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总结

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总结
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总结

青蒿素的合成与研究进展

摘要: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之一,存在活性好、毒副作用小、市场需求大、来源窄等特点。目前,青蒿素的获取途径主要有直接从青蒿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本综述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的发展特点及合成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青蒿素;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青蒿素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1 )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 对恶性疟、间日疟都有效, 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和抗氯喹病例的治疗。青蒿素还具有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的用1;具有影响人体白血病U937细胞的凋亡及分化的作用2;还具有部分逆转MCF-7/ARD细胞耐药性作用3;还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作用4;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等。除此之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生物抗炎免疫作用、生物抗肿瘤作用、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等。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具有快速、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的特征。6。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屠呦呦先后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

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1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及来源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33。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三烷结构单元,它的分子中还包括7个手性中心,合成难度很大。中国科学院有机所经过研究,解决了架设过氧桥难题,在1983年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也有一些缺点, 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比较小, 不能制成针剂使用等。

2 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使用安全等特点。目前主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超声波萃取法、微波萃取法、其他萃取法等。2.1有机溶剂萃取青蒿素

水蒸气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法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安全,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避免了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残留对油质造成影响等特点,是有效提取中药挥发油的重要方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目前青蒿中许多有效成分的提取目前仍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溶剂有醇类(甲醇、乙醇

等) 、醚类(乙醚、石油醚等) 、烷类(环己烷、氯仿等) 。Filip 等7人选用6 mL 的氯仿对 1 g 新鲜黄花蒿提取 1 min,通过HPLC-Q-TOF-MS 测定,青蒿素回收率大于97% 。Yang 等8首先用甲醇提取青蒿叶与茎杆,然后用一系列有机溶剂提取,其中乙酸乙酯部分含有11 个类黄酮,4 个黄酮苷。但溶剂提取存在提取率不高的问题,而且所用溶剂大多有毒有害,易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

2.2 超临界CO2萃取青蒿素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技术是20 世纪6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其具有选择分离效果好,提取率高,产物没有有机溶剂残留,有利于热敏性物质和易氧化物质的萃取等特点。青蒿中挥发油、青蒿素及其他活性成分的CO2-SFE 提取,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还没有进入产业化阶段。Kohler9等采用CO2-SFE 技术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和青蒿酸,压力15 MPa,温度50 ℃,并用3%甲醇做夹带剂,在20 min 内完成了提取过程,而且效果优于传统的溶剂提取法。何春茂等10对黄花蒿中萃取青蒿素的SFE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纯度超过95%的青蒿素。

2.3 分子蒸馏技术提取青蒿素

目前分子蒸馏(molecular distillation,MD)已在化学工业

和许多天然植物的挥发油的精制方面获得良好应用。国内已经有人将MD技术应用于青蒿挥发油的精制中,李银塔11等用CO2-SFE 技术制得青蒿油浸膏,然后用MD 技术进行精制,所得青蒿油呈淡黄色,得率为0. 47% ,高于传统的SD 法; 所得精油经气质联用(GC-MS) 分析,检测出60 个成分,主体成分为萜类化合物。

2.4 HFC 134a溶剂萃取技术提取青蒿素

HFC 134a化学名为1,1,1,2-四氟乙烷( 1,1,1,2-tetrafluoroethane)具有无毒、无色、不燃、热稳定性好等特点,化学性质稳定。HFC 134a 对青蒿素有比较好的选择性,提取物中蜡质和分子量高的挥发油含量很少12。HFC 134a溶剂萃取技术效率适中(62%) ,但设备投资与运行费用最低。因此,HFC 134a 溶剂萃取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规模化的青蒿素的分离和提取技术。

综上所述,青蒿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中,溶剂提取法主要存在提取纯化效率不高,再应用和综合利用困难等问题; 基于此,许多现代分离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CO2-SFE 技术在青蒿素及其挥发油的分离提取中显示出较强的优势,但是由于其设备投资大,维护费用高,工业化受到一定限制,HFC134a 溶剂提取技术也有很好的前景,可应用于青蒿中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其他成分提取。总之,对青蒿中活

性成分进行连续提取,有效提高青蒿利用率,减低成本,仍是值得研究和开发的领域。

3 生物合成青蒿素

青蒿素是应用广泛的一线抗疟药。青蒿分布地域狭窄, 青蒿素含量低(0.01%~0.5%).现在市售的青蒿素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含量稀少和需求广泛导致青蒿素供应不稳定。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廉价的生产青蒿素的方法将是未来解决青蒿素来源问题的有效方法。近10年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的供需矛盾, 国内外争相开展了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 一方面尝试在微生物体内重建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 另一方面对青蒿中原有的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进行遗传改良。

3.1 从乙酰辅酶A到法呢基焦磷酸(FDP)生物合成青蒿素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属于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类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至少存在两条途径,即甲羟戊酸途径和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青蒿素等倍半萜类的生物合成途径属于甲羟戊酸途径,该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首先,由3个乙酰辅A 缩合生成3羟基3甲基戊二单酰辅酶A(HMGCoA) ,随后,在HMGCoA还原酶(HMGR)

的作用下,产生甲羟戊酸(MVA) 。以后MVA经焦磷酸化及脱羧脱水作用,形成C5的异戊烯基焦磷酸(IPP)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甲羟戊酸的形成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HMGR 被认为是该途径中的第一个限速酶13。然IPP与其异构体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AMPP) 在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DPS) 的催化下,通过亲电反应机制形成牛儿基焦磷酸(GPP),进而形成法呢基焦磷酸(FDP),如图(1)。

Akhila 等14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提出青蒿素生物合成的框架为: 法呢基焦磷酸(FDP)青蒿酸二氢青蒿酸青蒿素。在此过程中,首先由FDP 经过酶促反应形成一种未知的倍半萜类中间产物,该步反应被认为是青蒿素形成过程的重要限速步骤。1999 年, Bouwmeester等15从青蒿叶片中分离到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重要倍半萜类中间产物amorpha4, 11diene, 并进一步分离了催化morpha4, 11diene形成的酶, 该酶是催化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

. 图1

3.2 通过调节植物激素及发育基因表达促进青蒿素的合成

细胞分裂素可刺激叶片生长, 而青蒿素主要由青蒿叶片合成. 因此, 提高青蒿中的细胞分裂素水平有可能促进青蒿素的合成. 叶和春小组曾将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pt)导入青蒿, 结果使细胞分裂素水平提高2~3倍, 青蒿素含量增加30%~70%16.有关植物激素与青蒿素合成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理详见后述.

为了阐明青蒿生长发育(尤其是生殖发育)与青蒿素高产的关系, 叶和春小组曾用拟南芥开花促进因子1基因(fpf1)及成花基因(CO)分别转化青蒿, 结果发现, 虽然青蒿开花时

间大大提前(分别提前20和14d), 但青蒿素含量并无明显提高, 表明开花并非青蒿素高产的先决条件17。

4 化学合成青蒿素

青蒿素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药用植物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抗疟疾的有效成分是含内过氧基团的半萜内酯化合物。由于具有速效和低毒性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18。今年来发现青蒿素除了具有抗疟疾作用外,还有多种其他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细菌脓毒症、放疗增敏、抗菌曾敏、抗肿瘤19等作用。虽然青蒿素主要来自于天然采集的野生植株和人工栽培青蒿,但是天然野生青蒿受地理环境和季节的限制以及资源的日益匮乏,难以获得持续的发展。人工栽培占地大,耗时耗力,且植株易变异,也使得产量难以保证,因而开发新的青蒿素来源途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非常有必要研究青蒿素化学合成方法,实现工业化生产。目前现有的青蒿素化学合成法有化学全合成和化学半合成法。

4.1 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

4.1.1 香茅醛为原料

1986年,周维善20等以香茅醛为原料经13步合成了青蒿素,实现了青蒿素的立体选择性的全合成如图(2)。该方

法首次采用在氧气和四碘四氯荧光素存在下对中间体12a 采用光氧化的方法引入过氧桥,随后通过高氯酸酸化以总收率不到1% 制得青蒿素。该路线首次实现了青蒿素的立体选择性全合成,虽然该路线步骤长,总收率低,但这也为青蒿素的全合成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2010年,Yadav21也报道了以香茅醛为起始原料的全合成路线(图3),该路线通过脯氨酸衍生物和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共催化的香茅醛和甲基乙烯基甲酮(MVK)的1,4 不对称加成合成中间体2b,随后经分子内羟醛缩合可得到不饱和醛酮中间体3b。3b与甲基格氏试剂加成,得到非对映异构体4b和4b'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在SnCl4存在下环烯化得到

关键中间体5b。化合物5b和9-BBN经立体选择性不对称硼氢化、氧化可以85%收率和90%制得伯醇6b。6b经两步氧化成相应酸8b后再与碘甲烷甲酯化制得关键前体9b,9b最后经过光氧化反应等一共12步反应合成了青蒿素。该路线关键前体9b的总收率可达13%,但由于最后一步光氧化的收率较低只有25%,总收率为5% 。

图3

4.1.2 环己烯酮为原料合成青蒿素

2012年,Cook课题组22报道了一条非常简洁的青蒿素全合成路线(图4) ,他们以廉价易得的环己烯酮为起始原料,

通过使用串联反应等策略,避免使用保护基,通过5步合成得到青蒿素,总收率可达10% 以上。此路线合成主要步骤包括5步:首先,通过联苯亚膦酰胺为配体,三氟甲磺酸铜为催化剂催化二甲基锌对环己烯酮进行共轭加成,再一锅进行对巴豆基溴的烷基化,以61%的收率得到酮2j(trans-cis = 7∶1,91%ee) 。随后2j和对甲苯磺酰肼反应生成相应的腙,再由正丁基锂低温锂化得到烯丙基负离子,该负离子用DMF 淬灭可得到α,β-不饱和醛3j,总收率为72%。然后3j和硅基缩酮6j在Et2AlCl或Me2AlCl作用下,发生[4+2]环化反应得到原酸酯4j的4种不可分离的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10∶4∶1∶1) ,总收率大于95%,而且最大制备量可达50g。这4个异构体无需分离,可直接用于下步反应,因为该化合物的3个手性中心的2个的构型不影响最后青蒿素的合成。原酸酯4j以PdCl2作为催化剂,直接用H2O2水溶液氧化,能以90% 的收率得到烯烃氧化产物,其中甲基酮5j的收率为61% 。该步直接在H2O2水溶液中氧化,操作简单而且催化剂回收方便。最后,利用钼酸铵催化H2O2现场分解得到的单线态的氧先对5j进行氧化,然后在酸存在下将氧化物中间体最终转化为青蒿素,总收率在29%~42%之间。该合成路线比较简洁,成本较以往合成路线有大幅降低,总收率高达14%,并且最终可以放大到几十克规模,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

图4

4.1.3 薄荷酮为原料合成青蒿素

1992年,Avery等23以薄荷酮为原料,经10 步反应,实现了蒿素立体选择性全合成(5) 。薄荷酮经碱性的H2O2环氧化反应得到环氧化物2h再经苯硫酚钠反Aldol 反应,消除丙酮得到苯硫醚酮3h。3h 在CH2Cl2中,-78 ℃条件下经m-CPBA 氧化得到亚砜4h。参考Roush[11]等的方法,他们先将亚砜4h 在LDA 和HMPA 的作用下与2-( 2-溴乙基) -2,5,5-三甲基-1,3-二氧六环烷基化,得到混合物直接用铝汞齐脱硫,能以70的收率得到C-2 不同构型的非对映体混合物(β/α= 9∶1) 6h。在通过生成烯丙基负离子与DMF 反应,制备不饱和醛8h 时,为了提高立体选择性,他们将酮6h 与甲苯磺酰肼反应,转化为相应的腙7h。腙7h 无需分离纯化,直接抽干用于下步反应,不但可避免

水解和异构化,而且能够定量转化。腙7h 在四甲基乙二胺和4当量的正丁基锂作用下,得到红色的烯丙基负离子溶液直接与DMF反应,能立体选择性的以70% 收率,得到不饱和醛8h,生成的很少量2α 异构体也很容易在柱色谱时除去。为提高反应异柠檬烯为起始原料的青蒿素化学全合成路线1·的立体选择性,他们采用大位阻的三( 三甲基硅烷基) 乙醚络合物(TTAE)作为亲核试剂,对不饱和醛8h直接进行1,2加成,生成的醇直接用醋酐/DMPA现场酰化,能以88%的收率得到单一的异构体9h。通过尝试不同锂试剂摸索Claisen重排条件,最终采用9h在3当量二乙胺锂(LDEA) 作用下进行重排制备10h。10h 不经分离直接一锅法,在 2 当量的LDA作用下与碘甲烷在羧基α位烷基化得到重要中间体11h,2步总收率为63% 。11h 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加入硫酸水溶液脱去保护,再直接用O3一锅法氧化,能以33% ~39% 的收率得到青蒿素。此路线的关键步骤包括不饱和醛8h 的和11h 的合成,前者通过三甲基硅烷负离子对α,β-不饱和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得到,后者通过串联Claisen 酯-烯醇重排和烷基化得到。最后11h 采用一锅法经酸性硅胶脱保护和O3氧化,多步环化等复杂的过程,最终得到青蒿素,总收率为5% 。

图5

后期又陆续出现了以柠檬烯24、β-蒎烯22、异胡薄荷醇25等为原料的全合成路线。但是青蒿素的全合成的路线总收率都不是很高。

4.2 青蒿素的化学半合成

通过前面总结可知,通过全合成方法来合成青蒿素,通常路线较长,因此总收率较低,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利用具有适宜青蒿素骨架的青蒿素前体,如青蒿酸( arte-annuic acid) 、青蒿素 B( arteannuin B) 、青蒿烯 ( artemisitene)等,采用半合成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合成步骤。目前半合成

方法研究大都集中在生物合成方面,采用的中间体也多达十几种。笔者将总结青蒿素的化学半合成方法,由于青蒿酸在黄花蒿中含量高,具有适宜的化学构象,因此目前化学半合成方法大都以青蒿酸为原料。此外,青蒿素 B 是黄花蒿中最丰富的杜松交酯,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也以青蒿素 B 为前体进行了不少研究。

1986,Jung等26就尝试以青蒿酸为原料合成青蒿素(5 )。他们将青蒿酸用LiBH4和NiC12·6H2O还原双键得到2k,再经臭氧氧化得到酮醛化合物3k,收率为 75% 。3k 在 HClO4作用下发生环合反应,以52% 的收率得到烯醇内酯4k。遗憾的是,作者尝试了很多氧化方法,最终没有成功得到蒿素。但是他们得到了青蒿素重要的代谢产物脱氧青蒿素 5k,并通过单晶确定了其结构,同时这也为以后研究青蒿素半合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图5

1989年,吴毓林等27也以青蒿酸为原料合成了青蒿素( 图6 ) ,他们先用重氮甲烷甲酯化,再经NaBH4/ NiCl2还原可得到双氢青蒿素甲酯 2L,最后经LiAlH4还原可得到青蒿醇3L。青蒿醇经臭氧环化反应,得到环状烯醇醚 4L。4L在低温下以亚甲基蓝为光敏剂光照氧化后用三甲基硅氟甲磺酸酯处理以 62% 的收率得到了脱氧青蒿素5L。5L最后经RuCl3和高碘酸钠氧化得到最终产物青蒿素,该路线的总产率在 35% ~ 53% 之间。该合成路线较简便,条件易于控制,总收率可达 37% ,是一条具有工业化价值的合成路线。

图6

此外,1992年,Peter等28报道了另外一条用青蒿酸或者青蒿素B经关键中间体3n合成青蒿素的半合成路线,并在1998年29,他们重新对该路线进行优化。2011年上海有机所伍贻康等30,首先参考Perter等的方法制备了关键醛原

料1m,青蒿素的收率接近70%。2012年,根据新华社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的张万斌等31研发出一种常规的化学半合成法高效合成青蒿素,最后青蒿素的收率接近60%,改方法合成路线段收率高,有望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5 展望

青蒿素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特效药,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研究。但是,长期稳定和大量地供应青蒿素成为各国科学家面临的严峻考验。虽然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还没实现商业应用,但是经过科学家几十年的努力,全合成研究已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在化学半合成方面,利用常规化学合成方法实现了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半合成,使青蒿素有望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如果顺利实现工业化生产,有望解决困扰世界医药产业界三十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难题,使青蒿素类药物更加便宜、易得,造福数亿患者

参考文献:

1. 覃等,青蒿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2011.

2. 薄剑等,青蒿素对人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及分化的影响. 2008.

3. 余和平等,青蒿素对乳腺癌多药耐药MCF -7/ ADR细胞的逆转作用. 2011.

4. 牛高华等, 青蒿素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2010.

5. 李燕飞, 青蒿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2009.

6. <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_孔建强.pdf>.

7. al,V.N.V.C.M.L.e., Quantification of artemisinin and its biosynthetic precursors in Artemisia annua L.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quadrupole time-of-ight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2006.

8. al.,Y.S.R.M.O.M.e., Flavonoids and chromenes from Artemisia annua.Phytochemistry. 1995.

9. a.,K.M.H.W.C.P.e., Extraction of artemisinin and artemisinic acid from Artemisia annua L.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b dioxide.1997.

10. H.C.m..L.Z.y.何梁., Studies on extraction of artemisinin from Artemisia annua L.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青蒿素的研究) 1999.

11. al.,L.Y.t .Z.G.d.李庄.W.w.. e.,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southern-wood oil with CO2-SFE and its component analysis( 超临界CO2技术分离提纯青蒿挥发油及成分分析) .Fine Chem Icals( 精细化工) 2007.

12. M.,L.A.P.P.C.,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tech-nologies for extraction of artemisinin.2006.

13. TJ., B., Synthesis and metabolism of mevanoic acid in plants.Plant Physiol Bio chem ,. 1987.

14. Akhila A,T.h.R.S.,Popli S P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in Artemisia annua . . 1987.

15. Bouwmeester H J, W. T. E., Janssen M H A et al

Amorpha4,11diene synt hase cat alyses the first probable st ep in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Phytochemi stry , .

16. Geng S, M. M., Ye H C, et al, Effects of ipt gene expression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emisia annua L. 2001.

17. Wang H, G. L., Ye H C, et al. ,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fpf1 gene on Artemisia annua flowering time and on the linkage between flowering and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 2004.

18. artemisinin), K. D. L. Q., An antimalarial drug from China. Science 1985.

19. H.,L.B.Z., Research progres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0.

20. (a) al, Z.W.S.X.X.X.Z.J. e., Total synthesis of arteannuin and deoxyarteannuin. 1986; (b) XU X X.ZHU J.ZHOU W S , e. a., Studies on structure and syntheses of arteannuin and related compound 1984.

21. P.,Y.J.S.T.B.S., A concise stere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2005.

22. P.,Z.C.Y.C.S, A concise 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2012.

23. C.,A.M.A.W.K.M.J.-W., Stere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 + ) -artemisinin,the antimalarial constituent of Artemisia annua L. 1992.

24. E,,R.W.R.W.A.,Total Synthesis of(-)-ptilocaulin. 1984.

25. G,B.M.G.M.J.,A novel 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1996.

26. al.,J.M.E.H.N.C.E.M., Pracital conver-sion of artemisinic acid into desoxyartemisinin. 1989.

27. L.,Y.B.W.Y., A method of 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from arte-annuic acid: China. 1991.

28. N.,P.T.L.D.M.,An efficient partial synthesis of(+)-artemisinin and (+)-deoxoartemisnin. 1992.

29. L, D. M. N. P. T., 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and(+)-deoxoartemisnin from arteannuin B and arteannuic acid. 1998.

30. al., H. H. D. L. Y. H. W. B. e., A hydrogen peroxide based access to Qinghaosu. 2011.

31. M., Q. Y. G. W., Chinese scientists using conventional chemical methods for the first time efficient synthetic of artemisinin. 2012.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书籍——举世之宝——梭罗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3篇)

化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第一章至第六章以及实验部分的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 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 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 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 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 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 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 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 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 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机合成工作报告

合成工作总结 2011年11月份,我来到xxxx任研究助理一职,主要参与了一下项目(由于所作产品均 为原公司所属专利,故简化叙述反应,见谅): 一、詹氏钌催化剂中间体的合成: 1、ts肼+苯甲醛?苯腙 苯腙+醇钠?重氮夜; rc-102(rc为钌催化剂项目号)+重氮液?rc-103. 此反应为原产物与重氮液反应生成一个双键 2、烯配体的合成 r-oh?r-cl?r-pph3cl?r-= 这个反应是制备磷叶立德并与多聚甲醛反应生成一个双键 3、rc-102+ppcy3?rc-202 这个反应比较简单,是一个基团置换的反应,该反应所得产物稀释后会发生溶胀现象,处 理比较麻烦 4、rc-203+炔醇?rc-303 此反应炔醇与钌催化剂中间体反应生成一个带两个双键的五元环 5、苯+异丙基酰氯??????异丙基苯甲酰 酰化反应,制备炔醇的一部分 二、hcv丙肝新药中间体的合成 1、五元杂环+格氏试剂 这个反应的反应机理其实是格氏试剂与酰胺反应,与n相连的键断开,由于n是五元环 上的杂原子,这个反应为一个开环反应。反应在低温下进行,这可能是格氏试剂不与所得产 物的活性基团羰基、乙酯基不反应的原因 2、上述产物的还原 这个产物含酯基,选用三乙酰氧基硼氢化钠做还原剂,反应为原料的羰基先与ts肼反应 生成踪再还原去掉羰基。 3、上述产物的水解 产物上的酯基水解为酸 alcl3、甲苯 ??③????????④4、r+多聚甲醛+苄胺?r/\nhbn①?????②??? 上面分别涉及到上苄胺、苄胺与苯甲酸甲酯缩合关环、脱甲基、苯上两相邻羟基与dcm 反应关环 ……… ……… …… 醇的碱溶液hbr\hclk2co3/nmp/dcm篇二:有机合成心得 有机合成心得(1)-引言 做有机合成,感觉最深刻的是关键要有一个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有机合成知识,灵活的 头脑是天生的,丰富的有机合成知识是靠大量的阅读和高手交流得到的。二者缺一不可,只 有有机合成知识而没有灵活的头脑把知识灵活的应用,充其量只是有机合成匠人,成不了高 手,也就没有创造性。只有灵活的头脑而没有知识,只能做无米之炊。一个有机合成高手在 头脑中掌握的有机化学反应最少应为300个以上,并能灵活的加以运用,熟悉其中的原理(机 理),烂熟于胸,就像国学大师烂熟四书五经一样,看到了一个分子结构,稍加思索,其合成 路线应该马上在脑中浮现出来。 有机合成心得(2)-基本功的训练

化学竞赛经验总结

化学竞赛经验总结(写给学弟学妹) --最终定稿公开2012-04-13 22:02 |(分类:默认分类) 觉得真心有必要写一篇这个了. [这里是个人简介]在下唐宇哲来自山东省实验中学, 10 11化学竞赛初赛一等奖,11决赛金牌,保送进入北大元培学院学习. 入选国家集训队后果断实力不足而悲剧 注明:以下内容不完全为个人经历,系个人经历加他人经验所总结归纳.. 先从百度上找了点化学竞赛简介: 中国化学会“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是普及化学知识,鼓励青少年接触化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化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意义、学习化学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和创造精神;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思想、方法和途径;促进化学教学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交流,推动大学与中学的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我国化学教学水平;选拔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化学竞赛的选手。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冬令营是全国高中学生最高水平的化学赛事,它与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接轨,是中国高中学生的化学“全运会”。 很扯淡是吧..你没看错...坑爹,,,不管他.言归正传 先说说竞赛流程, 竞赛首先是各省的预赛, 各省的政策不同,有的省是要举行个考试按照成绩下发全国初赛名额, 有些省直接报名就可以获得名额,还有的是举行考试,但是并不按这个成绩给初赛名额(这个最好咨询当地老师)..之后是9月份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下简称初赛,这是绝大多数人准备竞赛的目标,也是取得保送资格最关键的一次竞赛. 之后根据各省政策,取初赛名次靠前的同学进入省代表队(下简称省队)或进行省队选拔选出省队列表(请咨询老师),一个地区一般8-10个同学,参加12月或第二年1月举办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冬令营"(简称决赛) , 决出一二三等奖,然后从一等奖取前30-50名进入国家集训队,最终选出4人参加7月举办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下面谈谈各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各阶段考试准备方法(主要适用于高一开始学习化学竞赛,高三拿成绩的同学,想高二出成绩的同学也可参考) 高一上半年主要是看看高中的内容,打下基础,此阶段要把高中其他的功课基础打牢(因为后来要停课,有个坚实的基础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停课对其他功课的影响),高中课本自己过一遍,高考题不用单独去做,毕竟竞赛思路和高考大不一样不要被高考题带跑偏. 高一下半年就要开始入手大学知识,建议先看无机和有机(或者无机和结构),开始阶段可能感觉晕,那就跟着竞赛老师的步伐,如果老师讲的很慢(比如我们还在讲高中),那就可以果断不跟老师进度自己看, 每个竞赛班里的大神这时候基本就显现出来了,平时有问题多问他们就行(如果有专职的竞赛).暑假各地学会一般会联合当地大学进行培训,可以去参加参加,一般帮助会比较大的(这个暑假是拼一把的暑假,如果觉得自己实力还不错大可废寝忘食拼一把直接拼出初赛一等奖).做题主要是做些专题训练为主.成套的题可以试一试(不过可能会被虐).真题可以做

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总结

青蒿素的合成与研究进展 摘要: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之一,存在活性好、毒副作用小、市场需求大、来源窄等特点。目前,青蒿素的获取途径主要有直接从青蒿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本综述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的发展特点及合成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青蒿素;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青蒿素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1 )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 对恶性疟、间日疟都有效, 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和抗氯喹病例的治疗。青蒿素还具有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的用1;具有影响人体白血病U937细胞的凋亡及分化的作用2;还具有部分逆转MCF-7/ARD细胞耐药性作用3;还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作用4;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等。除此之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生物抗炎免疫作用、生物抗肿瘤作用、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等。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具有快速、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的特征。6。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屠呦呦先后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

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1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及来源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33。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三烷结构单元,它的分子中还包括7个手性中心,合成难度很大。中国科学院有机所经过研究,解决了架设过氧桥难题,在1983年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也有一些缺点, 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比较小, 不能制成针剂使用等。 2 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使用安全等特点。目前主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超声波萃取法、微波萃取法、其他萃取法等。2.1有机溶剂萃取青蒿素 水蒸气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法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安全,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避免了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残留对油质造成影响等特点,是有效提取中药挥发油的重要方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目前青蒿中许多有效成分的提取目前仍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溶剂有醇类(甲醇、乙醇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二化学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本学年度这一年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选修5及必修1一轮复习部分的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

高考有机合成题目方法总结

一中杨小过高考化学有机合成专项 高考有机合成大题小结 一中杨小过 高考有机合成复习方向:高考化学试题中对有机化学基础的考查题型比较固定,通常是以生产、生活的陌生有机物的合成工艺流程为载体考查有机化学的核心知识,涉及常见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涉及有机物结构简式的确定、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识别和书写等知识的考查。 1.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题给情境中适当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高考有机化学复习备考的方向。 2.有机物的考查主要是围绕官能团的性质进行,常见的官能团:醇羟基、酚羟基、醛基、羧基、酯基、卤素原子等。这些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要掌握好,这是解决有机化学题的基础。 3.有机合成的设计路线是先要对比原料的结构和最终产物的结构,官能团发生什么改变,碳原子个数是否发生变化,再根据官能团的性质进行设计。 4.同分异构体类型通常有: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位置异构等,有时还存在空间异构(这个考得比较少),要充分利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来书写符合题意的同分异构体。注意结合题目中已知的进行分析,找出不同之处,这些地方是断键或生成键,一般整个过程中碳原子数和碳的连接方式不变,从而确定结构简式,特别注意书写,如键的连接方向。 要充分利用题目提供的信息判断同分异构体中含有结构或官能团,写出最容易想到或最简单的那一种,然后根据类似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展开去书写其余的同分异构体; 5.物质的合成路线不同于反应过程,只需写出关键的物质及反应条件、使用的物质原料,然后进行逐步推断,从已知反应物到目标产物。 6.通常根据反应条件推断反应类型的方法有: (1)在NaOH的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可能是酯的水解反应或卤代烃的水解反应。 (2)在NaOH的乙醇溶液中加热,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3)在浓H2SO4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可能发生醇的消去反应、酯化反应、成醚反应或硝化反应等。 (4)能与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反应,可能为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 (5)能与H2在Ni作用下发生反应,则为烯烃、炔烃、芳香烃、醛的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 (6)在O2、Cu(或Ag)、加热(或CuO、加热)条件下,发生醇的氧化反应。 (7)与O2或新制的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反应,则该物质发生的是—CHO的氧化反应。(如果连续两次出现O2,则为醇→醛→羧酸的过程)。 (8)在稀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酯、低聚糖、多糖等的水解反应。 (9)在光照、X2(表示卤素单质)条件下发生烷基上的取代反应;在Fe粉、X2条件下发生苯环上的取代。 (10)卤代烃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醇,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化学竞赛学习心得

化学竞赛学习心得 从初中学习化学以来,化学竞赛已经陪伴我近四年的时光。这几年的竞赛路,有过欢笑,有过泪水,磕磕绊绊地走下来,已是身经百战。在这里将我这几年学习化学竞赛的一点心得记录下来,算是送给学弟学妹的礼物,也算是对这几年竞赛时光的纪念吧。 一、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关于定位 所谓定位,指的就是学习的时候偏重高考还是偏重竞赛、学习哪科竞赛以及学习几科竞赛。定位要趁早,越晚害处越大,犹疑不绝,到最后很有可能一无所得。一般来说,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各科会分开上课,时间没有冲突,因此如果觉得精力充沛,可以尝试各科都学一学。到下学期的时候,就应该对自己喜欢哪科、哪科有能力学好以及各科在学校中的位置有一个较明确地认识,这时就应该做选择了。如果觉得没有适合自己的学科并且对拿省一等奖没有足够的信心,建议放弃竞赛,全力应付高考。如果没有绝对的实力,建议不要选两科以上,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选定一科竞赛后,就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竞赛上,并注重每一次竞赛考试,衡量自己的水平及在学校内的排名。就化学竞赛来说,如果在高二下学期开始的时候仍没进入全校前五名,那么就应将目标定位在拿到省一等奖然后参加保送上;如果能够进入全校前五名,那么就有冲击省队的实力,这时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竞赛上,可以考虑申请不在班上课,出去自习(建议英语课仍要在班听,语文生物可以不听,数学物理视个人情况而定)。总之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坚持下去,必会获得成功。 2、关于高考 我的观点是,无论自己的实力多强,一定不要放弃对高考内容的学习。随着国家教改,竞赛保送的态势已经越来越不容乐观,只学竞赛而不学其他科的人很难去上理想的学校,清华北大等校都设有保送生笔试,没有一定的高考基础是很难通过的。平时成绩好的人由于还有一条后路,在竞赛场上心理压力要小得多,更容易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而且其他科对竞赛也不无帮助,单就化学竞赛来说,在学习物理化学时需要高等数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在学习分析化学时常会遇到较繁琐的数学推导(比如解一个三次方程),在学习结构化学时经常会用到立体几何的知识以及一些基础物理知识,这几门课在没有很好的高中数学物理基础的情况下学习会很吃力。因此我建议,学习竞赛的同学无论在哪个时期,平时成绩最好都要进入全校前二百名(我这届几个省队的都是多次进入年级前五十甚至前二十的),这样的平时成绩不仅对竞赛有益,并且会打下一个较好的文化课基础,使得大学的学习轻松得多。 3、关于基础 在化学竞赛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学得多深都会是空中楼阁。这个基础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高中课程尤其是化学的基础,另一个就是大学课程的基础。在学习化学竞赛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很好的高中化学基础,否则学大学课程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觉得不伦不类,学不到位。很多人(包括我)在做高考化学题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痛苦,这是不应该有的情况。应该承认,化学竞赛的确会对高中的化学考试有负面影响,但如果高中基础较好的话,这些影响

青蒿素综述

青蒿素综述 刘兵情 (井冈山大学11级药本(1)班学号:111116023) 摘要: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是全球抗疟药物发展史上继奎宁之后的又一里程碑[1], 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本文简要介绍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药源、生物合成、应用前景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理活性,重点在于介绍青蒿素生物合成过程。 关键词:青蒿素发现过程药源生物合成药理活性前景 引言:青蒿素是在科研计划组织下,全国多部门、多学科专家尽心协作、相互 配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继承发扬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成功范例[2]。青蒿素主要有抗疟、抗孕、抗纤维化、抗吸血虫等药理作用[3]。青蒿素生物合成三个阶段分为从乙酰辅酶A 到法呢基焦磷酸的“上游”途径、从法呢基焦磷酸到双氢青蒿酸的“中游”途径和从双氢青蒿酸到青蒿素的“下游”途径,其中上游途径青蒿及其他高等植物与酵母等真核微生物完全相同,因而只需在酵母中额外增加一个青蒿素合成代谢支路, 就能让酵母全合成青蒿素。而中游的酶促反应在酵母中已经完全建立,下游途径的反应条件在酵母中则未建立[4]。而且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和葡萄膜炎免疫治疗上也具有应用前景 。 一.青蒿素药物来源 1967 年北京《5·23 抗疟计划》付诸实施, 1969 年1 月北京中医研究院加入 5·23 计划,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 在全国多个研究单位协作下, 组织植物化学与药理学等专业200 多人参加, 并与中医药工作者密切合作[5].从追索我国历代抗疟方剂入手, 科研组调查了 2 000 种中草药制剂, 从中选出可能具抗疟活性的达640 种. 余亚纲梳理开列了有808 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6]共用约200种国产草药制成380 多种抽提物, 再筛查它们对小鼠疟疾模型的疗效,但实验不易获得明显结果[7]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的抑制率虽达60%~80%, 而效力不够稳定[6]继后, 研究组经余亚纲和顾国明复筛, 肯定了青蒿的抗疟作用[8]他们也研究了中药常山,其抗疟作用虽强, 但呕吐的副作用亦强而妨碍推广应用. 转折点出现在黄花蒿的抽提物. 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 学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抽提物能对小鼠疟原虫的生长显示良好的抑制作用;而学名青蒿(Artemisia apiaceaHance)则无任何抗疟作用[7][9],继后的实验中, 上述结果未能重复, 这同中医文献的记载相矛盾. 为解开此疑惑, 再深入查阅古代医学文献, 最后在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找到“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的抗疟记录. 惯常煎熬中药的高温抽提法已破坏了抗疟的活性组分;温度高于60 ℃将使青蒿素完全分解. 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青蒿抽提后, 获得了很满意的效果[7][9][10]

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第1篇】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0、11、12班的化学教学工作。通过一学期来的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教育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能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热爱学生,从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考试说明,对教材,考试说明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作业重难点突出,针对性较强。 3、课后做好辅导工作。初中部分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

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二)、搞好培优转差工作 对于部分偏科的学生引导他们不断强化,突破重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升兴趣。我还和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把握偏科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出谋划策,排解困难,并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开开“小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考入重点高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尊重他们的人格,以表扬为主,和他们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达到喜欢老师并喜欢学习你所代课程,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抓好复习备考工作 本学期,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复习备考非常关键,我引导学生分析形势,明确任务。让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在复习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重视“双基”知识的复习,深挖其内涵和外延。 2、养成认真审题、主动思考、自我“解惑”、准确表达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题方法在本学科中的联系与应用。 4、加强实验这一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解决综合实验题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有机合成小结

有机合成小结 第一部分碳架的构造 1.碳碳键的形成 碳碳单键: 1.金属有机化合物与卤代烷的偶联反应; 2.金属有机化合物与羰基,氰基的加成反应; 3.金属有机化合物与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4.各类缩合反应; 5.炔烃,芳环,酮,酯,β-二羰基化合物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Friedel Cr afts反应) 6.酮的双分子还原; 7.环加成反应; 8.烯烃的羰基化反应 9.卡宾插入或类卡宾插入(如Simmons-Smith反应) 碳碳双键: 10.Wittig反应; 11.羟醛缩合;醛的缩合;酮的缩合; 12.Clasin-Schmit缩合(插烯反应) 13.Horner-Emmons反应; 14.Wurtz反应 2.碳链的切断和缩短

1.芳环侧链氧化(与苯环链接的碳上含有H); 2.烯烃,炔烃,邻二醇的氧化切断生成醛、酮、酸(如臭氧氧化烯 烃,高锰酸钾氧化烯烃或炔烃等) 3.卤仿反应; 3.成环或开环 三元环: 1.烯烃与卡宾的反应 2.1,3-二卤代物脱X的反应; 五元环: 1.1,6-二元醛酮的分子内缩合 2.己二酸脱羧成环 六元环: 1.Diels-Alder反应 2.苯环的还原 3.Michael加成+羟醛缩合(Robinson成环反应) 更多碳原子数的环: 1.卡宾插入; 2.分子内的羟醛缩合; 4.碳架的重排 1.Wagner-Meerwein重排; 2.频那醇重排

3.异丙苯氧化重排 4.Baeyer-Villiger重排 5.Clasin重排 6.Fries重排 7.Cope重排 8.Favorsiki重排 9.Smiles重排 10.Von Richter重排 11.Tiffenau-Demyanov重排 12.二苯二乙醇重排 5.杂环化合物的形成 1.烯烃用过氧酸氧化成环 2.烯烃用次卤酸加成消去成环 第二部分官能团的生成 烷烃、烯烃略 炔烃: 1.邻二卤代烃脱卤化氢 2.邻氨基苯甲酸重氮化 卤代烃: 1.醇的卤代 2.不饱和烃、三元环和卤化氢的加成

我的考研心得(武大四大化学)

考研心得 本人是2015年考上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研究生的一名学生,之前在考研论坛留下过自己的QQ,所以有很多学弟学妹找到我,有时候我也比较忙,没有时间及时的一一回复。现在我每天抽一点时间来总结一下我的考研复习心得,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的情况吧。在此,也特别申明一下,本文为我个人的真实心得体会,都是慢慢回顾自己的复习过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的,文中的某些观点、建议可能并不一定正确,每个人的学习方法还是有区别的,希望大家仅供参考吧!有说的不好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正! 首先,我想说说关于为什么考研:就本人的观点认为,目前国内的教育模式导致大部分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也没有好好想过以后出来做什么事。身边有很多人都考研,所以自己也跟着考。我觉得如果你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去考研的话还是建议你三思!研究生不像本科那样,像我们理科生基本上是要天天待在实验室里面,而且工作了的话基本上也与这一行有关,如果不喜欢这一行的话趁早改变主意!想好以后要做什么再决定是不是真的选择考研。 目标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很多人在选择学习型和专业是很纠结,又想考好学校,又想好专业,还有就是只想混个研究生文凭而已。我的观点是,好专业比好学校更有用。毕竟以后自己很可能就是搞这一行了,所以好好选一个专业吧。选择院校是我建议大家还是量力而行,很多人想报985或者211之类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实力,实力有多少就选择个什么样的学校,如果报个985到时候没考上要调剂的时候就比较麻烦了,调剂很多时候都没什么好学校或者没好专业了。选择的院校和专业最好以前有学长或者学姐考上过,这样会有比较大的帮助,资料和经验都比较容易得到,会省很多事的。 合适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 在考研的途中有1~2个靠谱的研友也是很有帮助的,人太多了我觉得反而不好。 公共课的复习我就不说了,我觉得都大同小异吧,网上也有很多。下面我详细讲一下我复习的武大的四大化学。 都知道武大的化学学院基本上都是考四大化学(分析、物化、无机、有机),一听到这个有不少人都会被吓住,觉得会很难。是的,我当时也不敢考,分析我还没学过。所以我当时最开始选择那个考数学和普通化学的那个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从14年3月份开始复习数学,到了5月底6月初了,我问了一下我们专业的老师,他建议我还是考四大化学。他让我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这个专业,因为这个专业与我们学的也比较接近,再就是这个专业可以选考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而避开有机!很多人都说武大的有机很难,确实是这样的!当时我非常的纠结!!!那时候数学的线代都看完了,快要去买全书了,我回去想了两天,然后不知道怎么突然也就决定了,就换了吧,考四大化学!因为我没学过分析化学,所以开始看分析上册,估计看了10天左右吧,看到了第五章左右,那时候6月中旬了,我们还有好几门期末考试,考完还有学年论文。。。所以6月份也没看什么书了。 7月份了,我的复习才真正开始! 7月份我每天上午搞英语,下午和晚上搞分析化学。前20天只看分析上册,我没学过分析化学,所以我那时候先把上册看了两遍。后10天开始,每天下午看无机化学上册,每天一章,晚上是看分析下册。下册是仪器分析,如果没有终点话会一点头绪都没有而浪费掉很多时间!我那时候基本上都是抓重点看!分析上册的重点就是3/5/6/7/8/9/10,其他章节基本上可以不看!分析下册我没有花很多时间,因为我们上一届有学长去武大上了那个暑期内部培训班(大家暑假左右可以留意一下,14年停办了一年,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我没有去),就是划重点的,里面给了一些PPT,下册有一个总结性的PPT,基本上要考的都在上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青蒿素相关高中生物试题

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青蒿素相关高中生物试题 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是国人的骄傲,我们第一时间采编了抗疟药青蒿素相关高中生物试题。 1.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 A. 直接使用价值 B. 间接使用价值 C. 潜在使用价值 D. A与B的总和 【答案】A 2.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从上述的论述中,不能得出的是( )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答案】C 3.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是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且受地域性种植影响较大。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实线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青蒿素合成的中间产物FPP(如图虚线框内所示)。请回答问题: (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完成过程①需要酶催化,完成过程②需要的物质有、、等,结构有。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设计培育能生产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等基因。

化学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精选

化学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精选 化学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精选篇一 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二化学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本学年度这一年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选修5及必修1一轮复习部分的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最新高一化学考试反思与总结

最新高一化学考试反思与总结 引导语:反思即是反省,作为一种从把握外在本质到把握内在本质的过渡,以下是的最新高一化学考试反思与总结,欢迎参考! 这次月考是高一学生自开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在研究了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后,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出题主要以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为主旨,所以没有设立难题,偏题,怪题,实验题以书本实验为主,没有能力提升的题目,计算题无复杂计算。 二、问题反映: 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从考试题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很不牢固,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似是而非,以为自己掌握了,其实没有,最终导致很多基础的知识点丢分较多,比如选择题1.13.15考查的是最基本的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及物质的量的计算,由于基础知识没有记熟,导致正确率不太高。 ②回答问题不规范: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明显的不够规范准确,主要针对实验题25题第二问:设计区分水层与有机溶剂层的简便方法。大部分同学都回答不规范或者表述不准确而导致失分。 ③分析问题不够透彻:在试卷中,学生考虑问题不仔细,因此对很多题目的理解不透彻。如第23题按分子数大小排列顺序,结果大部分学生分析不透彻,算错结果,理解错题意,导致丢分较多。

④粗心大意:这是个普遍问题,在普通班尤其严重。如22题“求双原子分子的原子总数”,许多同学求分子数或者漏看“双原子”以为是单原子分子而算错结果,丢分严重。 通过以上对学生的分析,我认识到,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同时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训练和适应性训练,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失分,最终促进学生在总复习中进一步提高。 考试后,同学们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各门功课的分数了。其实分数只不过是对你这一阶段努力的一个评价,考完后不是盯着它,关键是要弄清失分的原因,及时弥补这一阶段的不足。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成绩不理想的背后,就是问题的暴露,我们必须立即总结反思,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才能在未来的期末考试、中考、高考中创造辉煌。 作为考试反思,首先反思的就是平时的学习态度。如果在考试中,记忆性的题目失分过多,特别是记忆性偏重的学科失分多(如政、史、地、生等),那显然就是投入不足,学习态度的问题。如果许多简单的知识应用中,出错较多,运算能力欠缺,即是反映平时训练不够,这也是学习态度有问题。反思自己平时是否自觉地进行学习、复习;是否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平时拖拉点没事,只要考试前几天,认真一点就可以应付。反思自己是否盲目的学习,有些同学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混过去就算了;有些同学每天有很多的计划与目标,而一天下来没有一个目标能实现。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扎实,对于新

化学教学教学工作总结

化学教学教学工作总结 化学教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通用6篇) 化学教学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理科、高二理科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高三化学主要是进行总复习,高三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一学期来对高三化学教学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现对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一、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和广东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广东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以来我不断研究了近五年各地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

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才能筛选训练题和资料,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

九年级化学中考备考经验交流

初三化学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大庄中学刘旭杰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相互交流中考备考工作的平台。有机会在会上发言,我深感荣幸。下面我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古人云“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受益非浅。就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复习来说吧。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而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等,做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尽可能使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这项工作不要由老师一手代办,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需教给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 二、注重归纳总结与实际应用。 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如气体的

制取,要从制取气体的名称、药品、装置、条件、操作、收集、检验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联合比较,但此时学生大多只是从表面上、理性上有所接受,还远远不能在实践和答题中应对自如,还需补充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与布置,也是需要精心加以准备的。它既要切合中考实际,又要在难易程度上恰如其分。这样把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的教法比脱节开来明显有效。 三、注重观察异同、对比记忆。 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立,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抓住矛盾的关键,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往往会相互干扰,影响记忆,如果分类集中,观察其异同,分析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做到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提高成绩,还必须做到: 1、立足课堂,狠抓课本知识的落实,着力夯实基础 所谓夯实基础,就是要狠抓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而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就是要抓课本知识的落实。落实课本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在致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稳打稳扎,力求每节每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关。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差异较大,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改以往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而拼命赶教学进度的作法,适当控制进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堂堂清,避免造成部分学生对

有机合成工作总结模板

有机合成工作总结模板 篇一:有机合成工作总结(本人自编,仅供参考学习) 合成工作总结 XX年11月份,我来到xxxx任研究助理一职,主要参与了一下项目(由于所作产品均为原公司所属专利,故简化叙述反应,见谅): 一、詹氏钌催化剂中间体的合成: 1、Ts肼+苯甲醛?苯腙 苯腙+醇钠?重氮夜; rc-102(rc为钌催化剂项目号)+重氮液?rc-103. 此反应为原产物与重氮液反应生成一个双键 2、烯配体的合成 R-OH?R-Cl?R-PPh3Cl?R-= 这个反应是制备磷叶立德并与多聚甲醛反应生成一个双键 3、rc-102+PPCy3?rc-202 这个反应比较简单,是一个基团置换的反应,该反应所得产物稀释后会发生溶胀现象,处理比较麻烦 4、rc-203+炔醇?rc-303 此反应炔醇与钌催化剂中间体反应生成一个带两个双键的五元环 5、苯+异丙基酰氯??????异丙基苯甲酰

酰化反应,制备炔醇的一部分 二、HCV丙肝新药中间体的合成 1、五元杂环+格氏试剂 这个反应的反应机理其实是格氏试剂与酰胺反应,与N 相连的键断开,由于N是五元环上的杂原子,这个反应为一个开环反应。反应在低温下进行,这可能是格氏试剂不与所得产物的活性基团羰基、乙酯基不反应的原因 2、上述产物的还原 这个产物含酯基,选用三乙酰氧基硼氢化钠做还原剂,反应为原料的羰基先与Ts肼反应生成踪再还原去掉羰基。 3、上述产物的水解 产物上的酯基水解为酸 ALCl3、甲苯 ??③????????④4、R+多聚甲醛+苄胺?R/\NHBn①????? ②??? 上面分别涉及到上苄胺、苄胺与苯甲酸甲酯缩合关环、脱甲基、苯上两相邻羟基与DCM反应关环 ……… ……… …… 醇的碱溶液HBr\HClK2CO3/NMP/DCM 篇二:有机合成总结 七、高分子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