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襄阳、随州汽车产业

浅谈襄阳、随州汽车产业
浅谈襄阳、随州汽车产业

浅谈襄阳、随州汽车产业

——以科技创新发展为例【摘要】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生产大国,但是与产能快速增长极为不相称的是,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差,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还很薄弱,而多年来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结果是市场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回来。通过实践检验,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关键字】汽车产业技术自主创新

前言

本文首先通过对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对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的自主创新战略。

一、襄、随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随州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在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历经4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专用汽车四大生产基地之一。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8家,较“十五”期末的57家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15.66%。汽车产业成为随州第一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十一五”期末全市专用汽车产量7万辆,较“十五”期末的1.37万辆增长了4.11倍,年均增长38.57%;“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34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6.51亿元增长了3.15倍,年均增长32.89%;“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1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5.08亿元增长了3.34倍,年均增长34.10%;“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利税11.5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1.47亿元增长了6.83倍,年均增长50.92%;“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出口14300万美元,较“十五”期末的184万美元增长了76.7倍,年均增长238.84%(见表1)。至“十一五”期末,

随州汽车产业产值占随州五大支柱行业(汽车机械、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比重已由“十五”期末的24.4%上升至39.3%;汽车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由“十五”期末的18.57%上升至29.69%;随州专汽产量占全国专汽产量比重已由“十五”期末的3.55%上升至5.07%;以专用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已成为随州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全国专用汽车排行榜上,随州拥有“三个之最”(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产业资源最富集)和“五项第一”(罐式车、环卫车、平头车身、钢质车轮和汽车铸造件产销量均居全国第一)。在十二五末期,确保随州汽车产业年产值突破800亿,并且向1000亿元的目标奋进,实现年产能30万辆,产量25万辆,整车及零部件出口突破20亿美元;在专用汽车企业中实施"23451"成长工程,即打造产值过百亿元企业2家(齐星集团、恒天集团)、过50亿元3家(程力汽车、全力汽车、楚胜汽车)、过30亿元4家(玉柴专汽、三环铸造、东风随专、航天双龙)、过20亿元5家(东风车轮、奥马、重汽华威、奥龙、大力客车)、过10亿元企业10家(江南专汽、合力、新中绿、神马齿轮厂、亿丰泵业、腾宇专汽、五环铸造、成龙威专汽)。湖北随州以国内市场40%的占有率稳居中国最大的罐式车生产基地,并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图 1

(二)襄阳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005年以来,襄阳市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东风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全国汽车产量和东风汽车产量预测,确定了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力争2015年规模以上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202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襄阳不仅是东风商用车和乘用车重要的制造基地,也是我国汽车动力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基地。

(1)从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来看,确定襄阳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整车。目前襄阳已形成了“天籁”轿车、“东风小霸王”轻卡、“东风金刚”专用车、“东风莲花”轻客、“东风信天游”等一系列知名整车品牌、系列整车。东风系列商用车销往全国各地及亚非拉地区,东风轻型卡车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根据襄阳整车发展基础、企业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因此,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中高档乘用车、商务车、特种车发展重点。

二是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是我国汽车产业政策重点鼓励发展的,主要是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和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目前,襄阳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各类零部件产品生产达4000多种,形成了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东风标志、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总成、变速器总成、车架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电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产品总成系列。因此,未来5-10年应着重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化、模块化发展水平。

(2)未来发展方向,新能源优势:

从我国新能源汽车趋势看,2011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共计8368辆和8159辆,同比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应用继续推进。截至2011年底,共有75家汽车生产企业的361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2011年,列入推荐目录的车型共生产12784辆,同比增长74.3%,其中商

用车生产5722辆,乘用车生产7062辆。

目前,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涵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动力电池、电动机、控制系统三大核心配件的“两纵三横”产业格局。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已发展到12家,配套核心企业发展到近50家,相关配套企业共计200余家,初步形成国内技术领先、规模较大、配套齐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0年,襄阳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公共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2011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列入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未来5-10年,襄阳应当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襄阳作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机遇,依托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利用政策机遇,着力扩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能力,同时着力加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是襄阳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以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集研发、生产、销售、营运、服务于一体的千亿级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完善与发展“二纵三横”(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整车、车载能源、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的研发体系,推进“三大中心”(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集成中心、新能源汽车制造聚集中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形成“五大网络”(研发网络、信息网络、人才网络、营销网络、服务网络),建立“五大机制”(导向支撑机制、市场机制、产学研互动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机制),构建相对完整、实力较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打造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基地。

二、襄、随地区汽车产业整体的特点:

“汉随襄十”四地都涉及专用汽车制造,产品涵盖了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车、起重举升车、仓栅式汽车、特种结构汽车等六大种类(见图2)。四地都以罐式汽车与专用自卸汽车生产厂家的数量居多。其中:(1)随州是中国最大的罐式车生产基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比较优势明显;(2)十堰的自卸车厂家众多,优势最为显著;(3)仓栅式汽车细分种类全覆盖,四地发展较为均衡,各地优势不明显;(4)特种结构汽车生产种类均偏少,发展空间较大;(5)起重举升车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偏弱。

汽车零部件分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汽车上装等五个系别,“汉随襄十”均有所涉及。四地比较,襄阳零部件生产实力突出,该市从事整车和零部件研发、试验和制造的企业逾200家,已成为东风汽车公司轻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等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总成的主要生产基地。

三、襄、随地区汽车产业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地位

(一)襄、随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

研发和制造水平相对滞后。无论是在技术引进与产品研发经费、研发仪器设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研发人员专业水平等研发能力上,还是在制造工艺水平、制造设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标准化程度等制造能力上,随州专用汽车企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都存在较大距离。在技术研发上,仿制多、创新少,资金

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自主开发能力弱且不愿做长期投资。在产品设计上,质量利用系数低,同类型、同吨位车比国外重20%-30%;专用功能满足度比国外同类产品落后5-10年;人机工程应用不充分,适应性能不强,高技术运用较少。在生产装备上,多厂房车间等基础硬件设施投入,少先进制造设备和高端检测仪器。在制造能力上,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程度较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与国外专用汽车企业大量采用智能化设备、柔性化生产和敏捷制造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工工艺上,虽然在加工设备等硬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生产管理、工艺标准及检测执行等软件方面与国外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整体上随州企业存在着缺乏合理的技术结构、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机制、缺少技术储备、缺乏资金投入五大问题,而不得不走上仿造之路,形成了国内仿国外、小企业仿大企业的尴尬局面。仅有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达到了较高水平并获得市场成功。

(二)“十二五”时期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繁荣“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为目标,高举“工业兴市”大旗,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自主技术创新、自主设计创新、自主机制创新为重要支撑,走市场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产业生态化、企业立体化、产品差异化“五化并举”之路,建立以专用汽车为龙头、以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服务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健全“5432”产业服务体系,全面促进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实现从“随州制造”到“随州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2.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作为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有序地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推进自主设计创新和自主品牌创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招商选资增添新生力量,鼓励外资不断扩大投入。

(2)坚持工业制造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专用汽车的数字化设计和数字化制造,实现智能化生产和柔性化制造;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开拓专用汽车设计、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全过程与信息化的融合渠

道,尤其加快专用汽车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3).坚持专精特新与低碳环保相结合。导入工业设计,强化市场研究和应用研究,丰富专用汽车产品种类,延长专用汽车产品线,不断推出“专精特新”车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专用汽车和低碳专用汽车产业,推动传统专用汽车的节能减排,不断降低平均油耗和碳排放量,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4).坚持发展生产与拓展服务相结合。既要增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制造实力,又要拓展汽车金融业务和产品售后服务,以服务促进生产,以销售引导制造,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整合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各种要素资源,完善延伸专用汽车产业链。

四、结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汽车企业应当立足本企业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企业优势资源,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及用人机制上的创新力度,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集中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但同时汽车产品自主创新的两个主要因素还很薄弱,一是人才的短缺,二是经验的缺乏。此外,市场、管理、营销等方面也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自主创新的发展。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也应当是动态的,应当在适应企业的生存发展中不断的探索和变化。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纲要.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

[2]徐长明,陈建国.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展望.机械一业出版社.2009.2

[3]Melissa A.Schilling.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4]李兴文,刘雪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北京汽车.2006.3

[5]赵鹏飞,肖俊涛.实施专利战略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湖北社会科.2003

[6]韩颖,潘志刚.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的双创新分析.技术经济.2005.3

[7]杨沿平,唐杰等.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3

襄樊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襄樊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是襄樊的龙头产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实现了由一般零部件生产向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的跨越;由汽车工业向汽车产业的跨越;由重点产业向龙头产业的跨越;由一般生产板块向东风轻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制造基地和国家动力及部件制造基地的跨越。 汽车产业链在发展中完善壮大。全市从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加工企业发展到3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4家,资产总额300多亿元,从业人员6万多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2.26亿元(预计2008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76%;生产各类整车突破20万辆,其中轿车38519辆,轻型商用车12.8万辆,轻型客车2.16万辆、其他改装车2万多辆;发动机产量35万台。 从事汽车物流、贸易、金融保险、维修、文化教育、服务和其他相关产业达到200多家,从业人数达到7万多人。全市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汽车贸易企业发展到40多家,其中4s店30多家,经营70多个品牌和车型;建成了“天润”、“光彩”和“锦绣”三大汽贸(配)市场;形成以东风物流工贸、风神物流、东风襄管物流、镜通物流四大物流企业为代表的物流产业。 东风集团完整的事业基地。襄樊是东风集团内商用车、乘用车兼有,发动机、零部件皆备,产品线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事业基地。东风在襄樊事业总资产190亿元,职工16000人。襄樊与东风公司有

服务配套关系的地方零部件企业发展到20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业在服务和融入、跟进东风事业发展中茁壮成长。 国内外较为知名的零部件企业、品牌和生产基地。襄樊汽车零部件企业设立各类技术中心30多个,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5火轴承公司被国家授予出口基地企业。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襄樊东风汽车电气有限责任公司、东风襄樊仪表系统有限公司、宇航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部第42研究所、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新火炬汽车零部件公司、湖北环宇灯具有限公司、湖北飞龙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环车桥公司、湖北三环锻造公司等单位都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制造水品,成为国内较为知名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大的或较大的汽车车桥、电气、仪表、蓄电池、座椅调角器、摩擦材料、轴承、灯具等生产基地。东风德纳车桥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中重型车桥生产企业,中航精机是全国最大的座椅调角器生产企业,东风仪表是全国最大的汽车仪表和传感器生产企业之一,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汽车轴承生产企业,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二大蓄电池生产企业,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发动机品牌之一。全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获得湖北省名牌7个,湖北骆驼蓄电池有限公司的铅酸蓄电池获得国家免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件,湖北省著名商标7件,襄樊知名商标12件。全市有国家级汽车研究技术中心1家,省级7家。

关于汽车产业链价值分布与发展趋势分析

关于汽车产业链价值分布与发展趋势分析 截至2011年底,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已突破一亿辆,仅次于美国的2.85亿量,位居世界第二。即使扣除2000万辆三轮和四轮低速货车(即农用车),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也已超过日本的7000万辆,仍然是世界第二。汽车社会来得如此之快,超出预期,甚至有点应接不暇。整个社会,无论从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到燃料供应、环境保护以及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等都有了明显滞后的感觉。 从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布以及汽车经销服务商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汽车产业才刚刚步入初级阶段,是一个贪长的孩子:由于营养好,环境好,他长得快、长得高,但实际年龄尚小,其心理、技能等也还都不成熟,相应有待提高的地方很多。只有及时地把相关配套环节都做好,才能保证这个孩子平衡地、持续地健康成长下去。 一、行业价值链的利润分布 对于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来说,其整个行业的利润分配呈经典的“微笑曲线”状:其中整车制造环节所占利润最低,汽车零配件制造与汽车销售利润稍高,而利润最高的是设计研发与汽车后市场(见图一)。汽车后市场的利润与汽车生产及销售相比大概能达到7:3的比例。也就是说,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的一倍。而在目前国内,整车制造环节占据了大量的利润,零部件制造与服务后市场等环节的利润比重相对明显见少。

图一:成熟汽车产业价值链分布 随着汽车产业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产业价值链的两端(设计研发与服务后市场)会日渐占据更大的话语权,其价值也会逐渐增长。与此同时,国内一些汽车生产厂家也从开始的一味追求规模,简单地“做大”在逐渐转向“做强”,这种转变会带动前端的设计研发、零部件制造以及后端的整车销售、汽车后市场高质量的增长。从汽车行业销售利润上看,有望50-60%的利润是在后市场服务中产生。 二、汽车经销服务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内汽车4S店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仍是以新车销售业务为主,未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高,毛利率较高的售后服务、汽车用品销售以及二手车业务将成为4S店集团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其在4S店收入占比中的不断提升也将推动4S店集团投放更多的精力去做汽车后市场的服务,产品销售管理等,以推动整理盈利水平的提高。 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汽车产业链相对较长,其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图5)。以汽车整车制造业为核心,向上可延伸至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及和零部件制造相关的其他基础工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等服务;此外,在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完善的支撑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试验研究开发体系、认证检测体系等。如果从利润的构成来看,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一般零部件采购供应链占1/5,整车制造链占1/5,服务贸易(物流、贸易、金融)占3/5。 图5:汽车产业链结构 相汽车零汽车整服务贸 支撑体 (一)整车制造业 整车制造企业,一般只从事汽车总装及车身制造,其他则由专业零部件制造企业生产,包括总装、冲压、焊装、油漆四大工艺。对于汽车轮胎、橡塑件、汽车玻璃、蓄电池等生产部门,习惯上称为相关行业部门,其主要构成如图6所示。 图6:汽车制造业构成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汽车零部件的种类名目非常多,一般情况,载货汽车的零部件总数达到7000个~8000个,而轿车的零部件总数更多,达到1万个以上。在一辆汽车总成本中,零部件成本要占到70%~80%。如果我们从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材质、使用用途、结构功能、科技含量等方面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零部件按材质分类,可分为金属零部件和非金属零部件。目前,金属零部件所占比重约60~70%,非金属零部件约占30~40%,其中塑料零部件占到5~10%。从发展趋势来看,金属零部件比重逐渐下降,塑料零部件逐渐增加。 2.按零部件使用用途分类,可分为汽车制造用零部件和汽车维修用零部件,各自所占比重决定于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以及汽车维修量的多少。从世界总的状况来看,两类零部件的大体比例为80:20。 3.按零部件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发动机系统、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电气系统及其他(一般用品、装载工具等)。各自所占比重,因车型不同而定(附件三)。以一日本统计资料为例,各类的构成如下表。 表13 日本汽车零部件分类及产值构成 序号类别 1990年2000年 产值(亿日元)构成% 产值(亿日元)构成% 1 发动机系统零部件21686 16.8 20316 16.1 2 驱动、传动系统零部件21164 16.4 22092 17.5 3 悬挂、制动系统零部件10609 8.2 9727 7.7 4 车身零部件35864 27.7 32870 26.1 5 电气系统零部件25425 19. 6 26708 21.2 6 其他(一般用品)14615 11.3 14258 11.3 合计129364 100.0 125965 100.0 资料来源:乔梁著,《WTO与中国汽车产业》,红旗出版社,2002年10月。 4.从零部件模块化供应的角度来看,汽车零部件可分为“模块→总成→组

浅谈襄阳、随州汽车产业

浅谈襄阳、随州汽车产业 ——以科技创新发展为例【摘要】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生产大国,但是与产能快速增长极为不相称的是,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差,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还很薄弱,而多年来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结果是市场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回来。通过实践检验,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关键字】汽车产业技术自主创新 前言 本文首先通过对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对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的自主创新战略。 一、襄、随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随州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在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历经4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专用汽车四大生产基地之一。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8家,较“十五”期末的57家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15.66%。汽车产业成为随州第一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十一五”期末全市专用汽车产量7万辆,较“十五”期末的1.37万辆增长了4.11倍,年均增长38.57%;“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34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6.51亿元增长了3.15倍,年均增长32.89%;“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1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5.08亿元增长了3.34倍,年均增长34.10%;“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利税11.5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1.47亿元增长了6.83倍,年均增长50.92%;“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出口14300万美元,较“十五”期末的184万美元增长了76.7倍,年均增长238.84%(见表1)。至“十一五”期末,

中国四大汽车产业基地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和长江上游地区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格局。2012年,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80%。其中,位于东部沿海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集中了我国汽车工业约53.2%的汽车产量。在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以武汉、合肥、长沙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汽车工业产业群,汽车产量约占14.3%。在西部,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汽车工业产业群,汽车产量约占12%。 一、东北地区:传皖汽车工业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 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扎实的重工业底子使东北地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象征着中国汽车就此起步。经过60年的发展,以长春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已成形。深厚的机械制造基础和完善的配套体系,使汽车工业迅速从长春辐射到了整个东北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汇集了十来家整车生产企业,2012年的汽车整车产量达249.9万辆,占全国13%,比2001年的23%下降了一半份额,其中轿车产量占全国18%,亦低于2001年的22%的轿车市场份额,传统汽车工业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 目前,东北地区的汽车整车产能为360万辆,2015年规划产能达460万,未来整车制造规模占全国的份额基本稳定。东北地区整车制造代表企业有一汽集团、一汽大众、一汽马自达、华晨宝马、华晨汽车、上海通用、哈飞汽车等,未来仍有吉利沃尔沃大庆基地、东风日产大连工厂等相继在东北地区投产。 二、京津冀地区:入世以来份额提升幅度最大的产业集群 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G合资成立北京吉普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依靠建国以来良好汽车工业基础的京津地区汽车工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全国汽车工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依托靠近京津区位优势,京津周边的河北地区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猛。位于北京南边100公里的保定拥有长城、中兴、长安等多家自主汽车企业,近百万辆的整车产能已形成了绵延京南百公里汽车产业长廊。京津冀地区目前集合了数十家整车制造企业,2012年的汽车整车产量312.5万辆,占全国16.2%,份额比2001年提升了近7%,是入世以来份额提升幅度最大的产业集群。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汽车整车产能为420万辆,随着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京汽车、长城汽车等厂商进一步扩大产能,未来京津冀地区的产能仍将大幅增加,到2015年的规划产能将达580万。京津冀地区的代表企业有北汽集团、北京现代、北京奔驰、一汽丰田、天津一汽、长城汽车、中兴汽车等。 三、长三角地区: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未来新增产能增幅放缓 目前,上海拥有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1985年,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上海汽车工业由此找到了一条捷径,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之后南京汽车、上海通用、东风悦达起亚、长安福特第二工厂相继在长三角地区落户。而在浙江,随着配套江沪整车企业的零部件企业逐渐涌现,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并由此催生了吉利、吉奥、众泰等中小型民营汽车企业。2012年的汽车整车产量323.8万辆,占全国16.8%,整车制造规模位列全国第一,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汽车整车产能为520万辆,2015年规划产能达620万。受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以及节能减排压力等制约,未来长三角地区产能增长幅度大大放缓,位列六大产业集群末位。长三角地区代表企业有上汽集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马自达、东风悦达起亚、吉利汽车、众泰汽车等。 四、长江中游地区:产能位居六大产业集群首位 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在湖北十堰落成,90年代更名为“东风汽车”,与一汽、上汽并称我国“三大汽车集团”。湖北已经建立了武汉—襄阳—十堰绵延千里的汽车产业带。湖北不仅把最早开始的卡车、货车工业进行深化,更吸引了PSA、本田、日产等合资汽车企业。近年来,湖南先后引进菲亚特、三菱、广汽、北汽、吉利、比亚迪、陕汽等国内外知名的

汽车行业产业链分析之一_汽车制造行业汇总

汽车行业产业链分析之一: 汽车制造行业 2016年8月

第一章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一、汽车行业发展规模 从行业规模来看,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数量占全国工业比重逐年上升,截至2016年6月,我国汽车制造行业企业数量达到13868家,同比增长4.96%,占全部工业比重为3.72%;与企业数量相比,汽车制造行业资产规模占全国工业总比重略大,2016年6月为6万亿元,同比增长11.35%,占全部工业比重6.03%。从行业发展规模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呈现较快发展趋势。 图表 1:2012年-2016年6月中国汽车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单位:亿元、家、% 时间 企业数量资产总计 企业数量占全部工业比重同比增长资产总计占全部工业比重同比增长 2012年10569 3.17 39447.74 5.30 12.72 2013年11599 3.29 9.75 46788.28 5.50 18.61 2014年12407 3.43 6.97 52144.40 5.64 11.45 2015年13431 3.59 8.25 57882.10 5.79 11.00 2016年1-6月13868 3.72 4.96 59975.60 6.03 11.3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汽车行业产销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行业1.34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2万亿元,同比增长5.22%,利润总额6071亿元,同比增长1.34%,汽车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创历史新高。 2013年汽车产销首次突破两千万辆大关,并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246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一。近几年来汽车销量变化如下图。 图表 2:2010年-2016年6月汽车销量及同比增长变化情况 单位:万辆,%

随州专用汽车市场分析

一、随州专用汽车发展的四大优势 随州专用汽车市场的优势:一个产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他的优势所在,该产业本身具有的优势或者外部环境给予的支持都能更好的出尽该产业的迅猛发展,要获得这些优势,该产业本身必须有发展潜力和先进性,不然是不会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的。 随州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其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同时代动了相关行业,先不说该产业本身具有什么优势,仅从随州政府这些年来给予的支持力度就可以一窥端倪。下面让我们来分下一下随州专用汽车发展到底具有哪些优势条件: 1、政策支持,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为汽车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政策对汽车产业的支持,十二五计划期间,西部开发、振兴东北、新农村建设、汽车下乡、传统制造业转型等等都为专用汽车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文化优势,文化积淀厚重,产业氛围好,多年来形成的汽车文化深入人心。 3、良好投资环境,汽车底盘零部件配套企业齐全,专用汽车公司齐聚,专汽销售人员遍布全国,专汽产品齐全,专汽之都名声在外,客户选择更多。 4、地理位置优势,东有武汉,西有十堰,都是汽车工业重地,随州处在二者之间,是湖北汽车走廊的重要节点,4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贯穿全境,交通便捷,得天独厚;市场发育较成熟,市场网络覆盖全国。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8558080.html,/qzc/news65.html 二、专用汽车发展怪圈 随着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普及,各种专用汽车车生产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乍一看此行业是如火如荼,其实个中辛酸只有一些同行业人士才能体会。 提到专用汽车的发展,作为目前已发展为"专用汽车之都"的随州就不得不谈一下了,随州位于中部崛起的湖北,但是从整个湖北经济来看,随州过去一直以轻工业为主,很少有重工业企业落户随州,这与当时的交通和技术以及政府发展方向有关。但是随着近些年交通的改善、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对于地区产业发展关注的提高,作为重工业的专用车改装行业开始渐渐在随州出现并发展。 大家都知道,在市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竞争是必然的,这时候,一个企业

襄阳市深圳工业园企业名单

襄阳市深圳工业园企业名单 1.深圳市朗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富泰和精密制造(深圳)有限公司深圳米朗科技有限公司 3.深圳市中元电子有限公司 4.深圳华夏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5.深圳广田集团深圳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 6.深圳明德海科技有限公司 7.中国深圳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深圳益升农业有限公司 9.深圳格港实业有限公司 10.深圳泰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1.福建客商投资襄阳美标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汽车发动机改装、征地97亩。 12.苏州汇通机械设备公司投资设立的襄阳汇博生产非标设备、征地20亩。 13.深圳市王博纳米热能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电器工业园、征地162亩。 14.襄阳嘉宝诚实业有限公司钢结构生产、征地70亩。 15.襄阳永润电器有限公司电器、征地50亩。 16.襄阳荣猛机电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加工生产线、征地50亩。 17.襄阳顺裕铸造有限公司金属压铸件、 18.深圳工业园云湾变电站、 19.湖北光瑞置业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 20.广州鸿达轮胎公司、征地142亩 21.湖北超亿科技有限公司 22.武汉万安盛世集团 23.湖北腾金龙轮胎有限公司汽车轮胎生产项目 24.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25.襄阳精达美包装印务有限公司 26.襄阳市世纪华龙工贸有限公司重型平板车箱、特种车架生产项目 27.襄阳五二五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系列产品生产项目 28.襄阳力扬机电配件机车电机、风力发电机、油田电钻机配套产品项目 29.卓灵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30.捷力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31.湖北深远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32.福建和诚鞋业 33.湖北天舟科技公司 34.襄阳缔造电气有限公司 35.永生金属公司 36.湖北万州电气集团

汽车后市场行业现状分析与前景分析

汽车后市场发展战略分析 在我国,经过十年黄金时期的发展,汽车前端市场已逐渐成为不逊色欧美的较为成熟的市场。但是,相比于欧美国家伴随汽车市场发展起来的汽车后市场单元,我国在汽车后服务市场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一切源于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障碍的阻挠以及后服务企业的薄弱。汽车后市场的薄弱也恰恰是所有有志于分享汽车后市场蛋糕企业的机会。在薄弱之时把握机会,发展自身实力,在市场成熟之际便形成行业壁垒,因而当前是HD集团不可不重视的黄金时期。然而,欲为HD集团在汽车后市场筹谋,不可忽视HD集团在汽车后市场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本章,将会对汽车后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进而分析HD集团内部组织情况。最后,简要介绍HD集团产业链集聚情况以及欧美国家汽车后市场成熟模式,作为HD集团汽车后市场发展战略的规划。 1 HD集团汽车后市场外部环境分析 在前文理论回顾部分已经论述,战略规划前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最终着眼于总体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分析三大方面。对于总体环境的分析是为了放眼威力,对行业分析的重点是在于了解影响企业在行业内盈利能力的条件和因素,而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为了预测竞争对手的行动、反应与意图。在此,本节主要将外部环境分析分为总体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分析。 1.1.汽车后市场总体环境分析 总体环境由企业外部的方方面面构成。虽然这些因素对于企业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总体环境的认识的努力,必然会转化为企业对环境变化、趋势、机会和威胁的洞察。 政策因素。2014年是汽车后市场充满戏剧性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汽车后市场实现了从无人问津的二级市场到资本趋之若鹜的投资风口的“逆袭之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始于由交通部牵头,十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这一步文件最核心的变化在于在原有的汽车后市场“原厂配件模式”之外,政策还允许并鼓励“同质配件模式”。这一变化意味着原有的汽车后市场竞争格局打破与市场力量的动荡。政策的反垄断将带来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产商利润分配格局的变化,原有的利益蛋糕被打破,后市场的盈利能力持续改善,汽车后市场将引来新一轮的洗牌。产业链利润再分配的行业背景下,一众汽车后市场上的企业与组织必将面对百舸争渡、千帆竞发的局面。除此之外,《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修订版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汽车

汽车行业产业链分析之四: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

汽车行业产业链分析之四:汽车零部件行业 2016年9月

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 一、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状况 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2015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项下1209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32117.23亿元,同比增长8.29%,这一增长率水平高于整体汽车行业4.73%和汽车制造业1.68%的水平。 从实现利润总额情况看,2015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项下1209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64.79亿元,同比增长13.41%,同样明显好于整体汽车行业1.74%和汽车制造业-5.62%的水平。 2016年上半年,汽车行业零部件公司总体业绩回暖,且呈增长态势,但净利润率仍维持在6%水平,整体盈利能力无明显提升。 截至8月31日,共有96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6年半年报。96家零部件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为2556.6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8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一改2015年上半年大幅下滑四成的态势,同比增长13.14%,至153.88亿元。从营业收入看,排名前三的零部件公司营业收入均超过百亿元规模。数据同时显示,约64%的零部件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二、汽车零部件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以乘用车零部件市场为例:国际汽车市场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乘用车市场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和该国车价水平与人均GDP的比例数R(R=车价/人均GDP)高度相关;世界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当R值达到2-3时乘用车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乘用车普及率迅速提高,市场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 图表1:日本及韩国轿车普及化过程

重型专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重型专用汽车市场进展趋势分析 1 专用汽车进展现状 我国专用汽车的应用尽管较早,但全面进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发达国家晚了近30年:通过20余年,我国专用汽车进展专门快,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运输与作业装备,同时有着良好的进展前景。 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在运管部门登记注册的货运车辆为924.6万辆,平均吨位只有3.39t。载货车中,一般载货汽车占90%以上I一般载货车中,大于8t的重型车占了整个运输车辆的32%,集装

箱大件运输车、罐装车及冷藏车等专用汽车辆,仅占5%左右。5%的专用汽车中,老旧车占了25%。 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资料,近年来,我国专用汽车年销量为:2000年29.52万辆、2001年33.27万辆、2002年48.52万辆、2003年44.54万辆,2004年近50万辆。2003年,我国共生产各种专用汽车291778辆,其中自卸车87740辆、箱式专用汽车64075辆、牵引汽车46470辆、罐式专用汽车33094辆、特种结构专用汽车15444辆。2003年,我国公告的专用汽车企业551家(最新资料2004年为517家),其中按产量划分100辆规模以内企业189家、300辆以内317家、1000辆以上104家、2000辆以上59家专用汽车销量要紧集中在自御车、厢式车、牵引车和罐式车方面;其中专用载货车生产企业有400多家。据汽车公告目录等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专用汽车品种约1700个,专用汽车已占商用车年产量的20%-25%。 专用汽车呈现出向厢式化、重型化、智能化、高档化、多极化进展的趋势,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是:一般物资运输箱式化,专用汽车运

《汽车全产业链分析报告》服务方案

《汽车全产业链分析报告》 服务方案 2014年8月

一、研究提纲 《汽车全产业链分析报告》: Ⅰ报告综述 一、项目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主要结论 (一)汽车产业链整体开发价值 (二)汽车产业链整体开发原则 (三)汽车产业链整体开发思路 Ⅱ汽车全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汽车全产业链结构分析 一、汽车行业全供应链整体情况 (行业供应链构成,各环节主要参与主体及衔接情况) 二、汽车全产业链简介 1、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2、汽车整车产业链 3、汽车经销 4、汽车配套服务行业(汽车物流、维护、装饰等领域) 三、汽车行业供应链利益分配及开发价值

第二节零部件及其他上游配套产业运行情况 一、汽车上游配套产业概况 1、零部件行业 2、轮胎行业 3、其他相关行业(橡塑件、玻璃、纺织品、蓄电池等) 二、行业发展政策环境 (主要管理规范、管理机构及产业政策导向) 三、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分析 (一)零部件及配件生产 1、市场供需特点及竞争情况 2、行业区域分布 3、行业生产工艺及主要技术环境 4、成本收益结构及盈利能力 5、行业发展趋势及风险分析 (二)轮胎行业 1、市场供需特点及竞争情况 2、行业区域分布 3、行业生产工艺及主要技术环境 4、成本收益结构及盈利能力 5、行业发展趋势及风险分析

(三)其他配套行业 1、市场供需特点及竞争情况 2、行业区域分布 3、行业生产工艺及主要技术环境 4、成本收益结构及盈利能力 5、行业发展趋势及风险分析 四、行业商品流、信息流及资金流 重点关注各环节的衔接、结算方式等特点五、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第三节汽车整车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山东汽车整车制造市场特点 1、行业概况 2、行业发展政策环境 (主要管理规范、管理机构及产业政策导向) 3、行业生产工艺及主要技术环境 二、汽车整车行业分析 1、市场供需特点及竞争情况 2、行业区域分布 3、成本收益结构及盈利能力 4、行业发展趋势及风险分析

2018年专用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2018年专用车行业发展情 况分析报告

第一节2017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5) 第一节政策法规 (5) 第二节汽车行业热点分析 (10) 第二章2017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2) 第一节汽车工业经营情况 (22) 一、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增幅回落 (22) 二、利润总额增速趋缓,增幅下降 (23)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 (24) 四、亏损企业家数有所增加 (25) 五、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资金增长较快 (26) 第二节全国汽车商品进出口情况 (26) 一、汽车商品进口情况分析 (27) 二、汽车商品出口情况分析 (31) 第三章2017年专用车发展综述 (37) 第一节专用车行业发展概况 (37) 第二节专用车行业市场分析 (38) 第四章2017年专用车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发展情况 (41) 第一节厢式车 (43) 第二节普通自卸车 (45) 第三节仓栅式汽车 (46) 第四节半挂车 (48) 第五节罐式车 (50) 第六节专用自卸车 (51) 第七节特种结构车 (53) 第八节起重举升汽车 (54) 第九节专用车底盘 (56) 第十节新能源专用车 (59) 第五章2018年专用车市场发展态势 (62) 第一节专用车市场发展特点 (62) 一、行业竞争加剧 (62) 二、普通货车专用化率提高 (62) 三、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行业竞争加剧 (62) 四、作业类产品需求将被进一步释放 (62) 第二节专用车市场发展趋势 (63) 一、产品结构趋势 (63) 二、市场行情趋势 (63) 三、客户群体需求趋势 (63)

表1 2017年汽车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情况 (22) 表2 2017年汽车行业各小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23) 表3 2017年汽车行业利润总额增长率变动情况 (23) 表4 2017年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情况 (24) 表 5 2017年汽车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动情况 (25) 表 6 2017年汽车行业各小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5) 表7 2017年汽车行业各小行业亏损额情况 (26) 表8 2013~2017年专用车八大类产品产量统计 (39) 表9 2017年厢式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43) 表10 2017年厢式专用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44) 表11 2017年普通自卸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45) 表12 2017年仓栅式汽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47) 表13 2017年仓栅式汽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47) 表14 2017年半挂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48) 表15 2017年半挂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49) 表16 2017年罐式汽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50) 表17 2017年罐式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51) 表18 2017年专用自卸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52) 表19 2017年专用自卸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52) 表20 2017年特种结构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53) 表21 2017年特种结构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54) 表22 2017年起重举升汽车行业年产量前十企业情况统计 (55) 表23 2017年起重举升车主要车型产量情况统计 (55) 表24 2017年专用车底盘分品牌统计 (56) 表25 2017年专用车底盘分产品统计 (57) 表26 2017年专用车底盘分企业统计 (57) 表27 2017年各企业专用车底盘改装产品统计 (58) 表28 2017年新能源专用车生产月度生产情况统计 (60)

湖北省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的SWOT分析

湖北省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的SWOT战略分析 地理与旅游学院 摘要:应用SWOT矩阵分析法对湖北随州市专用汽车企业实施资源整合战略进行分析,基于专用汽车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实施资源整合能起到降低成本、提高研发能力和资源充分 利用的作用。针对国外先进技术带来的挑战,提出人才合作、加大信息投入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专用汽车资源整合 SWOT分析 1 随州市专用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专用汽车是随州的支柱产业,随州市专用汽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一百七十多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销售企业,其中拥有国家资质的整车生产企业就有十七家之多,可生产六十二个类别三百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和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随州生产的罐式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其中油罐车产销量 1.5万辆,位居全国第一;环卫车产销量1.1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平头车身年产销量 2.5万辆,位居全国第一;钢制车轮年产销量228万只,位居全国第一;自卸车年产销量1.8万辆,位居国内三强;车轿铸造件年产销量9.2万吨,位居国内五强。 2008年3月2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授予神农故里湖北省随州市“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 1.1 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目前全市具有国家公告内资质的专用车企业由原来的“楚风”,“驰乐”、“天风”3家发展到17家:湖北大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湖北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随州专汽、航天双龙公司、齐星公司、华威公司、楚胜公司、力神公司、程力公司、合力公司、新中绿公司、成龙威公司、江南公司、东正公司、东特公司等17家,其中新楚风公司是随州唯一具有汽车整车、汽车底盘、客车及专用改

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

1956年1月28日,襄阳地区15个县(市)全部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顺利完成了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转变。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整个襄阳地区开始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建设新征程。 从1962年开始,襄阳进行了特色突出的三线建设,国家先后在襄阳地区兴建军工企事业单位数十家。“七五”至“十五”计划期间,襄阳市利用国家对三线军工企业实施调整搬迁之际,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调迁和战略转移:军转民、军民结合。至2002年,城区聚集了20多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全市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光学材料、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新药特药、精细化工产品制造等产业雏形。 从1975年到1982年,襄阳市共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2000多人,使襄阳市工业告别了作坊模式,迈开了现代工业的步伐。其中,轻纺、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异军突起,整个工业在今后长达10年的历史空间保持了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襄阳已经形成了机械、电子、一轻、二轻、纺织、化工、建材、医药、冶金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从那时起,襄阳被称作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 1983年9月,一个缔造襄阳汽车工业生命的历史时刻,二汽铸造三厂在襄樊城北油坊岗开工建设。1984年10月,二汽襄樊基地开工建设。很快,二汽铸造三厂、柴油发动机厂、轿车装试厂、动力厂相继竣工投产。“七五”“八五”期间,围绕东风,襄阳市先后配套、新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75家,涉及16个行业。东风企业在襄阳的发展,为襄阳工业乃至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汽车产业由此成为襄樊市第一支柱产业。 1989年12月,历时3年的襄樊机场正式投入运营,襄阳市民用航空事业实现零的突破。1992年2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襄樊高新技术园,随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襄阳设立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8年4月20日,湖北省第一家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湖北深圳工业园区在襄阳正式破土动工。随后,台商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节能产业园等一系列园区及工业项目相继建设,为襄阳市经济迅猛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今天的襄阳已成为一座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以汽车、高新技术和纺织等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襄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地区。 未来五到十年,襄阳将构建以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汉十沿线技术密集产业带和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一核两带”产业布局,打造中国汽车新城、新能源之都、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地区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汽车产业链和配套模式分析

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汽车产业链相对较长,其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图5)。以汽车整车制造业为核心,向上可延伸至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及和零部件制造相关的其他基础工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等服务;此外,在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完善的支撑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试验研究开发体系、认证检测体系等。如果从利润的构成来看,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一般零部件采购供应链占1/5,整车制造链占1/5,服务贸易(物流、贸易、金融)占3/5。 图5:汽车产业链结构 (一)整车制造业 整车制造企业,一般只从事汽车总装及车身制造,其他则由专业零部件制造企业生产,包括总装、冲压、焊装、油漆四大工艺。对于汽车轮胎、橡塑件、汽车玻璃、蓄电池等生产部门,习惯上称为相关行业部门,其主要构成如图6所示。 图6:汽车制造业构成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汽车零部件的种类名目非常多,一般情况,载货汽车的零部件总数达到7000 个~8000个,而轿车的零部件总数更多,达到1万个以上。在一辆汽车总成本中,零部件成本要占到70%~80%。如果我们从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材质、使用用途、结构功能、科技含量等方面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零部件按材质分类,可分为金属零部件和非金属零部件。目前,金属零部件所占比重约60~70%,非金属零部件约占30~40%,其中塑料零部件占到5~10%。从发展趋势来看,金属零部件比重逐渐下降,塑料零部件逐渐增加。 相关工业 汽车零部件 制造业 汽车整车 制造业 服务贸易业 支撑体系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发动机零部件 电气电子装置 照明仪表装置 动力传动装置 悬架制动装置 车身零部件 附件 相关行业 汽车轮胎 汽车玻璃 汽车蓄电池 汽车总装 冲压 车身焊装 车身油漆 汽车整车制造业

专用车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

专用车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趋于产品细分 2011年12月09日 14:51 来源:《时代汽车》杂志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卡车专用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风向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加速,各行各业对专用汽车的需求激增,进入新世纪以后,专用汽车的发展更为迅猛。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卡车专用化率增长了一倍多。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的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专用车产量只有18.01万辆,占当年卡车总产量的26.93%,2009年,我国生产各类专用车约165万辆,占全年卡车总产量的55.68%。到2010年,我国专用车年产量已连续3年超过150万辆,产品品种多达5000多种。据中国汽车网统计,国内及合资企业生产的各类专用车达40余类700余个品牌2万多种型号。除了自己使用外,中国各专用车企业也在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我国专用汽车产品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相比,在技术先进性、质量稳定性、产品可靠性、检测手段等方面已基本接近,完全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性价比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09年,我国专用车出口达到12万辆以上,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开局的第一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尤其是商用车发展将会根据市场需要细分出各种类型的专用车,这对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将是一大利好消息。 发展趋势 第一,地域化趋势明显。从目前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布局看,各类专用汽车厂呈现出按地域集中发展的趋势。吉林长春利用一汽所在地的汽车产业优势,制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五个一”工程。长春提出,要在未来五年新增专用汽车产能10万辆,达到总生产能力15万辆,占全国产量的10%,2012年,专用汽车实现产值80亿元,把长春打造成国内重要的专用汽车制造基地。目前,长春有专用汽车生产企业18户,主要生产自卸车、罐装车、厢式车、城市环卫车、消防车等系列专用汽车产品,为此,长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门设立4平方公里的专用汽车园区,为专用汽车大发展筑巢引凤。 湖北省是东风汽车的发祥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十堰——武汉汽车走廊,在500公里的公路沿线,串珠式地建设了十堰、襄樊、随州、孝感、武汉等汽车及改装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处于串珠中央的湖北随州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改装车行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成为国内专用汽车发展速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名单

2008年度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名单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7]69号)和《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管理试行办法》(鄂经县域[2008]19号文)精神,湖北省经济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材料进行认真评审,经省经委办公会议研究和上网公示,确定武汉东湖开发区激光产业集群等52家产业集群为2008年度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现予以公布: 1、武汉东湖开发区激光产业集群 2、武汉东西湖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蘑菇产业集群 4、武汉市黄陂区佳海服装产业集群 5、武汉市蔡甸区电子产业集群 6、武汉市汉南区包装印务产业集群 7、大冶市饮料食品产业集群 8、阳新县铝业产业集群 9、丹江口市六里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10、十堰市茅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11、荆州市荆州区石油机械产业集群12、荆州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13、石首市楚源医药化工产业集群14、公安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15、监利县食品产业集群16、洪湖市石化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17、宜昌市电子材料产业集群18、宜昌市磷化工产业集群19、枝江市枝江酒业产业集群20、宜昌市夷陵区稻花香酒业产业集群21、当阳市建筑陶瓷产业集群22、谷城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23、枣阳市汽车磨擦片产业集群24、襄樊市樊城纺织产业集群 25、襄樊市襄阳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26、鄂州市金刚石刀具产业集群27、鄂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8、京山县轻工包装机械产业集群 29、荆门市东宝区磷化工产业集群30、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31、安陆市粮食机械产业集群32、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33、应城市化工产业集群34、孝感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35、黄冈市黄州饮品产业集群36、团风县钢构产业集群 37、武穴市医药化工产业集群38、麻城市汽车配件产业集群39、蕲春县医药产业集群40、咸宁市机电产业集群 41、咸宁市咸安区苎麻纺织产业集群42、通山县石材产业集群43、通城县涂附磨具产业集群44、赤壁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45、恩施市富硒食品产业集群46、咸丰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47、随州市汽车改装及零部件产业集群48、随州市曾都区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49、广水市风机产业集群50、仙桃市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51、潜江市泽口化工产业集群52、天门市医药产业集群 53、当阳市产业集群54、宜都市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链构成及启示

汽车产业链构成及启示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汽车产业链构成及启示摘要:汽车产业的显着特点是产业链长、波及面广、带动效应强,上游涉及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等行业,中游涉及研发、教育、咨询培训业、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下游涉及保险、金融、销售、维修、物流、加油站、餐饮、旅馆等,产业链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与欧美及日本相比,中国汽车产业链存在产业链短、协同性差、骨干企业少等明显缺陷。构建功能完善、效率高的汽车产业链已成为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关键词:汽车;产业链;零配件;整车;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18-0173-02 一、汽车产业链的构成及其特征 1.汽车产业链的构成。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概念,即多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与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汽车产业链是以汽车制造企业为龙头,吸引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管理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形成的动态关联体,共同完成汽车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项任务[1]。有资料表明,汽车业可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链上游涉及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等行业,中游涉及研发、教育、咨询培训业、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下游涉及保险、金融、销

售、维修、物流、加油站、餐饮、旅馆等行业[2]。汽车产业链上各企业和单位的关联方式有:(1)产品供需关联。围绕汽车产品而彼此提供产品、零配件、原材料和服务而建立起来的关联方式,这种关联方式以供需关系为纽带。(2)技术关联。为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而建立起来的关联,如研究和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等部门与汽车企业之间的关联。(3)服务供需关联。供需关系表现形式为服务,关联产业之间彼此提供服务,如金融、贸易、广告等行业与汽车企业之间的关联。(4)资源关联。为了获得或共享某第一地区的资源,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联方式,包括自然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交通与信息资源、智力和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等。(5)历史关联。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千丝万缕关系,包括某一大型企业在改制或发展过程中蜕变出来的子公司。(6)政策关联。地方政府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导向,建立开发区或特色产业园区,并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完善服务。 2.汽车产业链的特征。汽车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属性。(1)价值链。构成产业链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由大量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物质和资金交换关系,构成价值递增过程。同时,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呈现多层次的网络结构。(2)供需链。汽车产业链上各环节角色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汽车制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