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合集下载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读完之后,我对实践理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在书中对实践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实践理性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他认为,实践理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人类自由和道德的基础。

通过实践理性,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从而在行动中遵循道德法则。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实践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励我去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书中对道德法则的阐述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是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是任何理性存在者都必须遵循的法则。

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道德法则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并激励我去遵循道德法则,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探讨了道德情感和幸福的问题。

他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是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认同。

同时,他也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幸福并不等同于快乐或满足欲望。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幸福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并激励我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即通过遵循道德法则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最后,我认为阅读《实践理性批判》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之旅。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实践理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的不足之处。

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道德法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康德。

虽然显而易见地,道德在康德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有一种无奈。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定律简直就是变本加厉地应验着。

坏消息常常越离谱越能吸引眼球,越糟糕越有热度,于是坏消息便天然地带有幸存者偏差的加成,这更加深了公众的焦虑。

曾经“扶不扶”的讨论和医闹事件的频发都是具现的案例。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道德的信任不免会动摇。

这时读康德的思想,让我对道德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人人都清楚法律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行为红线,但是生活实践中,遵守社会公德才是人的基本要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活中人人喊打的“小三”实际上没有触犯严格的法律,但是却会受到社会公德的谴责。

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遵守道德的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

人在生活,人在活动,人从事的一切,都是实践;人的生活,人的活动,又都是由人本身的思维指导,这就是理性。

无论一个人想要做什么,他都有自由去做,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受到道德的支配。

而康德的理论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在于,他解释了一个在实践中古往今来难以挣脱的矛盾宿命。

一谈到道德,面对着现实的一地鸡毛时,人们却常常有种《堂吉诃德》、《白痴》那样的无奈。

因为书中的道德面对现实中的男盗女娼,就好像堂吉诃德面对风车、梅什金面对娜斯塔霞般的无力。

这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如何让如书中所说的“laudaturetalget”这种情况不再发生,仅靠个人对道德律的敬重及不朽和上帝这两个悬设是不够的。

“他受到赞扬,却死于冷漠”的悲哀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他所处的环境的殇痛。

人不是康德般有理性的人,也不是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认为的非理性的人,而是趋利的。

正如任何时代都可能有汉奸,因为利益驱动之下,这只是个概率问题。

或许只有能够让人意识到遵守道德法则对其有利反之而对其不利,这才能在此岸而不是彼岸建立上帝之国。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心得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心得

自从阅读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我对理性、道德、自由等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该书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实践理性的本质、来源、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使我对理性与道德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实践理性批判》的读书心得。

一、实践理性的本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实践理性是一种不依赖于经验而存在的理性。

它不是用来认识事物的,而是用来指导人们行动的。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道德、自由、尊严等价值问题,而不是事物的性质、原因和目的。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具有以下特点:1. 自律性:实践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制约,而是由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所支配。

这种自律性使得实践理性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2. 规范性:实践理性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要求人们遵循道德法则,追求道德善。

3. 先验性:实践理性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而是先于经验存在的。

它是人类理性的基本形式,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道德法则的来源康德认为,道德法则不是来自于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道德法则具有以下特点:1. 无条件性:道德法则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必然性:道德法则是必然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守。

3. 义务性:道德法则要求人们履行义务,而非追求功利。

康德提出,道德法则的来源是“纯粹实践理性”。

这种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独立于经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纯粹实践理性通过“先验统觉”这一概念,使道德法则成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三、道德法则的实践康德认为,道德法则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律:人们应当遵循道德法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压力的影响。

2. 自由:人们应当自由地选择道德行为,而不是被迫。

3. 尊严: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道德权利,维护他人的尊严。

4. 义务:人们应当履行道德义务,关爱他人,实现道德善。

四、道德与理性的关系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强调了道德与理性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道德是理性的最高表现,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石。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一部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首次出版于1781年的这部巨著,作为康德哲学三部曲的开篇,为我们揭示了理性与认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深入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它包含了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旨在使形而上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它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试图通过批判的方式为形而上学找到一条通往科学的道路。

在书中,康德详细阐述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畴。

他通过对认识的探讨,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而经验又受到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的。

这种对认识局限性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性,也让我更加谦虚地面对知识和真理。

康德在书中还指出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的重要性。

先验原理论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先验方法论则关注认识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康德试图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仍然具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自由和选择的全新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启示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同时,康德在书中所展示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1提起西方哲学上的两大重要人物,一个是柏拉图,另一个就是康德。

虽然说康德思想很多都陷入绝对性,被同时代和后世所批判,尤其是黑格尔的修正,和叔本华的“另辟蹊径”但康德哲学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根基。

先简单介绍一下伊曼努尔·康德的生平,生于1724年4月22日的东普鲁士哥尼斯堡,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

在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

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

他终身未娶。

1804年2月12日去世。

康德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使被不同时代人们所称道的。

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读了《实践理性批判》之后,我深深地相信,读他的书尚应在固定时间下潜心研读方可,更何况写书者。

我选取《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出版)的118-144,作为读书笔记的读本。

先说明康德对《实践理性批判》的预设。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将意志自律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个先天综合命题的解决,延伸到《实践理性批判》中,引向自由意志的自己立法,确定了自由意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按照康德后来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的说法,实践理性批判应当阐明的只是纯粹实践理性,并为此而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

如果它在这一点上成功了,那么它就不需要批判这个纯粹能力本身。

“因为如果理性作为纯粹理性现实地是实践的,那么它就通过这个事实而证明了它及其概念的实在性,而反对它存在的可能性的一切玄想就都是白费力气了。

”在泛论中,《实践理性批判》中对道德律的论证主要是在“辩证论”中提出的。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
判》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范亚峰(感谢作者惠寄)
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头上的灿烂星空,示我们以宇宙的无垠,让我们体会自身的渺小,感悟现象界的短暂;仰望苍穹,造物主的博大启示物如的了义,引领我们接近天地的大光明,证会生命的真谛,吾人乃以造化所赐的智的直觉体证心灵中的道德律,躬自践行,以意志的自主从自然走向自由。

由此,头上的星空不仅仅启迪知识的惊奇,更是物如之体的示相,她灵运世界之网,妙演宇宙创生,以宇宙之造化昭示神谕、开启诫命。

万象为宾客,宇宙的寥廓与神的光引导吾人心中的灵明,接近崇高,走向神圣。

在参天地之化育中,乃能顿悟:体相不二,物我一如!心、神、及宇宙,是三无差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吾人道德之根基立于何处?是基于功利的算计、权智的机巧,还是大本大原的体悟?!是基于关于幸福的成本收益,还是本乎德性圆成的愿望?道德是大本大原之呈现,发乎吾人之本心,是宇宙与神启示于人的绝对律令。

普遍立法、意志自由、人是目的,我们之为善去恶本乎生命的理性,根于性智的证会而非量智即理智的推演。

人类因思辨理性而获得知识,培根一语“知识就是力量”唤起人们戡天役物的自信而至于狂妄,康德老人告诫道:现象界是妄非真,而德性就是力量,实践理性的自主所导向的德性的圆成才是生命的超越之路,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大自由。

为此,让我们时时仰望苍穹,铭记康德老人的诫命: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在走迷宫。

康德的文字和思想就像迷宫里弯弯绕绕的小路,每个概念都像是一个隐藏着秘密的小房间。

比如说“实践理性”这个概念,我一开始觉得它好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做事要有理性呗,但康德可没这么简单。

他的“实践理性”像是一种超级强大的内在力量,一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道德律令。

这道德律令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社会习俗或者别人强加给你的规则,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像本能一样的东西。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康德关于道德的观点。

他觉得真正的道德行为是那种纯粹出于义务感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或者避免什么惩罚。

这可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行为不太一样呢。

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做好事,可能心里会想着别人会夸我呀,或者以后别人也会这样对我之类的。

但康德说,这种就不算真正的道德行为。

就好比你扶老奶奶过马路,如果是因为想着能在品德课上被老师表扬,那在康德眼里,这就不是纯粹的善。

这就像给我脑袋上来了一棒槌,让我重新思考道德的本质。

我以前觉得只要做了好事就是有道德的,没想到康德这么严格,要求动机必须纯粹。

再说说他的一些论证方式吧,那真的是像一个严谨的建筑师在建造大厦。

每一个观点都是一块精心雕琢的砖头,他用逻辑的水泥把这些砖头严丝合缝地垒起来。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他从一些很简单的前提假设开始,一步一步地推导出那些让人惊叹的结论。

不过这魔术可不好学,我得跟着他的思路走好几遍才能勉强跟上。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吐槽。

康德啊康德,你就不能说得简单直白点嘛!干嘛老是用那些又长又复杂的句子,就像故意给读者设置障碍一样。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一团乱麻,得停下来好好捋一捋。

但是呢,当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他的思想之后,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爬上了一座很陡峭的山峰,虽然过程很艰难,但站在山顶看到风景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值了。

《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然而,我也认为康德在结构和语言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结构上,康德的论述较为严谨,可能导致一些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晦涩难懂。在语言上,康德的一些哲学概念和论述可能过于抽象,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道德行为的四个基本原则:人格尊严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正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人格尊严原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爱护,无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年龄或社会地位如何。自由原则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提醒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审慎考虑自己的选择。平等原则则要求我们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公平无私,不偏不倚。正义原则则是指我们应该按照公正的标准来分配资源和权益。
然而,我也认为康德在某些方面的探讨略显晦涩难懂。例如,康德的一些哲学概念和论述,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使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过于理论化,可能导致读者的阅读体验受到影响。
第五篇范文:《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在阅读《实践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独特处理,这些特点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首先,康德的写作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论述严谨、逻辑性强,通过对实践理性的批判性思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讨道德行为的本质。康德的写作风格既具有学术性,又不失通俗易懂,使得这部作品既有深度,又具有广泛的阅读价值。
其次,康德在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让我印象深刻。虽然这部作品主要以论述为主,但康德提出的各种观点和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化身。这些角色让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启发了我对道德哲学的思考。
第三篇范文:《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在阅读《实践理性批判》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康德对道德哲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情节、角色和作者意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
都说黑格尔的书是引起头痛的最好的方法,我想说康德的书是引起头晕的最好的方法。

这几天连续作战至今天上午终于读完了,读完后是一种征服这晦涩著作的喜悦,即便没怎么搞清楚,只是浮光掠影粗略的第一次阅读;不过读完后的那个晕眩和浑身抽了筋似的疲惫让我这个最近特能吃的人根本没有食欲吃好午饭,胃在举竿反抗着。

不过版本我还想说两句,虽然我只能读翻译过来的著作,也没有读过更早的关先生的译著,至少在我看来这个韩先生的译著实在不太好懂。

苗力田先生曾认为翻译工作绝非等闲,感慨“教康德老人说话不易”,我还想说“读康德老人说的汉语”又有一种不易,只恨自己没有掌握好人家的语言能看原著了。

据说邓晓芒先生译得还不错,打算买一本来比较着读。

我常常认为中国哲学中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尤其是读到《孟子》的“我善养浩然之气”的那一段,感觉“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大丈夫之气由内而生。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做人要走得直,行得正,要诚以待人!!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显的正义凛然,邪恶宵小不敢正视!!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我也领会到了同样的感动。

他拒绝建立于经验主义质料上的任何以道德准则为普遍法则的粗野做法,批判这种做法将带来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矛盾。

康德永远把人当作目的,德行永远是尊守法则而不是别的准则或幸福追求,从而树立了主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向。

康德认为思辨理性象继母一样仅仅供给我们达到我们的目的必需的能力,认为只有在纯粹实践理性当中才能为上帝和灵魂的实在性成为可能,而这两个公设使德行和幸福在实践理性的必然目的至善当中得到统一。

结语中康德提出了那为后代人不断引用的一句:“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在《实批》中康德批判了不够纯粹的实践理性,由此主张职责的重要性,确立了道德法则的尊严,同时把人提高到令人眩晕的高度,为其理论赋予了永恒的崇高价值!
无疑,《实批》中康德的论证是绵密的,康德讲到的道德价值是崇高的、严格的。

我认为一个好的解读者和理论工作者是对某种理论有坚定的信徒。

我不知我应该相信谁?经验主义的功利论我是不信服的,所以我没有“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的感慨,只是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论是我比较赞赏的理论,可能它和中国的“知性尽性”和“内圣外王”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亚氏理论和康德的道德哲学之间有无通约的可能?康德把幸福看作是彼岸
世界的,或者要求修行德性或者要求遵从法则,在亚氏和康德那里没有所谓公共伦理和私人道德的区分,因此我也不认为把亚氏德性论看作是私人的,而把康德的道德哲学看作是公共的这种划分方法。

这并不能沟通而者之间一些基本观点如不同的幸福的理论。

我突然想到麦金太尔的《伦理学简史》当中以极小篇幅谈论康德得让人不解之处,或许麦金太尔是为了自己的理论建构有意避开了强势的康德?或许我们这个社会不再需要一个普遍客观的道德?人们可以对道德有着自我的个性化的理解?这不是一种两张皮人格吗?这种人格可能吗?可以吗?而我们常常感到困境的道德问题恰恰在于道德客观性受到质疑,道德普遍性的论证受到阻碍的状况不是吗??需要一个普遍的道德,这在我们看来难道不是一个必需的理论和实践前提吗?接受康德衣钵的罗尔斯的正义思想刚好不是在说明现代制度理论中的一个最大成就吗?而罗尔斯是在以“组织良好的社会”中道德主体对两个规则的遵守来确证康德理论的可行性。

但他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冷淡”中寻求“最大最小值”原则来选取合理性的思路是否堵死了人们的求善、求完善和幸福的可能?
后现代理论认为今天的道德是“化为乌有的(现代性的)道德”,“只是审美的快感”,它“没有标准,怎么都行”。

再有今天经济理性当道的社会中,把一切行为以经济价值来衡量,把道德行为的判断诉诸于仅仅是根据其结果的考量,可
见道德标准的混乱,对道德的冷漠及其价值的降格到了何种地步。

在这样的时代重温康德别有一番感动,他的理论是多么振聋发聩的呐喊啊!我想这恰好也是使康德哲学具有经久生命力的一个原因吧~~
康德把宝藏深埋在晦涩而又浩瀚的理论体系之中,哪能仅一两次的阅读来理解老人家的本意?虽如此我还是记此小文,以便带着这些疑问去重读,从而能够获得相比之下的更大的理解的喜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1804~1872)。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

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康德的哲学显然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他的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之后许多哲学家对三大批判进行延伸反思拓展,现代哲学许多方面还是围绕着三大批判做文章的。

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就专门写过《对三大批判的批判》,成为哲学方面的畅销书。

康德的哲学是关于什么呢?哲学就是:
“在这种广泛的意义上,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问题:
(1) 我能够认识什么?
(2) 我应该做什么?
(3) 我能够期望什么?
(4) 人是什么?…….
从本质上说,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从属于最后一个问题。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这个观点和上面的四个问题本质一样。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

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

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

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汀(354-430)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肖若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