脉夹层的可能。

选择性地进行脑血管评价(包括颅内及颅外段血管)是必要的,包括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和颅外段的血管评价[颈部血管超声、主动脉弓上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而不是等待患者出现明确的后循环病变的定位症状体征时才进行检查和治疗。

少见的发作性中枢性眩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