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

合集下载

“修昔底德陷阱”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陷阱”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陷阱”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杜廷广来源:《博览群书》2018年第07期大约2500多年前,在古希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战争的一方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另一方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

经过27年(公元前431—前404)的惨烈较量,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但取胜的斯巴达一方也并未享受到胜利的果实,盛极一时的希腊文明自此逐步走向衰落,甚至对后世的世界历史进程也造成了长远影响。

但这场战争成就了一个人、一部著作,即修昔底德和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修昔底德以求真求实的客观态度,简洁流畅的语言,为后人记述了几乎整个希腊城邦均卷入其中的“世界战争”的过程,他所阐发的思想,尤其是对于战争爆发前因后果的探寻和分析,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今日国际政治关系领域中还颇有影响,“修昔底德陷阱”一语即“脱胎”于他和他的著作。

Ⅰ对于修昔底德其人,留下的资料极少,而且大部分来自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零星信息。

只知道他是雅典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00—前400年,公元前424年担任过雅典将军,负责保卫战略要地安菲波利斯。

据说由于指挥不当,驰援不利,致使安菲波利斯落入敌手,后被诬陷为叛国罪遭遇流放20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

“我在懂事的年龄亲历了整个战争,乃专注于了解它,弄清楚战事是如何确切展开的。

恰巧我在指挥安菲波利斯战事后遭流放20年,能了解到双方的行动,因我的流放者身份,尤其能了解到伯罗奔尼撒方面的行动,而且我有闲暇认真考察它们。

”不过该书最初并无名字,书名是后世人添加的。

之所以冠以“伯罗奔尼撒”之名,大概是西方人偏爱民主国家的雅典,而不是“贵族统治”的斯巴达的缘故,“多少体现了近代人亲雅典的立场,因为它的意思含有伯罗奔尼撒人发动战争的意味”。

为何要撰写这样一部著作?用修昔底德自己的话说:“在这次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就开始写我的历史著作,相信这次战争史一个伟大的战争,比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任何战争更有叙述的价值。

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追问“我,雅典人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开始撰写这部战争史了。

我相信这将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比此前的任何一场战争更值得叙述。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头好是霸气,也确实吸引了我,对于西方历史上发生的这样一场战事,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谜题、疑问,追问,在这里,我只想追问答案。

关于战争,我有一些想法。

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原因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往往人们谈论战争,自以为能够掌控战争,然而当战争爆发之后,似乎一切又变的那样的无法预测,让人难以把握,以致我们似乎无法去把握它。

正如一些人所言,战争对于我们这些为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些数字对比的游戏而已,然而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明白战争有多么残酷,“残酷”二字有时说出来真的太过容易了,我认可修昔底德的看法,战争的根源在于人性。

正如王和教授所言世界历史的发展说到底不过是人性的发展史,修昔底德坚信人性的欲望的冲突的无限性,所以同样的历史必然会在未来不断的重演,历史也确实如此,尽管原因条件不同,然而战争始终分布迷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彼时开战之前的希腊人与雅典人的那种对热情的热忱难免让人想起《漂》中南方人关于南北战争的高谈阔论,更不禁让人想到了今天的世界之中人们对于战争的各种议论。

蓦然脑海里有一副画面出现,一位经历战事的老者摇头喟然今日年轻人的好斗,人们已然忘记了战争的痛苦,然而那些经历者时至今日也不愿提起那段过往。

人们忘记了残酷,这才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在我的信念里,或许战争起初,各方的利益集团会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去开展斗争,然而战争的结果永远不会有赢家,无论是对于古代而言,还是对于现代而言,战争只会是两败俱伤,不过是哪一方面伤的更严重而已,最终受苦的仍然是那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那些如同我们一样的平民,可以去幻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处在枪口下,处在生命的危机之中,我们又会如何去举措?我无法预言,但对于战争,我永远希望他可以不在我们的世界里发生,尽管这种希望现在看来是多么渺茫。

浅谈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浅谈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浅谈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摘要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继希罗多德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的传世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这场战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结束了古典希腊的“黄金时代”。

在其著作中体现的“求真”精神、人本思想以及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对后世影响甚大,颇值得后人去探讨、研究。

关键词:修昔底德“求真”人本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史观Abstract Thucydides is a famous ancient historian after Herodotus.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is his masterpiece handed on from age to age. The Peloponnesian War brought great destruction and ended the golden age of Greece. The pursuit-of-truth spirit, humanism and simple materialistic concept on history in his work have a great effect on all posterity. And all these are well worth later generations researching.Key words:Thucydides;the pursuit-of-truth spirit; humanism; simple materialistic concept修昔底德生在富贵人家,长在雅典城,有很多受大师熏陶的机会。

“贵族阶级的文化氛围首先是要造就富有修养、言谈举止优雅、在公众场合语惊四座的政治家。

修昔底德当然会依循这条传统的人生之路,而客观环境也使作为政治动物的雅典公民不可能脱离沸腾的政治生活。

但年轻的修昔底德爱好历史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当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霸权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一开始,他便以敏锐的历史触觉着手撰写他。

《古希腊两千年史》伯罗奔尼撒战争1

《古希腊两千年史》伯罗奔尼撒战争1

《古希腊两千年史》伯罗奔尼撒战争1伯罗奔尼撒战争11、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帝国的出现,使雅典古典文明臻于极盛。

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利任首席执政官,标志着希腊古典文明繁荣时代的到来。

伯里克利出身于雅典名门,年轻时代是在提洛同盟抗击波斯人的战争中度过的。

他任首席执政官后,对内实行改革,权达下层公民,使古典希腊文明臻于极盛。

对外以扩大雅典势力和利益为原则,加强控制提洛同盟盟邦,变提洛同盟为" 雅典海上帝国" ,把同盟金库从提洛岛迁至雅典,同盟会议不再召开,雅典积极准备扩张。

虽然雅典与斯巴达作为不同的政治制度国家一直有宿怨,但是基于斯巴达组建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势力比较强大,时机不够成熟,在结束波斯战争和加强“帝国”统治后,伯里克利在公元前448年发动外交攻势,派出一个由20组成的外交使团出使希腊各城邦,邀请希腊各邦参加在雅典召开的泛希腊大会,讨论重建被波斯焚毁的神庙、履行鲜祭誓言、保持海上自由和确立希腊世界和平等事宜,企图使雅典以盟主身份执希腊世界之牛耳。

但是,伯罗奔尼撤同盟拒绝了这一建议。

为了争夺中希腊,雅典与科林斯之间进行了持续十六年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60-前446) 。

科林斯所处的位置本应构成雅典和斯巴达间的缓冲国。

事实上,科林斯与雅典关系向来不错,曾在萨拉米斯海战中与雅典密切合作,一道打败了波斯海军。

但雅典向西扩张,特别是囊括了西西里岛和亚平宁半岛(意大利)以后,科林斯的市场和原料来源被雅典控制,繁荣不再有保障;而且科林斯的富裕邻邦(或者说是“后院”)米加拉(麦加拉,Megara) 时而倾向雅典,时而倾向科林斯。

米加拉的骑墙态度加剧了雅典和科林斯之间的冲突。

遭到了雅典侵略和长期贸易禁运。

公元前460年,麦加拉与科林斯失和,退出伯罗奔尼撒同盟,加入雅典海上同盟(提洛同盟)。

第一次战役 (前460年) 科林斯获胜,但次年 (前459年) 雅典则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双方在公元前446年就雅典和科林斯之间的爱琴岛 (Aegina) 的自治地位订立了和平协议,雅典后来违反这个条约,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译:徐岩松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摘要:古希腊在希波战争以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形成为两个敌对阵营。

雅典和斯巴达为了争夺在希腊的霸权,从公元前431年至前404年时断时续地进行了二十七年之久的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

这次战争是古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希腊奴隶制城邦开始由繁荣走向衰落。

古希腊历史家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述了这次战争的绝大部分史实。

关于这次战争的起因,修昔底德认为,主要是由于雅典势力的扩张而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惧。

雅典在希波战争期间建立了以其为首的提洛同盟,通过对同盟其他城邦,进行经济勒索、政治控制、军事移民,达到了富国强兵。

在希波战争后,雅典巩固和发展了它在黑海方面的势力,随后力图向意大利、西西里扩张,以便控制富饶的粮食产地,这一扩张影响了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在西西里的利益。

这是经济上的原因。

但其中也有其政治因素,政治统治形式不同: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斯巴达实行贵族寡头统治。

双方都想将自己的政治形式推广到希腊的其他城邦,雅典支持各邦的民主派,斯巴达支持各邦的寡头派,互相敌对,各不相让,矛盾日趋尖锐。

双方的军事力量按其地理环境而各有优势。

雅典领导的同盟主要由爱琴海中的岛屿和滨海城市组成,因此它们的强处在于海战。

雅典作为最大的海上霸权,主要依靠它的海军和同盟。

雅典的海军最主要的是它的三列桨战舰和爱琴海的地理。

三列桨战舰是轻型战舰,实际上不能在深海中远航。

假如天气变坏,它们必须立刻寻找避风港。

最好的避风港是沙滩,但是爱琴海边上沙滩很少,大多数海岸是岩石和海礁,适当的避风港往往是港口城市,因此对于希腊的海军来说,同盟的港口是非常重要的。

对雅典来说,提洛同盟对它的贸易和作战同样重要。

斯巴达的联盟主要由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中心地区的城市组成,它们是陆地国家,长处在于它们的长矛兵。

雅典还有一个间接的强处:通过它的贸易的收入它比斯巴达的经济力量强一些。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内容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内容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内容
伯罗奔尼撒战争( 431-404年)是古希腊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由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强大的城邦领导的两个联盟之间展开。

这场战争得名于希腊半岛的两个地理区域:伯罗奔尼撒半岛和伯罗奔尼撒地区。

导火索是由于雅典在对待毗底亚的政策、对待斯巴达的威胁以及各城邦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

这次战争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1.阿基德战争(431-421年):战争爆发后的最初10年,斯巴达及其盟友试图通过地面战争来打败雅典,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此期间,雅典通过强大的海军和保护城墙使得自己相对安全。

2.拜占廷和西西里战争( 421-413年):此时期是战争的短暂停战时期,双方试图达成和解。

然而,雅典在西西里岛上的军事行动失败,斯巴达的胜利意图重新燃起了战争的烈焰。

3.衰退与战争结束( 413-404年):雅典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包括战败、内部政治动荡和财政困难。

最终,斯巴达在阿尔戈斯盟约的协助下,攻陷了雅典,强迫其接受各种条件,最终结束了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对古希腊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雅典的影响。

这场战争导致了雅典的实力削弱,让斯巴达成为了希腊的主导力量。

战争期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动荡也对希腊城邦的整体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希腊城邦体制的衰落和马其顿王国的崛起。

1/ 1。

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书笔记之一──意识形态有人说,一个国家在能够对外输出价值观之前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现代人往往赞叹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璀璨的文化,惋惜雅典为寡头政治下的斯巴达击败而未能将其光芒普及到全希腊。

然而,真实的雅典帝国乃是建立于赤裸裸的暴力之上,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坦率的雅典人倒是从不隐瞒。

在弥罗斯辩论中,我们看不到雅典人向弥罗斯人输出民主的场景,有的只是雅典人毫不掩饰的功利主义,恃强凌弱的恐吓,和对正义与公理的漠视与嘲弄。

既然雅典对于它的帝国只有压榨,自然只能期望收获属国的暴动而非忠诚;对此,雅典人倒是从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警惕着自己的帝国后院起火。

雅典虽然自诩希腊的学校,反倒是经济文化上一无建树的斯巴达人高举“解放”的大旗,受到全希腊的热烈欢迎。

靠暴力维持(伯里克利语,167页)而非靠意识形态维持的雅典帝国不能长久。

雅典人对弥罗斯人说,他们担心属国的人民会轻举妄动,从而令双方都陷入到危险之中(468页),可谓是不幸而言中。

再强大的武力也不能吓阻被压迫者的反抗;反抗者也许会输掉生命,但也有可能会赢得自由,这样的“轻举妄动”对于他们是有价值的。

而雅典人永远是输家,即便费尽力气将反抗镇压下去,也不过是夺回自己早已占有的东西而已。

在很多时间里,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雅典人与其说是在与斯巴达人作战,莫若说更多地是在与暴动的属国作战。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雅典帝国崩溃的转折点恰恰是雅典人自己的轻举妄动──西西里远征。

单从雅典自身而言,这一损失并非是不可恢复的:人力上,仅计重装步兵,两次远征军共2700人(511页、575页),作为对比,在战争初期的瘟疫中病殁的重装步兵接近4400人(273页)。

经济上,雅典的财政积蓄虽近枯竭,但通过开征关税仍可支撑下去。

事实上,即使在西西里远征军覆灭之后,在极端不利的情形下,雅典仍然差不多独力地支撑了八年。

然而,“雅典人在西西里惨败之后,冬季里整个希腊马上起来反抗雅典了”(638页),尤其是各个属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第六卷) 第十八章战争的第十七年。西西里的 战役。 赫尔美斯神像事件。远征军出发。 第十九章战争的第十七年。叙拉古诸 党派。哈摩狄乌斯和阿里斯托吉吞的 故事。阿尔基比阿德斯受辱。 第二十章战争的第十七年和第十八年。 雅典军队的怠惰。 阿尔基比阿德斯在斯巴达。围攻叙拉 古。
(第七卷) 第二十一章战争的第十八年和第十九 年。吉利浦斯抵达叙拉古。 狄凯里亚的设防。叙拉古人的胜利。 第二十二章战争的第十九年。德摩斯 提尼到达叙拉古。雅典人在爱皮波莱 的失败。尼基阿斯的愚蠢和固执。 第二十三章战争的第十九年。大港战 役。雅典军队的撤离和覆灭。
他在战争之初即而立之年开始搜集资料准备 写一部战史,倾其毕生精力撰写其《伯罗奔 尼撒战争史》,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修昔 底德的史学成就足以代表希腊古典史学的最 高水平。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运用朴素 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综合地探讨历史因果关 系,探索人事的规律,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因 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创立了比 较科学的治史原则,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 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 被誉为“求真的人”。
(第二卷) 第六章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第一 次入侵阿提卡。伯里克利的葬礼演说。 第七章战争的第二年。雅典的瘟疫。 伯里克利的立场和政策。 波提狄亚的陷落。 第八章战争的第三年。普拉提亚之围。 佛米奥的海战胜利。 西塔尔克斯统率色雷斯人入侵马其顿。
(第三卷) 第九章战争的第四年和第五年。米提 列涅的暴动。 第十章战争的第五年。普拉提亚人被 审判和处决。科基拉的革命。 第十一章战争的第六年。德摩斯提尼 在西部希腊的战争。 安布拉基亚的灭亡。
公元前431-前404年,数百个城邦卷入了规 模空前的“希腊世界大战”,战火几乎波 及当时整个地中海文明世界。以斯巴达为 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帝国这两大城 邦集团,一个在陆上称雄,一个在海上称 霸,双方巧施权谋,展开长期的拉锯战。 正当双方两败俱伤、财尽兵竭之时,虎视 眈眈的波斯人借机干涉,最终协助斯巴达 人击败雅典,摧毁了盛极一时的雅典海上 帝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钮先钟[中国][出自《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 1997引言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修昔底德与历史修昔底德的思想精密分析历史教训现实主义结论引言《孙子》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真正的战略思想著作,其在战略领域中所居地位是任何其他著作所不能及。

在西方古代哲人的著作中,虽也可发现有若干战略观念之存在,但都是一鳞半爪,不能算是有系统的思想。

最为现代西方人所推重的是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它常被人视为西方的第一本战略著作,严格说来,那也只是一部战争史,尽管其中含有许多极有价值的战略观念,但究竟不是一部以战略思想为主题的理论著作。

所以,这本书在战略思想史中的地位还是不能与《孙子》相提并论。

也许最能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恰当比较的是春秋时代的《左传》,因为这两部书同为古代的战争史名著。

修昔底德的著作到今天仍受西方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所重视,而蒋百里先生则曾指出:“《左传》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模范战争史。

”所以,二者的确可以相提并论,不过其间还是有若干差异之存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著作者为修昔底德(前460-前406年),其时代和身世大致都可考。

《左传》是先有书的存在而由后世替它定名。

首先为司马迁,称之为《左氏春秋》,以后班固作《汉书》时,又改称《春秋左氏传》,从此后世遂简称为《左传》。

司马迁和班固都确认其作者为盲人左丘明,《论语》中曾提到他,足以证明确有其人,并大致与孔子同时,不过其生卒之年已不可考。

概括言之,左丘明似乎比修昔底德大约要早数十年。

《左传》是一部相当完整的编年史,其所包括的时代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年),全部长度为255年,对当时各主要国家的兴衰都有简明记叙。

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战略思想的军事史,对于后世战略家可以提供许多极有价值的教训。

全书共分283篇,记载大小战役共计550次,其中有一部分为我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

左氏对战争的写法可谓要言不烦,极为精简。

若无此书,则后人对那个时代的战争将无从了解。

对比言之,修昔底德所写的仅限于一个战争,即所谓“伯罗奔尼撒战争”,其全部过程长达27年,即从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

修昔底德的战争史是从公元前435年写起,也就是战争爆发之前4年。

他本人逝世于公元前406年,而战争到公元前404年始结束,所以,他的书也可以说没有写完。

其最后的部分是由克塞诺丰(Xenophon)所续成。

总之,他的书只以一个战争为主题,而不像《左传》包括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代。

因此,他的记叙和分析也远较详细精密,专就作为战略研究的资料而言,其价值似乎较高。

国人对于西方战争史的研究多以近代为主,至于古代则比较生疏。

但修昔底德著作中的内容和思想又常为西方学者所引用。

因此,对于号称“西方第一战争史”的名著若未能获致相当的认识,则在研究西方战略思想时必然会遭遇若干困难。

本文就是基于此种动机,其目的是对修昔底德的时代背景、著作内容、思想特点,提供简明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历史背景首先必须简略说明古希腊的历史背景。

希腊人为印欧(Indo-European)人种之一部分,何时迁入希腊半岛已不可考,大致应为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之间,其移民的范围由爱琴海到地中海,而进入近东周边地区。

他们建立所谓“城邦国家”(city-state),总数在1000个以上。

在公元前600-前500年之间的时代,以雅典(Athen)为首,有一部分国家采取所谓“民主”(Democracy)制度,但同时还有其他的国家则未采取此种制度,其中以斯巴达(Spartia)最为强大。

在此同一时期,近东文明也早有长期的发展,公元前500年时希腊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即为波斯。

大流士(Darius,公元前521-前483年)已经建立地中海世界中的最伟大帝国,并开始向希腊半岛进攻。

这样也就导致西方军事史中的第一次决定性会战。

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会战(Battle of Marathon)中,雅典人在孤立无援的状况之下,居然击败了波斯的远征军,赢得西方对东方的第一次胜利。

10年之后(前480年)波斯人再度来犯,其声势之大远胜于前次。

但在雅典海军奋战之下,希腊的联合舰队遂又能在萨拉米斯会战(Battle of Salamis)中击败强敌,不仅赢得西方海军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而且也象征着西方海权的兴起。

经过两次胜利之后,雅典在希腊诸国之中,也就自然跃居于领袖的地位。

于是为威慑波斯再向希腊发动侵略,雅典遂提倡组织一个同盟。

这个同盟以提洛岛(Delos)为基地,所以遂称为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

它组成于公元前478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同盟,也可以说是现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先驱。

这个同盟的会员国最初以那些感受波斯威胁的城市国家为主,包括在小亚细亚西岸(今之土耳其)以及爱琴海半岛上的国家在内。

为保护这些国家并将波斯人逐出希腊北部,雅典遂必须继续不断地扩张其海陆军兵力。

同时也修建所谓“城墙”(Long Walls)以保护其本身的安全。

城墙分为北、中、南三道,将雅典城与其港口区连成一体,等到城墙完工时(前456年),雅典实际上也就变成了一个陆上的岛国,由此更可显示海权对雅典的战略重要性。

(城墙可参看附图)雅典城墙防御系统略图在对波斯获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这个同盟组织日益扩大,其会员国总数增到200多个。

但诚如常见的情形,每当外来威胁减退时,同盟内部就会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有若干会员国对于雅典的支配逐渐感到不满和畏惧。

大致说来,受到民主党派控制的国家仍效忠于雅典,但受贵族统治的国家则开始倾向于斯巴达。

由于有分裂的意图,遂引起雅典的政治或军事干涉,于是提洛同盟终于变成一个雅典帝国,而不再是一个由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

那些国家在名义上虽享有自主权,但实际上已成雅典的附庸,不仅被迫要向雅典纳贡,而且外交政策和重要的国内政策也都是由雅典来决定。

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日益恶化,遂终于在公元前457年爆发武装冲突。

雅典支配着希腊中部,并拥有优势海权。

斯巴达则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为一强大陆权。

所以大致说来,双方旗鼓相当,到公元前454年直接冲突停止,并在公元前451年达成休战。

于是雅典遂又将全部注意力用在整顿同盟组织的工作上,并利用同盟的资源以对科林斯(Corinth)和埃伊纳(Aegina)扩张其权力,而这与同盟对抗波斯的原有目标毫无关系。

希腊与波斯终于在公元前449年签订和约,于是雅典领袖伯里克利(Pericles)遂邀请所有的希腊城邦国家到雅典来参加一次改善国际关系的会议。

结果,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国家拒绝参加,而其他国家对于雅典的诚意也多表怀疑。

此时在斯巴达支持之下,维奥蒂亚(Boeotia)地区发生反雅典行动,于是双方直接冲突遂又一触即发。

但很侥幸,双方还是在公元前445年签订了一项假定为期30年的和约。

其条件为雅典容许一部分勉强的会员国脱离提洛同盟,而斯巴达则承认雅典对其余的会员保有控制权。

换言之,双方互相承认其势力范围,并同意彼此之间大致保持权力平衡。

此后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但实际上双方都在乘机巩固其势力范围。

修昔底德的历史是以公元前435年为其起点。

他开始详细描述战争前夕的情况,并分析某些导致“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特定原因。

在此又有三点必须先作少许说明:(1)严格说来,在公元前431年爆发的战争应该算是第二次,因为在公元前457年所发生的战争才是第一次。

但那次战争时间很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显著,遂不为人所重视,所以,史学家所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都是指第二次而言。

(2)第二次战争实际上又是分为两段,前段长达10年,后段则为8年,中间9年为和平阶段,所以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两次战争,但修昔底德却认为那是一个完整的战争,因为在因果关系上是彼此相连,无法分开的。

虽然名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但战争范围并非仅限于这一地区。

此外,当时希腊的国际体系也并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两极化。

虽然两大同盟是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领,但其他国家之中也还是有某些国家握有强大权力足以左右局势,换言之,当时希腊国际体系的结构相当复杂不能用单纯的系统观念来加以解释。

战争经过从公元前435年开始,双方即已剑拔弩张,战祸有一触即发之势。

公元前432年反雅典国家在斯巴达集会商讨宣战问题,并决定派代表前往雅典进行最后谈判,但不幸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全面战争遂于次年(前431年)展开。

史称雅典在战争初期采取的战略为“伯里克利战略”(Periclean Strategy),因为那是由他一手设计故以此得名。

根据富勒将军的分析,那是一种“消耗战略”(Strategy of Exhaustion):在陆上采取守势,而在海上发动攻势。

前者的基础为将雅典城与比雷埃夫斯(Piraeus)港区连为一体的要塞系统(长城),它根本不可能被突破。

后者的基础为舰队,若能加以巧妙运用,可以说是无敌。

虽然阿提卡(Attica)的居民必须退到长城之间地区避难,并坐视其家园受到敌军的蹂躏,但与此同时雅典海军却能摧毁敌方的经济和贸易。

伯里克利希望用此种战略即能确保其帝国的安全并使敌方最后被迫求和。

李德哈特则认为“伯里克利战略”是一种采取间接路线的大战略,其目的为使敌人不能获得决战的机会,并终因无力支持长期消耗而自动放弃其意图。

修昔底德对伯里克利说明其战略构想的演说曾予以详细记述,并指出当战争开始时,雅典在经济和海权上正处于巅峰状态,所以对于胜利深具信心。

然则为何终归失败呢?诚如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Archidamus)所云:“在战争中有太多的事是不可预测的。

”伯里克利虽自以为算无遗策,但他并未想到瘟疫的来临。

瘟疫对雅典的人力和士气构成严重的打击,而其无可补救的损失则为伯里克利本人也在公元前429年因疫病逝世。

他的死遂使其所拟定的战略无法贯彻,并终于导致雅典败亡。

诚如修昔底德所形容,“在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中,权力实际上是握在其第一公民(First Citizen)的手中”。

伯里克利连续执政15年,保有无上权威,无人敢反对其决定,他一方面能“尊重人民的自由,但同时又能对他们加以制衡”。

自他死后,雅典内部的政争遂层出不穷,于是对于战争指导也就自然摇摆不定。

从公元前426年起,雅典遂完全放弃伯里克利战略,改用由克里昂(Cleon)拟定的直接攻势战略。

富勒认为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李德哈特认为,这样虽能获得若于卓越战术成功,但在战略上不仅要付出较大成本,而且得不偿失。

双方僵持不下,互有胜负,但到公元前424年初冬时节,斯巴达名将布拉西达斯(Brasidas)攻克安菲波利斯城(Amphipolis),使雅典人辛苦赢得的一切战略利益都化为乌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