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设计(韩国版)
感性工学_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7)0320047203作者简介:王松琴(1978- ),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电子信箱)wangsq@mail .sysu .edu .cn 。
感性工学: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王松琴1,何灿群2(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2.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感性工学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素。
本文对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感性工学;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建模;虚拟感性工学;协同感性工学设计中国分类号:T B18;B849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感性(Kansei )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心理感觉与意象,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是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感性转换为产品设计要素的一种技术、理论与方法[1~2]。
该领域把工程心理学与设计科学结合起来,在工程心理学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产品更加人性化。
Naga machi [2]认为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①如何获得消费者在工效、心理方面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②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感性与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点;③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④如何根据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偏好趋势来修正已有的感性工学系统。
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2.1 范畴区分法(Category Classificati on )该方法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把其转化为设计要点。
Naga machi (1995)[2]把感性工学应用于汽车设计时,提出新车应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零水平感性),为了实现这个总感性,又提出了“紧凑感性”、“速度感性”等子感性,而为了实现这些子感性,又提出了下一级的概念,……,直到获得设计的具体要求(如把“紧凑感性”转化为设计要素:3.8m 长、2个座位)[2]。
感性设计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感性设计方法的意义和价值张学忠;陈国文【期刊名称】《包装工程》【年(卷),期】2018(39)6【摘要】目的感性直觉方法在设计实践中是常见的一种思维方法,但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在强调现代设计的理性精神和方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感性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价值,明确感性设计方法是理性设计方法的有益补充。
旨在探究感性设计方法价值和意义的具体所指。
方法以情感体验、直觉感受的艺术设计方法论和设计符号学与产品语义学的视觉文化设计方法论,对感性设计思维方法特征进行梳理,以悦目动心的设计、有意味的形式、创造的进化3个角度与理性设计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
结论感性设计思维与理性设计思维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对应互补关系;感性设计方法是历史悠久的设计方法,并依然被许多设计师推崇;感性设计方法在"感性消费时代"、"创感时代"以及营造"艺术化生存"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
【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设计方法;悦目动心;符号意味;直觉创造【作者】张学忠;陈国文【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472【相关文献】1.感性事物之美上升到意义和最高价值的美——If I Were a Boy Again一文语篇、美感分析 [J], 谢廷智;谢华琳2.浅析感性思维在设计色彩教学中的意义和培养方式 [J], 杨金鸥3.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家具设计评价方法比较 [J], 谭魏4.随机平衡设计傅里叶振幅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拓展傅里叶振幅敏感性分析方法在陆面过程模式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探索∗ [J], 李红祺5.用户感性认知与产品感性设计方法及应用 [J], 甘艳;纪璎芮;师宇哲;刘心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感性工学

感性信息分类:
以老年人浴缸设计为例
感性系统构建:
基本程序
• 感性意象认知识别 (1) 收集产品样本 (2) 收集感性词汇----层次分析法提取代表性词汇 (3) 造型元素的提取与分类 • 定性分析 (4) 建立产品造型元素与感性词语间的关联---结合意象看板---统计学偏相关分 析
• 定量分析
(5)得出各感性词汇对各自所对应的多元回归方程 • 结果验证来自(3) 感性词汇的筛选
打分法:(最简单的方法) 如:选定33对感性词汇,请30位调查对象,分别为10名设计师,10名制造商、10名消费者用 5级标度法(不重要、勉强重要、重要、较重要、非常重要对其)进行打分,最高分为五分, 最低分为零分。 最后求平均值,平均值越大,说明它的重要性越大 。
(4) 感性词汇的语义分类
二 感性工学概述
“感性”这个词来源于日语词汇,与之对应的英文是 sensibility 或者 feeling ,简单点说所谓 的“感性工学”,就是通过对使用者感官(五感:形,色,味,音,触等)的把握,设计出让消 费者喜欢的产品。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 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 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 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 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 力。
目前的市场环境:
顾客——以自身需求和偏好选择商品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顾客需求多方位多层次
感性设计在韩国 – 浅谈韩国地图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4 )在默认的地图中,地铁线路总是被标识地很清楚,包括站点和各个出口,可见地铁在韩国居 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出行方式。
(5)路径化标识出当前用户的位置。 Nhomakorabea时用户可以在城市/地区名称旁边选择更换当前城市/地区。
(6)Naver地图的操作提示可视化非常形象,用户即使不懂韩文,也能大概明白图示中所提示功能 的用途和操作。
(7)Naver地图可以将文本视图和地图视图进行切换,例如:用户更关注文本信息时,可以切换到 文本视图,地图仅起到辅助作用;用户更关注在地图上搜索到的信息时,则可以切换到默认状态下 的地图视图。
(8)非常独特的周边搜索。Naver地图非常注重地图上周边搜索的体验。这是在Google地 图,Bing地图等其他地图中不常见的。用户可以直接在地图上的气泡搜索该位置周边的信息。 例如, 当选定某个站点时,用户可以在气泡上查看周边公交的信息。选择某一个公交路线,则该线 路经过的站点都将以列表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用户可以选择从某一站点出 发(或者到达某一站点) ,则此时,气泡下面会出现搜索框,让用户输入目的地(出发地点),用户在气泡上可以直接完成 路线搜索。
感性设计在韩国 – 浅谈韩国地图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背景 韩国是一个奇特的市场,苹果宣称在韩国境内只有不足20%的市场份额,Google的市场份额也只 有10%左右。然而与日本相比,韩国的产品没有技术优势;与中国相比,又没有价格优势。危机感 迫使韩国企业要想在中日之间生存,唯一的道路就是挖空心思在设计上不断创新。韩国产品的主要 特点为简洁、体现人类对简约生活的追求,以一种自然的心态来演绎时尚。 正题 和 是韩国最大的两个门户网站,其在线地图服务的设计上有非常多值得我们称 赞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探讨: (1)Daum( )优雅的搜索框
如何提高产品的感性体验——以智能家电设计为例

如何提高产品的感性体验——以智能家电设计为例摘要:在大多数消费者心目中,家电的主要需求是功能完备、价格合理和实用性强。
尽管如此,伴随着经济的稳步扩张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消费者对于家电的需求已经远超过了基本的实用性,他们更加关注家电所能提供的感性体验,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和共鸣。
基于此,文章对于智能家电的设计如何提高产品的感性体验做出研究,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家电;产品设计;感性体验家电设计的进步与技术的创新和时代的演变紧密相连。
在当前产品竞争日益同质化的背景下,生产商的主要焦点是如何在各类商品之间取得竞争的优越性。
随着功能上的优势逐渐减弱,产品在情感层面的需求变得更加明显。
一、感性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用户的体验1.1感性的含义及感性设计感性通常是指在面对某些事情时,主要依赖自己的个人情感,它是一种表面的感觉,源自内心,不需要任何修饰,是由人主动产生的。
设计中也有很多感性因素存在,比如产品本身的功能特点和用户对其的喜好等等都能体现出感性特征。
感性设计意味着产品在外观和触感上都能展现出一种美感,这让商品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同时也可以触动顾客的心灵。
这样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由商品的设计、色彩搭配以及操作手段所展现出的。
1.2用户对感性产品的体验用户的体验可以被视作是他们在操作家电过程中的直接的情绪反应与对商品的直觉反应。
所以,这样的直觉反应是完全依赖于主观的,并且充斥着极大的未知。
另一方面,个人的差别同样能够明显地改变家电的直觉设计。
设计中也有很多感性因素存在,比如产品本身的功能特点和用户对其的喜好等等都能体现出感性特征。
用户体验主要描述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直接互动,这种互动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进而推动家电设计走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
体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则是消费者的选择,如果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积极的。
二、家电产品的感性需求与发展趋势感性消费反映了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所持有的深厚情感,这意味着消费者基于对产品的直接了解、个人喜好以及品牌的影响力来做出购买决策。
设计新理念 感性工学

“感陛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
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 向、新学科之一。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 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 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 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 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 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20世纪,人类在工程学 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 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上,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 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20世纪 70年代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 础的。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 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生 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 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 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这些
的感|生结构来获取设计细节:二是由计算机支持的
感性工程系统(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
KES);三是感|生工程模型。筱原昭等人认为感性工
学是“心与心的交流,支持相互间幸福的技术。”5
这似乎是在强调感性中的“感隋”因素。筑波
大学原田昭教授指出,艺术与设计是以感性科学为 基础的,感性科学又是在极为广泛的研究领域的联 合上成立的。感性具有主观性,“对感性信息的处理, 是依存于每个人所固有的心理模式来进行的。因此 相同的信息,其解释是不同的,这就是感性的主观
理的规则完全不同,应是独立于知识理l生之外的,
这一认识成为感性工学研究的设想和假说之一。 对作为人类基本能力的“感性认知能力”的重 视,并将其与设计与制造工学联系在一起,真正使 以人为本的设计走上了新的高程。原田昭教授指出, 20世纪的设计是以造型、映像、服饰以及生活设计 等领域为中心而发展的,“21世纪将是一个以感性 科学为基础的时代,其设计将以医学、心理学、身 心障碍学、体育科学、经营学、信息科学、环境科 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相融合。”7 设计学者的这种企盼和预测是可信的、有理由 的,这是设计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实际上,早 在100多年前,奥地利学者马赫在《感觉的分析》 一书中就揭示了感性研究对于全部科学的意义,他 不仅“深信全部科学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的基础, 需等待着生物学,尤其是感觉的分析作进一步的重 要阐明,”8而且使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人 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及其感觉的环境要素, 诸如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 并探讨了各个视觉之间以及与其他心理要素之间的 关系,包括感觉、记忆和联想之间的关系等等。感 性与感觉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感性世界即感觉 世界。“感觉世界是由我们四周不断变化着的事件或 刺激以及所有生命对此做出反应这两方面所构成 的。感觉世界是永远变动着的一系列的光、色、形、
设计新理念%3a感性工学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作者:李砚祖作者单位:刊名:新美术英文刊名:NEW ARTS年,卷(期):2003,24(4)被引用次数:19次1.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2.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3.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4.R D 沃尔克;H.L小皮克;喻柏林;宋钧知觉与经验 19865.托马斯·L·贝纳特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6.托马斯·L·贝纳特;旦明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异论 19837.原田昭21世纪科学的分化与融合 20028.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9.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 1995(15)1.徐晓莉.温龙环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的可行性分析[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10(2)2.王怡濛论感性工学的心理基础:集体无意识[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2010(z1)3.车昕产品 情感 空间——浅谈室内设计中的产品[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10(23)4.曾璠君.刘子建试论感性工学原理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运用[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3)5.佗卫涛基于感性工学的老年人用品设计[期刊论文]-美术大观 2009(1)6.陈祖建.关惠元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设计方案评价[期刊论文]-工程图学学报 2009(4)7.李卓.邓亚东.周全基于感性工学分级推论法的农场车设计开发[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4)8.殷薇.王建刚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设计艺术 2008(1)9.祝帅艺术设计视野中的"人工科学"——以赫伯特·西蒙在中国设计学界的主要反响为中心[期刊论文]-设计艺术 2008(1)10.杨勇.文珊.李玉忠感性工程学与创新型机械制造类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期刊论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11.苏晓梅.李纶.李楠浅析手机外观设计的创新方法[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7)12.苏晓梅.李纶.李楠浅析手机外型创新设计发展[期刊论文]-硅谷 2008(9)13.吴江.彭义红.徐秋莹基于感性工学研究下的女性手机设计[期刊论文]-包装工程 2007(11)14.杨明朗.王红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感性分析[期刊论文]-包装工程 2007(11)15.王莹.陈雁利用感性工学原理设计学生装[期刊论文]-纺织学报 2007(3)16.孙菁.潘长学感性工学在产品配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包装工程 2007(5)17.黄崑.赖茂生感性工学及其在图像检索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5)18.王政国汽车前灯设计探索——感性工学在车灯设计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619.王采莲产品形态设计中的感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xms200304006.aspx。
国际工业设计公司-韩国INNO介绍

另外根据韩国国内电冰箱的平均容量为 370升、平均使用时间为8年的实际情况, 针对目标消费者进行了DataBase Marketing
月收入 $3800美元以上的家庭
LG与一诺设计的合作
当时三星电子的Zipel大冰箱在市场上很是畅销,另有国外高端品牌也有强尽表现。 LG电子公司的竞争目标是东方(三星)和西方(国外品牌)风格的产品, 所以选定有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一诺设计为其设计DIOS大冰箱。
选定设 计方案
诞生了好看、易制造、 好用的产品 LG DIOS
三星
会议
10个月
1999年
DIOS媒体广告的应用
竞争的关键特征 除霜系统
竞争公司产品功能研究
竞争公司产品设计研究
照明详细资料 饮料冷却器 冷空气来自冰箱门上的冷 冻装置 -灯光不能从表面上隐藏 -大多数灯光色彩很温暖 -灯的位置是固定的
三星 Zipel
全球竞争者
+
国内市场
国外市场
LG DIOS设计方案的选定
1997年底在LG电子公司的DIOS设计品评会上只用了30分钟就选定了金先生推荐的设计方案。 LG电子的具副会长也在场,对金先生的设计方案大为赞赏。
第一个DIOS型号成功以后沿用至今,一直成为了LG公司电冰箱事业部的增长点。
韩国 Good Design总统奖
设计战略制定
BYE !
qq:157195665
/index.html
INNO的历史: ——1986年在美国Silicon Valley成立的INNO设计以对技术的理解和市场先导力为基础,成功开展了品牌战 略,概念设计,产品企划以及设计的事业。另外,还成功进行了企业同一项目,企业设计咨询业务和INNO品 牌事业。它不断扩大设计思路,成为了引导该行业潮流的专业设计企业。 ——1999年在汉城成立了INNODESIGN KOREA。这为在美国和韩国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在北京设立了分公司。公司致力于专业化以及多样化设计咨询业务,以确保国际市场中的领先地 位。 ——从80年代中期INNO设计开始提倡Power of Ideas,把设计经营的热潮从Silicon Valley带到汉城。INNO 设计通过INNO的革新方法-“Design First”哲学,判断企业的设计经营状况,并为不同企业提供最佳实施战 略,竭力扮演网络设计战略顾问的角色。INNO以韩国,美国以及中国强有力的网络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确 定了自身的竞争优势。INNO设计以紧密的合作,为客户开拓了新的市场,并且通过许多韩国的成功案例,巩 固了业界代表企业的位置。 成功典范: 2001年在当时reigncom(iRiver的前身)没有自己品牌、没有被世人所认可的知名度的前提下,inno与之开 创了新的品牌与公司MP3的全线产品,成为引领数码音乐产品市场的潮流品牌; 为WOONGJIN设计的蒸汽吸尘器获得IF DESIGN 奖; 在产品设计方面有21年的深厚经验,与众多国际公司进行过成功合作,有TCL、SAMSUNG、WOONGJIN、LG、微 软等。 团队: 目前在硅谷有10多名专业设计师、在汉城有近30名的专业设计师。 业务: 产品规划与设计、商业战略规划、品牌策略、人机工程、生活器具设计、团体与品牌形象、包装设计、环境 设计、空间与家具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mo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Attention Intention Motivation
Design for Flow
When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that will help to encourage flow : -Clear navigation -Immediate feedback
Inanimate, but delivers negative emotion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Product design elements that communicate personality traits
proportion images
composition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The Traits of a Good Design (Ç akmakli, 2010)
Lifestyle, social class, value system Social Status Material status – expensive/cheap Cultural status – proper taste for products
Intimacy
Commitment
Aestheticoriented
Interactionoriented
Functionoriented conscious
Unconscious & infatuated
Unconscious /conscious friendship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Interactionoriented Unconscious /conscious friendship
Functionoriented
conscious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When we say we “love” products, what do we really mean?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Types of Appraisals (Desmet, 2002)
Type
as Objects
as Agents
as Events
Does it appeal to my attitudes? How aesthetically appealing it is – love/disgust/ indifference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The Traits of a Good Design (Ç akmakli, 2010)
Loyal, safe, trusting Trustworthy Important part of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credibility (believability)
fonts
layout
feedback sounds
color
user prompts
contrast
navigation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Design Goals & Product Elements (Sanders, 1992)
Capacity to be understood, learned & utilized Accomplishes what it was designed for
Self-image, personal satisfaction, memories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Types of User Benefits from products (Jordan, 2000)
Type
Hedonic
(쾌락)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using a product to fulfill needs – usability & performance
Affected by culture, education, experience
Aesthetic and Tactile qualities
Effectiveness and ease of use
Intelligence
Trustworthy
Empathy
Exciting
Ambitious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The Traits of a Good Design (Ç akmakli, 2010)
Sexy, Cute, Beautiful, Graceful Attractiveness Symmetry, body proportion from an evolutionary standpoint Golden Ratio (approximately 1.62) in nature
-Reduce distractions
-Balance the perception of challenge with the user’s skill levels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Products are living objects with which people have relationships rather than mere instruments. (Jordan, 2000) People automatically and unconsciously perceive emotion in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ings. (Trevor & Edie, 2012)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The Traits of a Good Design (Ç akmakli, 2010)
Innovative, forward thinking, aspiring, motivated Ambitious Products embracing new technology More useful, usable and desirable arrangement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The Traits of a Good Design (Ç akmakli, 2010)
Understanding, adaptive, communicative Empathy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user needs
Does it meet my standards? appreciation/ admiration/ disappointment/ contempt
Does it help reach my goal? How well the product helps us to realize our future goals
Passion
aesthetic
Intimacy
Interaction
Commitment
function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The Traits of a Good Design (Ç akmakli, 2010)
Attractiveness
Social Status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The Traits of a Good Design (Ç akmakli, 2010)
Good sense of humor, positively surprising, creative Exciting Excitement through the use of positive surprise that draws attention and reinforces positive memories
What the product does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Levels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Norman, 2004)
Level
Visceral
(본능)
Behavioral
(행위)
Reflective
(반영)
Translate sensory information into instant, unconscious judgments
When we say we “love” products, what do we really mean?
Passion
aesthetic
Looks good & easy to use But poor function Looks good & easy to use with proper function Intimacy
Where Do We Design for Emotion?
Gender & stereotypes Gender has become associated with the phys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ex. (Dutton, 2003) Each product is a complex mix of both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raits that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Tzu,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