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课件(79张)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 成果被袁世凯夺取,革命以妥协方式结束。
(三)1912——1919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 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掀起二次革命、倡导护 国运动等.
社会性质:从大一统帝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 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现代资产阶级文 化过渡(新文学、新史学、新风俗、新习惯)。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评价: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 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 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 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 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 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 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 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 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 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 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课件

3.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在___资__本__主__义__世__界__体__系_______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二、经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进程 (1)“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 __罗__曼__诺__夫____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___临__时__政__府___和__工__兵__代__表__苏__维__埃____。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_社__会__主__义__革__命_____转变的任务。 (3)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 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彼得格勒起义:1917 年 11 月,起义工人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5)建立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__和__平__法__令____》和《土地 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内容:苏联共产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 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 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 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 在社会主义之外。
上篇 通史构建 · 模块突破
模块三 世界文明的演进 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
(20世纪初—1945年)
高考历史二轮十一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__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0世纪初至1945年)教师用书(含答案)

新教材专题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阶段十一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0世纪初至1945年) 时空定位线索化特征定论纲要化20世纪上半期是两次世界大战、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也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时期。
政治上:战争噩梦——世界大战与民族解放;大国博弈——瓜分世界与国际秩序。
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冲击了世界秩序,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突出贡献,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经济上: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与苏联模式;殖民体系——民族自决与体系瓦解。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国际金融领域一度崩溃,国际金本位制走向瓦解。
思想上:文化碰撞——现代战争与民族意识;民族国家——争取独立与文化发展。
列宁主义诞生,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对暴力,向往和平,“非战主义”成为潮流;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代替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关键能力测评化1.[2023·聊城市二模]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主要反映了( )A.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B.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C.欧洲主导全球时代终结D.欧洲构建新秩序的期望2.[2023·丹东市高三二模]20世纪20、30年代,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在美国出现,即铁路公司将满载货物的半挂车拖上火车,由火车“驮”运到目的地,再安排卡车直接将半挂车拖走,被形象地称为“驮背运输”。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1讲 信息时代的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课件

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等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
经 化趋势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
济 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
特 征
志着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 展,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
同时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科 技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 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 学、美术、音乐继续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强化国家对农业的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拖拉机等 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的措施使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 了流通领域,但赫鲁晓夫强调这一措施并不是“所有制 的倒退”,说明其改革并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B项 正确。 答案:B
③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进一步引 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纠错练3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2019·济南模拟)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 行改组,把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 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 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 所有制”,并且强调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答案:D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对外政策 (1)美苏对抗特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之间的对抗,政治、经济、军事等“冷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 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③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 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专题1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1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总体特征: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动荡、分化和重组的年代,以战争与革命(包括十月革命、亚非拉斗争)为主题,世界从战争走向和平,革命继续发展,国际秩序从无序走向有序,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知识点0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难点】一战后国际秩序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3)各国间的不平衡性加剧,原来先进的国家在很多方面被后起的国家超越。
2.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形成与表现实质地位或影响英德矛盾(主要矛盾)(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2)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1)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2)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德俄矛盾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俄奥矛盾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巴尔干地区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3.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争夺。
(2)军事上:列强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参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古代希腊罗马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主要调节的是雅典公民内部矛盾B.地理环境造成了古希腊城邦独立自治的特点C.古罗马《万民法》中的“万民”指的是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罗马公民D.“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基督教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答案:A解析:梭伦改革是为了调整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危机,A项符合题意;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造成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B项排除;罗马《万民法》中的“万民”指是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排除C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名言,基督教还没产生,排除D项。
2、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
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使得不同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多向交流,并没有哪洲的物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实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体现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故B 项错误;根据题意,新航路开辟实现的是生物上的物种交流,并未体现理性化,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欧洲、美洲、中国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
3、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涉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小农经济衰退无需使用农事节律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C项。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课件

三、20 世纪的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使苏联社会取得巨大变革。 2.成就: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
3.特点: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多样化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 内容。
4.影响: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伟大历史性变革。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 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企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3)特点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战时需要,具有某些__共__产__主__义____的特征,否定商品货 币和市场规律。 ②新经济政策: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__商__品__、__市__场__和__货__币__关__系____,发 展社会主义生产。
上篇 通史构建 · 模块突破
模块三 世界文明的演进 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
(20世纪初—1945年)
历史
01
通史体系知识概览
02
热考突破小题满分
03
综合探究大题增分
【时空定位】
【线索提炼】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 年)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
模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形成,也是两种制度并存及斗争的历史时期。 政治上: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构
绝对计划调节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作用和实践结果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
渡的正确途径
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大战”,是一场于 1914 年至 1918 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起因相当复杂。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德国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这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产生了激烈冲突。
巴尔干半岛向来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这里民族众多,宗教复杂,领土争端频繁。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
一战的主要参战国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同盟国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协约国则有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
战争在陆地、海洋和天空全面展开。
在陆地上,出现了堑壕战这种残酷而持久的战斗形式,士兵们在泥泞的战壕中忍受着恶劣的条件和巨大的伤亡。
海战中,新型的战舰如无畏舰投入使用。
而在空中,飞机首次被用于侦察和轰炸。
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估计,约有 1000 多万人丧生,2000 多万人受伤。
许多城市和乡村被摧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一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导致了多个帝国的崩溃,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同时也促使了一些新国家的诞生。
在社会方面,战争引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妇女在战争中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和责任。
在军事方面,一战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坦克、毒气、飞机等新型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从 1939 年持续到1945 年。
战争的起因同样是多方面的。
经济危机是一个重要因素。
1929 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德国、日本等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为了摆脱危机,它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也是原因之一。
德国的希特勒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等法西斯头目掌握了政权,推行侵略和种族主义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__破__坏___性__严__重____。
3.影响 (1)世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_国___际__关__系__ 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____殖__民__地__、__半__殖__民__地_______ 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 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面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实行国 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 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 声电影阶段,电视发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 恢复私人企业 业
商业
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经济运行机制
3.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在___资__本__主__义__世__界__体__系_______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二、经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命题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 味的食品广告。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 代的标志之一。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乏力 B.苏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新经济政策得以恢复,经济充满活力 D.赫鲁晓夫改革初现成效,农业生产局部改善
2.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4 年 1 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 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 内 容 : 产 业 结 构 方 面 , 优 先 发 展 __重__工__业______ ; 所 有 制 结 构 方 面 , 实 行 ____单__一__公__有__制______;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评价 ①使苏联实现了__工__业__化______;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模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形成,也是两种制度并存及斗争的历史时期。 政治上: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构
建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 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两种社会制度并 存与竞争的时代正式开始。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 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 析错点:“供不应求”与出口没有直接关联;“减产”未影响工业化速度;材料不能体 现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 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 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3)过程 ①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1929 年下半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③1937 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3%。 (4)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 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阶段一 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 20 世纪的苏联文学
一、政治——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1)俄国无产阶级走向成熟。 (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
2.进程 (1)“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 __罗__曼__诺__夫____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___临__时__政__府___和__工__兵__代__表__苏__维__埃____。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_社__会__主__义__革__命_____转变的任务。 (3)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 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彼得格勒起义:1917 年 11 月,起义工人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5)建立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__和__平__法__令____》和《土地 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中 1928 年以后 4 年间苏联的变化,找出吸引美国人的原因。 析错点:“经济危机”基本未对苏联造成破坏;“保证”与史实不符;美国是资本主义 国家,排斥“公有制”。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苏联工业化进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015·高考全国卷Ⅱ,T34)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 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 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企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3)特点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战时需要,具有某些__共__产__主__义____的特征,否定商品货 币和市场规律。 ②新经济政策: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__商__品__、__市__场__和__货__币__关__系____,发 展社会主义生产。
绝对计划调节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作用和实践结果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
渡的正确途径
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 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 逐渐失去活力
(5)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 械和财政支持。 ②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 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 不景气。
阶段二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调整以及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_生__产__过__剩___”。 (3)具体原因:_自__由__放__任___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内容:苏联共产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 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 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 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 在社会主义之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案。
(2)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
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 大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 ___普__遍__义__务__劳__动__制___
新经济政策
以固定__粮__食__税______代 替余粮收集制
2.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 (1)从形式看,新经济政策是在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 盟。 (3)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 所有制形式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 (4)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 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 (5)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利用商 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三、20 世纪的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使苏联社会取得巨大变革。 2.成就: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
3.特点: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多样化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 内容。
4.影响: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伟大历史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