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
它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
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而且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
周朴园身上主要有以下性格特征:一、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
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小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扣300块钱。
正如鲁大海所说,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
周朴园在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
下面不妨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加以说明:第一“好”:“那更好了。
”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第二“好”:“那双方面都好。
”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说的;第三“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第四“好”:“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
”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
第五“好”:“好得很。
”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第六“好”:“好、好、好。
”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又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完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第七“好”:“很好。
”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阅读教学之《雷雨》中周朴园的复杂人物性格分析

阅读教学之《雷雨》中周朴园的复杂人物性格分析【摘要】《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复杂性格的人物。
他表面善良,内心却充满着挣扎与犹豫。
周朴园对人情世故持一种理想主义态度,但却常常受到现实的打击。
他对女性的态度也充满着矛盾,既心怀善意又不免生出私欲。
周朴园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让他陷入内心的挣扎,他在自私与无私之间徘徊不定。
周朴园的形象展示了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让人深思人性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通过分析周朴园的复杂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以及他所代表的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周朴园、《雷雨》、人物性格分析、复杂性格、善良、矛盾、人情世故、女性态度、梦想、现实、自私、无私、挣扎、时代背景、追求、内心。
1. 引言1.1 介绍《雷雨》中的周朴园角色《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该剧通过描绘上海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矛盾。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复杂性格在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周朴园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既有冷静沉着的一面,又有热情善良的另一面。
他身上同时具有各种矛盾的性格特点,这使得他成为剧中备受关注的角色之一。
周朴园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对家庭和朋友都非常负责。
他为人正直,重情重义,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
他又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人,对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他在剧中展现出对人性的信任和善良,但同时又被现实的残酷和人情世故所困扰。
周朴园的性格复杂多变,他的内心世界深受现实世界的影响,这使得他在剧中呈现出丰富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1.2 分析周朴园的复杂性格特点《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格的人物,他的形象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人生态度。
在小说中,周朴园的性格特点不仅体现在他善良的外表下隐藏着内心的矛盾,还表现在他对人情世故的看法、对女性的态度、对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自私与无私之间的挣扎等方面。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我认为,周朴园的性格具有三重性,即封建性、资本家的本性和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人性”。
1.封建性。
周朴园这一人物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与和封建阶级有着传统的血肉联系,从他迫于父母之命抛弃侍萍而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可以推断,他生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相当浓厚的家庭,而在剧中他的封建性表现得最集中的就是他对待繁漪的态度。
18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并不爱她。
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
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
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但这种关心、爱护的真正意义无非是他在尽一个丈夫的责任,甚至是对繁漪的现代观念貌似合情合理地“改造”。
第一幕“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封建性。
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
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不理;繁漪想等一会儿再喝,他不依;硬是逼着周冲劝母亲当面喝下去,又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论理枷锁迫使她就范。
而他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繁漪为孩子们做过“服从的榜样”。
因此可见,此时的喝药、治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其内容实质是维护家庭的封建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
(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
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
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
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
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
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有办法相处在一起了。
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
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真爱与虚伪——《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颇有不当之处。
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我认为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相反,他对那份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
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方式,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真爱虚伪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剧中人物虽然不多,只有周、鲁两家八个人物。
但复杂的血缘关系与命运巧合纠葛在一起,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朴园、周萍父子和蘩漪等真实丰富而又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成为现代话剧发展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周朴园作为《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自该剧问世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资本家和封建专制家长独裁专横、残忍、自私和虚伪的一面,而忽视了周朴园内心的真实情感。
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存在不少偏差。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周朴园虽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1]的大恶人,但他也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侍萍的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 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周朴园有无真爱《雷雨》中周朴园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
从这一秩序的捍卫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1. 秩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各行为主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它既规范着社会中人的行为,有对社会行为进行评判,因此,秩序不仅是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家庭行为的准则。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目录中文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序言 (1)一、自私,专横的封建家长独裁者 (1)二、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3)三、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4)四、懦弱,无奈的受害者 (5)结论 (6)注释 (6)参考文献 (6)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中文内容摘要:《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剧中通过展现周家,鲁家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和阶级矛盾,成功的塑造了具有悲剧色彩的周朴园的形象。
首先,作为一位封建家长独裁者,他冷酷,自私,伪善,专横;其次作为一位资本家,他狠毒,贪婪,唯利是图;再者,周朴园具有人性的温情,忏悔,真诚;最后,他也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牺牲品,他有他的懦弱,无奈。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人物形象《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
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它成功的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了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震动了三十年代中期的话剧舞台。
周恩来同志评价《雷雨》:“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哪个年代,这个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
”它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具有深刻的主题,而且与成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关。
曹禺在刻画周朴园这个人物时“将之置于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矛盾冲突中,并力求挖掘其激烈的内心冲突,由外而内,成功的塑造人物多层次,多侧面的发展着的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
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同时也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
而曹禺对周朴园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他与剧中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的。
早年他与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在侍萍生下第二个儿子的第三天把她赶出家门,妻子繁漪,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剧中周萍,鲁大海,周冲都是他的儿子,鲁贵和四凤都是他家的家仆,人物之间都有着繁杂的关系。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解读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解读周朴园是曹禺作品《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被公认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这个角色天生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在“仁厚”“正义”“有教养”外衣下的专横、冷酷、虚伪和心狠手辣。
一、演员形象艺术分析在《雷雨》戏剧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朴园约莫五六十岁上下,鬓发斑白,椭圆形金边眼镜下闪烁着一对沉鸷的眼睛。
他身形有些胖,背微微地佝偻,松弛垂下的两腮和嘴角偶尔逼出的冷笑,让观众看出他平日的专横和倔强。
年轻时一切的冒失狂妄,已经被脸上的皱纹深深遮盖住,再也寻不出一点痕迹。
只有他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分梳到脑后。
在阳光底下,他的脸显示出贵人的特征,让观众联想到他家业之大和权力之威。
周朴园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威严的强者。
二、服装艺术分析在《雷雨》戏剧舞台上,暗灰色长袍、香烟,两缕八字胡更显得权威十足。
在与鲁妈的这场戏中,周朴园在服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白色格子衬衫打着黑色领带,衬着一件黑色马夹,显得格外精神。
笔者想象,作者是有意在鲁妈上场后这么安排周朴园的服装,让鲁妈和三十年前跟自己同床共枕的周家大少爷之间有了更明显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这位周家大少爷带给鲁妈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而自己此时此刻又是怎样的一个变化,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这位伪君子的真实面貌。
最后周朴园在雷雨交加的晚上穿着一件长袍睡衣,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笔者认为,这样是为了让观众知道这个伪君子该为自己做的一切买单了,他的鲁侍萍回来了,他的孩子都到齐了,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他还能保住自己的封建家长的地位吗?他还能固执倔强下去吗?以至于到最后自己狼狈得连衣服都没穿好就跑了出来。
三、表演艺术分析(一)动作艺术性方面。
在《雷雨》戏剧舞台上,周朴园上场显得霸气十足。
时不时拿起手上的香烟,在这么一个阴暗的屋子里,来回走动,时不时撩起长袍坐下。
如此狂妄自大,让观众看到他就是一家之主。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周朴园是曹禺所著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矿业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特征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篇1《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
周朴园既是一位在德国留学过的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具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
他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在《雷雨》中他被定位为一个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和典型的剥削阶级资本家形象。
他的发家史就是中国大资产阶级的发达史,唯利是图、自私、专横、冷酷、残忍是他形象的反映。
为了自己发财,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就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名工人,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他当了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后,残酷剥削工人,工人起来罢工,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唆使矿警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同时用狡猾卑鄙的手段收买工人代表。
而他个人的“事业”,“地位”,就因干了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蒸蒸日上。
30年前,还是大少爷的他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女佣人侍萍及侍萍怀里奄奄一息的才生下三天的他们的小儿子,作者借这些行为表现了周朴园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残忍。
30年后,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一场面,把他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
《雷雨》人物形象

《雷雨》人物形象《雷雨》人物形象1、周朴园: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年轻时,他对侍萍始乱终弃。
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打听侍萍的坟墓,并表示要为侍萍修墓,以表示自己的“纪念”。
成为绝妙的讽刺的是,与此同时,他还谎称侍萍是“贤慧、规矩”的“小姐”,只跟他“有点亲戚”关系。
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是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关系”是有损门弟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孤独、寂寞,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得精神得到自我解脱。
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
因此,当他知道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立即声色俱变,以至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也不许到周家来。
”他对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热忽冷、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道的伪君子。
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丑恶灵魂;而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了周朴园反动阶级的本性。
矿上当工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觉悟,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
他看透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
当他知道周朴园这次又用钱收买了工人败类,平息了罢工斗争后,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地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虽然由于他的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弱点,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目录中文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序言 (1)一、自私,专横的封建家长独裁者 (1)二、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3)三、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4)四、懦弱,无奈的受害者 (5)结论 (6)注释 (6)参考文献 (6)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中文内容摘要:《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剧中通过展现周家,鲁家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和阶级矛盾,成功的塑造了具有悲剧色彩的周朴园的形象。
首先,作为一位封建家长独裁者,他冷酷,自私,伪善,专横;其次作为一位资本家,他狠毒,贪婪,唯利是图;再者,周朴园具有人性的温情,忏悔,真诚;最后,他也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牺牲品,他有他的懦弱,无奈。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人物形象《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
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它成功的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了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震动了三十年代中期的话剧舞台。
周恩来同志评价《雷雨》:“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哪个年代,这个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
”它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具有深刻的主题,而且与成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关。
曹禺在刻画周朴园这个人物时“将之置于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矛盾冲突中,并力求挖掘其激烈的内心冲突,由外而内,成功的塑造人物多层次,多侧面的发展着的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
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同时也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
而曹禺对周朴园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他与剧中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的。
早年他与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在侍萍生下第二个儿子的第三天把她赶出家门,妻子繁漪,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剧中周萍,鲁大海,周冲都是他的儿子,鲁贵和四凤都是他家的家仆,人物之间都有着繁杂的关系。
《雷雨》是一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分析的戏剧,每一次品味都会有新的体会。
在周朴园的身上主要有一下的性格特征:一、自私,专横的封建家长独裁者封建家长独裁者是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他是周公馆里的一家之主,最高统治着,其中所有的人,从妻子到仆人,都得对他的言行惟命是从,不能有任何的违背。
在他看来任何的不听从都是背叛,是不被允许的。
他的语言也总是“肯定短促的,常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口吻”。
(一)妻子:18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周朴园并不爱她。
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
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
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请德国的克大夫为妻子看病,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可以有的手段劝她喝药,督促她多上楼休息等等。
但这种关心爱护并不是真正的出自内心的爱,它的真正意义,是对繁漪的控制欲,专制思想,潜在的仇恨和貌似合情合理合法的虐待!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专制。
“冲: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朴: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
(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
(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繁:(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朴:(不高兴地)不。
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繁:(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朴:(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繁:(声颤)我不想喝。
朴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冲(反抗地)爸!朴(怒视)去!朴:说,请母亲喝。
冲:(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朴:(高声地)我要你说。
萍:(低头,至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冲:(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繁:(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朴:(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
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朴: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萍:爸;我--朴: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萍:(求恕地)哦,爸爸!朴:(高声)跪下!(萍望着繁漪和冲;繁漪泪痕满面,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繁:(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①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了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
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完全不理会;繁漪想拖延,等一会儿再喝,他完全不依;不惜搬出家长的威严,用不可抗拒的口气逼着周冲劝母亲立即当面喝下去,繁漪不从,他又意正严词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伦理枷锁迫使繁漪就范。
而要达到的目的,他不惜说出是要繁漪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
面对那药,繁漪有一千个一万个的不愿意,她千方百计的想要推脱,不喝药,但是周朴园却全然不顾及繁漪的意愿,他自己认为繁漪是个“病人”,尽管面对家人的劝说,但是他的专制,自私占据了上风,他违背全家人的意愿,软硬兼施,为了让自己的威信得到保护,让周家人听从自己的意思。
面对繁漪,他是没有爱情,但是他能在她的身上将他的独裁者思想的到实现,所以他不顾喝药治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家庭的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为了使他的专制得以继续。
(二)儿子:在对待他的儿子周萍,周冲,周朴园同样是极端的专制,他不能允许他的儿子对他有半点的不听从,他认为他是周家的主宰者,操纵着一切的大权,不能忍受自己的威信受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威胁。
当儿子的言语中有违背他的意思时,他会摆出自己的一套来压制儿子,他会用家长的权威去命令儿子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来服从自己的意愿,以牺牲他人的自由来满足自己的专制独裁欲望。
戏剧中写到他要求周冲劝繁漪喝药,他责令周萍下跪以求繁漪顺从,他在儿子的言行触及自己的权威时,他训斥儿子是“半瓶醋”,他逼迫周萍跪认生母……我们可以从这些描写中深刻的体会到:“朴:这个人!我想这个人有背景,厂方已经把他开除了。
冲:开除!爸爸,这个人脑筋很清楚,我方才跟这个人谈了一回。
代表罢工的工人并不见得就该开除。
朴:哼,现在一般年青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同情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冲: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们应当同情的。
并且我们这样享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
这不是时髦不时髦的事。
朴:(眼翻上来)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冲:(被压制下去,然而)爸,我听说矿上对于这次受伤的工人不给一点抚恤金。
朴:(头扬起来)我认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
(向繁)这两年他学得很像你了。
”②周朴园在治家上,他用冷酷的手段将妻子、儿子纳入他的专制秩序中,在他的威信受到反抗时,他会用最无情的家法让其他人就范,他的专横,对合理人情、人性的压制。
在这个大家庭中,他是一切悲剧的祸根。
二、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曹禺曾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周朴园,他是某矿业的董事长,他是不折不扣的资本家,资本家的特性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
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捞到300块钱。
正如鲁大海所说的,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
他对付矿上的罢工工人,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勾结军警开枪镇压,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他利用金钱离间工人代表之间的关系。
在他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又表现出了资本家的姿态,思想,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周朴园:(忽然)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③周朴园不仅不接受侍萍,也不认自己的儿子,他认为侍萍是来敲诈他的,企图用金钱赎罪,又一次无情的将侍萍赶走。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旦他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便不会顾念任何的感情,完全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真实嘴脸。
让我们看到了他为人的“狡诈,残忍,伪善的本性”。
而当他知道了他和鲁大海之间的血缘关系后,他对鲁大海却毫无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在他身上也不适用,他对鲁大海有的只是阶级的仇恨,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怕自己的恶性败露,他毫不犹豫地把鲁大海给开除了。
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领袖,是受压迫者,是作为周朴园所在阶级的对立面出现的。
虽然剧中没有直接描写出周朴园的滔天罪行,但是通过鲁大海的控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周朴园有着当时资本家普遍都具有的一面:贪婪、狡诈、虚伪、唯利是图。
他为了尽最大可能的积累财富,使出各种伎俩。
让我们看见了血淋淋的手和黑洞洞的心,他的残酷,无情毕露无疑。
三、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他冷酷外表掩饰下的内心也仍有慈善的一面。
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也是不情愿的,是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
周朴园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但传统的礼教、世俗的碎语,外加家庭的阻挠,使他退却了,并最终投降,背叛了侍萍。
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说他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大家庭。
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
剧本借四风之口告诉读者周朴园念经吃素,而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
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了。
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都不忘为侍萍做生日,还保留了侍萍在家时的习惯、家具……有人认为这是是虚伪的表现。
但对于有钱有势的周朴园来说,只要他愿意,就能找到宣泄感情的方式,他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呢?另外,我们在剧本中也会看到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这难道是做给别人看的?也许一天两天可以做到,但是周朴园是30年来一直如此,没有改变过,我想要是没有真情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在周朴园的内心中,本能与良知在发生剧烈的冲撞,心底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且常常是盖有各种各样的掩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