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凡氏综合征疾病研究报告
马凡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马凡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简称MFS)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由于FBN1基因突变引起的纤维连接蛋白1(Fibrillin-1)蛋白质缺陷所致。
这一综合征以身材高大、骨骼畸形、心血管疾病和眼部异常为主要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因个体而异。
尽管马凡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马凡氏综合征研究的三个方面:基因突变的识别和功能分析、马凡氏综合征的遗传机制以及病理生理学特征的研究。
第一部分:基因突变的识别和功能分析马凡氏综合征的致病基因是FBN1(fibrillin-1)基因,位于15号染色体长臂的位置。
最初,科学家们通过测序和基因组学方法,识别出FBN1基因中存在多种突变,包括错义、无义、剪接位点和缺失等。
这些突变导致了Fibrillin-1蛋白质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从而影响到结缔组织的正常生物学过程。
近年来,由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研究了FBN1基因的突变谱。
他们发现,FBN1基因突变的类型和位置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某些特定突变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而其他突变则主要与眼部异常相关。
此外,科学家们还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对Fibrillin-1蛋白质的功能进行了深入了解。
他们发现,Fibrillin-1蛋白质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缺陷可能会导致胶原纤维的异常沉积,进而引发马凡氏综合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特征。
这些研究不仅为马凡氏综合征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还为治疗和预防该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马凡氏综合征的遗传机制马凡氏综合征主要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播,也有个案报道的家族性马凡氏综合征具有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在70%的马凡氏患者中,MFS是由FBN1突变所致,此外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与其他结缔组织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
尽管FBN1基因的突变是马凡氏综合征的主要遗传原因,但该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马凡氏综合征基因检测报告分析

马凡氏综合征基因检测报告分析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以巨大的身材、长而狭窄的手足、畸形牙齿、眼球突出、胸部凹陷、弯曲的脊柱和心血管异常为特征。
马凡氏综合征是由FBN1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个基因编码了一种叫做纤维连接蛋白的蛋白质。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对某位患者进行马凡氏综合征基因检测分析。
1. 患者信息:患者姓名:李某性别:女年龄:30岁家族史:患者的父亲和祖父曾被诊断为马凡氏综合征。
2. 检测方法:本次检测使用了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
该技术可以对人体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快速高通量测序。
3. 实验结果:WES检测结果显示,患者李某的FBN1基因存在一个已知的致病突变。
该突变为FBN1基因的一个错义突变,位于第20外显子上,导致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4. 临床意义:该突变已被多个研究证实与马凡氏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
通过WES技术检测,可以确定患者患有马凡氏综合征,这也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家族史相符。
5. 遗传咨询及家族成员基因检测建议:由于马凡氏综合征为一种家族性遗传疾病,患者的父亲和祖父也被诊断为马凡氏综合征,提示该疾病在家族中可能有遗传倾向。
建议患者在接受遗传咨询的同时,向家族成员提供基因检测的建议,以了解其遗传潜在风险。
6. 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与管理:目前,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表现症状的治疗和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矫正畸形和定期的心脏监测。
由于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遗传疾病,患者建议定期复查、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管理,并注意家族中是否存在潜在遗传风险。
7. 结束语: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的FBN1基因突变被证实与该疾病的发病有关。
基因检测技术可以为马凡氏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并有助于家族成员的遗传风险评估。
然而,患者和家庭成员在接受基因检测前,应充分了解基因检测的目的、方法和潜在风险,同时接受专业的遗传咨询和治疗建议。
关于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中华麻醉在线 http://www.csaol.cn 2007年9月关于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庞启颖李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属于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
研究表明马凡氏综合征好发于胶原含量高的组织.病变主要累及中胚叶的骨骼、心脏、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
骨骼畸形最常见,全身管状骨细长、手指和脚趾细长呈蜘蛛脚样。
心脏可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或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眼可有晶体半脱位、视网膜剥离等。
心血管方面表现为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发育不全,主动脉或腹总主动脉扩张,形成主动脉瘤或腹总主动脉瘤。
主动脉扩张到一定程度以后,将造成主动脉大破裂死亡。
少数患者可并发肺部疾患,如肺大泡、肺气肿、蜂窝肺、上肺叶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及肺部感染等,尤以气胸最为常见。
病因病理人类对于马凡氏综合征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
1896年Marfan因1名骨骼异常的5岁女孩而发现此病,当时命名为“蜘蛛脚样指(趾)”,1914年Boerger首先将晶状体异位与蜘蛛脚样指(趾)联系在一起。
1931年Weve总结收集大量该种病例并正式命名为马凡氏综合征,并且认为该病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疾病。
过去一直把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分子,如胶原、弹性硬蛋白和透明质酸等异常改变视为病因。
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该病是由于原纤维蛋白基因(FBN1)缺陷造成的,并已将该缺陷基因定位于15q21.1。
原纤维蛋白是一种350KD的糖蛋白,它与3种较小的蛋白质构成微原纤维结合性弹性硬蛋白,此种硬蛋白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如眼睫状小带、主动脉中层、骨膜等。
研究证明,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皮肤以及培养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均缺乏微原纤维结合性弹性硬蛋白。
肺组织的胶原含量超过肺组织净重的10%。
Reye证实肺结缔组织纤维断裂的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与该综合征的心血管系统的弹力层的病变一致。
关于马凡氏综合征研究

关于马凡氏综合征研究马凡氏综合征(MF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它以眼睛、颅骨和四肢骨骼的异常为特征,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
马凡氏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每15,000到1/60,000之间,男女发病率相近。
由于其罕见性和综合性症状,对马凡氏综合征的深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 疾病特征和病因马凡氏综合征以眼睛和骨骼异常为特征。
眼睛方面的症状包括近视、高度近视、弱视、眼球异位等。
骨骼方面的症状包括颅骨畸形、脊柱畸形(如侧凸)、四肢短缩、关节松弛等。
此外,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还存在智力发育迟缓、听力下降、心脏疾病等问题。
马凡氏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是突变位于胶原基因FBN1上,该基因编码胶原蛋白Fibrillin-1。
据研究,FBN1的突变导致了胶原蛋白的异常合成,进而导致了马凡氏综合征的多种症状。
2. 诊断和治疗马凡氏综合征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家族病史。
临床上,使用眼科和骨科检查可以发现眼睛和骨骼方面的病变。
基因检测能够识别突变。
此外,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可能性。
目前,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没有根本性的治愈方法。
治疗主要是为了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病情,治疗可以包括眼科手术(如白内障摘除、眼球异位矫正等)、骨科手术(如脊柱畸形矫正等)、心脏疾病的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家庭支持等。
3. 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马凡氏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基因解读方面,研究人员发现了与FBN1相关的其他突变,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马凡氏综合征。
此外,一些新的突变位点的发现也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治疗方面,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复了马凡氏综合征小鼠模型中的突变基因,恢复了正常的表达。
这为将来治疗人类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法。
此外,随着对马凡氏综合征病发机制的进一步了解,研究人员也开始探索使用干细胞治疗的可能性。
马凡氏综合征最新研究

马凡氏综合征最新研究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身材高大、四肢长、关节松弛、胸骨凹陷、房间隔缺损、动脉瘤等。
马凡氏综合征是由于胶原蛋白代谢异常引起的结缔组织疾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近年来,对马凡氏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包括马凡氏大鼠模型的建立、胶原蛋白突变的发现和治疗方法的探索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和探讨这些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马凡氏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马凡氏综合征的遗传机制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现已发现,马凡氏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胶原蛋白突变所导致。
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中重要的成分,在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马凡氏综合征的胶原蛋白突变主要是由于FBN1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FBN1基因位于15号染色体上,编码胶原蛋白的一种亚型——纤维连接蛋白1(Fibrillin-1)。
FBN1基因突变会导致纤维连接蛋白1的缺陷,进而破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部分:马凡氏大鼠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了研究马凡氏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建立了马凡氏大鼠模型。
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地制造了马凡氏大鼠,从而模拟出人类马凡氏综合征的症状和特征。
马凡氏大鼠模型为研究马凡氏综合征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机制和药物的研发。
第三部分: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方法研究目前,马凡氏综合征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而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矫正。
然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有望治疗马凡氏综合征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例如,最新研究表明,美利奴单抗(mAb)具有治疗马凡氏综合征动脉瘤的潜力。
此外,遗传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向患者体内引入正常的FBN1基因,可以恢复胶原蛋白的功能,从而治疗马凡氏综合征。
虽然这些治疗方法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为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马凡氏综合征现状

马凡氏综合征现状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系统性结缔组织变化,常累及眼、骨骼、心血管和肺等多个器官系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凡氏综合征的现状,包括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一、马凡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马凡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纤维连结蛋白(Fibrillin)基因突变有关。
纤维连结蛋白是一种结构性蛋白,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是构成胶原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纤维连结蛋白基因突变会导致纤维连结蛋白在胶原纤维中的缺失或异常,进而影响胶原纤维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马凡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马凡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极其多样化,主要涉及眼、骨骼、心血管和肺等多个器官系统。
眼部受累的主要表现有近视、斜视、玻璃体脱离等;骨骼系统受累表现为长骨过长、关节过松、胸骨鸡胸等;心血管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主动脉根部扩张、动脉瘤形成等;肺部受累主要表现为气胸、肺大疱等。
三、马凡氏综合征的诊断马凡氏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辅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纤维连结蛋白基因突变检测、胸部X线片和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四、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目前对于马凡氏综合征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例如,对于眼部受累,可以进行眼镜矫正和玻璃体手术;对于心血管受累,可以进行定期心脏超声检查并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动脉瘤破裂等。
五、马凡氏综合征的预后马凡氏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其累及的器官系统以及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较为良好,但仍需长期随访和监测。
目前,马凡氏综合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以及新的治疗方法的研发。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于马凡氏综合征基因突变的早期检测和干预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同时,提高人们对马凡氏综合征的认识和了解,加强相关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健康指导,提高其生活质量。
马凡氏综合征最新消息

马凡氏综合征最新消息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遗传病,属于结缔组织病。
它以体型长大、四肢细长、关节松弛、骨骼畸形、心血管疾病等特征为主要表现。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马凡氏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马凡氏综合征的最新研究成果、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对患者和家属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一、马凡氏综合征的最新研究成果1. 遗传基础的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其主要遗传基因是FBN1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纤维连结蛋白1(Fibrillin-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FBN1基因突变是马凡氏综合征的主要病因,这些突变导致了纤维连结蛋白1的异常合成和构造,进而影响了胶原纤维的正常运作。
2. 诊断标准的修订2018年,国际马凡氏综合征协会(International Marfan Syndrome Consortium)发布了一项修订后的马凡氏综合征诊断标准。
新的标准考虑到了马凡氏综合征的多样性表现,并将主要的诊断特征细分为主要和次要的症状和体征。
该修订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及早确诊,从而早期干预和治疗,减少潜在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3. 分子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马凡氏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FBN1基因的突变,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和RNA干扰等分子治疗手段,试图修复或替代FBN1基因突变,以达到治疗马凡氏综合征的效果。
一些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
二、马凡氏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诊断方法根据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家族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心血管超声、眼底检查、骨骼X射线等多项检查,以确定马凡氏综合征的诊断。
此外,还可以利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FBN1基因的突变。
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疾病的进展程度,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马凡氏综合征的病例

马凡氏综合征的病例马凡氏综合征病例报告患者基本资料: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15岁主诉: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现病史:患者张三,男性,现年15岁。
患者于出生时被发现身材矮小,并且在生长发育、智力等方面明显滞后。
家族史中没有其他家庭成员出现类似情况。
张三的父亲、母亲和两个姐姐均身材正常,智力发育正常。
患者出生时的出生体重为2.5公斤,身长为48厘米。
自出生开始,患者的生长发育一直不如同龄人顺利,他的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迟缓,年龄与身高的匹配度低。
此外,患者的智力发展也明显滞后,学习能力差,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所受限制。
虽然患者可以说出一些简单的词语,但是他很难表达复杂的观点和进行逻辑思维。
体格检查:患者的身高为130厘米,体重为25公斤。
他的面部特征非常典型,包括颅颊部肿胀,扁平的中面部,背部的皱纹。
患者的眼睛有明显的倾斜,鼻梁平直,唇红色饱满。
他的牙齿稀少,咽喉后壁有溢流。
骨骼检查显示,患者有明显的骨骼发育异常。
他的手指短小,拇指宽而短,手腕非常柔软。
他的上肢和下肢也明显偏短,胸骨下端骨折表面明显向外。
髋关节非常不稳定且易脱位。
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有轻度二尖瓣脱垂和乳头肌功能异常。
心电图显示心电图显示QT间期延长。
遗传学检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他患有马凡氏综合征,核型为47,XY,+21。
这意味着患者有额外的21号染色体,即三体染色体21。
诊断和鉴别诊断: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表现以及遗传学检测结果,我们诊断患者为马凡氏综合征(Down综合征)。
鉴别诊断方面,我们需要排除其他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和身材矮小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等。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心脏和其他系统是否受到损害。
治疗和康复:目前,针对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治疗、教育支持以及处理并发症的临床干预。
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提供早期的康复治疗和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凡氏综合征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蜘蛛趾综合症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心胸外科
病症体征:病理性近视,脊柱裂
疾病介绍:
马凡氏综合征是怎么回事?马凡氏综合症发病无性别倾向,其突变率亦无地
域倾向,据估计在美国大约有60000(占人口数0.02%)到200000人患有此病,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有一半的几率将其传给下一代,大多数马凡氏综合症
患者有家族史,但同时又有15~30%的患者是由于自身突变导致的这种自发突
变率大约是2万分之一
症状体征:
马凡氏综合征有哪些症状表现?以下就是关于马凡氏综合征症状的详细介绍:眼部表现
主要有晶体状脱位或半脱位、高度近视、白内障、视网膜剥离、虹膜震颤等。
男性多于女性。
骨骼肌肉系统
主要有四肢细长,蜘蛛指(趾),双臂平伸指距大于身长,双手下垂过膝,
上半身比下半身长。
长头畸形、面窄、高腭弓、耳大且低位。
皮下脂肪少,肌
肉不发达,胸、腹、臂皮肤皱纹。
肌张力低,呈无力型体质。
韧带、肌腱及关
节囊伸长、松弛,关节过度伸展。
有时见漏斗胸、鸡胸、脊柱后凸、脊柱侧凸、脊椎裂等。
心血管系统
约80%的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常见主动脉进行性扩张、主动脉瓣关
闭不全,由于主动脉中层囊样坏死而引起的主动脉窦瘤、夹层动脉瘤及破裂。
二尖瓣脱垂、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亦属本征重要表现。
可合并先
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征、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等。
也可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房颤、房扑等。
化验检查:
马凡氏综合征有哪些检查方法?以下就是关于马凡氏综合征检查的详细介绍:
诊断此病的最简单手段是超声心动图,有怀疑者均可行此检查,进一步确诊
则需要通过MRI(磁共振显像)。
鉴别诊断:
马凡氏综合征有哪些诊断方法?以下就是关于马凡氏综合征诊断的详细介绍:马凡氏综合征的主要危害是心血管病变,特别是合并的主动脉瘤,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骨骼、眼、心血管改变三主征和家族史即可诊断。
临床上分为两型:三主征俱全者称完全型;仅二项者称不完全型。
诊断此病的
最简单手段是超声心动图,有怀疑者均可行此检查,进一步确诊则需要通过
MRI(磁共振显像)。
马凡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家族或遗传史
主要标准: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之一符合该诊断标准;FBNI基因中存在已知的导致马凡综合征的突变;存在已知的与其家族中马凡综合征患者相同的FBNI基因单倍型。
次要标准:无。
由于家族或遗传史在诊断中意义重大,主要
标准中必须有一项存在。
2、硬脑(脊)膜
主要标准:CT或MRI发现硬脊膜膨出。
次要标准:无。
3、心血管系统
主要标准:升主动脉扩张伴或不伴主动脉瓣返流,以及至少VALSAVA氏窦
扩张;升主动脉夹层。
次要标准:二尖瓣脱垂伴或不伴二尖瓣返流;主肺动脉
扩张(在无瓣膜或外周肺动脉狭窄及其它明显原因下,年龄又小于40岁);二
尖瓣环钙化(年龄小于40岁);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扩张或夹层(50岁以下)。
心血管受累需符合的条件:有一项主要标准或一项次要标准即可。
4、眼睛系统
主要标准:晶状体脱位。
次要标准:异常扁平角膜(角膜曲面计测量);眼
球轴长增加(超声测量);虹膜或睫状肌发育不全致瞳孔缩小。
眼睛系统受累
需符合标准:主要标准或至少两项次要标准。
5、骨骼系统
主要标准:以下表现至少有4项鸡胸;漏斗胸需外科矫治;上部量/下部量的
比例减少,或上肢跨长/身高的比值大于1.05;腕征、指征阳性;脊柱侧弯大于20度,或脊柱前移(侧弯计);肘关节外展减小(
6、肺系统
主要标准:无。
次要标准:自发性气胸;肺尖肺大泡(胸片证实)。
如果一
项存在即可认为肺系统受累。
7、皮肤和体包膜
主要标准:无。
次要标准:皮纹萎缩(牵拉痕),与明显超重、妊娠或反复
受压等无关;复发性疝或切口疝。
一项次要标准存在即可认为皮肤或体包膜受累。
并发症:
马凡氏综合征有哪些并发症?以下就是关于马凡氏综合征并发症的详细介绍:马凡氏综合征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特别是合并的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
该病同时可能影响其他器官,包括肺、眼、硬脊膜、硬颚等。
治疗用药:
马凡氏综合征有哪些药物治疗法?药物如何治疗马凡氏综合征?以下就是关
于马凡氏综合征治疗的详细介绍: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有人主张应用男性激素及维生素,对胶原的形成和生长
可能有利。
对先天性心血管病变宜早期手术修复,对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者
宜内科治疗。
一旦确诊为合并有主动脉瘤或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则应视情况考
虑手术治疗,因为药物是不能去除此病的。
由于动脉瘤有破裂出血的危险,心
脏瓣膜关闭不全也有致心衰死亡的危险,所以尽管手术有一定风险,专家们还
是建议手术治疗。
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目前手术成功率已在90%以上。
若
提示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马凡氏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牵涉到很多学科,比如眼科,骨科,心脏外科和胸
外科等,手术是救命,不能根治。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心脏和大血管的病变,常
见主动脉夹层和瓣膜病变,手术方式是置换人工血管和心脏瓣膜,手术方式有
很多种。
鸡胸,漏斗胸,需外科矫治;眼科的问题主要是晶状体脱位或者半脱位,也可以手术治疗。
总的来说,无特殊疗法,眼异常可进行相应的手术或药
物治疗。
主动脉病变时可服用普萘洛尔(心得安),使其心室排血和压力减低,减轻主动脉壁承受的冲击,因此,可延缓主动脉根部扩张的发展及防止主动脉
夹层动脉瘤的发生对青春期前的女性患者,可服用雌激素及黄体酮以提前进入
青春期,防止因生长过快造成脊柱侧弯畸形严重胸廓、脊柱畸形患者、中度主
动脉瓣闭锁不全或主动脉根部明显扩张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