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暴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读的则是另一个故事。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 唐雎不辱使命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则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唐雎。
【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秦王怫.然怒( fú) 亦免冠徒跣..(tú)(xiǎn)唐雎.(jū) 色挠.(náo)抢.地(qiāng) 聂政之刺韩傀.( guī)休祲.降于天(jìn) 寡人谕.矣(yù)天下缟.素(gǎo)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3)大王加惠..(给予恩惠)(4)请广.于君(扩充)(5)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6)秦王怫.然怒(盛怒)(7)布衣..(平民)(8)以头抢.地耳(撞)(9)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休,吉祥。
祲,不祥)(10)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11)秦王色挠.(屈服)(12)长跪而谢.之(道歉)(13)寡人谕.矣(明白,懂得)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解释: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解释:青黑色(3)寡人谕矣“谕”通“喻”解释:明白,懂得4.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1)使(2)于(3)徒(4)以(5)之(6)与【探究内容】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答案: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答案: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逆.nì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庸.yōnɡ夫休祲.jìn 缟.ɡǎo素傀.ɡuī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
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二)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三)完成下列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精选12篇)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精选12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篇1学习目标1. 把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擅长斗争的精神。
3.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资料链接1. 作品资料《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闻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行考。
2. 背景资料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应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来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第一课时二、初读文章1.给加横线字注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色挠()寡人谕矣()聂政()2.朗读课文,留意文章中的停顿。
方法链接: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依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依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三、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②唐雎不辱使命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④长跪而谢之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⑥岂直五百里哉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⑧否,非若是也⑨ 请广于君⑩ 大王加惠其次课时2. 疏通课文大意,试翻译下列句子。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分析
2、说话技巧分析(重点)
3、文章的现实意义
流程: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照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
2、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说话十分讲究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能看出秦王和唐雎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角色朗读(要揣摩语气)
(1)由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2)朗读内容为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3)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到角色中。
4、拓展延伸:唐雎的说话技巧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有借鉴意义,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同学要抄你的作业?你怎么做呢?在家里,父母责备你考试考差了,你怎么应对?……
5、思考探究:秦王是真的怕唐雎刺杀自己才屈服的吗?。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是一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记》中的篇章《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资料。
该学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主要围绕着该篇章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旨在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中道德和思想内涵,并能够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概述《唐雎不辱使命》是《史记》中的一篇章,主要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唐雎和他的儿子,为韩国讨回代表争夺而身赴韩国策划策反的故事。
唐雎虽经历了周围的袭击和安排,但仍然独立思考,坚守原则,成功达成了目标。
这个故事充满着勇敢、智慧和无私的品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实例。
通过对《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掌握核心的价值观。
二、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各国战争频繁。
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潮交汇产生的时期,其中包括诸子百家和儒家。
在这个时期,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才华也是各具特点。
唐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鲁国大夫,一个有决策能力和公正办事的领袖。
三、故事情节《唐雎不辱使命》主要讲述的是唐雎为鲁国策划策反韩国以夺回代表争夺的故事。
当时,鲁国和韩国讨论争夺代表权,唐雎应韩国之约,前往韩国会议,谋划援助韩国夺回代表权。
在这段时间内,唐雎经历了种种袭击和陷阱,他独立思考和决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成功达成了目标。
四、人物形象唐雎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智囊,在故事中,他表现出了勇敢、智慧和公正的品质。
他不但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还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自信,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尊重别人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五、语言风格在故事中,唐雎用到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并强调了时代的特点。
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同时也能够看到如何运用语言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
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
(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
(注意揣摩其语气)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
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五、作业: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设计第一课时课堂导学△课前预习1、《战国策》是末年(人名)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书,共篇。
2、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2)仓鹰击于殿上()3、一词多义(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2)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3)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亦免冠徒.跣()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以.君为长者()徒以.有先生也()(5)以君为长者.()(6)此庸夫.之怒也()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古今异义(1)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今义;)(2)岂直.五百里哉(古义:今义:)(3)大王加.惠(古义:今义:)(4)以头抢.地耳(古义:今义:)(5)长跪而谢.之(古义:今义:)(6)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7)秦王色挠.(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1)天下缟素..()(2)请广.于君()(3)轻.寡人与()6、其他文言实词解释(1)秦王怫然..怒()(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3)寡人谕.矣()7、句子翻译(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译:(2)倒装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译:△教材解读8、本文通过记叙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的布衣精神,也揭露了秦王的本质。
△问题探究9、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阅读鉴赏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解词(1)秦王怫.然.怒()(2)天下缟素..()12、翻译句子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此庸夫.之怒也B 天下缟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可以弹素.琴C 秦王色.挠D 亦免冠徒.跣色.愈恭徒.属皆曰:“敬受命。
”同步训练△积累与运用1、古诗文默写(1)相随饷田去,。
(2)今夜偏知春气暖,。
(3)鸡声茅店月,。
(4)酒困路长惟欲睡,。
2、文言实词积累(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3)以君为.长者(为:)(4)非士.之怒(士:)3、句子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阅读与鉴赏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4.解释加点的词。
(1)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_____ (2)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 (3)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4)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5.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A.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
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
C.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
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
6.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也:②岂直五百里哉.? 哉: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7.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8.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9.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10.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第二课时课堂导学△积累与运用1.古诗文积累(1),村南村北响缲车。
(苏轼《浣溪沙》)(2)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3),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观刈麦》)(4)池上碧苔三四点,。
(晏殊《破阵子》)2. 解释下列加点词(1)大王加惠..怒()..()(2)秦王怫然(3)天下缟素..()(4)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列句子(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教材解读4. 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问题探究5.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6.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的“潜台词”。
7.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阅读鉴赏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逆:谕:9.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太守谓.谁B.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10.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1.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同步训练△积累与运用1. 古诗文积累(1),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3),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4)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 解释下列加点词(1)岂直.五百里哉()(2)免冠徒跣.( ) (3)以头抢.地( ) (4)休祲..降于天()△阅读鉴赏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安陵君其.许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B.愿终.守之,弗敢易未果,寻病终.C.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否,非若是.也安能辨我是.雄雌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以头抢地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课前预习1、西汉刘向国别体 332、(1)错通措(2)仓通苍3、(1)派遣出使(2)从到(3)用凭借把因为(4)光着只,仅仅(5)……的人……的原因(6)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句首发语词,无意义4、(1)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直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3)加古义:给予;今义:增加(4)抢古义:撞;今义:抢夺(5)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凋谢(6)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7)挠古义:屈服;今义:用手抓5、(1)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2)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充)(3)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6、(1)盛怒的样子(2)平民(3)明白,懂得7、(1)译: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
8、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9、“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轻寡人与?”10、(1)盛怒的样子(2)穿丧服11、译: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12、C同步训练一、积累与运用1(1)丁壮在南冈(2)虫声新透绿窗纱(3)人迹板桥霜(4)日高人渴漫思茶。
2(1)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2)虽然:即使这样(3)为:当作(4)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3、(1)译:我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跟你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2)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