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命现象 感知生命特1

观察生命现象  感知生命特1
观察生命现象  感知生命特1

观察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特征

——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生命世界”部分编写说明

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研究课题组执笔:刘玉璇

“生命世界”部分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显浅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中心,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知识的启蒙教育。帮助儿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热爱生命。融“知识、态度、方法”于一体,力求在灵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生命的特征,获取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一、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世界”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组构教学内容,对儿童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为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美奠定初步基础。

1.通过对生命现象和事实的观察,帮助儿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在大自然的广阔领域中,在人们的周围,生命现象无处不有、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生生不息。生命与生命的过程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在动态中不断变化发展。“生命世界”教学内容的确定力图充分体现生物的生命特征。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突出启蒙、常见、有趣和多样。儿童受年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早期主要用感官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禽畜和人的身体。首先展现的是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常见的动、植物。在构图上全取生态图,突出生态特征、生活习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察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观察植物体的组成和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呈现母猪(在喂一群小猪)、黄牛(在山坡吃草)、水牛(在耕田)、乳牛(机器在挤奶)、麻雀(停在电线上)、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在比较中找出生命运动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生物能长大、能运动、能繁殖后代的事实,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初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2.从热爱生命的角度,注重对儿童进行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环境的教育

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息,与大自然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儿童乐意接近自然和探索自然,也喜欢欣赏大自然。他们渴求了解生物及其周围环境。如何帮助儿童选择学习的题材?如何帮助儿童收集、分类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使之成为有一定科学见识的小公民?这是确定“生命世界”的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也正是培养儿童心理品质所必需的。“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中,选择了“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住在校园里的动物”、“影响动物生存的因素”等课题,注重从热爱生命的角度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从小开始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周围环境以至关注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指导

观察校园动物时,问:“你认识这个地方吗?”“你喜欢探访哪些动物吗?”“其他同学又喜欢什么动物?能把他们喜欢的动物也写下来吗?”“人们为不同的动物营造了哪些不同的环境?为什么?”“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是什么?”“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物与环境又有什么依存关系?”所设定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利于让儿童独立观察并联系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在群体学习中去共同认识问题。

儿童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他们对周围发生的生命现象和事实,从关注自己开始,到关注他人、关注环境以至整个人类,在学科学中孕育着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二、融“知识、态度、方法”于一体,感知生命特征

儿童对可辨认的生命特征往往不是满足于为什么,而是经常追根问底,问怎会知道是这样,甚至更喜欢自己亲自动手去实践,以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增进科学情趣。就是说,儿童并不停留在获得知识的水平上,而更需要的是获得科学的方法和态度。

1.构筑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

儿童对世界充满想象,因而发展想象很重要。知识结构的构筑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不需要过于严谨。问题的选取以“科学——探索——乐趣——有用”为特点,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与成长,定位在启蒙,在于打开眼界。选择有关生命的问题可以是宽阔的、综合的,但又必须是基础的、常识性的。

“动植物的生活”、“生物的繁殖”等单元的表述体例均突出创设以问题为中心的情境,注意可接受性、综合性和活动性。让儿童认识下列一些问题:环境中有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是活的、会生长、靠生殖延续种族生命;动植物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叶子能散发水分;绿叶能利用阳光制造食物。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帮助儿童推导出可辨认的生命特征,并认识哪些是显著的共同特征,哪些是个性特征,认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动态发展。

2.在常见的生命现象中寻找“知识、态度、方法”的结合点

一般地说,儿童比较容易感知贴近生活的知识,难以感知探究性知识。要着重帮助儿童从小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去观察生命世界。儿童的好奇心驱使其产生探究的动力,求实与合作的态度则是获得进取和发展的基础。许多生命现象所发生的变化都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证实。要让儿童以尊重生命的态度进行科学训练,通过假设、观察记录、分类比较,初步形成某些概念,并经过联想和推理,从表象深入到本质,初步获得结论,逐渐产生新的认识。“人类的食物”、“人体的生命活动”、“生活与健康”、“人的生长”、“人类与生物”等单元内容的确定,体现了“科学与人”的密切关系和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有机渗透:

(知识迁移)

认识事物初步形成概念产生

新的认识,获得结论

态度:探求生命现象的在探究中产生探求形成解释生命现象的

兴趣、好奇心生命科学知识的激情能力及萌生创造意识方法:感官观察、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比较联想、推理

(初级加工) (次级加工) (高级加工)

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整体综合,可使儿童从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延伸拓宽

到生命世界,认识也可以从表象深入到本质,进而产生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蕴含着科学之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

3.注重在多元化活动中进行学习

“生命世界”各单元设定的学习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种养、小实验、小制作、分组观察、大组汇报交流、访问、调查、参观、实习、游戏等等。均保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直接体验与生命相关的生物现象和与人相关的生活常识。目的在于从科学教育着眼,通过创设观察生活的情景,丰富感知、激发兴趣,让儿童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有所发现。

在“动物的食性”、“动物的取食方法”、“动植物的繁殖”、“茎的运输水分和养料”等内容中,有的生命现象和事实可通过观察场景直接感知,有的却是抽象的、陌生的,必须通过科学实践活动,以动手为主去获得认知上的体验。要了解动植物繁殖的意义在于生命之延续,这对儿童来说是一个似懂非懂的问题。宜指导儿童观察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现象,认识动物生殖前后的特征;指导他们通过实际栽种试验去观察植物繁殖;帮助他们学会控制实验的变因;学会有序地、细致地观察;学习用绘图、列表、记录或用口头、演示操作、游戏等方式充分表达探究过程和生命现象特征;根据资料归纳共通性,甚至能有所发现,觉察因果变化关系,提出可进行验证之叙述。

人的价值观念以创新开拓为标志。这要求科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活动必须提供儿童进行实践的条件,处理好师——生、课内——课外、个别——全体、常识性——探究性等诸关系。特别需要让儿童在群体中融合、沟通与互补。以儿童为主体,在愉快的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培养创新意识。让儿童充分展现自己,鼓励其发现、获得不断更新和涉猎知识的能力,在多元化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价值。

4.突出自主性

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确定应遵循儿童认识的客观规律。必须关注儿童的经验和兴趣,选择贴近环境、贴近自己和得以表现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从教师的具体指导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让儿童独立探索。建构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的个性,给予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人类的食物”、“生物与环境”等单元中,让学生说出或描绘出市花、市鸟、省鸟、港澳特别行政区区徽。根据生活常识比较人类不同食物的性质与作用,让儿童制定有益健康的食谱,从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角度去理解合理的食物结构。指导儿童用生命的、动态的观念去看待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在记载树木季节变化(生长状态、

何时最旺盛、第一次落叶时间和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全部脱落的时间等),描绘或拍摄一张冬天该树木简图和春天嫩芽萌出时状态图,写短文、画简笔画、对小实验进行简单分析等实践中,让儿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对象与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地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此外,还可让儿童进一步拓宽思路,鼓励儿童质疑、询问和争议。从不同角度创设情景和提出问题:是否要给地球上每一个物种以生存的权利?这与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现象又有什么矛盾?“动物冬眠的习性及原因。教材从人的生活现象(冬景、火锅等)引入,以科学家的实验让儿童去产生联想,并没有给出结论。就是说,呈现情景、给予信息源,用问题与探究方式去展开讨论,构思操作方法,学会找出问题的特征,而不是以认识多少知识为主要目的。

《科学》课程中的“生命世界”的编写力求使儿童在伴随自身发展的学习环境中,在充分地欣赏自然过程中感受生命,并培养初步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任职机构:广州市教委教研室

电话:(020)83330741

E —mail:lyx@https://www.360docs.net/doc/158549597.html,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单元综合练习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认识生命单元综合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 2 . 下面是四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都由细胞构成B.乙类生物细胞中不具有DNA C.丁与植物相比,细胞内没有叶绿体D.甲和乙都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后代 3 . 每当秋末冬初,杨树、柳树等落叶树纷纷落叶,而松树、柏树等针叶林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说明()A.落叶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针叶树与落叶树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落叶树与针叶树进行着生存竞争 D.落叶树和针叶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4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 A.土壤B.水C.空气 5 . 下图表示四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表格中的四个选项与之相符的是()

A.A B.B C.C D.D 6 . 小威同学问妈妈:“为什么蚂蚁总是排成一队向前爬?”妈妈说:“可能是前面的蚂蚁留下了信号。”妈妈的回答在探究方法中属于() A.作出假设B.提出问题C.制定计划D.实施计划 7 .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活,蛇的冬眠主要与下列哪一种环境因素有关?()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 8 . 观察法是指人们通过不同方式感知、认识和研究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同学们在进行“观察校园植物”的学习活动时,一般不会用到的方式是 A.看B.听C.嗅D.触摸 9 . 雷公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鸟类121种,爬行类56种,还有植物1390种,雷公山形成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 A.环境的多样性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基因的多样性D.营养来源的多样性 10 . (2015秋?大同期末)生物的分类等级中,生物间亲缘关系最近,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种B.门C.科D.界 11 . 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①阳光②松树③空气④细菌⑤病毒⑥土壤⑦珊瑚虫 A.①②④⑦B.②④⑤⑦C.②④⑥⑦D.②③④⑦ 12 . 在设计“探究光对蟑螂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的变量是 A.温度B.湿度C.食物D.光照 13 . 将完好的活菜豆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分别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播种,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将是()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1.1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形形色色的生物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生物课程标准理念。 2、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第1单元第1章第1 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⑵通过观察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2、能力方面 ⑴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共享、积累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⑵初步培养学生一定的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培养学生观察显微投影并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⑵初步培养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⑶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珍稀动植物的感情。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⑴生物的多样性;⑵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⑴遗传多样性;⑵应激性;⑶新陈代谢概念。 本节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建立生命档案册等,意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积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本节是《生物》全书的开篇章节,从情感上意在引领学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 总之,通过本节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能为以后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课前分角色排演小短剧,将“致同学们”的内容呈现给全班。 2、“交流物种多样的资料”是本书的第一次学生活动,所以活动前要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并对各小组长进行培训,使其能有效地进行组织分工、讨论和记录等工作。 3、尽可能多地收集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照片、录像片、光盘等。 4、采集池塘中的水样备用,并在课前进行观察,了解水样中生物与非生物的情况是否适合教学演示,如不适合应更换采集水样的地点。 5、显微投影要在课前“预演”,以保证教学中的演示顺利。 6、为了使各组建立的生命档案册的规格、体例统一,应制定出具体的要求。 教学过程

2018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检测卷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 第一单元第一章基础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恐龙蛋化石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D。休眠的青蛙 2.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的生命特征是( ) A.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生长 C.发育D。繁殖 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蜻蜓点水 B.钢铁生锈 C.公鸡打鸣 D.葵花向阳 4。巴斯德认为,肉汤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A.运气好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D。实验器具好看 5.一场威力强大的暴风雪袭击了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影响范围广泛。为掌握暴风雪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测量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D。观察法 6。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B。作出假设应有一定依据,不能臆断 C.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也可不同 D。进行探究实验时可以设置多组实验组 7.取用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 A.两手托镜座B。两手握镜臂 C.右手提着镜臂 D.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8。显微镜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 A。载物台B。反光镜 C.装片D。通光孔 9。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是() ①对光②观察③整理和存放④安放装片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10、家中饲养小鸡时,小鸡的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A。食物与水 B.食物、空间与空气 C。食物、空间与阳光D。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11.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下列哪些因素决定的( ) A。土壤类型B。温度C。湿度 D.以上三项都是 12、“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地球上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称为() A.生物圈 B.大气圈 C.水圈 D.岩石圈 13、下列动物中生活于湖沼栖息地的一组是( ) A。鲸、鲨鱼B。丹顶鹤、扬子鳄C。骆驼、蜥蜴D。蚯蚓、老鼠 14、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物像模糊,应调节() A。粗准焦螺旋 B.细准焦螺旋 C.反光镜 D.遮光器 15、以下是某同学为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黄栌叶色而进行的实验设计,符合要求的是() A。甲组用弱光照射,乙组用强光照射 B.甲组光照时间长,乙组光照时间短 C。甲组置于低温环境中,乙组置于高温环境中 D.甲组土壤保持湿润,乙组土壤保持干燥 16、小翠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用显微镜观察某装片,若要得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应选用() A.大光圈和平面镜B。小光圈和平面镜 C.大光圈和凹面镜 D.小光圈和凹面镜 17、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镜下比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视野、细胞的数目() A。小、亮、多 B.小、暗、少 C.大、亮、多D。大、暗、少 18、下图表示一个用右手写字的人正在用昱微镜观察,其中观察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19、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B.生物圈中有维持生命的空气、阳光、水等条件 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 20、下列哪种现象揭示的生物共性不同于其他三种() A.蘑菇长大B。蝌蚪长成青蛙 C。一粒油菜种子长成油菜植株D。种瓜得瓜 21.用显微镜观察时,显微镜在实验台上的位置一般应该是( ) A。正中央B。略偏右C。略偏左D。以上三种都可以 22。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要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哪移动玻片标本( ) A。左上方 B.右上方C。左下方 D.右下方 23.如果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那么载物台上所放的载玻片上画的是( ) A。↘ B.↖C、↙D、→ 24、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起来观察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装

第1章认识生命现象测试(含答案)

¥ 《第1章认识生命现象》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 机器人弹钢琴 B. 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 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 馒头上长出“白毛” 2.在“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正确的顺序是() 3.①提出问题;②制定计划;③作出假设;④实施计划;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⑥⑤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⑤⑥ D. ①③②④⑥⑤ 4.以下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 A. 感冒病毒 B. 变形虫 C. 细菌 D. 霉菌 5.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 A. 竹和山石 B. 鱼和河水 C. 空气和阳光 D. 松和丹顶鹤 6.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蜻蜓点水 B. 钢铁生锈 C. 公鸡打鸣 D. 葵花向阳 7.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 都能运动 B. 都能呼吸 C. 都有细胞结构 D. 都生活在水中 8.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 A. 需要营养 B. 进行呼吸 C.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生长和繁殖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 呼吸 B. 排出体内废物 C. 对刺激作出反应 D. 生长和发育 10.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A. 对象中的一个 B. 对象中的一部分 C. 全部对象 D. 以上都对 11.下列哪个是生物() A. 枯死的树 B. 桌椅板凳 C. 蚂蚱 D. 机器人 12.下列关系相近的一组生物是() ( A. 玉米和大豆 B. 鱼和水草 C. 空气和水 D. 岩石和苔癣 13.人体内部废物随汗液排出,属于()现象. A. 生长现象 B. 遗传现象 C. 新陈代谢 D. 应激性 14.下列古诗词中不含生物的是() A. 牧童骑黄牛 B. 遥看瀑布挂前川 C. 处处闻啼鸟 D. 浅草才能没马蹄 15.有些植物如含羞草,它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一现象属于生命现象的 () A. 生物体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生物体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 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D. 生物体都能生长 16.变黄的菜叶最后从蔬菜上脱落,这说明() 、 A. 蔬菜的生活需要营养 B. 蔬菜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C. 蔬菜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D. 蔬菜能够生长和繁殖

2021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命单元测试题

2021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命单元测试 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B.秋冬季节,杨树落叶 C.蚯蚓能疏松土嚷,提高土壤肥力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B.竞争C.共生D.捕食 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用10只鼠妇做实验并算出全班同学平均值的目的是 A.有利于观察B.减少误差C.容易确定变量D.使鼠妇能自由运动 4.下列不是生态系统的是() A.一块农田B.一条河流 C.一片草原D.森林中的所有动植物 5.下列属于对照试验中一组对照的是() A.低温和干燥B.低温和潮湿C.高温和干燥D.低温和高温6.首次提出“生物学”名词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B.拉马克C.林奈D.哈维 7.在实验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得到较多的数据 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C.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 D.得出不同的结论 8.1665年,英国人()利用自制显微镜最先发现了细胞 A.孟德尔B.达尔文C.罗伯特·虎克D.巴斯德 9.下列有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 B.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C.森林生态系统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D.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典型代表是沼泽

10.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 A.落叶、豌豆种子、杨树、鲨鱼 B.金鱼、钟乳石、水杉、人 C.鹦鹉、珊瑚、草履虫、狮子 D.苔藓、仙人掌、企鹅、变形虫 11.在调查社区的生物种类时,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正确的做法是()A.记录数量最多的生物B.记录看到的全部生物 C.记录自己最喜欢的生物D.记录最珍贵的生物 12.柑橘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苹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水分B.阳光C.温度D.土壤 13.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是() A.草原B.针叶林C.沼泽地D.热带雨林14.变黄的杨树叶能够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这说明() A.杨树能够繁殖和生长B.杨树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C.杨树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D.杨树能够进行呼吸 15.下列有关科学家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哈维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B.达尔文发现了血液循环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D.林奈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 16.下列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A.竹和山石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松和松鼠 17.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 )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大树底下好乘凉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鱼儿离不开水 18.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B.蚯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C.岩石上的地衣分泌一种物质使岩石风化D.蚂蚁搬家 19.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疏松和肥沃,这一事例能表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

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

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四、组织交流点拨建构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第1单元认识生命现象教案-九年级生物复习

学习设计与指导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现象 ——探索生命现象的奥秘当你置身校园时,校园中有高大挺拔的银杏、四季常绿的松树、国色天香的牡丹、妖娆的玫瑰花、顽强的小草、可爱的鸟儿、池塘中游来游去的鱼儿,雨后出现的蜗牛 和蚯蚓,翻开石块,偶尔还会观察到黑色的小动物鼠妇在爬动。我们只要 仔细留意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生物圈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 形状各异,大小不同,色彩缤纷,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勃勃生机。这些生物 却有着共同的特征。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奇妙的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 本单元包括《认识生命现象》一个章节的内容。本单元的核心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本单元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世界的大门,为后续的单元的学习奠定的基础。 单元学习目标 1.分析不同生物的生命现象、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2.分析不同生物的栖息地,说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它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方案。 4.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并能独立规范使用显微镜。 单元学习计划

评价内容 评价量规 等级 整体认知 能将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构建成思维导图 ★ 明确生物的 基本特征及 生存条件 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说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它为生物生存提 供的基本条件。 ★ 如何设计对 照实验 自主设计对照实验。 ★★★ 正确使用显 微镜 能独立规范操作显微镜,观察永久切片或带有字符的装片,总结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成果展示 1.物化成果:思维导图、显微镜实验操作;2.进一步设计实验 ★★ 学习内容 课时 活动设计 整体认知 1 结合《学习设计与指导》中本单元内容设计的问题研读教材, 也可查阅271bay 中资源,形成自己的整体认知,尝试初步 构建知识结构 核心 内容[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生物基本特 征及生存所 需要的条件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58549597.html,] 1[来源:学科网ZXXK] 1.分析不同生命现象、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来源:学&科&网] 2.分析不同生物的栖息地,说出生物圈的范围和它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关注生物的栖息地。 设计对照实验 1 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方案。 规范使用显 微镜 1 能独立规范操作显微镜,观察永久切片或带有字符的装片,总结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单元学习评价

2018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单元测试卷

第1单元第1章认识生命现象 一、选择题 1、下列给出的哪种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 A。杨树B。家兔C。小麦 D.感冒病毒 2、探究光照对水稻生存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照组应该() A。所有变量都相同 B.只存在阳光这一变量的差异 C。除阳光外其他变量都不相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对问题作出的尝试性的解释就是假设。一个成功的假设,能够说明事物之间的( ) A.相关信息 B.因果关系 C。相关联系 D。相关问题 4、下列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表达交流④制定计划⑤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5、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 ) A.竹和山石 B.鱼和河水C。空气和阳光 D。松和丹顶鹤 6、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蜻蜓点水 B.钢铁生锈C。公鸡打鸣D。葵花向阳 7、在实验法研究中,一般要按设计的实验方案重复实验,其目的是( )A。用实验来检验假设 B。寻找最优化的实验过程 C。从不同角度验证假设 D.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的真实性 8、水圈中的生物大多生活在距海平面________以内的水层中( ) A.10千米B。 1千米 C. 150米 D. 50米 9、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哪一科学家证明的() A.达尔文B。施莱登 C。巴斯德 D。施旺 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描述的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生长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呼吸 11、春季麦田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A。水分B。杂草C。蚜虫D。以上都是12、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 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D。实验用具好看 13、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个家就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14、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绿色植物 B。肉食动物 C.微生物 D.阳光 1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观察生命现象 感知生命特1

观察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特征 ——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生命世界”部分编写说明 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研究课题组执笔:刘玉璇 “生命世界”部分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显浅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中心,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知识的启蒙教育。帮助儿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热爱生命。融“知识、态度、方法”于一体,力求在灵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生命的特征,获取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一、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世界”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组构教学内容,对儿童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为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美奠定初步基础。 1.通过对生命现象和事实的观察,帮助儿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在大自然的广阔领域中,在人们的周围,生命现象无处不有、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生生不息。生命与生命的过程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在动态中不断变化发展。“生命世界”教学内容的确定力图充分体现生物的生命特征。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突出启蒙、常见、有趣和多样。儿童受年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早期主要用感官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禽畜和人的身体。首先展现的是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常见的动、植物。在构图上全取生态图,突出生态特征、生活习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察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观察植物体的组成和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呈现母猪(在喂一群小猪)、黄牛(在山坡吃草)、水牛(在耕田)、乳牛(机器在挤奶)、麻雀(停在电线上)、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在比较中找出生命运动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生物能长大、能运动、能繁殖后代的事实,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初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2.从热爱生命的角度,注重对儿童进行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环境的教育 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息,与大自然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儿童乐意接近自然和探索自然,也喜欢欣赏大自然。他们渴求了解生物及其周围环境。如何帮助儿童选择学习的题材?如何帮助儿童收集、分类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使之成为有一定科学见识的小公民?这是确定“生命世界”的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也正是培养儿童心理品质所必需的。“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中,选择了“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住在校园里的动物”、“影响动物生存的因素”等课题,注重从热爱生命的角度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从小开始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周围环境以至关注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指导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认识生命)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测试题(认识生命) 班级姓名分数 一、我能填: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表的答题框中(每题3分,共60分) A、机器人 B、钟乳石 C、珊瑚虫 D、珊瑚 2、在做“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实验时,将一只没有被蛇咬过的死老鼠用于实验的目的是 A、作为重复实验以减少误差 B、将它与响尾蛇咬过的死老鼠形成对照 C、研究响尾蛇是习惯袭击死的还是活的老鼠 D、将响尾蛇咬过的死老鼠作为实验组 3、某班同学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甲、乙、丙、丁四组同学所使用的鼠 妇数量依次是3只、2只、1只、10只,使用鼠妇数量比较科学的小组是 A、丁B、丙C、乙D、甲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 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食物网 5、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6、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A、生长现象 B、应激性 C、繁殖 D、呼吸 7、下列关于生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能呼吸、植物不能 B、动、植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C、动、植物都能排泄体内废物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我国科学家通过努力,终于摸清了野生东北虎的数量。这项活动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分类法 9、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三处湿度大小的关系应是 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B、 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10、生物的多样性不包括

A、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B、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1、以下哪一项不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A、森林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 C、生物进化 D、生物入侵 12、到了冬天,杨树和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而松树、柏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A、杨树和柳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柏比杨柳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柏和杨柳进行着生存斗争 D、它们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13、 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 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 14、下列不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棵桃树B、一片果园C、一条小溪D、一块稻田 15、小亮调查完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动物、植物和其它生物三类。他所采用 A、生活环境B、形态结构C、生物用途D、个体大小 16、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荒漠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 17、下列关于环境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DDT的使用导致鸟类的生殖能力受到影响 B、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 C、生物有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我们开发自然资源对它们没有影响 D、使用农药时会将有益昆虫杀死 18.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A、阳光 B、害虫 C、温度 D、水 19、如果在做实验时得到的结果与假设不一样,你不应该做的是 A、修改假设,让它与结果一致 B、修改实验数据,让它与假设相符 C、检查过程是否有问题,重新把实验做一次 D、检查过程都没有问题,相信结论是正确的 20、2003年10月15日9时,由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培养的宇航员

七年级生物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复习 一、复习目标: 1、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4、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5、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复习过程: 【学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自学课本内容(5分钟),并回答: 1、请同学们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 2、看课本图1.1-1的图片。请学生说出名称。 精讲点拨: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五类。 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那么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学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出示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A和一盆塑料花B,让学生判断哪一盆是生物,并列举它是生物的理由。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列举的理由多而合理。学习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命现象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分题讨论: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本小组的题目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1组: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例子为: 2组:生物需要呼吸 例子为: 教师参与:植物需要呼吸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例子吗? 3组:排除体内的废物 例子为; 4组:生物都能生长 例子为: 5组: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例子为: 6组:生物都能够繁殖 例子为: (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与鼓励) 拓展延伸: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精讲点拨:上述生命现象是生物所共有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即: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被称作——绿色学科。 二、生物 1、概念:具有生命的物体。 2、分类由细胞构成。 无细胞结构。 3、数目:现在已知生物约200多万种,(其中动物约150多万种,植物约30多万种。)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如:吃饭、喝水、呼吸、出汗、排尿。 2、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如: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母 鸡下蛋、植物开花结果、蜻蜓点水。 3、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一母生九子,连 母十个样(变异)。 4、生物具有应激性。如:朵朵葵花向太阳、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 5、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如: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适应”),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影响”)。【例题】 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 A.金鱼、月季、机器狗、海带 B.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 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小草 D.细菌、丹顶鹤、水杉、鲨鱼 2、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多由细胞构成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说明了哪一生物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 A.子女与父亲不同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母鸡下蛋 D.大豆由小长大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是()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都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6、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A.能进行呼吸 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 C.能生长繁殖 D.能动 7、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 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 B.人体出汗 C.蛇的冬眠 D.石灰岩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 8、下列属于新陈代谢现象的是()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 B.大树提供木材 C.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 D.鲸能游泳 9、蘑菇属于()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 10、鸡能产蛋,并孵出小鸡,这说明鸡具有的特征是() A.需要营养物质 B.能由小长大 C.能繁殖后代 D.能排除废物 11、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 B.钟乳石由小变大 C.小狗排尿 D.人晕车呕吐 12、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 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 D.鸟产卵 1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基础是() A.遗传 B.变异 C.应激性 D.新陈代谢 14、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 A.遗传性 B.生长现象 C.繁殖现象 D.应激性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1、概念: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生 物生存的这个圈层。 一、生物圈 2、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 3、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 养供给。

部编7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命的意义

部编7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晰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学会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知道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难点: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学生分享《轮椅上的霍金》的故事。 2.学生谈感受。 3.师:霍金的一生,是人类意志力的记录,是科学精神创造的奇迹。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像霍金这样感人的故事,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人为什么活着?对有些人而言,是为了__让生命有意义__,他们认为探索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 2.生命是__独特__的,生命意义是__具体__的。 3.我们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__我的人生__”。 4.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__发现__和__创造__。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生命的追问 探究一:教材P111运用你的经验 (1)采访三个你生命中重要的人物,请他们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

(2)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答案提示:略。 探究二:教材P112阅读感悟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雷锋日记》,谈谈自己的感悟。 (2)有人说,不要为别人而活;也有人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谈谈你的思考,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答案提示:(1)感悟: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无论事情大小,我们都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2)人活着,既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这样的人生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 知识模块二发现我的生命 探究三:教材P113探究与分享 (1)下图中的流水代表你的生命线,在开始的地方贴上你出生时的照片,在最后贴上你最近的照片。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请在生命线上找到一个点,标明发生的时间,在浪花里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发生的事情。 (2)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怎样的意义? (3)与同学分享生命故事,在这些不同的生命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四:教材P114探究与分享 (1)在这项志愿服务中,几位志愿者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意义? (2)这样的志愿活动对你会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提示:(1)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意义。有的志愿者是为了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有的是为自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的是为了社会的赞许、荣誉等等。 (2)对我来说,这样的志愿活动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奉献中提升了自我价值。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第1章 生命的世界素材 (新版)北师大版

生命的世界 1生命形态就是存在的生存模式 所有能够具有生存、繁衍、完善、进化能力的存在形式就是生命。这个定义比较泛,覆盖了心理社会等等领域。正因为如此,萝卜倾向于使用这个定义。 心理学、社会学中大量地存在类似生命的现象,拥有很多生机勃勃的东西。很多时候,这些特性被我们称为有生命力。我们观察一个有生命力的群体,往往会产生面对一个生物体的感觉。从整体观察一个蚁群、蜂群、人群,也往往可以感受到它作为整体的活力。很多心理现象、社会现象,同样存在生命的特征:相互生存竞争、相互配合协同求存;渊源流传。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它们具备生命的特征:生存、完善成长、繁衍、进化。 生命形态就是存在的生存模式。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物种,都各自具有独特的生存模式,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下,各自的生存轨道中生存。 2处处生存竞争 在生命的世界中,生存竞争现象随处可见。对于生存竞争的规律,达尔文认为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但是,优胜劣汰无法解释大量的化石证据。从理论上也无法解释新物种的演化出现。 在我们看来,生存竞争的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者强势生存,劣者弱势生存。优劣是由环境决定的,而环境是永恒变化的。当下的优,未必将来还是优;当下的合理,未必将来还是合理。一个环境下的优胜者,在另一个环境下就是劣者。适应环境的优胜者,可以顺利地利用生存环境中的资源,尽可能地扩张生存空间,强势生存。劣者不能最好地适应环境,只能苟且偷生,等待时局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演化与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生存轨道)有关。只有生存空间和生存轨道才能给物种提供相对稳定的存在。生存空间和生存轨道不是连续存在的,而是呈现分离断裂的状态。对一个新的生存空间来说,可能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大幅变化而出现的,也可能是由于一种新的生存机制的诞生而造就。在生存竞争的过程,生存空间会逐步精细化,分裂成不同的生存轨道。对生物来说,生存轨道主要是指对不同食物的需求和不同的捕食方式。同一个生存轨道一般来说最后只能存活下来一个物种。正是生存轨道的分离断裂状态,导致了物种演化的分离断裂状态。演化中间化石的匮乏,源自中间状态物种原本不稳定的存在。它们只有获得并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才能稳定存在。 3处处协同生存 与生存竞争相关另一个现象是协同生存。协同生存现象,在生存竞争过程中大量存在,甚至于可以独立于生存竞争。 在细胞层面的协同生存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细胞和线粒体、叶绿体的共生关系。线粒体和叶绿体非常独特,与其它细胞器之间明显存在不同。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物种与细胞协同生存后形成的嵌合生命体。线粒体、叶绿体具有自己独立的遗传物质。而且它们的遗传物质中分子序列与细胞遗传物质中分子序列之间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它们在细胞内部分裂生殖。它们在细胞分裂的时候,是由细胞的分裂机制将它们的多个个体,较平均地分配到不同的细胞分裂部分,以便重新组成新的细胞。显然这原本是两种独特的生命结构,起源于不同的生命形态。他们是古核生物将原核生物吞噬之后,彼此进一步演化出协同生存机制,吞噬者与被吞噬者形成的一个协同生存的生命嵌合体。 在组成形体的协同方面,地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生命形式,它由不同的物种嵌合形成的。这种嵌合与细胞层面的嵌合有所不同,其区别主要在繁殖上面,地衣的繁殖是组成个体独立繁殖的。地衣是真菌和光合生物之间稳定而又互利的联合体,真菌是主要成员。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文德纳作出了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

感受生命的意义

感受生命的意义 第1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台湾大众银行网络发布广告短片?梦骑士?,短片由真实故事改编,用5个老人环岛旅行实现梦想的故事追问观众:人为什么活着?结尾打出一个字:梦 1.播放视频:?梦骑士?。 2.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是值得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生命的追问 1.人为什么活着? 〔1〕在网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网友提供了多个答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为了自己而活; 2〕为了亲人而活着; 3〕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4〕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 5〕不知道,但是还是想活着(盲目);

6〕为了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7〕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有探讨必要)。 〔2〕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希望自己怎样活着?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人活在世上,我们都希望自己不成为他人和社会的负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且担当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2.怎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1〕利用?雷锋日记?进行过渡,并提问:自己的生命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伟人事例:〔1〕孙中山先生把他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2〕毛泽东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3〕邓小平同志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教师小结:〔1〕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为绽放生命价值而活是值得的)〔2〕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为救助他人而活是值得的)〔3〕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为全社会或全人类而活更是值得的!) 目标导学二:发现我的生命 1.我的生命线〔教材P113〕 〔1〕回忆历程:可让学生准备好A4纸,把纸横过来,中间画一条河,说明这是我们自己的生命之河。 〔2〕让学生在左端开始的地方贴上出生时的照片〔如果没有,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上去〕在右端贴上最近照片〔如果没有,可以给自己画个自画像〕。 〔3〕学生回忆自己生命历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在河流的相应位置上标出时间点,画一朵浪花出来,在浪花里简要说明当时发生的事情,并用几个字表示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意义。

济南版生物七上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一、选择题: 1、将有数字b 的透明纸片移到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在视野中看到的物象是( ) A 、d B 、b C 、p D 、q 2、在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让视野中暗一些,应选( ) A 、大光圈、平面镜 B 、大光圈、凹面镜 C 、小光圈、平面镜 D 、小光圈、凹面镜 3、使用显微镜对光时,我们一般选用( )。 A 、低倍物镜,较小光圈 B 、低倍物镜,较大光圈 C 、高倍物镜,较小光圈 D 、高倍物镜,较大光圈 4、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在视野的右上方有一个完整的细胞,要使该细胞移到视野的正中,应将装片( ) A 、向左下方移动 B 、向左上方移动 C 、右下方移动 D 、向右上方移动 5、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的同一部位,要想在视野内所看到物象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 )。 A.目镜10x 物镜10x B.目镜10x 物镜20x C.目镜10x 物镜4x D.目镜10x 物镜40x 6、“朵朵葵花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 ) A.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7、在载玻片上面画一个“↗”符号,用低倍镜观察时,在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 ( ) A.↘ B.↖ C.↙ D.→ 8、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你知道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 ) A .目镜和物镜 B 反光镜和目镜 C .反光镜和物镜 D 折光器和反光镜. 班级 姓名 考号

9、小亮调查完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动物、植物和() A、细菌B、真菌C、病毒D、微生物 10、我国科学家通过努力,终于摸清了野生东北虎的数量。这项活动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分类法11、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前,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需从侧面看着物镜的目的是()。 A使物镜降到能看清物像 B使物镜对准光源 C防止物镜碰到玻片造成损伤 D防止污染镜头 12、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太阳 B、钟乳石 C、珊瑚虫 D、珊瑚 13、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A、生长现象 B、应激性 C、繁殖 D、呼吸 14、下列关于生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能呼吸、植物不能 B、动、植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C、动、植物都能排泄体内废物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5、地球上的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是() A、新陈代谢 B、生长和繁殖 C、遗传和变异 D、具有应激性 16、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生活在() A、岩石圈的上部 B、整个水圈 C、大气圈的下部 D、生物圈 17、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B、树林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18、关于显微镜的四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