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公开课教案】:1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公开课教案】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2)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3)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半导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导体和绝缘体难点: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四、教学准备:玻璃、碳棒、导体、盐水、灵敏电流表、酒精灯、纯净水、五、教学过程变阻器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和原理;(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2)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得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器材:1.教师用:电源、长电阻丝、带有夹子的导线、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圆纸筒、滑动变阻器模型、小舞台模型;2.学生用:电源、导线、小灯泡、铅笔芯、滑动变阻器、开关。
教学过程:(一) 实验引入:问:同学们到剧场里看过演出吗?我这里准备了一个小舞台。
看,演出就要开始了!演示:大幕徐徐拉开,灯光渐渐变亮,音乐响起,舞台上的人随着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
问:在刚才的演出中,灯的亮度发生了变化。
在学习电流强度时,我们已经知道这盏灯亮度的变化是由于通过它的电流发生变化引起的,那么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盏灯的电流呢?学生:改变电阻。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设计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
了解常见物质的导电性能,能够列举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实例。
掌握影响物质导电性能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经历对不同物质导电性能的比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及特点。
影响物质导电性能的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物质导电的微观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电池、灯泡、导线、开关、金属片(如铜片、铁片)、塑料片、橡胶棒、玻璃棒、石墨棒、半导体材料(如硅片)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设备,如电灯、电视、电脑等,提问学生这些电器设备能够正常工作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电的传输)接着展示一段电线,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线能够导电,而其他一些物质却不能?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2、讲授新课(1)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将电池、灯泡、开关和导线连接成一个简单的电路,分别将金属片(如铜片、铁片)、塑料片、橡胶棒、玻璃棒接入电路中,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能够使灯泡发光的物质(如金属片)是导体,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物质(如塑料片、橡胶棒、玻璃棒)是绝缘体。
介绍半导体的概念,如硅、锗等材料,其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2)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实例。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常见的导体有金属(如铜、铝、铁等)、人体、大地、盐水等;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常见的半导体有硅、锗、砷化镓等。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学科领域: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导电性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不同。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导电性能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4. 让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5.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实验探究。
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线、灯泡、电阻、电源、各种材料(如木头、塑料、金属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安全措施: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远离电源,操作规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导电性能的思考。
2. 讲解导电性的概念讲解导电性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存在差异。
3. 实验探究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每组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测试。
2.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确保实验过程中只有一个变量发生变化。
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 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导体和绝缘体应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7. 安全用电教育讲解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安全用电。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导电性的概念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能否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3. 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掌握情况如何?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注意安全?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导电性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 学生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5《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WORD教案2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5《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WORD教案2教案二【课题】: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2.了解常见的导电物质。
3.能够通过实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材分析】:通过本课时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并归纳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实验装置:戏剧电路模型实验盘、电线、电池、电灯等实验物质:纸夹、铜钉、酒精灯、铁棒、水、木头块、铝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二、实验前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活动的目的和步骤,并让学生观察实验装置。
三、实验过程:1.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实验盘制作戏曲电路模型,让学生了解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传输的。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实验装置和实验物质。
让学生按照实验活动的步骤进行实验。
3.学生团队完成实验后,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和归纳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四、实验结果分析: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2.学生使用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比较,得出结论。
五、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内容,并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实验结果和正确的实验步骤。
【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其他物质的导电性能。
2.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课后作业】1.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导电,而有些物质不能导电?2.整理: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时的实验活动,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并通过实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不过,由于实验活动的时间有限,有些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
所以,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验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九年级(初三)物理9.2《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9-2《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的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探究导体、绝缘体概念。
(二)难点:
探究导体、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见学案
【板书设计】
第九章第二节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3、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导电性能会发生改变。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1-06-09T14:14:06.13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理化专页)》2011年第3期上供稿作者:李星山[导读] 播放课件:半导体的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自主获得新知识的乐趣,让学生形成关心科技发展的理念。
湖北省鹤峰县教研室李星山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是开放型、探究型课题。
主要内容包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节教材安排了两个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周围导体与绝缘体。
(2)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电阻的物理意义,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2)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导体和绝缘体相互转化的条件。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
(2)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1. 电阻的概念。
2. 辨别导体和绝缘体。
四、教学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五、学法设想利用实验、生活感受、课件等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以学生探索知识、科学发展为主线逐步完成学习。
六、教学程序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分析归纳—提出问题—合作设计—开展探究—交流反馈—学习应用—实验延伸七、教学媒体学生电源,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导线几根,废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
八、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设计1.复习提问:电流是怎么形成的?2. 播放课件:生活中用电的意外。
板书课题: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 引导学生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一、教案主题: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导电性,以及导电性的概念。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导电性的概念,以及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导电性的概念。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五、教学准备:1. 导电性实验器材:金属丝、石墨、盐水、柠檬、气球等。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示例: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将观察和分析金属丝、石墨、盐水、柠檬、气球等物质的导电性能,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二、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导电性,以及导电性的概念。
2. 实验一:金属丝的导电性实验。
将金属丝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石墨的导电性实验。
将石墨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三:盐水的导电性实验。
将盐水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5. 实验四:柠檬的导电性实验。
将柠檬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6. 实验五:气球的导电性实验。
将气球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7.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8.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导电性的概念和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三、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2. 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进行导电性实验,并简要说明原因。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学生对导电性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九年级《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鼓励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法、电路设计等进行改进和创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中数据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3. 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形式,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性强,注重知识运用
本案例设计了丰富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一亮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导电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本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问题导向,培养科学思维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亮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
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半导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导体和绝缘体(1)定义(2)常见种类(3)应用(4)相对性
2.电阻(1)定义(2)物理意义(3)单位(4)电阻器
3.半导体(1)特点(2)常见的种类
教材知识全解
一、导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水溶液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
二、绝缘体
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在绝缘体内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中缺少自由电荷.
注意
(1)理解容易导电与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大量自由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称为正、负离子;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被称为束缚电荷.
由此可见,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2)正确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
酸、碱、盐本身来讲,绝大多数都是绝缘体,它的正、负电荷是不能自由移动的,但当把这些绝缘的酸、碱、盐溶入水中后,这些酸、碱、盐的阴阳离子在水中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因此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导体.
三、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有可能导电变为导体.
例:(1)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下达到红炽状态时,它就变成导体了.
(2)纯净的水是绝缘体,而含有杂质的水是导体.
(3)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而夏天打雷闪电时两块云层之间的空气就不再是绝缘体,而是导体了.
在用电工具或装置上,要防止它导电,需用绝缘体.如电工钳、电工刀、螺丝刀、导线等,在它们不同的部位都安装了绝缘体;而要利用它导电就需装上导体,如测电笔的笔头、电线的金属丝等.所以,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
注意
正确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能力来区分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仅仅在于“容易”和“不容易”导电,而决不能理解为“能”和“不能”导电,这是由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变为导体的,例如用白炽灯中的玻璃柱嵌的两根导线(如图11-5-1所示)A ,B 接到电路,小灯泡是不会发光的,这表明玻璃柱上的玻璃是绝缘体,然后在玻璃柱下方用酒精灯加热,当玻璃柱的温度升到一定温度后小灯泡将会发光,这表明玻璃加热后,由绝缘体变为导体了.
四、电阻
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2.符号:国际上通常用字母R 来表示导体的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注意
在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的产生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例如在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要受到正电荷的阻碍作用;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受到的阻碍作用,都称作电阻.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1Ω的物理意义是: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 ,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 ,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
即:1Ω=A
V 11.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欧(k Ω)、兆欧(M Ω),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M Ω=103k Ω 1k Ω=103Ω
说明
一般金属导体温度升高几度或十几度时,电阻值变化不超过百分之几,通常我们可以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在初中阶段,如果不加说明,温度变化对电阻值的影响不计.
注意
正确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一段导体,它的长度、横截面积,组成材料是确定的,在温度确定时,它的电阻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导体的电阻由导体自身情况决定,不管这个导体是否连入电路,是否有电流通过,也不管两端
的电压是否改变,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电阻)总是存在的.无电流通过时,这种阻碍作用仅仅是没有体现出来而已.
典型例题精析
题型Ⅰ面向全体双基巩固
例1 下列都是导体的是( )
A.铁、陶瓷、玻璃
B.石墨、油、大地
C.塑料、干木材、橡胶
D.水银、人体、大地
分析:A中陶瓷、玻璃是绝缘体,B中油是绝缘体,C中三种物质均为绝缘体;只有D 中三种物质都是导体.
答案:D
例2 有人说,导体善于导电,对我们是有用的;而绝缘体不善于导电,对我们是没用的,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分析: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是同等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对我们也是有重要用处的.
答案:不正确,导体和绝缘体同等重要.
题型Ⅱ生活·物理·社会
例3 如果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白炽灯点亮时的电阻比它熄灭时的电阻要 .
分析:制约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多种,它们是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与材料,还有温度.尽管我们通常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对于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也越大.同学们要注意,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是这样的,并非对所有的导体.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发光的,当电流流过白炽灯灯丝的时候,灯丝发热,达到白炽状态,温度当然要比熄灭时高得多.因此电阻在灯点亮时比熄灭时要大些.
答案:大些
课后小结
一、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