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趋势
中国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舞融合了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舞一直扮演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国舞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展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分析中国舞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中国舞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舞融合了各个地区的民族特色,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形式。
从宫廷舞到民族舞,从古典舞到现代舞,中国舞展示了华夏民族的独特魅力。
中国舞通过优美的动作、绚丽的服饰和精彩的音乐,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然而,中国舞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潮流时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舞开始融入现代元素,与不同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貌。
例如,中国舞团开始将现代舞融入传统舞蹈形式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同时,中国舞蹈在教育体制和表演方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舞者。
未来,中国舞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不断影响着中国舞的发展。
中国各地的地方舞蹈将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为中国舞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带来新的动力。
其次,中国舞将继续与不同艺术形式相融合,拓宽舞蹈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内涵。
例如,与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将为中国舞带来更多创意和想象力。
同时,舞蹈技术和舞台效果的创新也将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和感染力的舞蹈作品。
此外,中国舞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强。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舞将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优秀舞者和团体交流合作。
例如,中国舞团的海外巡演、国际舞蹈节和国际比赛等活动将增多,推动中国舞在世界舞台上展示魅力和实力。
然而,在中国舞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平衡。
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思维,保持舞蹈的活力和时代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民族特色文化的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

民族特色文化的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是这个地区人民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特点。
而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的特点、意义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传统舞蹈作为一种源远流长、融合了民族文化精粹的表演形式,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人体动作、肢体语言和音乐节奏等元素,表达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情感,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例如中国的京剧、西藏的藏戏、日本的歌舞、印度的泰姬陵舞等,都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
同时,舞剧表演作为舞蹈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也在传承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舞剧中融入了戏剧元素,通过剧情表演和舞蹈编排,向观众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舞台世界。
比如《红色娘子军》、《精武英雄》等经典舞剧作品,通过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和舞蹈设计,生动再现了历史事件和传统故事,激发观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不仅可以展示民族特色文化,还对文化传承和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继承和创作,舞者们可以将传统舞蹈形式赋予新的内涵,让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同时,现代舞蹈的融入和创新也为传统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更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一步拓展了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使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在现代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文化交流与共享的机会。
综上所述,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
通过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舞蹈与舞剧表演必将继续在文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共享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舞剧发展的历程

中国舞剧发展的历程
中国舞剧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起初,中国舞蹈
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表演形式主要采用舞台剧的形式。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舞蹈开始追求自主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当时,中国的舞蹈家们开始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并将其融入到舞剧创作中。
这些作品大多以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为题材,通过舞蹈表演来展示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舞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
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舞蹈教育,并成立了专门的舞蹈团体。
这些团体不仅进行舞蹈创作,还参与国内外的演出交流活动。
20世纪70年代,中国舞剧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些优秀的舞剧
作品相继问世,取得了巨大成功。
同时,新的舞蹈技术和舞台技术的引进,也为中国舞剧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舞剧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中国舞蹈团体参加国际舞蹈比赛和演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中国舞剧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赢得了声誉,并对世界舞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舞剧不仅继续推陈出新,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舞剧编导和舞者。
舞剧作品的创作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创新的舞蹈形式和技巧不断涌现。
同时,舞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日益紧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舞剧的表现方式。
未来,中国舞剧将继续保持创新精神,不断发展与壮大。
它将继续通过舞蹈表演来展示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为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概况

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概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文化也在不断相互交流与交融,这也为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与西方芭蕾的融合发展打开了艺术窗口,开启了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特色发展道路,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芭蕾舞剧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芭蕾舞剧在中国的传播最早时期芭蕾舞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在中国开始流传:其一,清朝时期主要通过出使国外的官员以及海外留学的学生记录的见闻笔记将芭蕾舞传播到国内,那些出国的官员和留学生因为在国外见到以及欣赏到不同于国内传统舞蹈的表演形式,不免感到新奇并对国外那种从来没有见过的舞蹈表演艺术所惊艳,心灵上受到很大的触动,为此他们将所欣赏到的舞蹈表演采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和表达了出来,有的甚至将所有的相关记录做成书籍在国内开始流传,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到了西方的舞蹈形式。
其二,是从西方来到中国的艺术表演家将他们国家的舞蹈带到国内演出,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正被西方列强所侵略,随着领土的扩张,也使得西方的那些舞蹈艺术家们在我国多个地区频繁演出,这也增加了国人了解西方舞蹈艺术的机会。
其三,经过国人对西方舞蹈艺术认识的不断加深,有些从国外归来的华侨在国内创办起西方舞蹈艺术学校,开始了更为广阔的传播。
芭蕾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正是通过这三种途径传入中国并逐步在国内传播,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欢迎和喜爱,像《天鹅湖》、《吉赛尔》等经典芭蕾舞剧都给国内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
当然芭蕾舞剧最初传入国内的时候也是历经坎坷,这种西方的舞蹈艺术形式给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芭蕾舞剧艺术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当然对这种从西方流传过来的芭蕾舞蹈艺术形式能够适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很好的在国内生存发展下去也是前所未有的考验,为寻找满足国人审美需求的发展之路,在芭蕾艺术编导们的多次创新与尝试下终于将中国元素成功带入芭蕾舞剧的创作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完美结合之下,使得芭蕾舞剧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带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这些带有民族色彩的芭蕾舞剧不但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需求,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更为中国芭蕾舞剧打开了成功的发展道路。
我国民族舞剧的发展趋势探讨

戏剧 艺术
我 国 民 族 舞 剧 的 发 展 趋 势 探 讨
郭 琳
( 东莞理工学 院 城市学 院 , 广东 东莞 摘 要: 中 国 民族舞 剧 是 一 门新 兴 的 艺 术 , 新 中 国的 成 立 让 中 国民 族舞 剧 得 到 了更 多 的 发 展 , 本 文从 中国 民 族 舞 剧 的发 展 现状进行描述 , 指 出中国民族舞剧 的发展瓶颈 , 进而提 出中国民 族舞剧 的发展趋势。对 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 。 关键词 : 民族舞 剧 ; 发展 ; 创 作
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离 不开中 国舞蹈 的发展 , 不 过舞剧与 舞蹈有所不同, 并不是单纯的动作 , 舞剧需要具有丰富的情节演 出内容 。中国民族舞剧故事编写 , 可 以是具有 民族特 色的民间 神话 , 以及社会生活百态 , 或者是神话 故事等 。这些故事题材都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需要舞剧 的编剧根 据 社 会 的实 态 , 把社 会 的 现 实 问题 以艺 术 的 方 式 融 入 到 中 国 民 族 舞剧 中去 。 时代不断的发展进 步, 民族文化不断的被人们传承 , 民族文 化的发展方式形成 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文化在市场经济 的作 用下 , 开始 向商业性的方 向发展 , 新 中国成立 的几十年 里 , 舞蹈 得到了迅猛 的发展 , 并给艺术带来 了丰硕 的发展 成果。与此 同 时, 舞蹈的发展也给人们创造 了较 大的物质财 富。随着商业 浪 潮的袭来 , 很多舞剧创作慢慢 的忽略了民族文化艺术 , 而把经济 利益放 到了首位 , 最终会影 响中国民族舞剧 的艺术发展。 3 中 国民 族 舞剧 的 发 展 趋 势 中国的民族舞剧在不断 的发展 进步 , 回头观 望中国初期 的 民族舞剧 , 不管是在舞剧的内容上 , 还是在舞剧的艺术形式上 都 显得较为稚嫩 。但是 , 可 以从 中国初期的 民族舞剧 得到舞剧 的 发展轨迹 , 中国民族舞剧发展迅速 , 中国初期的舞剧集 聚了先辈 们创作心血 , 具有较高 的文化参考价值 。所以 , 中国民族 舞剧的 文化性是舞剧发展的基础。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 文化艺术随着 时代 的变迁也发生着 翻 天覆地 的变化。中国在改革开放 以来 , 市场经济逐 步形 式 , 中国 民族舞剧的发展离不开观众 的认 同与市场的需求 。民说笑舞剧 融合 了现代优美 的舞蹈艺术 , 还有 中国民族 舞剧所具有 的与时 代相融 的艺术性 。了解观众 的需求 , 以及社会 大众 的价值 取 向 与审美标准 , 是制作完成一部完全 的中国民族舞剧所需 要的前 提 条件 。 舞剧的商业性取向 , 是在舞剧 的发展过程 中, 必须所要面 临 的问题 。舞剧的制作需要较 大的花费 , 所 以完全 由政府 机构或 者个人机构负担高额 的舞剧编排是非常不合理的。高额 的舞剧 编排与制作费用势必也会形成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 。因而把 中 国民族舞剧推 向商业 是发展 的必然 趋势 , 在有效 的了解 了社会 大众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之后 , 对中国舞剧市场做 出一个真实 准 确 的定位。根据市场的需求 , 以及大众的审美标准 , 结合 现有的 社会文化背景, 制作 出具有民族文化性质的商业舞剧 。
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研究

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民族民间舞蹈的定义、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定义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中创造的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它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如藏族的《格萨尔舞》、苗族的《芦笙舞》、蒙古族的《哈达舞》等。
这些舞蹈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样化的创作题材当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题材更加多样化,不仅围绕着民族文化传统展开,还涉及当代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
在藏族的舞蹈作品中,不仅有传统的神话传说题材,还有关于藏族历史、宗教信仰和当代生活的创作内容。
这种多样化的创作题材丰富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与时俱进。
2. 融合创新的表现形式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融合创新,借鉴现代舞蹈表现手法和舞台效果,使舞蹈作品更加契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民族民间舞蹈也积极吸收外部文化元素,进行跨界融合,使其在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和富有活力。
3. 艺术化表现的提升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在艺术化表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不仅在舞蹈技巧和编排上有所提升,还在音乐、服饰、道具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使舞蹈作品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也开始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舞蹈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展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三、影响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因素1.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在当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与发展创新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舞剧的发展趋势

中国舞剧的发展趋势
中国舞剧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中国舞剧开
始尝试多元化的创新,包括剧情、题材、表演形式等方面。
例如,一些舞剧开始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主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同时,舞剧的故事情节也更加丰富多样化,引入了更多的中国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元素,使舞剧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2.提升专业水平: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中国舞剧逐
渐提升了专业水平。
从演员的培养、编导的技巧到舞台的制作等,舞剧在各个环节上都在不断提高标准。
同时,国内外舞剧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舞剧艺术家也通过学习和交流提升了自身水平。
3.注重文化传承:中国舞剧不仅在创新中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注重传承与弘扬。
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被改编成了舞剧,通过舞蹈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同时,中国舞剧也在规模上逐渐扩大,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等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与华美。
4.国际化发展:中国舞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
中国舞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观众和学者的关注。
同时,中国舞剧也经常在国际大赛和节日中展示,增强了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体来说,中国舞剧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创新、专业化水平提高、文化传承和国际化发展。
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中国舞剧将持续发展壮大,并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
浅谈舞剧浅谈舞剧创作的形成和发展

浅谈舞剧浅谈舞剧创作的形成和发展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舞蹈是由于人们对生命的渴求愿望,以自己充满生命活力的身体来寄托并表达这一愿望而形成的,因此舞蹈是人们情感宣泄的一种表达,是一种肢体的语言活动。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也在其基础上有了多种表现体裁,舞剧是最突出的综合表现手段,它使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以更大的内涵容量与更多样的手段为我们更深广的传达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发现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一、舞剧的含义舞剧是一种综合了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综合手段的舞台表演艺术。
舞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舞蹈,它是用舞蹈语言来表现戏剧内容的艺术形式,但是关于舞剧到底是戏剧性的舞蹈还是舞蹈化的戏剧,一直还是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个人认为,较全面的说法是:根据舞剧的创作手法,不同的舞剧有不同的本体侧重,这是舞剧的本体问题。
舞蹈化的戏剧是以戏剧为主体,按照戏剧的艺术特性来创作,具有非常完整的戏剧结构和突出的人物矛盾,舞蹈只是刻画戏剧人物的一种手段,而戏剧性的舞蹈则是拥有大部分的舞蹈表演成分,在舞蹈表演的基础上构置一个简单的戏剧框架。
而在当今的舞剧创作中,多种创作手段结合起来的情况也是常见的,有些舞剧,淡化了一些结构情节,只创造抽象的意境。
舞剧虽然是舞蹈和戏剧的结合,但是舞剧又有不同与戏剧的独特性质,舞剧没有台词,没有独白等戏剧舞台语言,而是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姿态来表现戏剧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因此舞剧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的情节发展上增加了度,它没有语言表达那么直接。
在舞剧中,主要强调的是形式美,人们对舞剧的欣赏不仅需要动人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思想,还要求视觉上的美感,能够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二、舞剧的形成和发展追溯我国的舞蹈史,并没有发现有关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但是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
当时著名的情节性大型歌舞《大武》为表现武王灭商这一历史事件,综合了舞、乐、诗等多种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趋势追溯中国的舞蹈史,在可供查证的史书典籍中,尚未见有关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
但是,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却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
著名的《大武》就是综合了舞、乐、诗等艺术形式,表现武王灭商这一历史事件的情节性大型歌舞。
此后出现的《九歌》(公元前300左右),虽具有更强的舞剧因素,但依然不是我们今天所共识的严格意义的舞剧。
至于明、清以后,舞蹈融入戏曲的史实,前面已有说明,此处不赘。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舞剧于本世纪30年代初见端倪。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外来艺术”的引进。
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等新舞蹈艺术的先躯都为此做出过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舞剧需要较高的经济投入,相对庞大而稳定的专业演出队伍以及具有现代化装置的剧场……等,显然动荡的社会环境,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
此外,舞剧艺术是舞蹈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它所应具有的基本特性:戏剧性基因,广博的题材容量,完整的人物塑造以及综合多种形式的复合化呈现,世纪初叶的中国舞蹈,其自身发展也未见成熟到足以产生综合性的舞剧艺术。
中国舞剧这门新兴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从49年至“文革”前——可看作其实验性的新兴期,初期的创作大都以继承发展戏曲舞蹈与借鉴前苏联芭蕾舞剧的经验相结合为基本方法。
首演于1950年的《和平鸽》拉开了中国舞剧新兴期的序幕。
《和平鸽》编剧:欧阳予倩,(1889——1962)编导:戴爱莲、高地安(1912——)等;作曲:章彦、刘式新等;首演者: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1950——1952),新中国第一个专业舞团),女主角:戴爱莲饰和平鸽;男主角:丁宁饰工人;主要配角:赵恽歌饰战争贩子。
这部舞剧的创作题旨萌发于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的发布——为表达中国人民保卫和平的信念而作。
戴爱莲扮演的“和平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和平使者,她飞到哪里就给人民带去福音,但遭到战争贩子的残害,最后在工人的救助下飞到了北京,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建国初期著名戏剧家、舞蹈家、音乐家、舞台美术设计家通里合作推出的这部大型舞剧,不仅在当时堪称文艺演出的盛事,而且对中国舞剧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此后,中央实验歌剧院(1952年成立,1963年以此为基础,分别建成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舞剧院)曾陆续创作演出了3部小型舞剧《盗仙草》、《碧莲池畔》、《刘海戏金蟾》,它们大都根据民间传说和戏曲剧目改编,在表现形式上对源于戏曲的舞蹈动作进行了初步的提炼改造。
这几部小型舞剧的实践,孕育着大型舞剧的诞生。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1978年后,改制为大学——即今日的北京舞蹈学院),先后有多位苏联芭蕾舞蹈专家应邀来中国工作,其中维·伊·查普林(W·Y·CHOPLIN)、彼·安·古谢夫(P·A·GUSEV)都是资深而成就卓著的芭蕾编导艺术家,他们在北京舞蹈学校编导训练班先后执教,比较系统地传授了俄罗斯学派的戏剧性芭蕾舞剧编舞法,新中国第一代优秀的舞剧编导几乎都得益于此类培训班。
首演于1957的《宝莲灯》,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民族舞剧。
它是北京舞蹈学校第一届编导班的进修生在查普林与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少春指导下的毕业实习作品。
编导:李仲林(1933——)、黄伯寿(1931——)作曲:张肖虎,首演者: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女主角:赵青饰三圣母;男主角:傅兆先饰刘彦昌;刘德康饰沉香;主要男配角;孙天录饰二郎神;陈华饰哮天犬;方伯年饰霹雳大仙。
它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劈山救母》:向往人间美好生活的仙女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一见锺情,却受到其兄二郎神的粗暴阻拦。
三圣母借用“宝莲灯”的神力,击败二郎神,与刘彦昌结为夫妻生得一子——沉香。
哮天犬受二郎神的指使将“宝莲灯”盗走并捉拿三圣母,将她压在华山下。
沉香被霹雳大仙所救,练就武艺后,劈开华山救出母亲,一家人终得团圆。
《宝莲灯》依循舞剧的规律将原来的故事结构成:“定情下凡”、“沉香百日”、“深山练武”、“父子相会”、“斗龙得斧”、“劈山救母”等6场,紧扣三圣母反抗封建势力,向往纯真爱情和人间自由生活的主题,充分调动了舞蹈手段,塑造了6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其中:三圣母的长绸,刘彦昌的水袖,沉香的剑,霹雳大仙的拂尘以及二郎神及哮天犬的身法技艺……均是在戏曲舞蹈基础上的发展创造,很富于表现力。
而“沉香百日”一场所展现的扇子、手绢、“莲湘”(一种带响的花棍)、“大头舞”(假面)……则以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舞很好地烘托了欢乐的气氛。
《宝莲灯》对于中国舞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在国内外舞坛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959年它被拍摄成彩色艺术影片,受到广泛好评。
这部作品获“20世纪经典提名”。
1959年首演的《鱼美人》是李承祥(1931——)、王世琦(1932——)、栗承廉(1931——1993)等北京舞蹈学校第二届编导训练班的全体学员,在总导演古谢夫指导下的集体创作。
作曲:吴祖强、杜鸣心,首演者:北京舞蹈学院,女主角:陈爱连(A)陈泽美(B)饰鱼美人;王赓尧(A)、孙正廷(B)饰猎人;主要配角:陈铭琦饰山妖。
这部舞剧虚构了一个情节比较简单却易于发挥舞蹈性的故事:美丽善良的鱼美人爱上了勤劳勇敢的猎人,山妖嫉恨他们的美好爱情,在俩人举行婚礼时,施魔法将猎人沉入海底,夺走了鱼美人。
猎人识破、拒绝了各种诱惑,鱼美人对爱情坚贞不屈,最后他们在人参老人的帮助下,战胜了山妖,有情人终成眷属。
参加编导训练班的学员们,大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的优秀舞蹈人才,古谢夫充分发挥学员各自的特长,实行分段创作——汇萃精华,使这部舞剧绚丽多彩,有较高的观赏性。
其中:鱼美人与猎人、山妖的双人舞,“海底世界”中的“珊瑚”、“水草”、“珍珠”舞以及诱惑猎人的“蛇舞”……都相当精致——可独立演出。
编舞技法的显著进步说明了中国舞剧编导在不断走向成熟。
它是中国舞剧探索“洋为中用”的一次成功实践。
《鱼美人》的“首演版”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同于1959年首演的《小刀会》与《鱼美人》风格迥异。
编导:张拓(1924——)、白水(1929——1993)李仲林、舒巧(1932——)、李群(1934——);作曲:商易;首演者;上海歌剧舞剧院,女主角:舒巧饰周秀英;男主角:陈健民饰刘丽川;叶英章饰潘启祥;主要配角:李仲林饰清朝道台吴健彰。
这部作品是上海歌剧舞剧院1956年建院后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
此后,上海一直是中国舞剧发展的主要阵地。
继《宝莲灯》之后,出现了较多神话题材的舞剧,《小刀会》的上演,是舞剧题材的突破。
它以19世纪中叶中国太平天国起义运动为历史背景,描写:“上海小刀会”起义军领袖刘丽川、周秀英、潘起祥,为反抗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秘密组织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并取得初步胜利——占领了上海县城。
他们不畏敌军重兵围城,习武练兵,欢度春节。
清官吴健彰以丧权辱国为代价,勾结外国军队镇压起义军。
潘启祥、刘丽川、先后牺牲,在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周秀英强忍失去丈夫及战友的悲痛,带领群众浴血奋战,杀出重围,高举义旗继续前进。
这部舞剧以曲折感人的情节,成功地刻划了几个性格鲜明具有特定时代印迹的人物:周秀英的巾帼豪气,刘丽川的从容机智和潘启祥的英勇不屈,都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与《宝莲灯》相比,在舞蹈语言的运用上,它将戏曲舞蹈与中国武术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人物的战斗性并体现了较高的技艺性;其中也运用了汉族江南民间舞,使民族风格与地域色彩相融。
《小刀会》较少芭蕾程式的影响,树立了更加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人格力量。
其中表现群众习武练兵的《弓舞》,舞姿矫健、动作流畅、构图清晰、风格独特,成为独立上演的著名舞段,获1961年“世青节”金质奖。
《小刀会》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这部作品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这一时期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舞剧也颇有收获。
如:1959年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创作、首演,表现黎族人民反抗黑暗势力斗争题材的《五朵红云》;1960年由贵州省歌舞团创作、首演,取材于苗族民间传说的《蔓罗花》……等。
此外,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题材的舞剧也占相当比例。
如:1959年由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创作、首演的《蝶恋花》,根据毛泽东怀念烈士的诗词《蝶恋花》而作;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创作、首演的《狼牙山》,歌颂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英雄——狼牙山五壮士……等,它们的风格样式各具特色,但都遵循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努力塑造时代英雄——这是中国舞剧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主题和重要传统。
按照中国人民传统的欣赏习惯,原本比较喜爱载歌载舞的戏曲形式,“哑吧剧”(50年代中国老百姓对舞剧的戏称)之所以能在中国很快的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反映了群众审美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政府倡导支持的结果。
中国舞剧的探索始终遵循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继承或借鉴都切忌生吞活剥,而是依据内容的需要,注重融汇贯通和群众的喜闻乐见。
民族舞剧的探索促进了戏曲舞蹈的提炼与改造,逐渐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古典舞风格”。
“文革”后的文艺复苏期,舞剧春来早。
建国后培养的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舞蹈队伍(其中包括优秀的舞剧编导),迸发出郁积已久的激情,全国各地竞相推出大型舞剧。
也许,这种宏篇巨作能更深刻的表达艺术家历经磨难后的人生体味,而开放的时代确实使他们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创作天地。
1979年首演的《丝路花雨》轰动全国。
它是新时期舞剧最辉煌的成果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部舞剧是以赵之洵(1934——)、刘少雄(1933——)为首的庞大舞剧编导群体合力创作而成。
作曲:韩中才等;首演者:甘肃省歌舞团(后改为甘肃歌舞剧院,即今日之敦煌艺术剧院),女主角:贺燕云(A)、傅春英(B)饰英娘;男主角:仲明华饰神笔张;李为民饰伊努斯;主要男配角:张稷饰强人窦虎;贾世铭饰市曹。
《丝路花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以蔚为壮观的敦煌艺术为文化底蕴,编织了一曲古丝绸之路上的友谊之歌。
在悠扬的乐声中,拉开序幕:“飞天女神”在天宇飘荡,将朵朵云花洒向人间……远处,驼铃声中,古道上走过西域商队,风沙骤起,画工神笔张救起昏厥的波斯商人伊努斯,爱女却被强人窦虎掳去。
1场:出落得美丽动人的英娘,沦为舞伎,在街头卖艺,伊努斯为救命恩人赎回女儿。
2场:莫高窟中,画工神笔张描绘女儿的舞姿,其中“反弹琵琶”造型,独具魅力。
市曹觊觎英娘的美貌,欲征入官府,据为己有。
神笔张将爱女托付给伊努斯。
3场:英娘远在他乡思念亲人。
4场:神笔张思女梦游自己彩绘的天宫幻境。
5场:伊努斯出任唐使携英娘归国,途中以市曹为代表的恶势力企图加害波斯商队,神笔张点燃烽火呼救却血染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