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
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
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
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
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
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
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
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
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
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
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
英汉翻译中的语法衔接手段对比

程 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韩礼德 和哈桑 的语篇 衔接
理论 , 试分析语法衔接 的几种手段 , 如照 应 、 替代 、 略等在 省
英 汉 翻译 中 的差 异 ,并探 讨 这 几 种 语 法 衔 接 手 段 在 英 汉互
译 过 程 中的 应 用 。
语译 文中 , 者用 代词 “ s指前文的“ me c” 并在汉语原 译 j, t’ A ra, i
接 手 段 。 英 汉 互 译 中 , 称 照 应 差 异 的地 方 较 多 , 较 明 显 人 但 的 地 方 是 “ 前 ” “ 后 ” “ 前 ” 用 文 中一 个 成 分 反 指 指 和 指 。 指 即
完整性。在《 英语的衔接》 韩礼德 ( AKH ldy和哈桑 中, M_..a ia ) l
后 意 义 的连 贯 。
翻译的单位 开 始 由词 、 子转 移 到了语 篇 。 因此 , 接 被 句 衔
看做是 语篇 生成 的重要 条件 之一 ,在语篇 翻译 中发挥 着 重要 作用 。 过 了解 、 析和把 握原 语与译 人语 的衔 接手 通 分 段 的不 同 . 者 不但加 深 了对原 文的理 解 , 译 而且 会提 高译
文 的质量 。
例 1美 国将努力促进 国内粮食增 产,努力使粮食 自给 : 率不低于 9 %, 出口量不超过 4 6 净 %。
译 文 : me c isonraei ripo utni odr A r ar ces s a rd co re i te t i tg n i n
( sn 将 语 篇衔 接手段 分 为两 大类 : Haa ) 语法 衔接 和 词汇 衔 接 … 这种分类是在衔接研究 中被广泛 接受 和采用的 。语篇 , 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一直都是个热 门话 题 ,但大 多学 者仅仅 关 注 了句 子的翻译 , 尤其 是从句 、 长句 的翻译 方法 , 忽略 却 了语篇 的翻译 。在语言的不同层面 : 词素 、 、 词 短语 、 句子 、 段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与分析_孙琦 (2)

Jenny will help you prepare for the exam. How would you like that? (指示照应,that 指前面一句话所表达的意义)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 —老舍《想 北平》(指示照应“,这”指“没到过陶然亭”这件事)
1 引言
衔接是构成语篇功能的结构之一,它指的是“语篇中语 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 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胡壮麟,2005: 179)。衔接手段对比属于语篇对比的一个重要范畴。句子间 的衔接虽属语篇表层结构即语言形式结构的问题,但这方 面的研究却可以揭示不同语言各自独特的本质,所以语言 表层结构的对比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刘宓庆,1991)。国内许
外语翻译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与分析
孙琦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9-0112-04
摘 要 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对语篇分析产生了 重要影响。通过对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从总体上看,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多于汉语语篇。这一 现象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结构有关,同时也与两种 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 篇衔接手段的不同,试图找到出现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从 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提高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衔接 手段的水平,并为英汉汉英翻译提供启示。 关键词 衔接 衔接手段 英汉对比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 Sun Qi Abstract Halliday and Hasan's research on cohesion has mad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 After contrasting th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the author finds that generally there exist mor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than in Chinese.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grammatical patterns and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language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aims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that result in these differences so as to promo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lp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 to use English cohesive devices appropriately and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hesion;cohesive device;contrastive analysis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的对比

2. Comparison
3.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篇章
篇章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它在
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提供作者想传达的 信息,各成分之间有语言手段将其衔接 在一起,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为交际 的受者所接受。 衔接性和连贯性是篇章最重要的特征。
Cohesion & Coherence
词汇衔接指篇章中的词汇之间存在着的语义联系,
通过原词的重复、同义、近义、反义、上下义和整 体与部分等关系来实现,可归纳为词的反复和搭配 两大类。
Any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cohesive devices us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s?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Lexical cohesion deals with connections
based on the words used. It is achieved by selection of vocabulary, using semantically close item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lexical cohesion: reiteration and collocation.
Cohesive devices
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 指称 /照应(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 连接/关联(conjunction)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 复现关系(reiteration) • 同现关系(collocation)
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对比

- 210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对比银川能源学院外国语学院/闵翠【摘要】语篇中通常使用衔接手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形合英语和意合汉语的差异影响了各自语篇的衔接手段。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异同,更好地在翻译实践实现双语之间的转换。
【关键词】衔接 形合 意合 照应衔接手段 异同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胡壮麟1994)衔接是语篇的重要标志,借助于各种衔接手段,语篇才能成为一个语义完整的聚合体,照应是体现这一手段的主要方式,总体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2001)一、人称照应人称照应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上的照应。
中英有各自的人称照应,二者在形式上虽无法一一对应,但在功能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异,即便存在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1.英汉人称代词的对比。
(1)相同点。
英汉中都存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并且都包括两种:一种只包括说话人,排除了听话人,另一种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包括在内。
汉语中的“我们”和“咱们”之间大体上就存在这种差别。
用王力先生的话说,咱们= 我+你 (或再和别人),我们= 我+他或他们(但没有你在内)。
(王力 1985)在英语中,这样的差别则间接地体现在“let us ”和“let ’s ”这两种形式上。
其中,“let us ”听话人可能包括在内,也可能排除在外,而“let ’s ”一般只包括听话人在内。
英汉中,第二人称指的是听话人,表示说话人已经将听话人选为交流对象。
如:You ,come here!b.你,过来!英汉中都以第三人称来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
如:He won the game.b.他赢了那个游戏。
(2)不同点。
英语存在人称代词的性、数、格的变化,并且很明显的体现在形态变化上,而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性、数、格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汉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英汉语文本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研究英汉语篇衔接时,关联理论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
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共性与差异。
一、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文本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下文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不同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英汉语篇衔接的共性对比分析1. 衔接手段相似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常见的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语法结构的重复等。
“it”可以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在篇章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而“而”、“但是”、“因此”等连接词也可以在不同句子之间进行衔接。
句子结构的重复也是一种常见的衔接手段,在英文中可以通过重复主语或谓语来实现,而在汉语中则可以通过重复的并列结构或者相同的动词形式来实现。
2. 衔接手段差异在英汉语篇衔接中,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英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还包括连接副词、定语从句等,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递进副词、关系代词等手段进行篇章之间的衔接。
英文中的被动语态在篇章衔接中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
三、英汉语篇衔接的理论解释1. 相似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采用相似的手段,反映了它们在语际交际中的普遍规律。
代词、连接词和句子结构的重复等手段是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都有相似的应用方式。
2. 不同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
英文重视定语从句等复杂句式的使用,而汉语则更注重逻辑关系的表达和主语—谓语一致的体现,因此在衔接手段上有所不同。
四、结论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共性和差异上的表现。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的篇章衔接规律,为英汉语的翻译和交际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还是从火车上说起吧!大约在我四岁多的时候, 我坐过火车。当时带我坐车的人,是我的舅舅, 叫张全斌。 这是短文《我可能是天津人》(侯宝林)的前 三句,该短文只有一段,两个话题。第一个话 题是侯宝林回忆四岁多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 根据那段经历,他估计自己“可能是从天津来 的”。第二个话题是他只对父母存有模糊不清 的印象。他们的姓和籍贯他都不知道,只知道 自己的生日和乳名。
The cohesive ties can be explicit or implicit.
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 (1976),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cohesive devices: Reference (照应手段) Ellipsis (省略) Substitution (替代) Conjunction (连接) Lexical cohesion (词语衔接)
请注意下例中增补的代词。
10. 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会儿觉,就到 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侯宝林《我可能是天津人》,刘世聪译)
上例中,“一路上”是主位,但不是主语。述位 说明了主题。即“一路上”(谁)做了什么事, 但“谁”一路上吃炒栗子,睡觉呢?此句没有提 及,但上文有,是“我和舅舅”。为了使译文符 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义连贯的效果, 译文增添了主语“We”。
(贾平凹《丑石》,刘荣跃译)
7.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 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It 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 So long as there is life, the force will show itself. (夏衍《野草》,刘世聪译)
通过上述汉英衔接手段的比较,可以看出 两种语言的篇章衔接手段有同有异。 汉译英:需作适当调整,才能使译文再现 原文的逻辑与语义关系,取得文从字顺的 效果。
补充说明:衔接是为了连贯,而要实现篇 章连贯除了上述衔接手段以外还有两点也 应该注意。
1.
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每个词语、每句话的意 义都应在语境中分析理解。例如:
按指称范围分,指称衔接有外指/文外照应 (exophora)和内指/文内照应 (endophora)。
由于作者的思绪在篇章中以线性排列的方 式出现,所指若出现在指称词语之前,称 为回指/前指(anaphoric),所指若出现 在指称词语之后,则称为下指/后指 (cataphoric)。
例如: 1. 张明是我的一个朋友。(外指,“张明”存在 于客观世界之中) 2. 张明是我的一个朋友。他是武汉人。(内指, “他”回指“张明”) 3. 他在那边!张明。(内指,“他”下指“张 明”)
差异: 英语的指示代词与汉语指示代词相似,不同的是 使用频率有差别。 英语有定冠词,汉语没有。
8. A:苹果在哪里?Where are the apples? B: 在那边。Over there.
汉语中虽未指明A要什么苹果,但“苹果”是主 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和B的共识之中。所以译 文一定要用the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What can be stylistically interesting about a text is the way language links within the text itself and with the situation—the various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lexical, semantic means of making sentence into paragraphs and chapters.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构衔接
结构衔接指信息结构之间的衔接,可通 过主位——述位结构或替代、省略、对 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格实现。
①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 零的小火柿子。②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 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③可是我却哭了。④哭那 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①I stood under the persimmon tree, looking at the lone little persimmon. ②Its flaming redness was a joyous sight, but I cried for the strange old candy peddler who had been so fond of me. (张洁《拣麦穗》,朱虹译)
“你们”是人称代词,回指“爸爸妈妈”。言者是 位5岁的小毛头,为了劝爸爸妈妈别为钱吵架,他 把自己那小猪形状的存钱罐打破,拿出硬币来给爸 爸妈妈。这里的piggie是儿语。
5. 这幅画是一部用思考和修养完成的杰作,它 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艺术语言的独特性。 The painting is a masterpiece reflecting deep insight and artistic attainments; it expresses a sense of history by using specific modern artistic vocabulary.
理解了语境。我们来看看第一句的三种译文。 Let’s begin with the train. Let’s start from the train. I’ll begin from the time when I was on the train.
不难发现,它们与原文“貌似”,但却不合逻辑。 此段并不是回忆火车,而是回忆小时候第一次坐火 车的经历,作者在当时感到特别新鲜,感到温暖, 因而印象极深。 再则,原文是作者个人的自述,并不是与他人的对 话,第一句是个零指称句,其逻辑主语是“我”, 而不是“我们”。所以该句应该译为: Let me begin with my trip on the train.
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 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 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 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英 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 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 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 关系。
(袁运甫《我所认识的吴冠中及其绘画》,《今日中国》1992年第3期)
汉语的指示代词有以“这”和“那”为基础 的表示处所、时间、数量、形状等的词汇。 上例中的“这”用“the”译出,也可用“this” 译表示近指,用“that”译表示远指。
“这”和“那”常用英语的it翻译。
6.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 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The only thing that had interested us in the ugly stone was a little pit on top of it, which was filled with water on rainy days.
篇章中的这种照应关系使篇章内的词语之间语 义连贯,与篇章外交际者感知和认知的客观世 界紧密相连。
若按指称手段分,有用人称代词的 人称照应、用指示代词的指示照应 和用比较级的比较照应。
4. 爸爸妈妈,你们也买个钱罐存钱吧!你们没钱用了 罐子就会把肚肚里的钱掏出来给你们的。 Daddy, Mummy, please buy a piggie for yourselves. When you have no more money, the piggie will open its tummy and give you money. (《童心》,居祖纯译)
2. 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仔细斟酌词语的文 化蕴含意义。请见下例: 12. 我现在对我原来的父母还有个模糊不清的 印象……关于我个人的历史情况,我就知 道这一些,再多一点都记不起来了。
侯宝林是由养父母哺养成人的。“原来的 父母”自然指他的“亲生父母”,只能译 为my parents,而不能译为my original parents或my former parents,“关于我个 人的历史情况”一句, 是该段的最后一句, 鉴于该段只是儿时的回忆,“历史情况” 不能译为historical information或my personal history,而译为this is what I know about my childhood and beyond that I do not remember much else.
1. 2. 3. 4. 5.
1. 指称衔接
篇章是具备功能和意义的语言单位。 它的生成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词,词与所指对 象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楚与否是篇章的意 义能否为读者理解的重要因素。 词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 衔接,也称为照应(reference)。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比较词也可以造成比较项之间在形式上 的照应和语义上的关联。例如: 9. 人到了老年,会有一种似乎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即发生 在昨天的事,倒会忘得一干二净;而几十年前对自己印象 极深的事情,却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记得一清二楚。 我对于我的中学美术老师胡纯浦先生的怀念,就是这 样。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 you tend to have a feeling that 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 what happened to you just a couple of days ago, you clean forget about it, but what happened as long as decades earlier with a sharp impact on you, you remember as clearly as if it had occurred yesterday. This is how I feel about Mr. Hu Chunpu, my middle school fine art teacher. (钟灵《胡二茄子》,刘世聪译) “就是这样”指上文中的“几十年前……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