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导学案答案
敕勒歌(导学案)

课题课题:敕勒歌导学案主备人审核时间授课点拨【学习目标】1、认识少数民族的民歌的特点,了解乐府民歌的特色。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学习鉴赏这首诗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写法,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主动参与,激情发言,展现自我。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鉴赏这首诗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写法,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点拨】朗读、探究讨论点拨法【导航塔】【导学流程】一、课前自主预习(整理在作业本上)1、朗读背诵全诗,说说这首诗描写了草原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展示1、自主测评(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北朝民歌()敕勒歌()见牛羊()穹庐()笼盖()(2)、《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敕勒族的民歌。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代()编著的乐府诗歌总集,主要辑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众多如:《》《》等。
2、走进文本(1)、明确学习目标。
(2)、小组互动:(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朗读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情感丰富。
)要求:小组协作,积极参与,小组成员点评)(3)探究展示(注意:把讨论结果写下来)【探究】:先独立思考,有疑难再与本组成员共同讨论。
【展示】:积极发言,快速高效,板书工整规范,语言简明扼要,倾听认真仔细,做好笔记。
【问题】1、这首民歌是怎样描写敕勒川大草原的景象?从歌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全歌表达了敕勒族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问题】2、现在的敕勒川,到处是一片黄沙飞舞,早以不现昔日“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美之景,请结合你知道的信息,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乐府民歌“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本课是本学期继第四单元接触古诗后第二次学习古诗,与之前的古诗学习不同的是这首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代表作之一,这与其它的格律诗在格式与韵律节奏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除了感受古诗的特点外,还可以再渗透一点民歌的特色。
再则,对于“敕勒”这一古代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生活的大草原江南的学生也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量符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基于本诗中的生字比较简单,在学习生字更注重关注识字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利用识字方法科学识记生字。
在学习诗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与其它课文朗读的不同,利用“小棒”分隔线来帮助学生学习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
在理解诗句时,不拘泥于本诗的学习,关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前的联系与区别,学习“川”字时,与第四单元《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川”字比较着理解,让学生根据字典中的意思选一选,辨一辨,既巩固了之前所学,又理解了的新意思,提升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诗句中的不同含义,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方法。
本单元学习主题是“想象”,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加深对大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感受,通过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体会敕勒歌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5个生字,会写“阴”等字。
(二)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三)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富饶和敕勒人民热爱家乡情感。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语文书、铅笔盒(二)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图片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1.听《敕勒歌》相关的小故事。
敕勒歌导学案

敕勒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我们要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感受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领略敕勒民族的风土人情。
通过学习,我们要理解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象,体会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
我们还要关注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学习诗人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色,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敕勒歌》,我们要进一步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敕勒歌》是一首_____(朝代)时期的民歌,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2. 诗中“敕勒川,阴山下”一句点明了敕勒川位于_____(方位)阴山脚下。
3.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_____(特点)的草原画卷。
二、选择题1. 下列对《敕勒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B.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C.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写牧草长得又齐又密,没有一丝风,牧草遮住泥土,看不见牛羊。
D. 这首民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一体,既有民歌的豪迈气质,又有诗文的清丽气息。
三、简答题1. 《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你认为《敕勒歌》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草原特色的诗句是哪一句?为什么?三、全诗译文《敕勒歌》译文如下: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这首诗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9 敕勒歌学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9 敕勒歌学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9 敕勒歌学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9 敕勒歌学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9.敕勒歌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2、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朗读课文,能够诗歌的主要意思和意境.3、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穹庐()见牛羊()天似( )(lǒng)()盖(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理解诗歌的主要意思。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答: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答:2、问题展示①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答:②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给我们如下的感觉答:③你知道这首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吗?答:3、课堂总结4、拓展交流有感情地描述诗境:参考答案达标练习(1)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2)略(3)①敕勒川,阴山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识字法,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通过观察,会写”阴、似、野“等五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并熟读成诵。
3.通过抓景物、想画面的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流程:开门见山,认识题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北朝民歌,谁能读好题目?认识”敕勒”。
敕勒是一个民族,我们就可以说:“敕勒族”。
谁能读好这些和“敕勒“有关的词语:敕勒川、敕勒术、敕勒歌。
(生读)3.再读课题。
二、初读民歌,自主识字1.自由读读《敕勒歌》,圈画出你认为不好认的字。
2.学情反馈。
(1)”敕勒“(2)“似”:组词。
相机教学第二种读音“似的”(shì)(3)“穹庐”:《望庐山瀑布》、出示图片蒙古包。
(4)笼盖:找近义词。
(笼罩)(5)野:组词。
(6)苍苍:注意平舌音、后鼻音。
(7)茫茫:注意后鼻音。
(8)见:结合注释教学,同“现”。
(古今字)3.齐读学生提取出的难认字。
三、再读民歌,读出节奏。
1.读好了生字,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句子,你还会读吗?请你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2.抽生朗读。
3.划分歌词节奏。
4.自由练读。
5.抽生读。
6.全班齐读。
想想这首民歌写了哪些景物?四、抓景物,想画面,走进民歌。
1.民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草原、草、牛羊)2.诗人通过写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丽图画呢?让我们逐句走进它。
“敕勒川,阴山下“齐读,教学“敕勒川“,”川“和什么有关,(水),”川“字(出示图片),中间是水,两边是岸,所以这里的“川”是平原的意思。
所以“敕勒川”便是敕勒草原。
请你看看插图,找一找敕勒川,再找一找阴山,敕勒川就在?(阴山下)再读诗句。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穹庐。
认识它吗?(蒙古包)天空就像蒙古包一样笼盖住了敕勒草原。
《敕勒歌》课后练习解答

《敕勒歌》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包含了热爱自己家园,赞美辽阔大草原的情感)首先,这样的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即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家的热爱之情。
穹庐,即蒙古包是草原牧民的居所,蒙古包的方便搬迁成了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天空大地,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见出草原人对自己家园的热爱的情感。
其次,草原特点的反映,表现了赞美草原、赞美家乡的自豪情感。
草原的空旷使四向所见皆如此,而抬头所见的顶部天空又变得“隆起”,天空显得既特别高远又特别亲近,就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笼盖着四野。
也恐怕只有无比辽阔的草原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和想象。
显然,这样的感觉和想象,充满了赞美自己的草原、自己的家乡的自豪之情。
第二题(突出草原的瀚海苍茫。
“见牛羊”句见人,给人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从课文的注释中可以知道,“天苍苍,野茫茫”可以理解为天地苍茫一片,旷远迷茫,这正是大草原辽阔无边、人烟稀少的特点。
参见下课《静默草原》:草原的辽阔使人觉得“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诗中不写人,而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这是读者能自然产生的并且是富有生机的联想。
而且这些牛羊原先藏在草丛中,可见草的丰茂,一片壮阔草海;一有风吹草动就随处呈现牛羊,又可见牛羊的众多,这真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
就这一句不仅给了我们人类在此生息的信息,而且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生机、活力。
更重要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对比下,是在强调、渲染广大草原的旷远辽阔,似乎只剩下苍茫自然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这样的背景对比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 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 犹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 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第二问,能注意对比,说出上述三点感觉中的一点即可。
第三题第1句的“见”通“现”,意为出现、显现。
敕勒歌导学案

《敕勒歌》导学案授课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的音、义。
3、赏析诗句,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草原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1、3【学习重点】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作品简介(一)作品介绍《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
作者:《敕勒歌》选自《杂歌谣辞》,是《乐府诗集》中的一篇,其作者相传是东魏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
(二)相关知识乐府: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词意:①敕.()勒.()川.:②苍苍..:③穹.()庐.:④见.():(2)欣赏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
(3)朗读诗歌。
三、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民歌写了哪些景物?2、文章哪些诗句表现了敕勒川辽阔雄伟的气势?包含了作者什么情感?四、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可以表现天高海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感情?2、诗中为什么不重点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静有动,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美感,请举例赏析。
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会的的结果加以明确。
五、达标测试1、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风吹草低见.牛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背诵、默写诗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阴、似”等六个生字,正确地书写“苍、茫”二字,借助生活经验,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含义。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4.感受到草原天野辽阔、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象,体会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入题,了解背景1.谈话引入孩子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别美的景物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交流家乡的景色。
)2.背景介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她的家乡,你看,她来了......(勒勒出场,介绍自己的民族、家乡。
)3.相机识字根据字理理解“阴”字,并学会用“阴”组词。
(1)通过勒勒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知道了她的家乡在阴山脚下。
(出示词语“阴山”及阴山图)(2)原来勒勒的家乡有一座山叫作“阴山”,和老师读——“阴山”。
4.创设情境勒勒介绍自己的生活场景,并歌唱《敕勒歌》,邀请同学们进行比试。
5.板书课题那咱们就来学一学来自勒勒家乡的这首民歌《敕勒歌》。
(相机板书课题。
)一起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齐读——《敕勒歌》。
过渡:这首敕勒族民歌呀,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它是一首北朝民歌。
二、读课文,正字音1.自由读文师:那现在咱们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还不熟悉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师:读好了吗?要是读好了,咱们读给同桌听一听,他读得好,请你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有不准确的地方你就当当小老师帮他纠正一下。
3.指生读诗歌,请同学评价、正字音,注意“似”和“见”的读音。
4.齐读诗歌。
三、想象与理解,随文识字1.朗读、理解诗歌第一句。
(1)认识“穹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导学案答案
导读:【预习检测】
(一)对于敕勒歌和乐府你了解多少?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
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二)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chìsìqiónglǒngxiàn
2、平川,平原。
辽阔,深远。
通“现”,显现,出现。
【导学过程】
二、议一议
(二)教师设置疑难:
1、我看到了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肥壮的牛羊……
2、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3、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4、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三、品一品
1、穹庐: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做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眺,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写出了牧民与天地的不可分割性,既有
广阔之势,又有亲切之感。
2、“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使草原的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
四、写一写
1、《天堂》、《敖包相会》、《草原夜色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听草原歌曲如听天籁之音,给人空旷的感觉,那纯洁的嗓音,仿佛清新的风,荡涤我们久历尘世的心灵。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黄毯悄然换绿萍,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③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霄。
2、站在阴山脚下仰望天空,蓝蓝的天幕上漂浮着白白的、棉花糖似的云朵。
眼前,是一片碧绿,绿的鲜明,绿的透亮,绿的生机勃勃,阵阵风儿吹过,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掀起一片一片的草浪,露出了时隐时现、吃得津津有味的肥壮牛羊。
不远处,有像无际天穹的一顶顶毡帐。
帐外,牧民们端着奶茶,拿着手抓羊肉,扭着秧歌,还有那身着暗蓝色布料、金色装饰,纯金“皇冠”的精致民族服装的小姑娘,跳着娴熟的舞蹈,在欢迎四方宾客。
此时,我们觉得这好客的牧民、绝美的舞蹈、热闹的场面、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白白的云朵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美的图画。
多么奇妙的世界,多么美丽的草原!
3、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