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作文
解数学题写作文

解数学题写作文数学日记一月日周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暑假作业。
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
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
这可怎么入手啊!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妈妈的一个同事来了。
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
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
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
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
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
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
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数学日记二月日周今天晚上,我看见一道会迷惑人的数学题,题目:37个同学要渡河,渡口有一只能乘上5人的空小船,他们要全部渡过河,至少要使用这只小船多少次?粗心的人往往会忽略“空小船”,就是忘了要有一个撑船,那么每次只能乘4人。
这样37人减去一位撑船的同学,剩36位同学,36除以4等于9,最后一次到对岸当船夫的同学也上岸4,所以至少要走9趟。
数学日记三月日周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
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
我的发现作文 数学题的新解法

我的发现作文数学题的新解法
《我的发现作文——数学题的新解法》
嘿呀,今天我可太高兴啦,因为我发现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事情是这样滴,上午我正在做数学作业呢,碰到一道特难搞的题。
题目是这样的:小明有 10 个苹果,给了小红 3 个,然后又买了 5 个,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
我一开始就用常规方法去算呀,10 减 3 加 5 等于 12 嘛,这多简单呀。
可是,我突然就灵机一动,这题能不能换个玩法呢。
我就想呀,如果把小明的苹果想象成一堆糖果,那这就有意思啦。
我就在纸上画了 10 个小圈圈代表苹果,然后给了小红 3 个,就擦掉 3 个圈圈,嘿,这多直观呀。
接着呢,我又画上 5 个圈圈代表新买的苹果,哇塞,一数,可不就是 12 个圈圈嘛,这就是小明现在有的苹果呀!我就像发
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原来数学题还能这么玩呀!
哈哈,我感觉自己太聪明啦,就这么个小小的发现,让我做数学题都带劲了不少呢。
现在想想,其实好多数学题都能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去解答呀,干嘛非得死脑筋地用那些公式呢。
哎呀呀,我以后可得多琢磨琢磨这些新解
法,说不定我能找到更多有意思的解题妙招呢!这就是我关于数学题新解法的大发现哟,是不是很有趣呀!。
对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思路的数学日记

对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思路的数学日记篇一:《数学日记:解开难题的奇妙之旅》X 月X 日星期X 天气X今天的数学课,可真是让我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头脑风暴!上课铃一响,数学老师就像往常一样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道数学题。
我的妈呀!我一看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脑袋都大了一圈,这道题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大怪兽,仿佛在对我说:“哼,小样儿,你能把我拿下?”题目是这样的:一辆汽车从A 地开往B 地,先是以每小时60 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 小时,后来又以每小时80 千米的速度行驶了2 小时,求A、B 两地之间的距离。
我一开始抓耳挠腮,这可咋整啊?我瞅瞅同桌,他也是一脸迷茫,我俩对视一眼,好像在说:“这题也太难了吧!”这时候,学霸小明可坐不住了,他自信满满地举起手说:“老师,这题我会!”老师笑着让他来讲。
小明站起来,清了清嗓子说:“这道题其实很简单啦!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先走了一段,又走了一段,把两段加起来就是总路程嘛。
汽车先以每小时60 千米的速度走了3 小时,那这一段的路程就是60×3=180 千米。
后来又以每小时80 千米的速度走了2 小时,这一段就是80×2=160 千米。
把这两段加起来,180 + 160 = 340 千米,这不就是A、B 两地的距离嘛!”我一听,恍然大悟,哎呀,原来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迷路,突然有人给你点亮了一盏明灯!老师看着我们,笑着问:“大家都明白了吗?”好多同学都点头,可我还是有点不太确定,就小声问旁边的小红:“你真懂了?”小红白了我一眼说:“当然懂啦,你咋这么笨!”我心里那个郁闷呀,哼,我就不信我搞不明白!我又自己在本子上算了一遍,还真算出了同样的结果。
我高兴得差点叫出声来,这感觉就像在沙漠里走了好久好久,终于找到了水源一样!通过这道题,我明白了遇到难题不能害怕,要像勇敢的战士一样,勇往直前,寻找解题的方法。
只要认真思考,多想想类比的例子,就一定能战胜难题这个大怪兽!所以啊,数学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在数学的海洋里畅游!篇二:《对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思路》嘿呀!今天可真是让我又兴奋又头疼的一天,就因为一道超级难搞的数学题。
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作文

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作文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数学一直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有时候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也有那么一些时候,灵光一闪,就找到了奇妙的解题方法,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盏明灯,别提多爽了!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超级难的数学题。
那道题就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横在了我们面前,大家都被它的气势给镇住了。
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的水箱,长 50 厘米,宽 30 厘米,高 20 厘米。
水箱里原本装有 10 厘米深的水,现在将一个棱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体铁块放入水箱中,请问水箱中的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我盯着这道题,脑子就像一团乱麻。
按照常规的思路,应该是先算出正方体铁块的体积,然后用这个体积除以水箱的底面积,就能得出水面上升的高度。
可是,一想到要计算那么多数字,我就觉得头大。
我旁边的同桌也在苦思冥想,只见他一会儿咬咬笔头,一会儿在草稿纸上乱画一通,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可咋办呀,这题也太难了!”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个奇妙的想法。
我想,既然正方体铁块放入水箱中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导致水面上升,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正方体铁块想象成是由和水箱中水一样的“水”组成的呢?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正方体铁块的体积是 10×10×10 = 1000 立方厘米,而水箱的底面积是 50×30 = 1500 平方厘米。
用铁块的体积除以水箱的底面积,1000÷1500 = 2 / 3 厘米,这不就是水面上升的高度嘛!我兴奋得差点叫出声来,赶紧把答案写了下来。
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着,看到我脸上露出的笑容,走过来问我:“是不是做出来啦?”我得意地点点头,把我的解题思路讲给老师听。
老师听了,眼睛一亮,夸赞道:“不错不错,这个思路很新颖,很巧妙!”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啊!再看看周围的同学,还在对着题目抓耳挠腮呢。
一道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作文

一道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作文《一道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一有一次数学考试,里面有一道题可把我给难住了。
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大长方形里面有好几个小图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小长方形,还有几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然后让求其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阴影部分啊,七扭八拐的,看起来特别复杂。
我一开始用常规的方法,想把每个能算出来的图形面积都算出来,再去减掉那些空白部分,但越算越乱,那些数字像是在我脑袋里打架。
这时候我就有点着急了,眼睛紧紧盯着那道题,仿佛要把试卷看出个洞来。
突然,我脑子一闪,想到了一个很奇妙的点子。
我发现这个大长方形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些空白部分和阴影部分组合起来不就是这个大长方形嘛。
然后我看到有一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大长方形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还有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和大长方形的长和宽能联系上。
我就假设这个大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b,然后算出大长方形的面积是ab。
接着,利用那些空白图形与大长方形的这种比例关系算出空白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最后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面积,很轻松就得到了阴影部分的面积。
我当时可兴奋了,心里就像中了奖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二又一次家庭作业也是数学题,这道题乍一看真是让人头疼。
题上说,有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10厘米,里面装满了水,然后把一部分水倒入一个底面半径是2厘米的圆锥形容器中,直到圆锥形容器装满,这时候圆柱形容器中水面下降了2厘米,问圆锥形容器的高是多少。
常规的算法就是先算出圆柱形容器里倒出去的水的体积,也就是底面半径为3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的体积,用公式一算,得到这部分水的体积。
再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去算圆锥的高。
可是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是觉得这公式算起来有点麻烦。
然后我就开始动脑筋想巧办法。
我就想象啊,如果把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的底面放在一个水平面上,那这两个容器里面水的体积有个特别好玩的关系。
我画了个特别简单的示意小图在草稿纸上,把圆柱里下降的那部分水想象成一个小圆柱,而圆锥里的水想象成和这个小圆柱等体积的圆锥。
我解决的数学难题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遇到过许多数学难题。
有些难题让我绞尽脑汁,有些难题让我冥思苦想,但最终我都成功地解决了它们。
其中,有一道数学难题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正在家里做数学作业。
突然,一道难题出现在我的眼前。
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两倍,它的周长是 30 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我看着这道题,心里想:这道题看起来好难啊!我该怎么解决呢?我先试着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我知道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以二,那么就可以设宽为 x 厘米,长就是 2x 厘米。
根据周长是 30 厘米,可以列出方程:(2x + x)×2 = 30。
我开始解方程,先算括号里的 2x + x = 3x,那么方程就变成了 3x ×2 = 30,也就是 6x = 30。
两边同时除以 6,得到 x = 5。
这样就求出了宽是 5 厘米,长就是 2×5 = 10 厘米。
最后再根据面积公式长乘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10×5 = 50 平方厘米。
我高兴极了,以为自己已经解决了这道难题。
可是,当我仔细检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解法好像有点问题。
我想了想,发现自己在设未知数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单位的问题。
题目中给出的周长是 30 厘米,而我设宽为 x 厘米,长为 2x 厘米,这样算出来的面积单位应该是平方厘米,而不是题目中要求的平方厘米。
我又陷入了沉思,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决定再仔细地读一遍题目,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
我发现题目中说长是宽的两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我想,如果我能把这个条件用图形表示出来,也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拿出一张纸,画了一个长方形,并在上面标上了长和宽。
我发现,长是宽的两倍,也就是说,如果把宽看作一份,那么长就是两份。
这样,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分成六份,每份的长度就是 30÷6 = 5 厘米。
这就说明宽是 5 厘米,长是 5×2 = 10 厘米。
周记500字初中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周记500字初中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如何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初中生的我,最近发现了一个问题,并通过努力解决它,收获颇丰。
接下来,我将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共享我对问题发现和解决的一些见解。
问题发现最近,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
这个数学题题目复杂,涉及到了几何和代数的知识,并且需要一定的推理能力。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困难,很难找到突破口,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仔细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通过反复思考和尝试,我终于找到了一些规律,逐渐理清了思路,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问题解决面对困难的数学问题,我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克服了恐惧,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我在课下利用课外书籍和互联网资源,查找了相关的数学知识,逐步拓展了自己的思路。
我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听取了不同的意见,拓宽了自己的思维。
我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和快乐。
总结与回顾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地意识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数学难题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一定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就如同数学难题一样,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和解决。
不论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尝试,勇于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思考,我们才能找到突破口,解决问题,并不断成长。
在此次文章中,我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主题,通过自己的经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在文中多次提及问题的重要性,并以数学难题的解决作为案例进行说明。
通过总结回顾和个人观点的阐述,让读者对发现和解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一道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作文

一道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作文一、题目。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为3,斜边为5,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二、常规解法(勾股定理)1. 知识点回顾。
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a^2+b^2 = c^2(其中c为斜边,a、b为两条直角边)。
2. 解题步骤。
已知一条直角边a = 3,斜边c = 5,设另一条直角边为b。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3^2+b^2=5^2。
即9 + b^2=25,移项可得b^2=25 9=16。
解得b = 4。
三、奇思妙解(面积法)1. 思路。
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一种是S=(1)/(2)ab(a、b为直角边),另一种是S=(1)/(2)ch(c为斜边,h为斜边上的高)。
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1)/(2)×3× b,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斜边和设的斜边上的高h来表示面积S=(1)/(2)×5× h。
我们可以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斜边上的高h。
由3^2+b^2=5^2求出b = 4,再根据面积相等(1)/(2)×3×4=(1)/(2)×5× h,解得h=(12)/(5)。
然后再根据面积S=(1)/(2)×3× b=(1)/(2)×5×(12)/(5),解得b = 4。
四、作文。
在数学的世界里,一个看似简单的直角三角形边长求解问题,却能有多种解法,展现出数学独特的魅力。
题目是这样的: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为3,斜边为5,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按照常规的解法,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我们将已知的直角边a = 3,斜边c = 5代入到a^2+b^2=c^2这个公式中,轻松地得出9 + b^2=25,然后通过简单的移项和开方运算,求出b = 4。
数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发现了一道数学题的解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现,我也不例外,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我发现了一道数学题的解法。
记得在上“扇形”一课的那天晚上,我打开“傻瓜”做数学作业。
一开始做的还挺顺利,可就在做第五题的第二小题时,我遇到了困难。
我仔细地想着,可是怎么算也算不出来,便去请教“家庭老师”——妈妈。
妈妈看了题目后,帮我认真分析,给我讲解。
我听后,十分佩服妈妈,但又一想: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过后,我便带着这个问题细心思考。
我再次看了看这个图,想办法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突然我眼睛一亮,若只看一条弧,不就是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吗?而正好有两个一样大小的这样的扇形。
用一个圆的面积乘以四分之一,乘以二,再减去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不就求出了阴影部分的面积了吗?于是,我连忙把我想的方法写了上去。
第二天,老师讲这道题时,我把自己想的方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十分高兴。
同学们,生活中、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揭开,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索生活中和大自然中更多的知识吧!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