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__蜗牛(二)教案_教科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

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二、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

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足三、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1.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四、蜗牛赛跑。

1.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蜗牛爬得快?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

(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

(让蜗牛在棉线上爬行)……☆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

(让蜗牛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爬行)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

(让蜗牛在白纸上爬行,画出蜗牛爬过的路线,然后用细线沿着纸上的路线放好,记下起止点,把线拉直,量出线的长度就是蜗牛爬的路程。

)……3.各小组选择一种方法,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

五、交流、小结。

蜗牛是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教学建议:1.棉线要根据蜗牛的大小来选择,不能太细,以免蜗牛掉下来。

2.蜗牛赛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尽量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局限于一二种方法。

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矿产的形成及开采方法。

2、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煤化石及有关资料,推想煤的形成过程。

3、通过讲述我国芋富的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建国后矿业的发展、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贡献,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解矿产的用途(第7课)和矿产不能再生,向学生进行保护矿产资源教育。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课主要介绍了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蜗牛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对蜗牛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进行蜗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蜗牛标本、图片、视频等。

2.学具:放大镜、笔记本、实验器材等。

3.教学资源:相关自然科学的资料、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蜗牛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蜗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蜗牛的形态结构,展示蜗牛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部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蜗牛的爬行、呼吸等生活习性。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蜗牛的生活习性与形态结构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特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蜗牛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保护蜗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7.家庭作业(5分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通过展示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蜗牛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学重点:1. 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和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教学准备:1. 指导学生准备筷子、放大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2. 准备蜗牛模型或图片等用于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关于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今天将通过观察和描述来更加了解蜗牛的特点。

二、展示和讲解(10分钟)1. 准备一只真实的蜗牛或者使用蜗牛模型或图片等展示给学生观察。

2. 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并引导他们描述蜗牛的形状、颜色、壳的纹路等。

3. 讲解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例如蜗牛爬行的方式、喜欢吃什么等。

三、观察和描述(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各自观察一只蜗牛,使用放大镜等观察工具仔细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

2. 每位小组成员依次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蜗牛的特点,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讨论。

3.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和详细地描述蜗牛的特点。

四、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与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

2. 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结果展示在教室的展示板上或者课堂博览中,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

3. 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以增加互动和学习效果。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如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者写一个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蜗牛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六、作业布置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写一篇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蜗牛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精编】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2.3、蜗牛(二)》教案(2).doc

【精编】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2.3、蜗牛(二)》教案(2).doc

“蜗牛”(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蜗牛”这节课正是基于这一目的。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吃食和饲养方面的情况,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小,但他们自从学爬、学走、学讲时起,就已经可以自己学习,通过模仿和自己反馈的机智学会了不少东西。

因此,在观察蜗牛时,我们也不能把他们看作一张白纸。

活动时应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智力结构,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思维过程去认识事物,主动探究事物。

这样,获取的知识必然是生动、具体、深刻、鲜明、丰富的,也是终生难忘的。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

因此,开好这个头,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常大。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重在让学生经历按一定顺序去观察的过程,不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只要是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只要没有错误,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就行让学生通过活动建构自己的关于蜗牛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科学概念: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蜗牛的身体结构、外形特征,食物等方面的直接认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养在观察中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测和推测的能力;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的情况,学习如何整理事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三、活动准备每个小组课外捕捉若干蜗牛,每人准备好放大镜,一组一张白纸,一张记录纸;食盐、苹果、面包、菜叶、萝卜、葱头等四、活动过程和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布置教室:(1)大屏幕显示一个画有蜗牛的像框。

(2)每组桌上的水槽中都放着几只蜗牛。

)老师:同学们,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个水槽,大家刚才一定看到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种小动物,一起告诉老师是什么?学生:蜗牛。

老师:你们喜欢蜗牛吗?老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蜗牛的知识。

【精选】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3、蜗牛(二)》教案(3).doc

【精选】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3、蜗牛(二)》教案(3).doc

蜗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1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2。

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

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

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观察和记录蜗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和记录蜗牛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生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蜗牛模型或图片。

3. 观察和记录蜗牛的工具(放大镜、铅笔、纸张等)。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蜗牛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生物吗?它有什么特点?”Step 2: 探究蜗牛(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他们描述蜗牛的形状、颜色和壳的特点。

2.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蜗牛的生活习性,如喜欢潮湿的环境、慢慢爬行等。

Step 3: 观察和记录(20分钟)1. 分发观察和记录蜗牛的工具,并向学生解释如何使用。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一只蜗牛,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特征和行为。

3. 鼓励学生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Step 4: 分享和讨论(10分钟)1. 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展示他们的记录作品。

2. 引导学生讨论蜗牛的共同特征和行为,以及他们为什么喜欢潮湿的环境等问题。

Step 5: 总结和延伸(5分钟)总结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强调保护自然生物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观察和了解更多的生物多样性。

Step 6: 家庭作业(2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行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更多的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行为。

2. 鼓励学生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更多关于蜗牛的资料,并制作展板或小册子分享给同学。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环节中的表现和对蜗牛的理解程度。

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2.3《蜗牛二》教案 (新版)教科版

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2.3《蜗牛二》教案 (新版)教科版

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2.3《蜗牛二》教案(新版)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方法:观察与讲解结合学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学准备】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教师讲授:蜗牛睡觉休眠了,它会用黏液膜封住壳口,不再活动。

问2:蜗牛睡觉了怎么让它醒过来?学生回答:轻轻摩擦、轻敲、浇水……解决:将蜗牛放入水中,蜗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碍,就会结束休眠开始活动,并努力爬出水面。

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多媒体展示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如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5.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结合蜗牛的身体特征和多媒体课件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并提出新的问题,蜗牛能长时间放在水里吗?四、继续观察蜗牛(多媒体展示,观看视频材料)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二动物蜗牛(二)》教学设计15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二动物蜗牛(二)》教学设计15

大唐镇中心小学电子备课专用表格牛〔二〕讲课时间教课课题教课课时1科学观点教课目的●牛有一些与生命活有关的生活性:运与休眠、呼吸、吃食与排泄。

程与方法●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碰到的不一样。

感情、度、价●领会察守信息的重要性。

教课要点教课要点与难点察牛吃食、休眠、排泄的程,领会察守信息的重要性。

教课点研究牛怎么的食品。

每学生准:2~3个挨的牛、菜叶、苹果片、干等教课准备食品、表。

教准:与学生同样。

教课根本流程教课调整引入:同学,我已学了牛的身体结构,学了它是怎爬行以及它的生活境,今日我将学牛的食品。

一、察牛吃什么。

1、:牛吃什么?生A:我喂牛白菜、青菜和苣。

生B:我喂牛瓜果皮渣和甘蔗。

生C:我喂牛菜叶、薯片和胡卜。

生D:我看到了牛很小的牙,它是用牙咀嚼的。

⋯⋯,同学真棒!知道牛吃么多食品。

在春季的候,牛一般吃白菜、青菜和苣;夏季的候,它一般吃瓜果皮渣、甘蔗和向日葵叶子等;秋冬季的候,它就吃菜叶、薯片和胡卜等。

牛有很小的牙,它是靠牙的咀嚼来吃西的。

此外,同学,你知道?牛是个世界上牙最多的物。

2、引学生“怎察牛吃食?牛有牙?〞放菜叶,放大,把牛放到菜叶上,静静地等候牛食。

引学生要点察牛的牙咀嚼食品3、学生沟通,教充有关牛牙知。

合作本料解,牛是个世界上牙最多的物,有25600牙。

4、察牛什么的食品个,能用另一个牛行察,方法参照教材上。

把食品在子的一圈,把牛放在心上,察牛的,在察程中,要修业生把察果即在教科上。

〔要多做几次〕5、生沟通,整理牛的食品表,并内沟通。

二、察牛的排泄1、在察牛吃食的程中,你有的牛排出便了?2、牛从哪个部位排出便?它的即是什么的?生A:我察了牛的排泄,牛的排泄是在凑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那个孔叫做气孔。

并且,它会把便先排在自己的身上,通腹足和黏液最将便留在地上。

生B:我察到了它的便,有的是黑黑的,有的是的,有的也是白色的。

⋯⋯3、小:和其余物一,牛的吃食和排即是它的生命活中很重要的局部,在个程中,牛才能生计和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蜗牛(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方法:观察与讲解结合
学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教师讲授:蜗牛睡觉休眠了,它会用黏液膜封住壳口,不再活动。

问2:蜗牛睡觉了怎么让它醒过来?学生回答:轻轻摩擦、轻敲、浇水……解决:将蜗牛放入水中,蜗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碍,就会结束休眠开始活动,并努力爬出水面。

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多媒体展示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如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
5.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结合蜗牛的身体特征和多媒体课件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并提出新的问题,蜗牛能长时间放在水里吗?
四、继续观察蜗牛(多媒体展示,观看视频材料)
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