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悲剧美”——回味悲剧之“美”
探索悲剧中的“美”

探索悲剧中的“美”我想只要是中国人,就都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故事描写了一段因为封建势力的阻扰而使两位主人公未能在一起,最终一个郁郁而终,另一个殉情而死的凄美爱情经历。
无独有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描写了一段类似的爱情故事。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悲剧结尾,或者说,整个故事就是以“悲”为基调的。
然而,恰恰因为“悲”的存在,才使得这两个故事广为流传。
而更令人诧异的是,人们非但没有受这种情调的影响,反而从中看到了美好事物的存在,比如爱情的坚贞,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等等。
那么,这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其中的“美”,正是悲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悲剧这种审美价值类型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的兴盛为基础的。
因此,要探究悲剧的本质,就必定得从优秀的悲剧戏剧中读来。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概括了悲剧的本质,他说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1)他认为,悲剧是写人的,是写那些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从而在道德上震撼人的心灵,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悲剧不是惨剧,虽然情节是悲剧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悲惨的情节就能上升到美学的范畴。
它并不能仅仅以渲染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为满足,只有真,善,美的有价值的人的悲惨遭遇才能构成美学悲剧的基础。
而判断一部悲剧是否达到效果,不是看我们的情感是否得到慰藉,而是看悲剧本身是否引起怜悯和恐惧。
这就与悲情联系在了一起,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分析忧郁时,指出叔本华和尼采这些浪漫主义诗人均崇拜忧郁,歌唱忧郁,忧郁带给他们心灵上的愉悦。
这种愉悦不同于肉体上的宣泄,肉体的宣泄无法到达一种超脱,一种理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从《名优之死》谈谈悲剧之美

从《名优之死》谈谈悲剧之美摘要《名优之死》是伟大的戏剧家田汉以晚清京剧名角刘鸿声为原型,创作了一代名伶刘振声“艺术至上”的崇高艺术家形象,剧中描写一代名优刘振声精心培养的女弟子,抵挡不住代表社会黑暗势力的杨大爷的腐蚀而堕落。
为此,刘振声与杨大爷奋力抗争,最后殉难于舞台。
该剧通过刘振声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不人道的人类社会及其罪恶,旨在揭示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
本文将针对《名优之死》探究悲剧之美,包括其渊源形成、发展和审美之所在,感受悲剧美的力量。
关键词:悲剧理论;矛盾冲突;艺术至上;审美愉悦;崇高感;美的毁灭;情感升华;理性美ABSTRACT"Famous dead" is a great dramatist Tian Han opera star in the Late Qing Hong Liu sound as the prototype, created a generation of famous actor Lau Chun sound "art first" noble artist image, carefully cultivated female students of the play descrip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famous Lau Chun-sound, could not withstand the representativecorrosion of the dark forces of society Yang uncle and fell. To this end, the sound of Lau Chun Yang uncle struggled for the last martyrs in the arena. Through the tragic experiences of Lau Chun-sound, the play reveals the inhuman human society and its evil, designed to reveal the sufferings of the old social drama artist, with a deep sense of tragedy.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famous dead"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tragedy, including the power of its origin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where, feel the tragedy of America。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美学论文范文)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一、浅析喜剧美喜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指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
在喜剧中,主人公一般以滑稽、幽默及对旁人无伤害的丑陋、乖僻,表现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
由于喜剧表现的对象不同,艺术家的角度不同,手法不一致,所以,喜剧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其中包括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荒诞喜剧与闹剧等。
一般说来,讽刺喜剧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事物为对象。
欢乐喜剧则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
正喜剧从表现生活的否定方面变为表现生活中肯定的方面,笑不再用来针砭人的恶习、缺点、卑下,而主要用来歌颂人的美德、才智、自信。
荒诞喜剧则把人生最深层的苦难与将死扭曲,送进颠倒的喜剧王国。
而闹剧一般属于粗俗喜剧之列,即通过逗乐的举动和蠢笨的戏谑引人发笑而缺少深刻的旨趣意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喜剧的特点。
在感受上的特点是笑;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可笑性”(值得笑),指内容上的虚伪、滑稽和愚蠢。
(单纯的高兴开心不是喜感);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喜剧有一个对“可笑”表示笑的旁观者。
旁观者要对“可笑”表示笑,那他必须具有某种超越性。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鄙夷说”来解释喜剧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喜剧是我们对有弱点的对象的一种鄙夷的态度所形成的。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提出喜剧的本质是一种“突然的荣耀”,他认为,笑的情感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却突然想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点时,所引起的一种“突然的荣耀”的感觉。
随后是失望说和“乖讹说”。
“失望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可笑的事物大半是不伦不类的配合,我们根据通常的事理所做的期望或预料是如此,而结果却不是如此,甚至正好与预期的、期望的相反。
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笑。
因此,笑是期望失落的表现。
当然,这种期望的失落不至于过渡严重,才能引起笑的效果。
持“乖讹说”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斯宾塞,所谓“乖讹”,就是不合常理、不协调,这些不合常理、不协调的对象,在那些按照正常的规律作判断的人眼里,就构成了可笑的对象。
悲剧之美——精选推荐

悲剧之美悲剧之美摘要:威廉·莎⼠⽐亚是⽂艺复兴时期欧洲⽂学最杰出的代表,⽂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的剧作家。
马克思赞誉莎⼠⽐亚是“⼈类最伟⼤的天才”;歌德慨叹“说不尽的莎⼠⽐亚”;本·琼⽣称之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个时代,⽽属于所有的世纪”[1]。
莎⼠⽐亚⼀⽣共创作了37部戏剧,其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代表这个时期⼈类思想和戏剧艺术所达到的辉煌⾼度。
关键词:莎⼠⽐亚;悲剧;⽂化;艺术;美莎⼠⽐亚是英国⽂艺复兴时期伟⼤的戏剧家,以其悲剧为代表戏剧创作标志着英国⽂艺复兴时期⽂学的最⾼成就。
莎⼠⽐亚对悲剧创作有深刻的认识,形成了⾃⼰的悲剧创作观念。
莎⼠⽐亚的悲剧创作⼴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化、风俗、习惯等各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西⽅世界是⼀个多“悲剧”的世界。
这⾥不得不探讨⼀下悲剧的起源。
悲剧在西⽅向来被认为是“最⾼的⽂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被视为“⼈间最伟⼤的天才”。
悲剧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源于⼀种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仪式。
披着⼭⽺⽪的合唱队以歌队提问、⼀⼈作答的⽅式演唱酒神颂,悲叹他的苦难、赞美他的再⽣,这就是悲剧的雏形。
从古希腊充满异教精神的悲剧,到近代欧洲倾向基督精神的悲剧;从描写⼈与命运冲突的传统悲剧到揭⽰⼈与⼈、⼈⾃⾝冲突的近代戏剧,西⽅悲剧经历了⼀个漫长⼜多彩的发展过程。
⽽这种多彩正是源⾃悲剧的难以定义和悲剧美的难以概括。
我们权且把各种悲剧及其理论划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伦理悲剧、⽣活悲剧、价值悲剧等⼏⼤类型。
悲剧在古希腊时期就已渐渐发展成⼀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多以神话和史诗为题材,在三⼤悲剧诗⼈⼿中达到⼀个巅峰。
⽽显然莎⼠⽐亚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颇有渊源,⼜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便是“⼈⽂主义”。
为什么喜剧明朗的天空变得阴暗起来?为什么阳光、欢笑,快乐的⽣活和甜美的爱情消失了,取⽽代之的是紧张、恐怖的⽓氛和暗淡、绝望的⼼情?关于这种变化的原因,⼀种解释是,莎⼠⽐亚在第⼀时期的喜剧和历史剧的创作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悲剧,这种源于古希腊的⽂学形式给他的艺术才华以更⼤的创作空间。
浅论悲剧美

魅力, 这能说不美吗? 我国古代著名悲剧 《 牡丹亭》 《 、 窦娥冤》 中的杜丽娘、 窦 冲突合乎规律发展必将 导致 悲剧 的结局 。 是, 但 他所说的冲突不是社会生活 娥虽然她们在封建礼教、 封建制度压迫下 , 郁郁 含冤而死, 但是她们的死 , 表 中现实存在 的冲 突而是 精神性 的普 遍力量 之间 的冲突 ,是两种伦 理力量 示 了反封 建斗争必将取得最后 的胜利 , 她们 的反封 建精 神永垂不朽, 这能说
唯有‘ 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 的厄运 ’ 才能达到这种效 果。” 黑格尔说“ 悲剧的
实中两种对立力量与道 德上的善恶斗争 ,因而看不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
具有 调和主义和唯心主义悲剧观, 没能从本质上揭示出 特 性根源 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的冲突。 , ’ 车尼尔雪 夫斯基说 :悲剧是人底 着新 旧势力的斗争, “ 伟大 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底灭亡。 ” 我认为 , 这些观 点从不 同角度 表述 了 悲 剧 的 内在 意 义 。 悲剧 的本质和意义 , 但是并没有充分揭示悲剧本质 的内涵 , 某种程度上具 在 有片面性。而只有马克思主意的悲剧观, 才从哲学 的高度 , 运用辩证 唯物主
了崇高感。 康德认为 :崇高感是一种间接引起的快感 , “ 因为它先有一种生命
以崇高感作为一种 情绪 , 在想象力 的运用上不 像是游戏 , 而是严肃认真 的,
沈阳师范大学现 当代文 学研 究生 郭 威
各 同归于尽 , 悲剧描述不幸、 苦难和死亡 , 怎么会产生没敢的愉悦?这确实是一个不 伦理力量 , 自所坚持 自己的理想 和所代表普遍力量相互冲突 ,
浅谈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美

1 引 言
文 学 艺 术 中 的 悲 剧 不 是 指 一 种 独 立 的戏 剧 形 式 ,而 是
指审美范畴 中的一种与崇高 、 滑稽 、 优美 、 壮美 、 怪诞等并 列 的美学类 型。恩格斯从历史辩证 法的高度理解悲剧 的实质 , 把 悲剧 定义为 “ 历史的必然要求 与这个要求实 际上不可能 实现之 间的悲剧性 冲突” 。所 谓“ 史的必然要求 ” 是指那 历 , 些 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的人 的合理要求 、理 想 以及在 人类 长期生活实践中所体现 出来 的人的优 秀品质等等 。这 种 提法 具有理论 的普遍适应性 ,但在解释许 多具 体悲剧 的 时候 , 常常牵强 , 它只是在解释历 史英雄 的失 败这 类悲剧时 才得心 应手。最 具普 遍性 、 学性 、 哲 美学 品格 的悲剧定义是 鲁迅通俗 的阐释 。 即认 为悲剧 是“ 人生有价值 的东西毁灭 将 给人看 ” 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 ” 。“ 容量相 当大 , 它能解释英 雄人 物的悲剧 , 以解释来 自社会压迫 的悲剧 , 可 也可 以解 释 来 自自然灾 祸的悲剧 。不管论 断如何 , “ 从 不可能 实现 ” 与 “ 毁灭 ” 我们不难 发现悲 剧是对一 切有 价值 的东西 的否 中, 定 , 、 、 成为强 势 的压倒 性 力量 , 制 、 戾而 反动 ; 假 丑 恶 专 暴 真、 、 善 美成 为弱势 的受压性 物体 , 渺小 、 无辜而萎缩 。悲剧
2 残缺 的 悲剧 美
周来 祥先生 认为 :美是和谐 , “ 是人 和 自然 、 主体和 客观 事物规律 的和谐统一。不管客体残缺与否 , 与主体是 和谐 都 的。” 悲剧可 以说是残缺 的 , 但正 如美只有在丑 的衬托下 才 显示 其美 , 善只有在恶 的衬托 下才显示其 善一样 , 悲剧是愉 快喜 剧的一个反面 ,两个有对立 的事物把痛 苦与欢乐连结 为一 个整体而和谐 统一。好 比维纳斯 , 然是断臂 , 虽 但却不 因此 而丑 陋或 令人恐怖 , 相反 直到今天 , 她是人 们心 中的一
悲剧之美

悲剧之美——以亚里士多德理论为主要依据美是什么?美是早上的第一抹温暖的阳光,美是春风里摇曳着的青草上悬挂的晶莹露水,美是雨后挂在天上的彩虹……美是积极的,美是多彩的,美是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
悲剧是什么呢?悲剧是愤怒,悲剧是泪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又怎么能称为美?而美又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整体性”。
并不是那些我们生活中明亮的、快乐的部分是美,那些忧郁的,难过的东西也是美。
美不仅是需要由我们的外在规则来构建它还需要与我们的个人认识相符合。
而我们的个人认识里不仅有那些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地感受,同样也会有那些负面的阴暗的东西,由此而言,将“悲剧”隔离在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完全否认悲剧之美是完全不合理的。
一、悲剧何以带来审美感受?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从审美方面来说悲剧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必然具有“严肃性”、“完整性”和“规模性”,也就是说悲剧从始至终都要由一系列的行为贯穿下来。
而这恰好映射着他本人关于“美是整体性”的观点。
悲剧动作的运行,先是充满期望,而且过于信赖这种期望,然后走向错误,一切希望终成泡影,逐渐有所认识终而至于完全失败。
这个悲剧的整体运作有着美所应该具有的客观上的规范,并使得我们的个人认识随着这个整体而变化,从而诱发出我们的情感波动,引发出我们的审美感受。
二、各种悲剧类型所带来的审美感受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
由于如此划分的抽象性略高,故在本文章中我将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三个方面来说明其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体验悲剧之美感

体验悲剧之美感作者:王晴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2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是美的东西。
悲剧的美,美在思想的崇高和严肃。
美在那千年前的情感依旧能穿越时空抵达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为之感叹,为之唏嘘,甚至洒下清泪一掬。
基于此,我一直对悲剧情有独钟,在教学中也非常注意创造情境把学生带入悲剧的氛围,让他们感受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希望给生活在喧嚣现代的他们以情感的启迪和滋润。
开设新课《孔雀东南飞》之前,我让学生先将其改编成话剧。
作业收上来我却哭笑不得: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对经典进行了颠覆,将其改成了喜剧,闹剧。
比如兰芝像当今小女孩一样用时髦的语言对焦仲卿撒娇做痴,比如兰芝娘拒绝媒人讲谁家养个闺女都不容易,她家的房子最近想来个小装修。
那口气活脱脱《四世同堂》里的大赤包.想象固然丰富,但我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做法吗?在这个人人喜欢娱乐放松、恶搞风行的时代,难道悲剧真的无可立足了吗?作为语文老师,也许我该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来捍卫我们的经典,通过某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悲剧的价值,体会悲剧崇高的美感。
于是,我“下水”自行改编,并在班里挑选演员,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排练,最后在全年级进行公演。
演出那天,学生们本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去的,个个叽叽喳喳,喜气洋洋。
但当我徐徐念出开场白:“欢乐趣,离别苦,就中多少痴儿女。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时,大厅里顿时安静下来.在第一幕“东风恶,欢情薄”里,焦母死逼焦仲卿休掉兰芝,焦仲卿在刘兰芝含泪的目光里提笔时,我加入了画外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难挽离索,错!错!错!墨笔落,情难舍,山盟虽在,天涯相隔,莫!莫!莫!词改的并不十分贴切,但我读的很慢,很低沉,台上的演员一下子进入角色并沉浸在悲情中。
当刘兰芝决然离开,小姑用带着哭腔的尖尖的声音喊出“嫂嫂,你不能走,不能走啊!”时,台上的兰芝果真“泪落连珠子”,而台下也传来了观众的唏嘘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悲剧美”——回味悲剧之“美”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人类总喜欢生活在一个“美”字中,中国人素来喜团圆。
所以,在中国人骨子里,一般都会渗透出一种“喜气”。
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大都以“喜庆”结尾,例如:“女驸马”冯素贞舍身一切求李郎,终于“夫妻花好月圆”;“女丞相”孟丽君拼死卫父,终于合共享天伦;还有神话传说中的白蛇,与许仙共化成仙,民间女子李湘君历经千难万险,寻到了生命中的知音人,从此,共老携手,美满一生……
喜剧,确实可以满足人类内心深处渴望达到的心灵边界,人类的灵魂中可以附着一层膜,把自己内心中的理想同圣地交织在一起,给他人以无限遐想,但有时候,“悲剧”也是一种美。
当你欣赏着花楼烟雨,柳绿柒池,云坠青天之时,一场暴风雨突然来临,摧残了你眼中的一切美好,只留下残红点点,迷乱枯枝。
一种无形的“悲剧”感立即遍布你的全身,可是除了可惜,还会留下什么?我想应该是回味!
不错!悲剧最大的特色便是回味,当你面对满目疮痍,你所能做的仅仅是回味它当初的美好。
悲剧到底应该“悲”到什么程度呢?《窦娥冤》可以说是个典范。
身世悲。
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来岁成婚,成婚不到
两年,就忘了夫婿。
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样的女子自身着实让人伤感,可是,封建的“宿命论”不会同情她,而是会把她“克”字冠在这样的女子身上。
幼时缺少亲情的窦娥,加上年轻守寡,在当时那个时代是遭人唾弃的,少不得风言风语内外反击,摧残如花年华,此一悲也。
遭遇悲。
年轻守寡,侍奉婆母。
在封建时代是天经地义的事,窦娥守着婆母尽忠尽孝,谁料到等来的是飞来横祸,糊涂的婆婆,无耻的流氓,卑劣的昏官,黑暗的年代,一切哭诉与控告成了惨白的流言。
于是,在失望与痛苦的边缘,窦娥以血溅白绫,以死来捍卫尊严,此二悲也。
追忆悲。
三桩毒誓,千重金言。
终于飞雪六月。
原以为官吏可以还个公道,重审案情,还窦娥女一个清白。
谁料一句“还了那蔡婆婆去罢”就把一桩命案沉入深渊,若非“亢旱三年”想必窦娥根本无法尘缘昭雪,此三悲也。
掩卷遐思,自然是心潮起伏,可是悲欢也罢,痛恨也罢,最终这部喜剧“赚取”了我们的眼泪,得到了好评。
为什么?因为“悲”,所以我们回味。
回味窦娥的一言一行,想着这样的一个人儿,顷刻之间便香消玉殒,心有不甘,再将她的行为通看一遍,回味一遍,这时人物形象已然深刻我们的脑海,我们更加钦佩于眼前这个坚强贞烈的女子,回味之余,也就是悲剧的出色之美了。
倘使牛郎织女永世幸福在一起,又哪来“七夕鹊桥会”
的神话传奇?倘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顺利完婚,又岂有“比翼双飞同林归”的青史佳话?倘使杨贵妃与唐明皇相伴终老,又怎有“海外徒闻更九州”的动人传说?因为残缺,所以遗憾,因为遗憾,所以回味!
回味,“悲剧美”最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