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作文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师,并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纵观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脱离生活实际与自我情感;“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文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第二,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致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第三,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系列。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少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孩子生活的真实需要。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
那么以,何种形式进行生活化作文的教学呢?依据相关理论书籍的研究得出:不为表达而表达出来的语言不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硬生出来的,而是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的,这样的表达才犹如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力。
让言语自然生成才是真正的作文,自然生成的语言源于何处?只有生活实际!为此,《作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研究》就在这样的思考土壤里萌芽了。
《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作文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这实在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成果。
现在学生写作文,无非是要求他们写生活,假如这件事是他们自己做过的,或者看到的,听到的,他们对这件事就会有认识,有感情,那么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否则就会显得空洞无比。
作文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抒发真情实感作文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抒发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标将写作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感,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情怀,促使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突出了作文内容生活化的价值取向。
作文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张扬写作个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体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米”之于作文写作来说就是素材。
缺少素材,纵有再精妙的构思和技巧也是枉然,由此可见素材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写作源于生活,好的作品也来源于生活,素材就在生活中。
要让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注意观察和积累。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琐碎小事,都是可以拿来用的好材料。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观察生活是积累素材的必经之路。
当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每个同学接触的人、观察到的事不同,心中的情感自然千差万别,只要留心,身边事皆可入文。
作文要向生活敞开怀抱,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还要指导学生细心地观察、感受、体验,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如让他们关注家人的个性特征、公交车上的言语交流、生日会上的感人情节、寒暑假的难忘旅游、画展上的艺术震撼等,从人的特点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自然和艺术中的审美,生活让学生的体验丰富,让写作的素材丰盈。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写作素材,捕捉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琐事、生活细节,通过对素材的收集整理,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从而保证他们有兴趣地参与写作。
作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作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摘要:教师要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成为与生活交流、与生命交流的平台,返朴归真,正本清源,让孩子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写出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素材情感世界记日记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这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
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教师要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成为与生活交流、与生命交流的平台,返璞归真,正本清源,让孩子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写出自己的个性。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若不去做善观察的“有心人”,许多素材便从你的眼前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
以城市综合治理中颁布的《云南省曲靖市城市管理条例》为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层人物的表现。
如民警指挥交通,退休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热情替病人治病,营业员服务周到,叔叔阿姨尊老爱幼,以免“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
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以提高观察质量。
如指导学生观察玫瑰,通过视觉,了解玫瑰花的形状、颜色、姿态;用嗅觉,闻它的花香;用触觉,摸它的实体;用味觉,尝它的滋味。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既积累作文素材,又陶冶情操。
二、洞悉学生情感世界,走进学生生活作文是生活的镜子,学生作文以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
我们要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师爱的真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写真意抒真情word资料4页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写真意抒真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教给学生写作方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让作文教学成为现代个性的支点和创造力的天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一、引导学生感受真实生活1.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要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写真写实,就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实施大作文教育,即要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接触社会,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可以去旅行,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走进生活世界,了解超市、广场、立交桥城市环保和乡村变化;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
让学生用自己富有个性的眼睛去看,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听,用具有个性的心灵去感受和认识自然事物,从而细心观察并熟悉记叙、说明、描写或议论的对象。
2.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化间接生活为直接生活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浏览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学生把间接生活体验化为直接生活的主要途径,而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体验,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浏览,全身心去感悟。
在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
二、激发学生写作激情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动力。
学生只有对写作感兴趣,教师才能激发其感情。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主要任务。
1.打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给学生实践、创作的机会,教师就必须体察学生的思想,观察学生的行动,留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乐趣,及时捕捉学生关心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作文经验: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经验: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途径。
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要注重情感培养。
作文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的文学活动,因此情感的培养对于写作的真情实感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作文、文学作品,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体验活动、情感分享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生活中的情感,提高情感表达的能力。
要注重写作技巧的培养。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而写作技巧则是情感表达的工具。
教师要注重教授学生写作技巧,如叙事的技巧、描写的技巧、环顾的技巧等,让学生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到一些写作技巧,使作文更加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要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充实的生活经验,才能够使作文有真情实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积累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使作文更加贴近生活,更有真实感。
要注重鼓励和肯定。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且初学者往往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作品也缺乏信心。
所以教师在评阅学生作文的时候,要注重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尤其是要注重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写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在感受到他人的鼓励和肯定的也能够更加自信,更有动力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方面地进行引导和培养,如注重情感培养、写作技巧的培养、生活经验的积累、鼓励和肯定等手段,帮助学生养成真情实感的写作习惯和能力。
只有多方面地去引导和培养,才能够使学生写出更加真实、更加有感染力的作品。
作文教学要注重生活性

作文教学要注重生活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中指出:“写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段话强调了作文教学要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之中。
因此,注重作文的生活性是作文教学中需要积极探索的中心课题。
一、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教学让学生写出一篇篇文章,既是一种练习,又要使学生想到写文章不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也是自己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如写《我家乡的》,学生写好后,读给大家听,或张贴在教室里让大家看,把作文变成同学之间的一种互相交流,使作文成为信息交流一种工具,一种情感交流的载体。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文、用作文。
1、为写作文,用作文创造条件把作文教学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无疑是强化了主体意识和生活意识,深化了练习意识,可激发学生运用作文的强烈愿望,教师可创设一些形式,创造一些条件。
(1)编报作文指导学生自编墙报、手抄报,由学生当小记者,对争议问题用书面评议等,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写作空间,逐步练习作文。
(2)编辑作文教师可让学生收集,编写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的作文加以收集或在收集本上加上自己的感想,然后在全班展评交流。
(3)作文竞赛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地区作文竞赛外,还可在校内、班内开展比赛,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奖机会,既可展评竞赛好作文,也可竞赛好段落、好句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2、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必须依赖于实际生活,也就是作文必须从内部入手。
(一)走向生活,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一堂活生生的作文课,无疑是让学生有足够的“米”,才好当巧妇。
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素材,自己熟悉的生活惯例,让他们把心中想说的话往嘴上涌,把心中的事用笔写出来。
(二)把生活搬进作文教学的课堂利用课堂有限的时空,教师可以利用表演、讲解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边活动边写作,这样学生也就有话可写了。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养成他们普于思考、乐于动笔的习惯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师生一同习作,激发自主习作兴趣,要写真人、真事、真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学生对习作怀有浓厚的兴趣是习作教学的最大成功。
写真人、真事、真话可以激发学生自主习作兴趣。
作文中要有“我”,表现血肉丰满、富有个性的“真我”,诸如描述“我”的青春梦想,倾吐“我”的肺腑之言,袒露“我”的心中至爱,诉说“我”的烦恼困惑,抒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表现“我”的气质风度。
只要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作文就是个性化的创作。
二、引导观察、体验,增强自主习作意识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然而常常有很多人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还没有学会“反映”生活的缘故,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增强自主习作的意识。
1.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观察不等于看,一定要细心讲方法,还要和想象结合起来,写出的形象才会如生。
我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是:观其形色、听其声、摸其表、思其质。
在校园里要求学生观察班级里每个同学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观察每位教师在课堂上、生活中的举止、风度;通过语言、动作观察家庭成员在家里的不同表现;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职业、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行举止,诸如此类。
通过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而逐渐养成随时随地关注生活、发现美好,表达内心的自主意识。
2.引导学生用心感受。
学生每天生活在家庭、集体、社会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受到别人的关爱、人与人的真情,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生活的乐趣,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观察、体验,从中积累素材培养“我要表达,我想习作”的主体实践活动,结合各项活动,为学生的主动习作提供帮助。
写作文要讲究真情实感

写作文要讲究真情实感1.我们中华民族讲究文明礼貌,不管在什么场合、地点,你稍留心都会看见一个告示牌:请给老弱病残让座。
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就当没有看见一样,坐公交车、乘电梯、购物、买票、参观、就餐时争抢拥挤、插队加塞,不谦让老幼病残孕。
那是我亲眼目睹的一件事,一个星期四的早上,七十岁的老奶奶摇摇晃晃地上了车。
她弓着背,嘴里还不停地咳嗽着,头发中有一缕缕银丝,老奶奶看见了一个空这的位置,一边颤巍巍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一个比老奶奶后上车的青年,左挤右挤的挤到了老奶奶走向的那个座位,老奶奶无奈的摇摇头,空气顿时凝结了,很多人脸红了,老奶奶转过身把手放到扶手上,分明有些够不着,一路上没人说话,只有小朋友向他投去厌恶的眼光。
到终点站了,这件事以过去了很久了,我真想对他说:我要向大家呼吁:同学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每个人养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我们当代小学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同学们,让我们用文明的语言感染人。
2.互爱父爱如菊,淡淡悠长,只有岁月走过,才能品味出那父爱中蕴含的深远韵味。
父爱像参天大树,为我遮荫挡凉;父爱像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母爱像一只小舟,送我到成功的彼岸。
我的爸爸,他对我的学习、生活要求很严。
他给我制定作息时间表,爸爸还经常让我阅读一些课外书,让我了解课本之外的科学知识。
每当考试考好时,我渐渐懂得了爸爸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好。
为此,我对他真是感激不尽啊!他对我的吃、穿十分关心,对我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怀。
为了让我吃好,每周周末他顾不上休息,就开始洗我换下的脏衣服,第二天早上又把干净的衣服放在我的床头。
特别是在我生病的时候,爸爸又是倒水,又是递药,半夜三更还要起来看看我的被子是否盖好……感恩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前几天爸爸过生日,我知道从我懂事起就没有给过爸爸什么生日礼物和惊喜,于是我和妈妈商量好:那天我和妈妈早早的回到了家,做好了饭菜和一碗长寿面,爸爸一进家门我和妈妈就唱着祝你生日快乐那天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头上的一些白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标将写作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感,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情怀,促使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突出了作文内容生活化的价值取向。
作文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张扬写作个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体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米”之于作文写作来说就是素材。
缺少素材,纵有再精妙的构思和技巧也是枉然,由此可见素材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写作源于生活,好的作品也来源于生活,素材就在生活中。
要让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注意观察和积累。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琐碎小事,都是可以拿来用的好材料。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观察生活是积累素材的
必经之路。
当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每个同学接触的人、观察到的事不同,心中的情感自然千差万别,只要留心,身边事皆可入文。
作文要向生活敞开怀抱,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还要指导学生细心地观察、感受、体验,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如让他们关注家人的个性特征、公交车上的言语交流、生日会上的感人情节、寒暑假的难忘旅游、画展上的艺术震撼等,从人的特点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自然和艺术中的审美,生活让学生的体验丰富,让写作的素材丰盈。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写作素材,捕捉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琐事、生活细节,通过对素材的收集整理,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从而保证他们有兴趣地参与写作。
此外,教师还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要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多以当下的社会热点展开,大胆肯定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记录下来,在作文课中加以合理的运用。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有自己的偶像,时下火热的选秀节目更是让不少学生萌发了明星梦,我融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谈论“选秀”话题,并抓住时机设计了一堂《我看选秀》的作文课,学生们个个
畅所欲言,激情挥洒,顺利地完成了写作,有不少学生的见解深刻且耐人寻味,把自己内心的声音真实地表露了出来。
二、抒发真情实感,张扬写作个性
真情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心话,抒真情感。
真情来自生活,每个人在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不同,情感自然各有差异,我们要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中的情感,感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情,把最能触动自己内心的情感诉诸笔端,让内心的声音自然流露。
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一样,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因人而异的,只有抒发真情的文章才能体现出学生独特的个性。
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要聆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让学生把心里所想所感真诚地表达出来,充分地展现自我,彰显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写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认知和超越。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组织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用心体悟,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寻找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挥洒宣泄。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要重观察,重思考,重情感。
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张扬个性的培养已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共识。
写作要呼唤个
性,培养个性,展示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文如其人,心口如一”。
有的同学怕写作文,即使心中有材料,还是觉得无话可说,就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写作框框和评定标准让学生畏首畏尾,失去了自我,迷失了个性。
心里想写自己的东西,又怕老师不喜欢,还怕有些违背常规的想法写出来得不到高分。
于是,挖空心思去编造一些“感人”“离奇”的情节,养成了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怪毛病,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
因此,我要求学生说心里话,抒发真情实感,打破对作文条条框框的限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张扬独特的个性。
总之,作文教学活动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就必须从源头抓起,而这个源头就是生活。
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在这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去感受、去发现、去积累。
写作时他们内心的激情将会奔涌而出,作文将会轻松、愉快。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适应新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让初中作文教学在探索中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