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语言对比研究
汉越颜色词“黑”与“?en”在语义方面之对比

汉越颜色词“黑”与“?en”在语义方面之对比摘要:黑色作为我们世界的最基本颜色之一,人类生活中它无所不在,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很大的影响。
汉语颜色词“黑” 是跟越南语颜色词“?en” 相对应的。
在历史上,中越两国一直是一衣带水的好邻邦,彼此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颜色词“黑”和“?en”有一定的相同点。
但是除了一些相同点之外,由于中越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语言观、文化价值观、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特色,而引起颜色词“黑”在两国还有其他不同的蕴含。
文章拟从汉语和越南语的颜色词“黑”和“?en”的意义对比出发,进一步探寻汉语和越南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汉语,越南语,颜色词,黑,语义1)导论对颜色词下定义历来是很多种观点。
侯素玲认为,颜色词是公认的说明特定颜色的符号。
(《浅析若干“颜色词”的象征及引申中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0)。
李宾则认为,“颜色词是指物体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颜色词顺名思义,是有关颜色描写方面的词语”。
(《浅探颜色词的构成及使用》,淮阳师专学报第16卷第4期,1994)。
从前边所列出来的几种观点来看,我们可以给颜色词下个定义:颜色词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换句话说人类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在颜色词语上,因此可以说某种语言的颜色词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思维、联想等特征。
黑色是颜色系统的最基本颜色之一,与人类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汉语的“黑色”越南语翻译成“màu ?en”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黑”指的是“像煤或墨的颜色(跟“白”相比)”。
依越南红德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越南语词典》所解释的“màu ?en” (黑色)一词的意义是:“có màu nh? màu c?a than ho?c m?ctàu”(像煤炭或中国的墨水的颜色)。
因此从词源学上来讲,可以说在汉越两种语言中“黑色”都指某种具体物体的颜色。
汉越语言中的常见副词对比研究

汉越情态副词的相 似性
两种语言中的情态副词都强调动 作或状态的情态或状态,具有强 调、突出、明确情态或状态的作 用。
04
汉越情态副词的差 异性
在越南语中,有些情态副词具有更 强的表达个人情感和态度的倾向, 而在汉语中,一些情态副词则更具 有客观描述和中性表达的特点。
03 汉越语言中的时间副词对 比研究
汉越语言中的常见副词在语篇中的作用也有所不 同。例如,汉语中的“可是”和越南语中的 “nhưng”都表示转折关系,但它们在语篇中的 作用和位置有所不同。
研究展望
01
02
03
对汉越语言中更多常见副词进行对比 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差 异和相似之处。
对汉越语言中其他类型的词进行对比 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两种语言之间 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情态副词的语用功能差异
汉语情态副词的语用功能
汉语中的情态副词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情感或 评价。使用情态副词可以增强或减弱句子的语气,如: “已经完成了”表达出一种肯定和自信的语气,“大概 要下雨了”则表达出一种不确定和推测的语气。
越南语情态副词的语用功能
越南语中的情态副词在语用方面具有更加丰富的功能。 除了可以表达动作或状态的特征外,还可以用来表达说 话人的情感、态度或评价。例如:“vang”可以表达 出一种肯定和自信的态度,“khong”则可以表达出一 种否定和反对的态度,“giay”可以表达出一种时间上 的限制或条件,“de”可以表达出一种建议或命令的 语气等
时间副词的语用功能差异
汉语中的时间副词
汉语中的时间副词主要用来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点或 时间段,以及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例如, “我已经去过北京了”(强调去过的时间点),“他 正在努力工作”(强调工作的状态)。
汉越第一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 2 ) 有时“ 咱” 用 于称代 对话 者 的双方 。这 一般 有两 种
情况 : 一是 有能够表 明此 义的特定 语 言环境 ; 二是 在 “ 咱” 之
[ 基 金项 目】 广西越南育才学校汉语教学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 Q N Y B 1 3  ̄9 ) 。 [ 作者 简介 】 唐蕾 , 女, 广西人 ,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 院助教 , 硕士研究 生( 对外汉语教学 ) 。
二、 汉 语 第 一 人称
话者的关系, 如: 老工人对年青工人说 : “ 盎 青年人对新事
物是敏 感的0 ” [ 3 3 ”
第一人称用来指称 说话的人 , 现代 汉语第一 人称有单 数 和复数形式 , 单 数有“ 我、 咱” ; 复数有“ 我们 、 咱们” 。 ( 一) 汉语第一人称单数 I . “ 我” 。“ 我” 是汉语表 示 中性 的单 数 第 一人 称 , 它 本
i h o  ̄ c v t r o n g q u 6 t l f n h舀一
.
p h a p T i  ̄ n g V i > 中, 把“ 人称代词 ” 定义为 : “ D t l l l l a r I x t m g
n h  ̄ - n g t t r ‘ n g a — r t h a y t c h o n
m l n h ,d a y ” 。跟 汉 语 的 “ 我” 不同, “ t O i ,t a ,t a o ,t O ,r r a n h , d a y ” 使用 范围和包含感情色彩是不一样 的。
言 一语说连 队上 的事。 【 ’ ]
2 . “ 咱” 。
( 1 ) 一般用 于称代说话者 一方的单数 , 相当于“ 我” 。
而且总是和“ 你” 或和 “ 他” 配 合 使 用 。如 : 我 们 大 家 也 就 你
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对比研究_马雪燕

二 、 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句 法层面的异同
下文主要从构成成分 、 结构语序 、 否定形式三 个方面对比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的异同 。 ( 一) 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构成成分的 异同 汉语 和 越 南 语 结 果 补 语 构 成 成 分 的 相 1、 同点 只有在意义上能补充说明动作结果的动词或 形容词才能充当 结 果 补 语 , 比如汉语里常用作结 果补语 的 动 词 主 要 有 : 给、 住、 见、 懂、 走、 跑、 丢、 掉、 着、 完、 破、 死、 会、 哭、 笑、 到 等; 常用作结果补 语的形 容 词 主 要 是 单 音 节 形 容 词 , 如: 对、 错、 好、 坏、 大、 小、 早、 晚、 快、 慢、 长、 短 等, 部分双音节形 容词如 : 清楚 、 明 白、 干 净 等 也 能 作 结 果 补 语。越 , 给) 南语 常 用 作 结 果 补 语 的 动 词 主 要 有 : h o( c ( ,h ,? , ,m 跑) 见) 懂) 走) h i ê u( h a t t i( c y y( · ( ,b ,x ,v ,c 完、 好) 丢) 掉) 破) ò( o n ( h ê t g( ( ( ( , , 死) 哭) 笑) 等; 常用作结果补语 的 h ó c ù ò i k c ( , , ?t ( , ?ú 对) 错) 好) 形容词 主 要 有 : n a i s t g(
·
汉语和越南语结 果 补 语 有 同 有 异 , 笔者主要通过 句法和语义层面来对比汉语和越南语的异同 。
①
[ 收稿日期 ] 0 1 3-0 6-1 3 2 [ , 作者简介 ] 女, 云南大理人 , 马雪燕 ( 助教 。 9 8 4~ ?n( , , ?m 坏) 大) 大) 小) s t o( l n h? ( s ( ,m ,n , , 早) 晚) 快) 慢) u n( h a n h( c h m( d à i ( ) , ( ) , ( 、 ) , 长 n n短 r r à n a c h s g g 清楚 明白 s ( 干净 ) 等 。 可见 , 口语常用的单音节形容词一般 , ( , 如“ 对) 错) 都可以 用 作 结 果 补 语 , ú n s a i ? g( ( , , , , , 好) 坏) 大) 大) 小) t t s u( t o( l ó n( n h ò( ,m , ” 早) 晚) 快) 等; 而动词则 s ó m( u n( n h a n h( 比较少 , 动词作结 果 补 语 时 都 表 示 一 种 被 动 的 动 “ 例如 : 见” 在汉语里的基本意义是指 “ 看到 ” 的 作, [ ( ) 1] P 6 4 0 《 意思 ( 现代汉语规范词 典 》 意) 见” 作 ⑴ 。“ 看、 闻、 听、 结果 补 语 时 常 用 于 感 官 动 作 动 词 如 “ ” “ 瞧. 等后边 , 表示动作有结果 , 如: 看见 、 听 . . . . . 见” 等, 有时还可以用在 “ 遇、 梦” 等后面 , 如“ 遇见 、 “ ( ” 梦见 ” 等表示结果 。 越南语也如此 , 见) 也 t h y 见” 一 样, 可以用在感官动作动词如 跟汉语 的 “ “ ( 、 、 ( ” 看) 听) 闻) 等 后 边, n h ì n n h e( n ó i . . . . . . g g “ 、 表 示 动 作 有 结 果, 如: 看 见) n h ì nt h n h e y( g ( ” 听 见) 等, 也可以用在“ 遇、 梦” 等 后 面, 如 t h y “ ( 、 ( ” 遇 见) 梦 见) 等表示结果 。 t h m t h g p y y 、 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构成成分的不同点 2 词汇意 义 ⑴ 汉语里一些动词做结果补语时 , 如“ 着” 用在动词后表示 “ 有了结果或 会有所改变 , ( 《 达到了目的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成语含有“手”、“眼”、“腹”的虚指意义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成语含有“手”、“眼”、“腹”的虚指意义对比研究摘要:虚指意义,即虚义、抽象义,是与实指意义、本义相对应的语汇意义。
人体部位成语“手”、“眼”、“腹”的虚指意义是指人体部位不表示它字面上的具体的人体部位的概念,而表示经引伸延展产生的抽象意义以及人体部位词词所兼有某种非人体部位词的性质等含义。
人体部位词“手”、“眼”、“腹”在汉越语言环境中,其本意是对等的,但其虚指意义却存在一些不对等性。
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汉语与越南语含有人体部位成语“手”、“眼”、“腹”的虚指意义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汉越手眼腹虚指对比引言有些人体部位,在成语中本是实指,后来虚化为虚指。
但大多成语中的人体部位都是虚指意义。
为了达到本研究的目的,我们专门对汉语与越南语含有人体部位成语“手”、“眼”、“腹”的虚指意义进行对比研究。
这三个人体部位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手与tay1.1 汉语“手”与越语tay相同之处1. “手”引申为“基础”之义。
汉语的“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越语的tay trắng dựng cơđồ白手建立起事业,跟汉语的“白手起家”的意思一致。
越语的tay trắng tay,手白手,多形容倒闭,没有任何东西。
2.“手”引申为“人”之义。
汉语成语“一手包办”,指一人独揽大权,不让别人插手。
“一手承运”比喻一个人独立处理。
越语成语cờđã đến tay棋落到手,比喻某人有好的境遇。
Gắp lửa bỏ tay người把火放在他人手里,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3.“手”引申为“权势”之义。
汉语的“一手遮天”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众人耳目。
越语成语một tay che trời(一手遮天)跟汉语成语一手遮天有同样意思。
4. “手”引申为“应付”之义。
“处理”。
汉语的“措手不及”,比喻事出突然,来不及应付。
汉、越语熟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汉、越语熟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熟语文化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语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汉、越语熟语文化的内涵,以揭示其异同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将简要介绍汉、越语熟语文化的背景和意义,然后从词汇、语法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汉语和越南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都拥有丰富的熟语文化。
熟语是指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和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句子,通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通过对汉、越语熟语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异同。
汉语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俚语、惯用语等,而越南语熟语则包括成语、谚语、俚语等。
在类型上,两种语言的熟语都以成语和谚语为主,但汉语中惯用语和俚语也比较常见,而越南语中则相对较少。
成语作为汉、越语熟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汉语成语与历史文化故事相关,如“卧薪尝胆”出自吴越争霸的历史故事,而越南语的许多成语则与自然、宗教、神话等方面的内容相关,如“Góa Lam Anh Khách”(神造访远方的客人)比喻难得的贵客。
一些汉、越语的成语在含义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如“Bitter tastes better”(先苦后甜)在汉语中意味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而在越南语中则表示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汉语熟语的结构通常比较固定,以四字格为主,如“狼吞虎咽”、“心心相印”等。
而越南语的熟语结构则较为多样,有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等,如“Lam Anh”(成神)、“Hoa Khac”(花多)等。
汉语熟语通常以并列、对偶等方式表达,如“鸡飞狗跳”、“心有余而力不足”等。
越南语的熟语则更多的使用主从、动宾等结构,如“N ước Người”(水人)比喻无关紧要的人。
汉语熟语大多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如“守株待兔”来自《庄子》中的故事。
而越南语的熟语则多与越南本土的历史、文化相关,如“Món Ca”(菜肴)比喻微不足道的事情。
汉语基础词汇与汉越词的对比研究

此 外 ,在 进 行 词 义 用 法 对 比 时 ,本 文 还 从 词 形 ( 即词 的外 表 形 式 )角度 分成 两大 类 。 由于 汉 语 词 和 汉 越 词 的 书 写 形式 完 全 不 同 ,但 它 们 之 间的 语 素 、词 序 与 构 词 方 法 有 的 相 同 ,有 的 有 差异 甚至 完 全 不 同 ,导 致 两 者 的对 应 形 式 产 生 了相 同与 不 同的 现 象 。这 种 现 象 也 是 本 文 所 指 的 “ 词 形 的 相 同 与 不 同 ”或 “ 形 式 对 应 与 不对 应 ” 的意 思 。在 《 词 汇 大 纲 》 中 的4 9 4 个 与 汉 越 词 有 对 应 的 单 音 节 汉 语 词 中 ,与 汉越 词 形 式 完 全对 应 的单 音 节 汉 语 词 有 4 8 1 个 , 约 占9 7 . 4 % ;与 汉 越 词 形 式 不完 全 对
的汉语词 。在 《 词汇 大纲 》所收的8 8 2 2 个词语 中,有 1 8 7 5 个单音节词 、6 1 4 7 个双音节词和 1 4 5 个 四字成语 。通 过对 1 8 7 5 个单 音节词 、6 1 4 7 个 双音节词进行对 比、统计,本文确定 了与汉越词对应 的单音节汉语词4 9 4 个 、与汉越词对应的双音节汉语词 2 5 0 4 个、与汉越成语对应的汉语成语3 1 个 ,作为本文研 究的范围,具体分布如下 :
应 的有 l 3 个,约 占2 . 6 %。在 2 5 0 4 个与汉越词有对应 形式 的双音节汉语 词中,与汉越词形式完全对应的双音节汉语词有2 3 8 6
个 ,约 占9 5 . 3 % ;与 汉 越 词 形 式 不 完全 对 应 的有 1 1 8 个 ,约 占4 . 6 %。 通 过 对 以上 语 料 的对 比 ,本 文 得 出 了如 下 的 具体 分 类 结 果 :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词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词对比研究——裴香江[越南](一)一致性1、汉语和越语一样,都有着庞大、细致、繁杂的亲属称谓系统,而且亲属称谓都根据家庭和宗族内部成员的属系、血缘关系、辈分、性别、年龄等差异来确定的。
因此,汉语和越语的称谓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特点。
如爷爷奶奶,越南语称“Ông nội, Bà nội”, 有着直系血亲关系。
妈妈的弟弟,汉语称“舅舅”,越南语称“Cậu”, 有着旁系血亲关系。
2、汉语和越南语都受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特别体现出男权主义的思想。
女子出嫁后所生的子女为外姓,所以都要加“外”,这充分体现了内外分明的特点。
例如:汉语“外公”“外婆”“外孙”;越南语“Ông ngoại”、“ bà ngoại”、“Cháu ngoại” 。
(二)差异性1、汉语可以将人称代词用于自称,越语却多用亲属称谓词。
例如:汉语: “爸爸妈妈,我很想你们。
”越南语: “BốMẹ,con rất nhớBốMẹ.”(爸爸妈妈,孩子很想爸爸妈妈。
)2、汉语中大量使用通称,越语还是习惯用亲属称谓词。
例如:汉语: “红河,我很想你。
”越南语: “Hà, Chị rất nhớem.”(河,姐姐很想妹妹。
)3、越语亲属称谓的含义范围大于汉语。
例如:(1)越语中,伯伯、伯母和比爸爸妈妈大几岁的不分男女都用一个词Bác来表示;(2)越语中,姑姑等比爸爸妈妈小几岁的女士都用一个词Cô来表示;(3)越语中,儿子、女儿和儿媳、女婿都用一个词Con来表示;(4)越语中,弟弟、妹妹、表弟、表妹等比自己小几岁的人都用一个词Em来表示;(5)越语中,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孩子都用一个词Cháu 来表示;(6)越语中,孙子、孙女等孙辈都用一个词Cháu 来表示。
4、汉语与越南语单、双音节使用频率不同。
汉语亲属称谓词中多用双音节,如果是单音节的还可以重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象限III: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 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 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 联系,并据此对世界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 某一组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 (proto-language),找出 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发展规律。例如: 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演变比较找出印欧语 系诸语言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从而推断出原始印欧语的 大致形式。 这一学科往往与同一语言的历时比较相结合。 形成了当前的历史语言学(也叫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 语言学)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语言内部 II 历时 I 共时
III 语言之间
IV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象限I: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 象限II: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 象限III: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 象限IV: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象限I: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 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的内部构 成成分以及组合结构进行比较。例如: 研究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比较各个音 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在 音节中的分布等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研究越南语组词成句的规律 比较各 类词在语法功能,组合搭配等方面的特点。 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 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个主要 研究方法。
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它是共时的研究,即主要对两种语言某一发 展阶段的状态进行对比描述。但有时从历史语 言学的角度可以对两种语言中的现实状态的异 同提供一种解释。
他虽然同时研究和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 侧重点是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但应该是在相 同基础上的不同才有意义和价值。因此确定对 比的项目与范围是极为重要的。
语言类型学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小结
“比较”的广义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 (包括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比较语言学”中的“比较”是狭义的,是 指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 “对比语言学”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之间的共时比较。
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 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 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 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 其他有关领域。”
3.对比语言学的分类
对比语言学分成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 学
理论对比语言学包括: 一般理论对比语言学 (一般理论/方法) 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 (具体的对比描述) 应用对比语言学包括: 一般应用对比语言学 (外语教学与翻译) 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 (具体: 编词典/教程)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象限IV: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是在不同的 语言之间进行静态的(主要是现实状态的)比 较,以便找出不同语言之间在形式结构等方面 的异同。根据比较的目的和涉及的语言范围的 不同可将这学科分为三类: 语言普遍学(普通语言学) 目的:试图找出世界上所有语言在形式结构上 的共有特点和某些具有倾向性的规律。 范围:世界上所有的语言(越多越好)
(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1年,4页)
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虽然 不是通常的对某一种语言的描述但两者之间有密 切的联系。即首先要分别对每一种语言加以描述, 而且在对比中还需要选用某一语言学的理论和方 法作为对比描述的基本框架,对两种语言中的某 一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和 研究,对每一参与对比的语言的特点有较深刻地 认识,从而促进了对该语言本身的研究。然而在 研究方法上,两者并非完全相同,比如在对比研 究中,对两种语言所作的描述必须在统一的描述 框架中进行,否则就难以比较。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类型语言学) 目的:试图找出世界上所有语言在形式结构上 的典型不同之处并据此对所有语言进行类型学 的分类(综合语/屈折语/黏着语/孤立语)。 范围:世界上所有的语言(越多越好) 语言对比学 (对比语言学) 目的:试图找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在形式 结构上的共同点及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 而言的不同之处。 范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象限II: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 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 比较,从而了解该语言的发展历史及其基本发展演变 规律。例如: 研究汉语词语的语法化过程(实词虚化)/词 汇化过程(词组词化)/汉语词义的演变等 研究英语语法演变的总趋向表现为从一个综 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屈 折变化逐渐减少,语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于 语序以及介词等手段) 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是语言史及其分科(词源 学(追述词的音义关系),古今对比语法学,语法史, 语音演变等)的一个主要研究方法。
汉越语言对比研究
第一讲:对比语言学概论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也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 语言研究 对语言现象加以阐述 通过比较分析 语言学的所有分支都是某种类型的比较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 我们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 选择共时(有关语言学的静态方面的一 切-语言的状态-共时态)或历时(有关语言学的 演化方面的一切-语言的演化-历时态)的语言现 象来进行比较。 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 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 * 这两条轴线互相交叉 形成了四个象限 (cung phần tư) 将语言研究分成四大 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