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效应

合集下载

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八项注意”

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八项注意”
次数较少。 ⑤氟喹诺酮类药物属于化学物质合成药物,比使
用相同剂量的其他抗生素药物价格更低,性能稳定,副作用
较弱。 因此这类药物称为化学合成抗菌药物中发展比较迅
速的一类,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
物和主要药物。 ⑥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的作用
机制稍有不同,氟喹诺酮类主要作用于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
脱落、糜烂等,因此服药患者需要在用药期间注意避免阳光
直射。
(3)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肾脏有一定影响。 长期使用可能
出现结晶尿、血尿等严重的患者导致肾功能衰竭。 因此肾功
能不好或与其他对肾功能有害的药物同时使用时一定要注意
按照说明书适量调节剂量,降低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同时注意
不良反应。 在用药期间患者需要多喝水,如果碳酸氢钠与氟
在使用该药物期间一旦出现肢体的疼痛、水肿、肌腱炎或出
现肌腱断裂需要立即停止用药,同时主要休息,保养患肢。
未成年患者、哺乳期女性以及重症肌无力患之需要避免使用
这类药物。
(2) 使用氟喹诺酮药物期间最好不要晒太阳。 这是因为
福奎诺酮类药物会引起皮肤的光敏反应,就是在阳光下可能
出现皮疹、水肿、红斑等,严重的可在这些症状之后出现皮肤
素却不受这种传导性耐药性影响。 因此该药物可以和多种
抗生素药物合用,不产生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
·136·
三、 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八项注意”
目前在我国临床上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为诺氟
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各种“ 星” 。 虽然正
在大量使用看是“ 星” 光璀璨,但是临床上该类药物显示出
(7) 像牛奶、乳制品、海产品等这些食物中存在大量的金
属离子比如钙镁铝等。 这些物质会与该药物进行融合形成

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进展;现状;临床应用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发现的第一个含有4-喹诺酮母核的药物——萘啶酸,以其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开辟了抗菌药物研究和使用的新途径。

30多年来,国内外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不断进行修饰,并对其含氟集团加以变革,陆续开发出多种新药物投入临床使用。

该类药物的抗菌谱逐渐拓宽,从单一抗革兰阴性菌的窄菌谱,发展到抗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广谱抗菌药。

下面就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史,药物作用特点、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诺酮类药物的发展第一代药物为萘啶酸、吡咯酸,1962~1969年上市应用。

主要作用于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第二代药物为吡哌酸、西诺沙星,1969~1979年上市应用。

此类药物的抗菌谱有所扩大,对革兰阴性菌有了较好的抗菌效果,并对部分革兰阳性菌有效。

第三代药物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

第三代药物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进一步加氟,并对革兰阳性菌、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杀作用。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最成功地广泛应用的化合物之一是环丙沙星。

它在1986年第一次投放市场,从那时起,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各种感染治疗的价值被承认。

在抗生素领域内,氟喹诺酮类是唯一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媲美的合成抗菌药,对大多数敏感菌有快速杀菌作用。

第四代药物主要有格帕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曲伐沙星、克林沙星,1997年开始上市,与前三代相比,第四代药物抗菌谱更广、既保留了前三代抗革兰阴性菌的高活性,又保留了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并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显示出较强的作用。

2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它们主要抑制DNA回旋酶,干扰DNA超螺旋结构的解旋,阻止DNA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DNA回旋酶是由两个A亚基和两个B亚基组成的四聚体,A亚基先将正螺旋后链切口缺口,B亚基催化ATP 水解提供能量,使DNA的前链经后移,重新连接,形成负超螺旋。

喹诺酮类药物易发血糖异常

喹诺酮类药物易发血糖异常

精选ppt
5
血糖异常的易发人群
• 使用喹诺酮类时,低血糖易发于糖尿病、联合使用降糖药物,老年, 败血症,低白蛋白血症,恶性肿瘤,肝病和慢性心脏衰竭患者,低血 糖 易可发能于是糖由尿于病阻、断肾胰功岛 能不β全细、胞联KAT合P通糖道皮促质进激胰素岛治素疗释及放老;年而患高者血,机糖制则 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直接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和其他胰岛素抑制机制 。
• 老年患者易发血糖异常,这可能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致垂体前叶、肾上 腺皮质功能下降,当发生血糖异常时正常反调节功能减低,不能及时分泌调 节血糖的激素有关。
次用药后l一3d,高血糖通常 发生在首次用药3d后;
• 低血糖临床表现以多汗、无力、饥饿、心悸、震颤、意识 模糊等为特征的低血糖患者,停药后立即静脉注射50%葡 萄糖注射液或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予以治疗;建议 患者用药前先进食避免空腹,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Mohr J,Peymann P,Troxell E,et al. Risk factors for hyperglycemia in hospitalized adults receiving gatifloxacin:a retrospective, nested case controlled analysis [ J ] . ClinTher, 2008, 30(1) :152 -157.
[3]Catero M.Dysglycemia and fluoroquinolones:are you putting patients at risk[J]J Faro Pract,2007,56(2):101.
[4]amada C。Nagashima K,Takahashi A,et a1.Gatifloxacin acutely stimulates insulin secretion and chronically suppresses insulin biosynthesis[J].Eur J Pharmacol,2006,553(I-3):67.

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态势及合理用药

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态势及合理用药

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速度迅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是抗感染药物中的“明星”。

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在1962年问世,在β-内酰胺类药物大潮之后便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全球最畅销前200个药物中就有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多年来,喹诺酮类药物一直稳居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销售排序第2位,而氟喹诺酮类正逐渐成为喹诺酮类药物的主流。

氟喹诺酮类药物近几年的销售额呈强劲上升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8%~10%,在抗感染药物中仅次于头孢类[1]。

本文对该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展和合理用药作一探讨。

1 喹诺酮类(QNS)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特点1.1 喹诺酮类(QNS )药物的分类根据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开发状况,利用目前新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四类[2,3]:第1代:奈啶酸、吡哌酸及西诺沙星作用于革兰阴性菌(假单胞菌除外),它们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活性,口服吸收良好,在体内被代谢和灭活,24h 尿中回收率高;且组织渗透性。

由于在泌尿道、胆管和肠管中浓度较高,可以治疗这些系统感染。

临床适用于非复杂性尿道感染。

第2代:诺氟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抗菌谱扩大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葡萄糖非酵解菌、革兰阴性菌(包括假单胞菌)、某些革兰阳性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但不包括肺炎链球菌)和某些非典型病原体。

此类药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除脑组织和脑脊液外,对各种组织均有良好的分布,所以不仅有广泛的抗菌谱,而且有广泛的适应证。

临床适应于治疗非复杂性和复杂性尿道感染和肾盂肾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第3代: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及莫西沙星,其作用他们有抗菌谱方面,有些药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脆弱类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药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是第三阶段喹诺酮的3~30倍,与异烟腓和利福平相当。

此类药物由于吸收迅速,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00030)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态势及合理用药冉启文【摘要】 喹诺酮类(QNS)药物是一类分子中具有喹诺酮或萘啶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化合物,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发表时间:2018-04-25T14:41:28.8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作者:王珍珍[导读] 应该要有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状况来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以此来提高喹诺酮类药物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喹诺酮类药物处方一共11766张作为研究的对象,对这些药房开展对比分析。

结果:在喹诺酮类药物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和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肠胃道的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皮肤以及光敏的毒性反应等。

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应该要清楚的掌握这些药物在使用之后具有何种不良反应,以此来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212-02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文的研究当中选取了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喹诺酮类药物处方一共11766张作为研究的对象。

1.2 方法对这些抗菌药物临床处方进行统计,同时对这些药品的临床使用处方的数量、频率、排序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的用途和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2.结果在喹诺酮类药物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和氧氟沙星。

具体的使用频率如表所示。

表喹诺酮类药物使用频率排序表3.讨论3.1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就喹诺酮类第一代药物来说,它们只能对部分的菌株有着抗菌方面的作用,对于葡萄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是没有抗菌效果的。

而第二代的喹诺酮类药物,它们的抗菌活性得到了增强,但是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也不是非常的强,但是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处方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较第一代喹诺酮药物少,并且可以在治疗患者的尿路和肠道感染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氟喹诺酮

氟喹诺酮
6喹诺酮类和其他抗菌药的作用点不同,它们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细菌的双股DNA扭曲成为 袢状或螺旋状(称为超螺旋),防止DNA形成超螺旋的酶称为DNA回旋酶,喹诺酮类妨碍此种酶,进一步造成染色 体的不可逆损害,而使细菌细胞不再分裂。它们对细菌显示选择性毒性。当前,一些细菌对许多抗生素的耐药性 可因质粒传导而广泛传布。本类药物则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影响,因此,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 药性。
药物作用
在氟喹诺酮类较广泛使用的品种中,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的为环丙氟哌酸,MIC90为1 mg.L-1,其次为氟嗪 酸MIC90为2 mg.L-1。氟哌酸抗绿脓杆菌MIC90虽为2 mg.L-1,但其吸收差,血药浓度低,不能有效控制感染, 故环丙氟派酸为应用较好品种。氟嗪酸对一般阴性杆菌的作用与环丙氟哌酸相仿或稍弱,90年代后开发的新品种 多氟哌酸类某些品种,不仅抗G-杆菌活性与环丙氟哌酸相似,而且抗G+球菌作用加强,对MRSA有效,对衣原体、 支原体、厌氧菌亦有一定作用,明显优于环丙沙星。另据国外报导,此类药已突破抗菌概念,在抗病毒、抗肿瘤 方面亦有新进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预计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本类药物会有更多有希望的新品种问世。
4 消化道反应 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腹痛等,生率3%~5%。
5 肝肾毒性 有0.8%~4.3%患者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故肝肾功能不良患者慎用。
6 血液系统毒性 可有血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也有再障报道。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主编.实用抗菌药物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68~276 2 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十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1~103 3 张致平.中国抗生素杂志,1992,17(2):87 4 陈华庭,张 玉,陈 伟等.武汉地区1995年度喹诺酮类药物评估.中国药房,1997,8(3):116 5 范 勇,杨国勤.南京地区1996年度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分析.中国药房,1997,8(6):268 6 李家泰主编.临床药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11~518 7 孙曼琴.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安全性评价.全国抗感染药物临床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医学会临床药物 评价专家委员会.北京,1996,67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陈雪华何礼贤自第一个在1962年应用临床以来,新的喹诺酮类药物不断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C-6位引进氟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的问世,氟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有了很大提高,早期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主要对革兰阴性均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阳性球菌则作用较差。

但近5年来发现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吉米沙星(gem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显示出强大的抗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的活性,对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和不典型病原体如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抗革兰阴性菌活性,这些优良特性使新氟喹诺酮类几乎成为呼吸道感染的理想治疗药物。

抗感染化疗药物的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的深入,认识到预测抗感染药物的疗效已不仅仅单纯从既往的药动学参数和体外细菌的MIC来判断,而是必须结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性综合判断。

即通过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来评价抗菌药物的体内疗效。

而且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性,口服或静脉给药在组织中达到很高的浓度甚至超过血清浓度,一系列的研究也显示新氟喹诺酮类具有很好的PK/PD指标,下面详细介绍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吉米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和老的氟喹诺类药物环丙沙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

另外一些老的氟喹诺酮类和有毒性问题的新氟喹诺酮类如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格雷沙星(grepafloxacin)、司帕沙星(sparfloxacin)、和曲伐沙星(trovafloxacin)不做讨论范围。

一、基本概念1. 药动学和药效学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亦称药动学,指用动力学(kinetics)的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描述与概括抗菌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即研究A.D.M.E.过程中血21药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发表时间:2014-07-25T16:12:59.7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颜群刘书红[导读] 喹诺酮类药物为临床常用抗感染药,对其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尤为引起注意。

颜群刘书红(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滨州 256600)【摘要】综合叙述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在骨骼、皮肤、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各种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提出相应的用药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旨在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预防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喹诺酮类不良反应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130-02喹诺酮类药物为临床常用抗感染药,对其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尤为引起注意[1-2]。

喹诺酮类药物对细菌DNA促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菌,新的氟喹诺酮类也可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

由于结构中的氟原子使该类药物对细胞、组织穿透力增强,一些品种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增高,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组织、体液中广泛分布,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肠道、皮肤软组织、腹腔和骨关节等感染。

随着临床使用的不断增加,对其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从而影响了药物的临床应用。

现将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作一概述。

1.不良反应1.1 软骨毒性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影响新生或幼小动物的骺增长板。

可能引发软骨、肌腱不适。

由于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喹诺酮类药可引起幼龄动物软骨关节病变,虽在人类中尚未发现,但少数病例出现严重关节疼痛和炎症。

因此,喹诺酮类药不宜用于骨骼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的人群。

孕妇禁用,乳母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1.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兴奋、失语,还有极少数可发生手足麻木、手指颤抖、幻觉和癫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效应
关键词氟喹诺酮抗菌效力临床效应
自1962年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吡酮酸类(也称喹诺酮类)抗菌剂萘啶酸以来,已合成了不少相关类似物。

然而,只是在发现氟哌酸及其细菌靶酶DNA旋转酶后,对这类药物的兴趣才明显增加,成为抗感染药物研究活跃领域,并取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许多氟代化合物(统称氟喹诺酮类),相继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药理研究,其中常用的有:氟哌酸、氟嗪酸、氟啶酸、环丙氟哌酸等。

它们都具有1-取代-1,4二氢-4-氧吡啶-3-羧酸部分与第二芳环或芳杂环稠合的结构特点。

这类药物是在结构基本骨架的1,3,4,6,7及8位上引入侧链而加以改良的。

但共有取代基为3位取代的羧基和4位取代的羰基,这些取代基是发挥抗菌作用必须的基团。

由于分子中有亲水性哌嗪环与疏水性的氟原子,使具有恰当的油/水分配系数,提高了对细菌外膜的渗透性,扩大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效力,且有
助于药物在宿主体内的动态分布。

上述4种药物的抗菌作用如表1所示,对G
-及G+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G+菌的超过NA、PPA(吡哌酸Pipernidie Acid)等一、二代老品种,尤其对绝大多数G菌包括绿脓杆菌、多级耐药株有更显著的抗菌活性,超过目前临床应用的其它抗菌药物,特别是以质粒为中介的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重要意义。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DNA复制所必须的DNAgyrase(旋转酶,又称Topolsomerase-II拓扑异构酶)的亚基A(Subumit)结合,抑制DNA合成复制化,从而使细菌不能增殖,达到杀菌作用。

本类药物口服后迅速地吸收,尿药浓度超过临床上所有尿道细菌病原菌的MIC,血清和组织浓度高于大多数G -和G+菌的MIC,有相当长的半衰期
(T1/2),在某些情况下允许8~1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投药间隔。

成人每次给予氟喹诺酮200mg,空腹口服时的药动学指标如表2所示。

上述4种药物的Tmax 为1~1.5小时,与T1/2约3~6小时近似。

Cmax约1~2μg/ml,ACU约5~17gμg ﹒h/ml。

其中OFLX吸收最佳,ENX半衰期最长。

且由于分子量小、蛋白结合率低(15%~30%),在液体组织中分布良好。

本类药物主要经过肾及肝排泄,尿和胆汁中浓度高。

NFLX、OFLX、ENX、CPFX的胆汁浓度分别是血浓度的3~10、2~4、5、8~10倍,对慢性呼吸道感染,每次0.2g,每日3~4次,连服数日,NFLX、OFLX、ENX、CPFX的痰浓度分别为0.05~0.5μg/ml、0.5~1μg /ml、0.2~0.6μg/ml。

向前列腺、扁桃腺组织及皮肤的运转也良好。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很广泛,疗效突出,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自然耐药频率低,毒副反应小,临床上广泛用于对包
括淋病在内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及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均有良好的效果。

且可用于胆道感染、皮肤组织感染、眼感染性疾病及耳鼻科感染等。

对常见病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以OFLX、ENX、CPFX较好;对胆囊炎胆管炎效率高,以OFLX、CPFX为最佳; 对志贺氏、沙门氏菌以及弯曲杆菌等引起的胆道感染以NFLX和CPFX为优。

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它抗菌药相比较少较轻,副作用发生率平均为4.8%(3.6~6.2)。

主要副作用为恶心、食欲不振、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等消化障碍和发热、发疹等变态反应症状。

偶见血清转氨酶上升、嗜红细胞增多、尿素氨以及肌酸酐上升等。

此外还可有眩晕、蹒跚、失眠等神经障碍,因可抑制γ-氨酪酸(GABA)作用,可诱发癫痫。

使用大剂量如NFLX1200~1600mg/d可出现结晶尿。

对举重关节,尤其对发育期动物软骨发育有影响,因此,孕妇、未成年儿童慎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