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碑刻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碑刻隶书非常有特色。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汉代碑刻隶书的十种类型,并对每一种进行简要介绍。
1. 《丁令碑》:这是一种记载丁令事件的碑刻。
丁令是汉代的一个官员,他在任职期间为民众办理了很多实事,深受人民的爱戴。
这个碑刻记录了丁令的事迹,表彰了他的贡献。
2. 《秦汉诸侯王碑》:这是一种记录秦汉时期诸侯王的碑刻。
这些碑刻记载了诸侯王的姓名、封地和功绩等信息,是研究秦汉时期地方政权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3. 《汉武帝碑》:这是一种纪念汉武帝刘彻的碑刻。
汉武帝是汉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碑刻记录了汉武帝的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4. 《韩非子碑》:这是一种纪念韩非子的碑刻。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韩非子》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碑刻记录了韩非子的事迹和他的学说。
5. 《张骞碑》:这是一种纪念张骞的碑刻。
张骞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使节和探险家,他率领使团成功地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个碑刻记录了张骞的事迹和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6. 《郑国渠碑》:这是一种纪念郑国渠的碑刻。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工程师,他设计并修建了郑国渠,为中国的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碑刻记录了郑国渠的事迹和他的技术成就。
7. 《铜雀台碑》:这是一种纪念铜雀台的碑刻。
铜雀台是汉代的一座重要建筑,是皇帝举行宴会和接见重要官员的地方。
这个碑刻记录了铜雀台的建造过程和它的历史意义。
8. 《三蒙碑》:这是一种纪念三蒙的碑刻。
三蒙是汉代的一位著名将军,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击败敌军。
这个碑刻记录了三蒙的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9. 《太学碑》:这是一种纪念太学的碑刻。
太学是汉代的一所重要学府,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地方。
这个碑刻记录了太学的历史和它的教育成就。
10. 《九章算术碑》:这是一种纪念九章算术的碑刻。
东汉碑刻的形制

Culture▁文化|艺术东汉碑刻的形制东汉章帝以前碑刻罕见,和、安以后刻石立碑之风渐起,至桓、灵时则达到极盛。
凡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石经、画像题字及其他杂刻,除南北朝以后因佛教盛行而出现的造像记、石经幢等外,几乎各种类型都具了。
至今存世的汉代碑刻数量还多以百计,汉碑与魏碑、唐碑为碑刻书法史上的三座高峰。
本文简单的对这些汉代碑刻的形制进行介绍。
碑碑,古代本是竖立在墓圹前后或两边的大木,两碑之间有辘轳,引棺的绳索—“綍”绕在辘轳上,将棺柩徐徐下人圹中。
后来将碑改为石制,上面书刻文字,为墓主记功述德。
典型的碑,有碑额,在碑正上方,上面刻碑铭题署。
“穿”在碑额上,或在碑额下面。
碑之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侧称碑侧。
碑下有座,以起稳固作用,称为趺,趺多作长方形。
汉碑碑阳一般刻正文,记事颂德,如《乙瑛碑》《礼器碑》等。
墓碑列墓主名讳、里贯、履历。
正文如碑阳刻不下,则连续刻于碑阴。
人之生前死后皆可立碑,立碑者除子女外,还有门生、故吏。
碑阴一般列门生故吏姓名及出钱数目,碑阴写不下有写于碑侧者。
非门生故吏而出钱者,谓之义士。
汉碑石材选取甚讲究,有专门的人去选石、采石,为的是“勒铭贞石,以垂久远”。
由于立碑之目的是为了使碑主的事迹、功德传世,故撰书者为何人并不重要,一般碑铭都是由令史、书佐等地位不高的文吏撰书。
当时碑铭体例大多不列撰书者名,只有少数例外,如《华山庙碑》《樊敏碑》等有书者之名。
而刊刻造作的石工名字却常常隶于碑末,这也是受当时物勒工名的影响。
汉碑以山东一带最多,而今传世的汉碑主要集中保存在曲阜孔庙和济宁汉碑廊等处。
汉代各类碑刻中,以碑上所书刻的文字较为庄重、讲究,行列整齐,有些碑还划有棋坪方格书写。
碑阴和碑侧的字相对于碑阳,要活泼、随意些。
墓志墓志,是将墓主姓名,有的还附有爵里、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及其他有关内容,写刻于砖、石(后世也有以木、瓷等为载体者)而设于圹中者。
汉代的墓志形式不固定,后人所加的名称也多不同,有葬砖、墓志、柩铭、墓室题记等。
汉碑的基本特点

,故不宜以楷书提按笔法用之于隶书,提按成
份愈多,朴茂之气就愈少” 。
• 4、转折:在笔画转弯时,由篆书的圆重起,但无顿笔,此为与楷书的差异。
• 5、波挑:起笔逆锋,中截稍提,末尾重按,
然后侧锋挑出,或有中锋挑出者。
• 二、结构特点:
• 1、横平竖直:横平竖直是笔画方向多水平、 垂直方向,少斜画,这是篆、隶书构字的基本
法则。斜画大量出现就是楷书出现之时。
• 2、整齐:篆书讲对称,楷书讲参差,隶书介 于其中,讲究整齐。点画分布以均匀为主。
• 三、章法类型
• 1、行列整齐:这是与其结构特点相匹配的。 字呈扁方,而字距大于行距,明清以来夸张这
汉代隶书碑刻的基本特点
一、用笔的特点:
1 、方笔圆笔:碑刻大多是方圆结合,
而魏晋至唐的隶书渐趋方削尖露,顿
失厚重。摩崖大多笔画直率拙朴,多 呈圆笔。
• 2、逆入平出:起笔、收笔,藏头、护尾。即
俗谓:“蚕头燕尾”,有“蚕不双设、燕不双
飞”的规律。
• 3、中实中虚:承袭篆书用笔不作提按变化,
种特点。
• 2、有行无列:经常画有竖行线,字形长扁不
一,随形而异,字距较近,行距稍宽,贯气而 紧凑。
• 3、无行无列:主要见于摩崖刻石,此章法看
似散乱,字形大小悬殊,彼此错落,互相让就 ,由穿插而生奇趣。
汉代碑刻研究报告

汉代碑刻研究报告引言汉代碑刻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对汉代碑刻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历史和艺术领域的意义。
1. 汉代碑刻的历史背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其碑刻在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汉代,碑刻主要用于纪念和表彰功绩,记录历史事件以及表达君主的统治意图。
2. 汉代碑刻的特点汉代碑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形式上,汉代碑刻多为石刻,以石材、青铜等材料制作而成。
在内容上,汉代碑刻以记述历史事件和表彰功绩为主题,文辞精练,字体工整,结构严谨。
3. 汉代碑刻的艺术价值汉代碑刻作为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
其内容表达和造型设计都体现了汉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此外,汉代碑刻的雕刻技艺非常高超,刀法精细,线条流畅,形成了独特的汉代雕刻风格。
4. 汉代碑刻的研究方法研究汉代碑刻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考古与历史文献等资料来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对碑刻的文字内容进行解读,对碑刻的造型和风格进行比较研究,对碑刻的历史背景进行考证,都是研究汉代碑刻的重要方法。
5. 汉代碑刻的保护与传承汉代碑刻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在保护方面,需要加强碑刻的维修和保养,规范其周围环境,确保其长期保存。
在传承方面,需加强对汉代碑刻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
结论汉代碑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特点、艺术价值、研究方法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综述,加深了对汉代碑刻的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和保护建议,为汉代碑刻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期待能够进一步挖掘汉代碑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待补充。
东汉最著名的碑文

东汉最著名的碑文《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永寿二年(156)立。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这是汉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
笔画之瘦劲、风神之典雅,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清人王澍说:“惟《韩敕》无美不备。
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
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郭宗昌甚至赞美它“若得神助,弗由人造”。
《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
原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1522~1566)年间毁于地震。
此碑是汉碑中端庄典雅的代表。
清人朱彝尊誉其为“汉碑第一品”。
《史晨碑》,两面刻,或称史晨前、后碑。
分别刻于公元168年和169年。
风格略近《华山庙碑》而更秀美。
可说是虚和俊美的代表。
如果说以上三碑是典雅派的代表,《衡方碑》则是方整、浑厚一派的杰作。
《衡方碑》刻于公元168年。
前人评此碑“书体宽绰”,“古健丰腴”,“从严整中出险峻”。
《西狭颂》又称《李翕颂》、《惠安西表》。
汉灵帝建宁四年(171)立。
摩崖书。
此碑在方整雄伟中有一种跌宕之趣。
康有为说:“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张寿》”。
其实,“疏宕”一词大约只有《西狭颂》一碑可以当之无愧。
若论秀美,首推《曹全碑》。
此碑立于中平二年(185)。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出土。
清万经谓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颇为中肯。
《张迁碑》立于中平三年(186)。
明初在山东出土。
是汉碑晚期的代表作。
笔画丰满、方整、厚重而不失雍容的气度。
此碑可说是汉碑的殿军,又是汉碑的集成之作。
是时天下开始大乱,不久,曹操又开始禁碑,盛极一时的建碑之风戛然而止。
隶书碑刻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
汉代篆书十大名碑

汉代篆书十大名碑
汉代篆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篆刻作品。
下面列举了汉代篆书中的十大名碑:
1.《双鱼璧》:该碑是汉代篆书中的代表作之一,其“双鱼”图案被认为是汉代篆刻艺术中最为著名的图案之一。
2.《青铜山东诸公墓志》:该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墓志铭之一,保存完好,篆书精湛。
3.《西汉嘉德碑》:该碑是汉代篆书中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记录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成就。
4.《武功县地志》:该碑是汉代篆书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篆书风格刚健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古柏堂碑》:该碑是汉代篆书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篆书书法简练,笔画清晰,是汉代篆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6.《庾信碑》:该碑是汉代篆书中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庾信的生平和政治成就。
7.《邓郎中墓志》:该碑是中国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篆刻的七绝”,篆书书法工整、流畅。
8.《龟山汉简》:该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篆刻作品之一,篆书风格古朴典雅,有独特的韵味。
9.《东汉长信宫碑》:该碑是东汉时期的一件重要文物,其篆书书法工整、刚健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0.《汉武帝御制阳山刻石记》:该碑是中国篆刻史上的经典之
作,记录了汉武帝南巡的历程和政治成就,篆书书法简练、精湛。
四川新出土的东汉碑刻考-中国汉画学会

四川新出土的东汉碑刻考高文段斐斐【作者简介】高文,男,原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原四川省文物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段斐斐,女,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艺术系讲师。
2010年11月,成都天府广场南侧东御街人防工程地下5米施工处,两块东汉纪功碑惊现出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关注。
纷纷要求了解成都以及蜀郡汉代碑刻的情况。
西汉碑刻极少,东汉树碑立传之风盛行,所以遗存的碑刻最多,亦最精湛。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出土东汉碑35处。
1949年以前,四川发现的汉碑只有《柳敏碑》(东汉建宁二年)和《樊敏碑》(东汉建安一年)。
特别是近年来,在四川的西部,以成都为中心的蜀郡范围内,陆续出土了11块东汉碑刻。
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这些汉碑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较高,而且保存完整,雕刻精美,是研究政治、历史、经济、水利、交通、民族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何君阁道碑2004年3月,四川荥经县烈士乡冯家村荥河南岸陡崖峭壁上发现了汉代摩崖刻石《何君阁道碑》(图一)。
此碑是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所刻,史有所载但未曾见物。
最早记录见于宋代洪适《隶释》,全文52字,与刻石内容完全相同,纠正了后期许多人的误传。
【碑文】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长五十五丈,用功工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字迹清晰完整,最大字径9厘米,高13厘米。
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代隶书的典型特征。
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真,中锋用笔,以篆作隶,变圆为方,削繁为简,反映了由篆到隶的演变过程。
折射出东汉早期隶书的宏朴雄强的艺术精华。
此碑记载了蜀郡太守率领刑徒,修建了《尊楗阁》(即栈道)55丈,用了一千一百九十八天的时间,终于打通了西南夷的交通要道“牦牛道”,即所谓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
所以说,此碑是研究西南民族、古代西南交通、区域治所及书法艺术等的宝贵资料。
此碑原地保存。
图一《何君阁道碑》二、东汉阳嘉二年李君纪功碑2010年11月17日,在成都天府广场出土《阳嘉二年李君纪功碑》和《元嘉二年裴君纪功碑》,两碑铭文用韵语写成,为赞颂之辞,隶书文字多达2000余字,其历史、文字、书法学研究价值为全国罕见。
泰安岱庙的汉代碑刻

泰安岱庙的汉代碑刻
泰安岱庙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保存了许多著名的汉代碑刻。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石碑《张迁碑》,被誉为“汉碑集成之碑”。
该碑的拓片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并影印在故宫编印的《国宝》一书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书法价值。
《张迁碑》的主人公张迁,是东汉时期的良吏代表,曾担任谷城长。
碑刻内容涉及到张迁的生平事迹、为官经历等,是了解汉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史料。
如果你对这些碑刻感兴趣,可以前往泰安岱庙参观,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碑刻
东汉碑比起西汉存世的要多,皮锡瑞《汉碑引经考》基本上使用的是东汉碑,而且高文《汉碑释文》,基本上也释的东汉碑。
秥蟬縣平山神祠碑建武□年四月
三老諱字忌日記建武二十八年(52)五月十日
何君治道造閣碑建武中元二年(57)六月
何君治閣道碣永平元年(58)四月六日
徐州銅山畫像石題記永平四年(61)正月
鄐君開褒斜道摩崖永平九年(66)四月
姚孝經墓磚永平十六年(73)四月二十二日楊德安墓記永平十七年(74)十月十五日
大吉買山摩崖建初元年(76)
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建初二年(77)正月十五日
武孟子買地玉券建初六年(81)十一月十六日
燕然山銘永元元年(89)七月
任尚碑永元三年(91)
張文思爲父造石闕題記建初八年(83)八月
袁安墓碑永元四年(92)四月二日
公乘田魴畫像石墓題記永元四年(92)五月二十九
日
孟琁殘碑永元八年(96)十一月
成都王伯魚闕題記永元九年(97)七月二十九日張仲有修通利水大道刻石永元十年(98)十月十一日秦君神道雙闕元興元年(105)十月
秦君墓刻辭元興元年(105)十月
王稚子墓闕元興元年(105)十月
賈武仲妻馬姜墓記延平元年(106)九月十日陽三老石堂畫像題字延平元年(106)十二月十四日洛陽刑徒磚永初元年--永初六年((107-112)
張盛墓記元初二年(115)
子游殘碑元初二年(115)六月
袁敞殘碑元初四年(117)四月
祀三公山碑元初四年(117)
李昭墓碑元初五年(118)三月三日太室石闕銘元初五年(118)四月
開母廟石闕銘延光二年(123)二月
少室石闕銘延光二年(123)三月三日左山治黃腸石永建二年(127)六月
左達治黃腸石永建二年(127)六月
叔原舉治黃腸石永建二年(127)六月
費孫治黃腸石永建三年(128)四月
王孝淵墓銘永建三年(128)六月九日
許伯治黃腸石陽嘉元年(132)九月
石門關銘永建三年(128)八月
裴岑紀功碑永和二年(137)八月
沙南侯獲殘碑永和五年(140)六月十五日
蓋縣永和五年磚銘永和五年(140)
微山桓孨食堂畫像石題記永和六年(141)
伯天□作壽石堂刻石漢安元年(142)
冀州從事馮君碑永和六年(141)
景君碑漢安二年(143)八月
宋伯望買田記漢安三年(144)二月三日文叔陽食堂畫像石題記建康元年(144)
武斑碑建[和]元年(147)二月二十三日
武氏石闕銘建和元年(147)三月四日李固殘碑建和元年(147)
石門頌建和二年(148)
周代造崖墓題記建和三年(149)正月二十日繆宇墓誌元嘉元年(151)三月二十日
山東蒼山元嘉畫象石墓題記元嘉元年(151)八月二十四
日
滕州元嘉三年畫像石題記元嘉三年(153)
乙瑛碑永興元年(153)
向壽碑永興二年(154)三月一日李孟初神祠碑永興二年(154)六月十日薌他君祠堂畫像題記永興二年(154)七月二十七
日
孔謙墓碑永興二年(154)七月
徐州從事墓誌永壽元年(155)十二月十日
孔君墓碣永壽元年(155)
李禹通閣道摩崖永壽元年(155)
成都永壽元年畫像石闕銘永壽元年(155)韓勅造孔廟禮器碑永壽二年(156)七月五日許卒史安國祠堂碑永壽三年(157)十二月十六日
劉熊碑約桓帝時期(147-167)
鄭固墓碑延熹元年(158)四月二十四日
劉平國碑永壽四年(158)八月十二日
張景碑延熹二年(159)
浚縣畫像石題記延熹三年(160) 三月六日渡君碑延熹四年(161)二月十日
蒼頡廟碑延熹五年(162)正月
桐柏淮源廟碑延熹六年(163)正月八日□臨爲父通作封記延熹六年(163)二月三十日
封龍山頌延熹七年(164)正月
孔宙墓碑延熹七年(164)七月
華山廟碑延熹八年(165)四月二十九日
鮮于璜墓碑延熹八年(165)十一月十八日
馮緄碑永康元年(167)十二月李冰像題字建寜元年(168)閏三月二十五
張壽殘碑建寧元年(168)五月十五日
衡方墓碑建寧元年(168)九月十七日
楊統碑建寧元年(168)閏三月六日
楊著墓碑建寧元年(168)十月二十八
日
武榮墓碑建寧年間(168——172)史晨前碑建寧二年(169)三月
史晨後碑建寧二年(169)三月
肥致墓碑建寧二年(169)五月十五日
柳敏墓碑建寜二年(169)七月二十四日
許阿瞿墓記建寧三年(170)三月十八日
夏承碑建寧三年(170)六月二十八日
西狹頌(附《天井道題名》)建寧四年(171)六月十三日孔彪墓碑建寧四年(171)七月十三日
孔褒墓碑建寧四年(171)
郙閣頌建寧五年(172)二月十八日
更黃腸掾王條主石建寧五年(172)三月十四
成陽靈臺碑建寧五年(172)五月
宣曉墓石刻熹平元年(172)十二月十九日
巴郡朐忍令景雲碑熹平二年(173)二月上旬
楊淮表紀熹平二年(173)二月二十二日
魯峻墓碑熹平二年(173)四月二十二日
熹平殘墓碑熹平二年(173)一一月二一日
楊震墓碑熹平二年(173)
婁壽墓碑熹平三年(174)正月
耿勳碑熹平三年(174)四月二十日
伯興妻殘墓碑熹平三年(174)五月二十四日
營陵置社碑熹平三年(174)十月二十三日
孫仲隱墓誌熹平四年(175)二月二十一日
韓仁墓碑熹平四年(175)十一月三十日
請雨銘熹平四年(175)
尹宙墓碑熹平六年(177)四月二十四日
吳岐子根墓記熹平六年(177)十二月上旬
孫熹墓畫像石題記光和元年(178)八月十日
趙寬墓碑光和三年(180)十一月十三日
昭覺石表光和四年(181)正月十三日
三公山碑光和四年(181)四月二日
崔顯人墓磚光和四年(181)五月八日
潘乾墓碑光和四年(181)十月二十一日
魏元丕碑光和四年(181)
白石神君碑光和六年(183)
王舍人碑光和六年(183)
曹全碑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
張遷碑中平三年(186)二月上旬
鄭季宣殘碑中平三年(186)四月二十八日
譙敏碑中平四年(187)七月十八日
趙君墓碑初平元年(190)十二月二十八日
北海太守爲盧氏婦刻石初平四年(193)正月一日
趙儀碑建安一三年(208)十一月二十日
樊敏碑建安十年(205)三月上旬高頤雙闕建安十四年(209)八月
王暉石棺銘文建安十七年(212)六月十三日
司馬芳殘碑建安二十四年(219)
劉君塚窆石題字漢代刻,無具體年月
劉氏塚鎮墓石羊題字第一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
劉氏塚鎮墓石羊題字第二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
西岳神符鎮墓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
西南之精鎮墓刻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
建塙刻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
降命刻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
袁博殘碑東漢時期制,具體時間不詳
楊卿耿伯墓記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
小子残碑東漢時期制,具體時間不詳
東漢望都一號墓佚名墓銘建安二十五年(220) 前
郫縣犀浦簿書殘碑約東漢中期刻,無具體年月
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一) 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二) 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三)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何饋畫像石題字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
武氏前石室畫像題字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
武氏左石室畫像題字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
武氏石室祥瑞圖題字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
里仁誦德政碑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
王子移葬誌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唐公房碑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阿貴造陰宅磚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石牆村刻石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黄晨、黄芍墓磚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嗚咽泉畫像石墓題記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竹葉碑漢代刻,具體年代不詳
鞏義詩說七言摩崖題記東漢末年刻,具體年代不詳南陽冠軍城石柱題名漢代刻,具體年代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