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毒鉴定

合集下载

〖医学〗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医学〗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取出鸡胚,消毒气室端卵壳,用小镊子在无大血管处 撕破卵膜,以无菌毛细管吸取尿囊液,放入无菌试管 中。
(2)取尿囊液0.1mL,作1:10稀释。
(3)取10支小试管,按给各管参加生理盐水。
(4)取1:10稀释的尿囊液0.2mL,加人第1个试管 中,混匀后,再吸出0.2mL参加第2个试管中; 混匀后,从第2个试管吸出0.2mL参加第3个试 管……依次作倍比稀释至第九管,混匀后自第9 个试管中取出0.2mL弃掉。这样各管液体量均 为0.2mL,从第1-9个试管的尿囊液稀释度为 1:20,1:40,…,1:5120,第10个试管为生理 盐水对照管。
+-


→→ → → → → → →→
㈠ ㈡ ㈢ ㈣ ㈤㈥ ㈦ ㈧ ㈨㈩
试管号 10
12 3 4 5
67
8
9
生理盐水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病毒液 (1:10)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弃0.2
病毒稀释度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1:2560 1:5120 对照
不 管 是 中 医学 还是西 医学, 从二者 现有的 思维方 式的开 展趋势 来看, 均是走 向现代 系统论 思维, 中医药 学理论 与现代 科学体 系之间 具有系 统同型 性,属 于本质 相同而 描述表 达方式 不同的 两种科 学形式 。可望 在现代 系统论 思维上 实现交 融或统 一,成 为中西 医在新 的开展 水平上 实现交 融或统 一的支 撑点, 希冀籍 此能给 中医学 以至生 命科学 带来良 好的开 展机遇 ,进而 对医学 理论带 来新的 革命。 编 辑 本 段 现 代中医 史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植物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这些病害对植物的健康生长和产量产生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及时鉴定和诊断植物病害的类型和原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鉴定和诊断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保护植物健康。

一、外观识别法通过观察植物叶片、茎干、根系等器官的外观,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的影响。

不同的病害会导致植物器官出现不同的异常症状,比如叶片出现斑点、枯黄、畸形等。

通过比对已知的病害症状图片或参考相关植物病害手册,可以初步确定病害类型。

二、病原鉴定法在使用外观识别法初步判断病害类型之后,可以进一步进行病原鉴定以确定具体的病原菌或病原体。

病原鉴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细菌鉴定:通过采集病植物的病组织样品,将样品进行处理和培养,然后观察和比对细菌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和生化反应等,以确定病原菌的类型。

2. 真菌鉴定:对于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采集病植物的病组织样品,制备玻片标本,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比对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等特征,结合真菌分类学知识,确定病原菌的种属和亚属。

3. 病毒鉴定:病毒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通过提取病植物的核酸,使用特定引物进行PCR扩增,再进行凝胶电泳和测序分析,最终可以得到病原病毒的DNA序列,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病毒类型。

三、环境调查法环境因素也往往是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鉴定和诊断病害时,不仅需要对植物本身进行观察,还需要考虑生长环境。

进行环境调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土壤分析:采集植物生长土壤样品,进行土壤pH、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的分析,查看是否存在土壤盐碱化、养分缺乏等问题。

2. 水质分析:如果植物生长在水域附近,可以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包括水质pH、溶氧量、重金属含量等参数,观察是否存在水污染导致的植物病害。

3. 空气检测:通过采集植物生长环境的空气样品,进行气溶胶分析、微生物检测等,判断空气中是否存在有害因素,例如细菌、真菌孢子等,这些因素可能是植物病害的来源。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简介: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病原体的一种。

它可以寄生于宿主细胞中,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繁殖。

为了进行研究和控制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病毒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

首先,将病毒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待病毒感染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病毒颗粒的释放等现象,进而证实病毒的存在。

2. 动物接种法:这是一种直接将病毒样本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的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是否出现病征,如发热、无食欲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毒的存在。

3. 超速离心法:这是一种利用离心的原理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对病毒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离心操作,可以使病毒沉积于管底,从而得到纯净的病毒悬液。

二、病毒的鉴定病毒的鉴定是指确定分离的病毒属于哪一种或某一类病毒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鉴定方法:1.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等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给出病毒的直接信息,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通过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病毒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根据反应结果,可以初步鉴定病毒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样本进行基因分析,进一步确认病毒的物种。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基因序列,通过与已知病毒的序列进行比对,鉴定病毒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结论: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步骤。

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病毒从样本中提取出来,并通过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治疗病毒相关疾病的基础,也为疾病的监控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注意,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应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且遵循相关的实验规范和操作流程。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该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病例逐年上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有效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本文将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调查在分离和鉴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之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调查病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群等信息,可以迅速锁定病原体分布的区域和特点,为下一步的分离和鉴定提供指导。

二、病毒分离病毒分离是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基础步骤,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细胞培养法:将临床标本中的病原体与合适的培养基和细胞共同培养,利用病原体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的特性,最终将病毒分离出来。

2. 动物接种法:将临床标本中的病原体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是否出现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类似的症状,通过实验动物的复制,最终得到病毒分离物。

三、病毒鉴定病毒分离后,需要进行鉴定以确认其是否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

常用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免疫学方法:利用免疫学技术,如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对分离得到的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和鉴定。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通过分析病毒基因的特征序列,快速鉴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

四、抗体检测除了分离和鉴定病毒本身以外,通过检测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也可以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诊断。

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有血清学试验和免疫层析试验等。

五、药敏试验药敏试验可以评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对分离的病毒进行不同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测试,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开展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六、实时监测和报告随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增加,实时监测和报告已成为防控的重要环节。

利用PCR等快速诊断技术,可将分离和鉴定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感染的传播风险。

临床流感病毒的分子鉴定

临床流感病毒的分子鉴定

临床流感病毒的分子鉴定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各种疾病的分子鉴定方法也不断提升。

其中之一便是临床流感病毒的分子鉴定。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具有高致病性和高传染性。

识别和鉴定流感病毒的分子可以帮助医学界在疾病防治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加精准的分析。

下面将介绍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流感病毒简介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共分为A、B、C三种类型。

其中,A型与B型流感病毒是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在现代医学中,对于临床疾病的分析和防治不仅需要了解流感病毒的分类,还需要对其分子鉴定有一定基础的认识。

二、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临床流感病毒的分子鉴定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确认。

目前常用的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方法包括PCR的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和基于DNA芯片的灵敏检测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对流感病毒的基因组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并对其流行和演变趋势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预测。

三、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的意义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技术无疑会对流感病毒的研究和防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准研究病毒的基因序列和演化规律,为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2. 对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可及时预警和预防流感疫情的扩散和爆发。

3. 为流感疫苗研发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依据,大大提高疫苗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四、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目前流感疫苗研发尚未完全成熟,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1. 对于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尚未完全解析,提高精度和准确率的同时,也需要继续加强对其基因的解析和研究。

2. 流感病毒的进化速度和变异性较高,需要加强对其演变规律和趋势的分析和研究。

未来,需要继续针对流感病毒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推动其发展,以更好地应对流感疫情和提高疫苗的研发成功率。

病毒学- 病毒的检验汇总

病毒学- 病毒的检验汇总

可直接用纯化的病毒核酸通过电镜观察,对 其进行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 近年来,PCR核酸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病毒核 酸型鉴定的可行性大为增加。 (观看PCR视频)
②脂溶性试验
用乙醚或氯仿处理待检病毒液,而后与未处理 者比较其TCID50的变化,以判断是否敏感。 乙醚、氯仿、脱氧胆酸钠等脂溶剂能破坏病 毒的脂质包膜。 有包膜的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受脂溶剂的处理 能使病毒失去感染性;无包膜的病毒往往对脂 溶剂有抵抗力。因此,用乙醚等可以鉴定所分 离的病毒是否有包膜。
病毒粒的结构模式图
包膜子粒
包膜
包膜病毒
壳粒
衣壳
核衣壳
核心(核样物)
处理方法:
将病毒悬液2000~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分成 两组: 一组为试验组:按与乙醚4:1的比例振荡混合均匀,管口 密封好,4℃过夜后,2000~3000r/min离心20min。此时液 体分为两层,上层为乙醚,下层为病毒液。吸取下层部分, 避免混有乙醚。 另一组为对照组:不加乙醚,处理方法同试验组。 将两组的病毒液同时测定病毒滴度,如果试验组病毒滴 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说明病毒对乙醚敏感, 属于有膜病毒。如果两组的病毒滴度没有显著差异,说 明病毒对乙醚有抵抗力,属于无膜病毒。
(2)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①细胞病变效应
哪三种现象?
病毒或接种分离标本后,细胞出现的病理性变化。 不同的病毒具有不同的敏感细胞,而又能引起不同的细 胞病变效应。 例如:上呼吸道标本接种到细胞培养上,出现细胞融合, 产生多核巨细胞现象,就要考虑副黏病毒、疱疹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接种到 WI-38或人胚肺细胞培养上出现散在的、局部堆积的巨 大细胞,则要考虑巨细胞病毒的可能性;肠道病毒能使 细胞圆缩、变小、分散,往往全部细胞受到破坏;腺病 毒能使细胞肿大,颗粒增多,细胞聚集成葡萄状。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检测方法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由原本不存在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各类感染。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及时准确地检测病原体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

一、细菌细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等。

对细菌的检测主要采用细菌培养和PCR等方法。

细菌培养可以通过提取患者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在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培养后,可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反应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来鉴定细菌种类。

PCR是一种利用特定引物扩增核酸片段的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出细菌的存在并鉴定其种类。

二、病毒病毒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常见的病毒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病毒的检测主要采用PCR和免疫学方法。

PCR可以通过提取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病毒核酸,利用特定引物对其进行扩增,并通过检测扩增产物来确定病毒的存在。

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等,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病毒抗原或抗体来确定病毒感染的存在与种类。

三、真菌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来说。

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包括念珠菌属、曲菌属等。

真菌的检测主要采用真菌培养和PCR等方法。

真菌培养可通过提取患者体液、皮肤或黏膜样本,放置在含有抑菌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对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反应等进行观察和鉴定。

PCR方法可以通过提取患者样本中的真菌核酸并进行扩增,来确定真菌的存在及其种类。

四、寄生虫医院感染中的寄生虫感染相对较少见,但仍需引起重视。

常见的寄生虫病原体包括蛔虫、弓形虫等。

对于寄生虫的检测,常采用显微镜鉴定法和血清学检测法。

显微镜鉴定法是将患者样本制片后进行显微镜观察,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检测病毒的方法

检测病毒的方法

检测病毒的方法
首先,常见的病毒检测方法之一是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判断是否感染了病毒。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病毒感染情况,对于一些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血清学检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病毒潜伏期内可能无法准确检测出病毒,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测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其次,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也是常用的病毒检测手段之一。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病毒的核酸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病毒。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高度敏感、特异性强,能够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就进行检测。

同时,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还可以对病毒进行亚型鉴定,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然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操作技术,成本较高,不适合于大规模的筛查工作。

此外,免疫学检测方法也是常见的病毒检测手段之一。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通过检测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病毒。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快速,适用于大规模的筛查工作。

但是,免疫学检测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测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病毒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病毒感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在选择病毒检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检测。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病毒检测的相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二)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血清、咽漱液 2.鉴定: • ELISA检查患者咽漱液中的抗原 • 用单克隆抗体经免疫酶法 • PCR技术、核酸杂交等方法检出病毒或进行分型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三)临床意义
•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 致病机理:呼吸道上皮细胞感染增殖,病毒不入血,毒
第二节 肝炎病毒
第二节 肝炎病毒
球形、单负链RNA、 核衣壳螺旋对称、有 包膜
小儿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普 通感冒等
呼吸道合 胞病毒
球形、单负链RNA、 核衣壳螺旋对称、有 包膜
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成 人普通感冒等
鼻病毒
球形、单正链RNA、 核衣壳20面体对称、 无包膜
婴幼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成 人普通感冒等
返回章内容

第二节 肝炎病毒
3.培养特性 易感动物:黑猩猩,狨猴,鹰面猴,短尾猴 允许性细胞:Vero、恒河猴胚肾细胞(
FRHK-4)、人肝癌细胞株(PLC/PRF/S)等 在培养细胞中生长缓慢,无CPE
第二节 肝炎病毒
(二)微生物学检验
HAV-IgM检测:早期、快速诊断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HAV-IgG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疫苗免疫、效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三、其他呼吸道病毒
病毒名称 形态结构
所致疾病
SARS冠 状病毒
球RN形A、冠状,有包膜,发 吸 障热 窘 碍、 迫 综干 综 合咳 合 症、 症 等胸、闷休、克气、短多,器急官性功呼能
麻疹病毒
球形、衣壳呈螺旋对 称型,有包膜,不分 节段的单股RNA
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 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 症状:上呼吸道症状、发热、头痛、全身酸痛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二、风疹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 单股正链RNA病毒 有包膜,核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 一个血清型 人是唯一宿主
2.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不耐热,56℃ 30分钟可灭活病毒 对紫外线、乙醚、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八章 常见病毒鉴定
返回总目录
本章内容
1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2 第二节 肝炎病毒 3 第三节 反转录病毒 4 第四节 疱疹病毒 5 第五节 肠道病毒 6 第六节 朊粒及其他病毒
学习目标及重点
第二节 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 属小RNA病毒科,直径约为27nm,呈球形,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甲型肝炎病毒形态模式图
第二节 肝炎病毒
HAV电镜图
第二节 肝炎病毒
2.抵抗力 • 耐受乙醚、:100℃ 5 min可使之灭活 • 在海水、淡水、毛蚶、泥沙中存活数天至数
➢ 我国为高流行区 感染率:60% HBsAg携带率 :8%~10% 慢性乙肝病人:1000万
➢ 80%原发性肝癌与HBV慢性感染有关
第二节 肝炎病毒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①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②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度 在50~700nm之间; ③大球形颗粒:即Dane颗粒, 直径42nm。
学习目标: • 掌握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肠道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
点,各病毒的传播途径、临床检验和防治原则 • 区别乙型肝炎病毒常见抗原抗体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 五种肝炎病毒常用鉴定方法 • 解释流感病毒变异和流行的关系 • 了解朊粒的生物学特征 本章重点: ★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常见病毒的检验方法
亚型。 变异: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HA和NA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3.培养特性: • 在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增殖 • 红细胞吸附试验(hemoadsorption test) • 易感动物为雪貂 4.抵抗力: • 抵抗力较弱 • 不耐热,56℃ 30分钟可灭活病毒 • 室温下很快丧失传染性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一、流感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 流感的病原体
甲(A): 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乙(B): 对人类致病性较低 丙(C): 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 少造成流行
1.形态结构 (1)形态
果评价或流行病学调查 分离培养:原代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传代株细胞对HAV敏
感,生长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
第二节 肝炎病毒
(三)临床意义
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
第二节 肝炎病毒
二、乙型肝炎病毒
➢ HBV流行久远、传播广泛,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3.5亿人携带HBV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2)结构
核衣壳
包膜
刺突
核酸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 基质蛋白(MP)
脂蛋白(LP)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2.分型与变异
分型: • 根据NP和MP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
三型。 •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又分为若干
腮腺炎病 毒
球形,核心为单股 RNA,衣壳呈螺旋对 称,有包膜
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伴有疼痛、 发热
返回章内容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三、其他呼吸道病毒
病毒名称 形态结构
所致疾病
腺病毒
球形、双链DNA、核 咽炎、扁桃体炎、肺炎、流行性眼
衣壳20面体对称、无 结膜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胃肠
包膜
炎等
副流感病 毒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二)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鼻咽分泌物、皮疹液、尿液,脑脊液、血液、骨髓等
2.鉴定 病毒培养 免疫学检测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酶或荧光素标记单克隆抗体 病毒核酸检测:PCR或核酸杂交技术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三)临床意义 • 儿童是主要易感者 • 呼吸道传播 • 局部淋巴节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 • 可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