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四时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与纪年法+五行八卦(导游基础知识)

四时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与纪年法+五行八卦(导游基础知识)
重托
重托是托载较重的菜点和物品时使用的方法,所托重量一 般在10kg 左右。目前国内酒店使用重托的不多,一般用 小型手推车递送重物,既安全又省力。
轻托(操作方法)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1
2
3
理盘
装盘
起盘
行走
卸盘
Hale Waihona Puke 45理盘理盘
根据所托的物品选 择清洁合适的托盘, 如果不是防滑托盘, 则在盘内垫上洁净
的垫布。
装盘
根据物品的形状、 体积和使用先后合 理安排以安全稳当 和方便为宜。一般 是重物、高物放在 托盘里挡,轻物、 低物放在外挡;
先上桌的物品放在 上、在前 ; 后上 桌的物品放在下、 在后。要求托盘内 物品重量分布均衡, 重心靠近身体。
卸盘
卸盘
到达目的地, 屈膝直 腰,放盘。 要把托盘 平稳地放到工作台上, 再安全取出物品。用 轻托方式给客人斟酒 时,要随时调节托盘 重心,勿使托盘翻倒。
卸盘
卸盘
重托(操作方法)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THANK YOU
太岁纪年法
太岁在寅
阴阳五行八卦
阴天 月亮
晴天
太阳






五行
这果子遇金而落, 遇木而枯,遇水而 化,遇火而焦,遇 土而入。敲时必用 金器,方得下来。 打下来,却将盘儿 用丝帕衬垫方可。 若受些木器,就枯 了,就吃也不得延 寿。吃他须用磁器 ,清水化开食用, 遇火即焦而无用。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阴阳与二十四节气篇一:八卦与二十四节气八卦与二十四节气易学象数除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学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便是卦气学。

八卦最早的主要用途是应用于历法,所以八卦中便于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之一,而其以节气纪岁,以朔、望纪月的方法有着很强的科学性。

《尧典》中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相当于现在的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

就中国所在位居的北半球而言,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正照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正照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

中国古代历法将两冬至之间的周期称之为“岁”,将一“岁”分为二十四等分,所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在使用十月太阳历时有四时八节,有十二月阴阳历时,侧形成较完整的节气学说)。

每一节气大约三十天,正好相当一个月,其中“节”和“气”各占大约十五天。

二十四节气以太阳正照南回归线的“冬至”起算,历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再至冬至为一岁,此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黄道而划分,所以为阳历。

其一节一气为一个月,以冬至起子月,也可称为节气历。

到了夏朝,则以立春(即寅月)为一年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出十二个卦,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

这十二卦便是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转载)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冬至:至为至有之义,冬至为阴极阳生。

小寒:初寒为小寒。

大寒:天气最冷为大寒。

立春:自即日起进入春季。

雨水: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

自上而下谓之雨,北风冻之谓之雪。

东风解之谓之水。

惊蛰:惊蛰者,蛰虫惊醒而走出。

春分:分者阴阳之半,春分为阳半之始,此日白天与黑夜等长。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

谷雨:谷雨者,雨以生白谷。

立夏:自即日起进入夏季。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篇一: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一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地为母,天为父,人得地气而五脏六腑成形,得天气而神聪目明,在四季节气更替中平衡五行,天地合一,五行悉备,始得为人,然后方为万物主宰。

若失地气,则气血失源,脏腑易病,体弱无力;失天气则脑髓不充,神明失养,甚则失神。

因此,学医需明二十四节气更替、阴阳变换之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四时阳气变化大概,尚需细分。

一年有十二月,对应十二支、十二消息卦,其中天地时空阴阳变化有其规律。

再者,一月有月生、月半、月满、月缺、月晦,一日有日出、日隆、日没、夜晚。

圣人察天则地,建立中医体系。

吾辈养生,亦必宗此。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

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

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

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

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

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

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

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

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

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

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遇节每有不测,盖因正虚不耐折腾,猝然而失去生机。

另外,当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

六气分主于24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

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以应时而养生,长保健康。

再者,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或更加虚弱。

中国二十四节气表

中国二十四节气表

中国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悠久历史传统发明的一种新','俗习俗,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就用它来确定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变动。

它提供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季耕作作物的具体日期及收获期,在不同时期给农民指引行动方向。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定义源于中国“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太玄经》。

它的节气的具体来历则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律历志》(或称《律统》)和秦朝时期的兵法家司马迁所写的《淮南子》中。

明朝时候,周玉衡编写了《日晷经》,用历法分析了二十四节气的产生。

中国二十四节气,由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半月分为两段,每段折中称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始启是由农历正月初一称为“立春”,月中又称“雨水”,又称“惊蛰”,称为“春分”,月末叫“清明”。

随着每月的循环,随着时节的变换,二十四节气又重新开始。

这24 个节气时刻逐一到来,每个节气都有意义深远,传达了人们对四季节更换及其影响的土壤、气候、风土及植物生长的认识,以及农活动的安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耕作习俗。

一些习俗活动仍然有着其节气的时节性特征。

比如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十五的农事活动有着与节气的密切联系,比如松土、种谷等,这一切都延申至今日社会的生活习俗,以及世外桃源般的乡间节庆。

中国二十四节气至今仍然对耕作习俗及日常生活有着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开垦荒野、战胜饥荒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影响到各个层面,比如供奉祭祀、传统节日、农业耕作、生产活动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活动等,都受到节气的约束。

人们也借助它形塑出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及文化的范畴,比如节气有着“秋分”、“冬至”、“衰微”等季节性特征,很大。

天文学知识—二十四节气

天文学知识—二十四节气

天文学知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划分一年的节气,它们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情况和太阳射线对地球不断变化的角度来确定的。

每个节气都与气候、物候以及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并认识这些节气对于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天文学知识,为您带来更深入的了解。

立春:立春是指太阳黄经达到315°时,这一天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从天文学上来看,立春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到了赤道附近,这样北半球开始转暖,春回大地。

立春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大致相等,也标志着阴阳平衡的开端。

雨水:雨水是指太阳黄经达到330°时,这一天开始进入潮湿多雨的季节,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

雨水时气温逐渐上升,水分蒸发增多,天空中的云层也逐渐增厚,形成更多的降水。

此时,气象学上常常出现气象变化快速、降水量大的现象。

惊蛰:惊蛰是指太阳黄经达到345°时,这一天表明春天已经到来,而且气温逐渐回升,天气由寒冷转向温暖。

此时大地已经回暖,植物进入了生长的旺盛期,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

由于春季降水较多,植物生长迅速,带来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春分:春分是指太阳黄经达到0°时,这一天太阳直射点正好在赤道上,表明春夏两季的日照时间相等。

从这一天开始,北半球的白天时间逐渐增加,温度也逐渐升高。

春分常常被用作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分界点,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

清明:清明是指太阳黄经达到15°时,这一天通常是在4月4日前后,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万物开始复苏,草木吐绿,天空湛蓝,非常适合出游,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天文学上,清明通常是太阳照射到黄经15°的周期,而非一个具体的日期。

谷雨:谷雨是指太阳黄经达到30°时,这时期是我国南方的雨季高峰期。

由于太阳直射点正好移到北半球赤道以北的位置,赤道附近出现了极大范围的对流云,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五行六气十二经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五行六气十二经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欲学中医须先认识十二经名词的所以然。

欲认识名词,须先认识阴阳五行六气的所以然。

欲认识阴阳五行六气,须先认识二十四节气地面上所受太阳射到的热降沉浮的圆运动。

右下左上中,降沉升浮中,秋冬春夏中,西北东南中。

图的虚线为地面,虚线下为地面下,虚线上为地面上。

图的圆线上方在云层之际,图的中心,为一个生物的环境的大气圆运动的中心。

由中心以观察四维,便见一个生物所在地的宇宙范围,图的中心的中字,便是一个读者。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降者,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中也。

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中也。

升者,沉入水中的热升出土上也。

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与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也。

中者,降沉升浮之中位也。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

秋分前,土上热多,土下热少。

秋分则土上与土下的热平分也。

春分前,土下热多,土上热少。

春分则土上土下的热平分也。

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

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也。

降极则升,升极则降,升降不已,则生中力。

亦大气圆运动自然之事也。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

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

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

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

热的降沉升浮于植物个体求之最易明了。

说植物个体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宇宙大气的热的降沉升浮,即是说人身的热的降沉升浮。

图的虚线,在宇宙为地面之际,在人身为胸下脐上之间。

在脐上二寸。

热性本来升浮,不能沉降,热之沉降,秋气收敛之力降沉之也。

热降,为生物有生之始;热不降,为生物致死之因。

详下各篇。

秋气收敛详下文。

五行一年的大气,夏气属火,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多。

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火也。

热则上浮,故夏时大气热浮而属火气。

夏时太阳旺于南方,故南方属火气。

一日之午时,亦属火气。

午时太阳的热,射到地面的多也。

春分至立夏的热,称为君火。

小满至小暑的热,称为相火。

二十四节气养生历

二十四节气养生历

二十四节气养生历金鸡踏雪辞旧岁,玉狗呈瑞迎新年。

新的一年,美好的生活从健康养生开始。

二十四节气与重视天人相应的中医养生密切相关,古圣先贤早已为我们总结出了节气养生的要点。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按照节气养生事半功倍,快来看看这份二十四节气养生历吧。

壹月立春雨水降火春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

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所以春季养生要重视养肝,最简单的方法是伸懒腰。

从雨水开始,气温回升,降水增多,但也容易出现“倒春寒”。

1/ 7要适当“春捂”,穿衣要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

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的督脉,减少感冒概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贰月惊蛰春分清热润燥防虫咬有句谚语叫“春雷响,万物长”。

“九九”艳阳天正好在惊蛰节气,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春雷惊百虫”,外出踏青要防被昆虫咬伤,如果发现有虫叮咬或皮肤有红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正是“春困”的高发时段,但也是人们调整阴阳平衡的保健时机?一年之计在于春,健康也是如此。

在春分时节的餐桌上,不妨多点香菇、香椿和香麦菜,叁月清明谷雨排毒控血压清明前后的荠莱最养人。

农历三月初三,不少地区都有吃荠菜煮鸡蛋的风俗。

荠莱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可宽肠通便,便溏者慎食,体质虚寒者不能食用。

初春好发高血压,而荠莱还有降血压的作用。

要挑选不带花的荠莱才鲜嫩。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谷雨前后要注意祛湿排毒。

此时是竹笋破土之际,而竹笋被誉为“素食第一品”,入莱可通便护肠,有助于排毒养颜?2/ 7肆月立夏小滿拿五经养阳祛湿立夏后,温度攀升会使人烦躁易上火,食欲、睡眠不佳。

五行与四季的关系五行与四季的对应关系

五行与四季的关系五行与四季的对应关系

五行与四季的关系五行与四季的对应关系术士还强调五行与四季及人的关系,认为春天出生的人,木旺盛,火次旺,水休息,金衰落,土死亡。

所谓死亡,并不是说丧身,而是指生命精力处于最低谷;所谓旺盛,指精力最充沛,盛,又称为相。

根据这个旺衰观念,术士认为,每到春天,属木命的人盛,火命的人旺,水命的人休,金命的人衰,土命的人死。

盛、旺、休、衰、死,只是表示事物的一种状况,是方术的代号。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讲解五行与四季的关系。

五行与四季的关系五行与四季的对应关系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天干地支及五行在四时之中各有盛衰之不同表现。

星命理论中以旺、相、休、囚、死分别代表五行在四季中盛衰表现。

旺是旺盛之意;相是次旺,有辅佐之意;休是休息、停止之意;囚是衰落、被阻止之意;死就是克制而无生气之意。

一般来说,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

春季里万木复苏,所以以木为当令者,木为“旺”,所属干支为甲、乙、寅、卯、辰等。

与木相生的是火、所以火在春季里属“相”。

而生木的是水,所以水在春季属“休”。

克木的是金,金在春季属“囚”。

而木克的是土,所以土在春季属“死”。

夏季为流火之季,以火为“旺”。

所属干支为丙、丁、巳、午、未等。

火生土,所以土在夏季里属“相”。

生火者木,木在夏季属“休”。

克火的是水,水在夏季里属“囚”。

火克的是金,金在夏季属“死”。

秋季为金黄收获之季,以金为“旺”。

所属干支为庚、辛、申、酉、戌等。

金生水,所以水在秋季属“相”。

生金者为土,土在秋季属“休”。

克金的是火,火在秋季属“囚”。

木在秋季属“死”。

冬季为寒冷凝水之季,以水为“旺”。

所属于支为壬、癸、亥、子、丑等。

水生木,木在冬季属“相”。

生水者为金,金在冬季属“休”。

克水的是土,土在冬季属“囚”。

水克火,火在冬季属“死”。

土在星命术中是旺于四季之行,即土在一年中四季的最后一月为旺季。

五行的特性五行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润,湿润;下,向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篇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

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

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

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

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极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时段这一更替过程。

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

这种相当古老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承传在彝族十月历之中。

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标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完十二个月。

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

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中医学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

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

追其本溯其源,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就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之中。

条分缕析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原本含义之间的关系,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被掩盖的应该说,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甚至周秦这两个朝代,就已经逐渐被掩盖了。

比如,在我们接触到的中医经典中,就只有“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个季节”的内容,却很难找到十天干纪一年的十个月与十二地支纪一年的十二个月之内容。

顾炎武先生说得好:“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①但是,即使是“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也不是人人都了解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怎样创建起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了“十干所标示的天体位置,各自在不同的方向,求证这些天体之间的分离与聚合的位置,其范围是相当高远与空旷的,老百姓每天使用干支纪日,却不知道这种纪日方法是怎么制订出来的。

”②原因是,夏商周这三代以后,天文学知识为国家天文机构所秘而不宣。

特别是明代末年以来,官方天文机构管理混乱,工作人员马虎懈怠。

到了明末清初,远古时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知识几乎全部被西方天文学知识所替代!比如,钦天监所发布的天文现象与制订的历法经常出现误差。

“康熙七年四至六月,有所谓?金星昼见?和京师、山东地震,十二月,在钦天监治历的法国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煊(吴明炫之弟)所造康熙八年《七政民历》内,闰十二月应是九年正月,又一年两春分、两秋分种种差误。

吴明煊被罢职,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

康熙八年,杨光先的历算被验证错误严重,终被革职。

”③乘西学东渐之机遇,西方天文学知识得以乘虚而入!西方传教士不仅使用西洋历法改造中国历法,而且梦想把诞生于中国的阴阳五行据为他有。

据《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述,耶稣会士认为:中国本土的“五行说”和佛教“轮回说”由希腊传来:有些概念是从我们西方哲学家那里得来的。

例如,我们只承认四元素,而中国却很愚蠢地加进了第五个。

根据中国人的理论,整个物质世界(人、动植物以及混合体)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

和德谟克利特及其学派一样,他们相信世界的多重性。

他们关于灵魂轮回的学说,听起来很象毕达哥拉斯的学说,只是他们加进了许多解说,产生了一些更胡涂、更费解的东西。

这种哲学似乎不仅是从西方借来的,而且实际上还从基督教福音书得到了一线启发。

④可见最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是把当时中国人推崇的五行学说当作炫耀他们自身文化价值的宝物的。

[1]尽管在中医学界,从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到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以至清代作为官方所规定的医学教材《医宗金鉴》,都是将阴阳五行解释为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大之无外,细入无间”①的天地之气,用老百姓都知道的语言来讲,就是人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并生活于其中的昼夜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

但是,由于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星象学知识逐渐被西方天文历法星象学知识所替换,导致有关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北极、北斗、二十八宿等星象、历法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知识几乎全部淡出,这就使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发展到清末民初,学术界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2]究竟是指什么,就更说不清楚了。

尤其是今天的的中国学术界,反而出现了有的学者将阴阳解释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有的学者将五行解释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有的学者则干脆就说阴阳五行是伪科学!②至于“八卦”,也称卦经。

则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图形,即人们熟悉的太极八卦图。

在现代,有的辞书认为,“八卦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占卜。

”③有的辞书认为,“八卦中的乾坤(天地)为父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其余为六子。

乾坤生六子说明世界生成过程。

其对立卦象阴阳两爻互易表示事物变化,其卦序表明宇宙万物的多种模式。

八卦是中华民族幼年时期思想模式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④说到“干支”,学术界则比较推崇65年前,郭沫若先生所著《释支干》的解释。

《释支干》认为:“关于支干解释,自汉以来如《淮南子》、如《史记》、如《汉书》、如《说文》,虽均有所尝试,然皆据后来之字形字义以作望文生义之臆测,故了无一当”。

郭沫若先生就文字而论文字,从甲骨文之初形,考证得“甲、乙、丙、丁”乃是产生于渔猎社会的一组最早的文字系统。

他证释“甲”是鱼鳞、“乙”是鱼肠、,“丙”是鱼尾,“丁”是鱼之眼睛,四字通统从鱼而来,而鱼只有在渔猎社会时期才是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源,故得出“甲、乙、丙、丁”在文字发生学上当是最古老的一组文字。

郭沫若还对“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字作出了详尽的考释,指出它们是一组器物之象形,且多系古人所用之武器。

“戊为戚,己为缴,庚为钲,辛为剞为削,壬为镵,癸为戣”。

⑤“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制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

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

”⑥天文学史专家郑文光先生的《中国天文学源流》,则反对“十二地支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说法。

认为,十二个朔望月的十二组星象是十二支篇二:子午流注和阴阳五行子午流注和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

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时辰当地时十二正经脏腑走向五行中医寅时3-5手太阴肺胸->手阴金肺阴卯时5-7手阳明大肠手->头阳金肺阳辰时7—9足阳明胃头->足阳土脾阳巳时9—11足太阴脾足->胸阴土脾阴午时11—13手少阴心(脑)胸->手阴火心阴未时13—15手太阳小肠手->头阳火心阳申时15—17足太阳膀胱头->足阳水肾阳酉时17—19足少阴肾足->胸阴水肾阴戌时19—21手厥阴心主胸->手阴火心阴亥时21—23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