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44材料解析题分类及答题技巧
浅谈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及其基本解答方法

浅谈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及其基本解答方法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高考历史题型。
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
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材料分析题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
一.材料解析题解题的一般性原则:要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材料整体要求。
正确解题分四步: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
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
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绝不能遗漏,以便从中发现蛛丝马迹。
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必要时对有关材料进行重点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确定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基本史实、基本观点。
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
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的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第四步,提炼答案。
材料解析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
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中心课题,结合时政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
在作答时,考生还需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
另外:对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对材料中图表数据进行分析,要分析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空间、性质,根据涉及的时间、国家和地区和性质,折射教材内容,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材料解析题的题型基本结构和基本类型1、基本结构:材料解析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即提供一段或数段材料让考生阅读,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来设问。
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材料解析题的分类(一)选用的材料形式 1、文字材料 2、表格材料 3、图片材料(二)材料设问的类型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型、数字材料型、图形材料型、混合材料型(即前三种材料的结合型)。
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或提炼要点类、得出结论类、谈论认识类三大类型。
1、提炼要点类严格地说,这类设问并无很大难度,它考查的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简洁的表达能力。
对这类设问感到困难的主要是归纳概括能力比较薄弱的考生。
突破这一难点的办法,主要是用科学的方读懂材料。
即在细审设问、明确设问要求的基础上,依据设问去细读有关材料。
细读时,不仅要掌握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要理清材料的层次结构;对于符合设问要求的字、词、句应作出标记;最后在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归纳。
要记住:①这种提炼要点的设问,其答案内容全部包含在所供材料中,在组织答案时,根本不用去牵涉材料之外的内容。
②这种提炼要点的设问,要求的是用考生自己的语言对材料要点作出简洁明了的概括,切忌摘抄原文。
2、得出结论类这种设问不同于“提炼要点”的设问。
“提炼要点”只是对指定材料内容的浓缩,考查的是阅读概括能力;“得出结论”则是对指定材料内容所隐含的实质进行揭示,考查的是分析论证能力。
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就是指定材料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总结出来的一种理性认识。
对这类“得出结论”的设问,许多考生感到困难的是在认识上很难有深度,要么停留在就事论事的低水平上,要么就唱出与材料内容不合拍的高调,出现史论不符的情况。
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弄清材料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其实,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设问,就是只给论据不给论点,要求考生依据所给的论据去寻觅相应的论点。
因此,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指定材料的内容究竟能证明什么?这种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设问,其结论和材料,或论点与论据是统一的。
它可用逆证法得到证明,即得到的结论又可以用指定的材料作为论据来印证。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命题原则: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
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四分法”,带着问题读材料
(读题要做到“四读”: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
第二步:审----“四定法”,破解材料解析题
(1)审分值----分值/2确定要点数量
(2)审设问----“四定法”审设问
第三步:写----注意答案要“六化”:
(1)要点化(2)精准化(3)主干化(4)段落化(5)序号化(6)整洁化
(温馨提示: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紧扣材料,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基本方法:。
1、四分法:题引、材料、出处、设问
2、四定法:定向、定法、定位、限定
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如:概括、列举、分析、指出、比较、阐述、说明、评述、评析、评价、评论
定法词(行为动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公式三:利用定位词,确定材料解析题的类型
1、背景(原因、条件)类
2、影响(意义、作用)类
3、表现(内容)
4、特点类
5、异同(比较)类
6、说明类
7、变化类
8、本质(实质)类
9、启示(认识)类
公式四:通过限定词,确定答案的时间、空间和角度。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20了21/7经/13济的发展。
12
(一)审准问题——解答的前提
1、分析问题的结构 : (1)提示语:即解答方式词。常常出现在试题的 最前面 ,常用的词语有:“述”、“评”、 “论”、“比较”、“说明”等等。 (2)限定语:即时间、空间、数量、角度、频 率、 程度等。 (3)主干语:即题目的中心。一般位于试题的中 间,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 史现象进行提问的。 (4)答项语:即所要回答的情况、经过、内容、 原因、结局等。
2、邓小平南方谈话;(2分)
3、影响:极大地解放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3分)
成就:1、综合国力提高;
2、人民生活改善;3、人源自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3分)2021/7/13
6
材料三
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 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 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在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 “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
(2)这一时期有哪些斗争推动了这两宗事业的 完成。试分析评论梁启超的上述观点。(6分)
2021/7/13
19
材料三 “我觉得_这_五__十_年_来_的中国,正像蚕变
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 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 只要他生理上有必变必蜕的机能,心理上还有 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 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2021/7/13
16
2、推敲关键词语: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 是限定语。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 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 围答题。
高中政治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 1 -高中政治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1、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康发展;有利于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有利于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2、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高考政治知识点--措施?国家应大力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和服务水平。
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原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实原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矛盾的根本手段。
①从主要矛盾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从社会主义的基础看: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③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看: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④从国际竞争看: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角度看: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关系角度看: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的内容: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言语理解材料分析题--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

言语理解材料分析题--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材料分析题常见的考试题型有: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意图强调题、细节判断题和语句填空题。
每种题型考查的内容各有侧重点,主旨概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材料主旨的把握能力和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意图推断题考查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的推理能力,意图强调题考查考生对于材料主次方面的把握能力,细节判断题考查考生信息定位能力和判断匹配能力,语句填空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上下文衔接能力。
因此对于不同题型,在解题时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相应的解题思路。
在针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解题思路之前,先要学会识别不同的题型。
识别不同的题型可以从材料分析题题目的问法入手。
一、主旨概括题的问法主要有:“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文字谈论的核心问题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等。
二、意图推断题的问法主要有:“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想要传递的信息是……”、“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等。
三、意图强调题的问法主要有:“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等。
四、细节判断题的问法主要有:“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以下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等。
五、语句填空题的问法主要有:“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等。
在识别题型之后,可以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来采取相应的解题思路,下面结合几个例题来介绍解材料分析题的一些思路。
【例1】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儿童阅读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
从读者年龄段来说,有的作家专心致志地为幼儿写作,有的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写作,还有的着力满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需求;从写作内容来说,有的作家专门为孩子写科幻故事,有的一心写冒险小说,有的则认真地为孩子写生活故事。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A 儿童图书写作的目的性不断增强B 儿童图书作者的创作定位趋向精准C 定位准确的儿童图书更适合儿童阅读D 作家应结合自身特长与市场需求确定创作方向【解析】B。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及解答技巧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注意材料与课本知识的结合。 2.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注意分值。 3.作答时精炼术语文字,答案做到要点化、序列化、规范化。
2012年南京市二模卷第23题 材料二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
材料题解题方法指导
(一)读:解题的基础 1.认真审读设问中的关键词:限定词、提示词 中心词、求答词。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梁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限定词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2分) 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2分)
3、实质类。
实质就是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 蔽的,需要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方法: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揭示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 其性质。
例: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江河所终极。死后该 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 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乏条理性。
材料题解题方法
(一)读:解题的基础 1.认真审读设问中的关键词 2.借助标点符号(句号、分号、省略号等) 3.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看注释) 4.充分挖掘图表信息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第一步解析题目。
即把题目读懂,进行分解,究竟有几个求答项,然后制成简表。
第二步读材料。
先浏览,抓住材料主旨。
第三步找答案。
一是在材料中找需要的关键词、要点;二是搜寻学过的其它知识。
第四步答问题。
即具体作答,下述表格仅仅是列回答提纲时使用,真正作答不能用表格。
注意运用表格中的关键词,简明扼要表述。
(2009年浙江文综高考-39题2)(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垚等《世界史考史》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
1827年,法国科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2010年全国文综卷2)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淅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