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悲剧美

合集下载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001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001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诸城二中朱建峰(一)导入1.聆听二胡与乐队演奏的《江河水》片段,观看音乐、舞蹈作品《悲怆》片段,提问: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江河水》的音乐如泣如诉,十分悲恸,此曲体现了一种悲剧的美。

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编的舞蹈《悲怆》,表现人生的哀伤、绝望、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2.导入本课主题——音乐的悲剧美。

在人类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经受磨难、献身捐躯,这一切都是悲剧美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二)欣赏《松花江上》1.创设情境(1)提问: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提问: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你联想到什么悲剧?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悲剧。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南京沦为人间的地狱。

(3)你了解哪些反映日寇侵华悲剧的歌曲呢?能为大家唱几句吗?有《黄水谣》、《黄河怨》、《嘉陵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今天我们欣赏《松花江上》。

2.简介《松花江上》创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

1936年,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着眼泪写出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松花江上》。

3.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松花江上》片段边看边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它是通过何种音乐语言来表现的?4.讨论分析歌曲的内容、音乐特点及历史作用(1)歌曲分析:(分析时由老师或个别同学演唱相关片段)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苦、国难之痛的民族悲歌。

歌曲为3/4拍,属带尾声的二部曲式。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学生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音乐的表达方式。
课堂总结
(3)介绍《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
(4)完全欣赏此曲(音频)。欣赏中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或场景?它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5)带领同学学唱此歌,感受悲剧情绪。思考在这首乐曲中表现悲剧的手法。(旋律——下行,情绪是沉重的;节奏——稀疏、凝重;速度——缓慢。)
感受音乐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手法,对表现悲剧美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师:在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光被他们杀害的犹太人就达六百万之多。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问题:
1、我们看到的视频出自于哪部影片?
2、如此悲惨的镜头同学看了之后有何感想?
视频上和课本上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当年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如果让我们用音乐语言来表现这一题材,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音乐材料呢?现在就请大家来当一会音乐家,说说你自己的音乐思路。
(1)介绍勋伯格创作这首乐曲的背景。
(2)分段欣赏曲中三种语言的音乐片段,注意语气。
(3)完整欣赏乐曲,注意作者用了一种什么样的音响?为我们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其用意何在?
(4)总结:作者用了一种尖锐不和谐的声音,就是为了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紧张、恐怖,表现纳粹的残暴,从而引起人们对法西斯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三、精讲点拨:悲剧美知识的讲授
四、当堂训练:举出一些乐曲例子,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悲剧美得范畴。
五、小结:今天我们欣赏的三部作品,它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悲剧性的,尽管它们所采用的音乐语言不同,但都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概括、浓缩,以音乐特有的表现力量,使人们在痛苦悲哀的感受中得到震憾与激励,并引发美的感受,这就是音乐的悲剧美。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悲剧美的概念,理解音乐如何表达悲剧美。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悲剧美的概念与特点。

2. 音乐表达悲剧美的手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 分析音乐中的悲剧美元素。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音乐作品,如交响乐、歌剧、协奏曲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部经典悲剧电影的片段,引发学生对悲剧美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悲剧美的概念,解释悲剧美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 欣赏:播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

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悲剧美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

4. 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特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5. 实践:邀请学生上台,尝试用乐器或歌声表达悲剧美,其他学生欣赏并提出意见。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悲剧美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7.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音乐悲剧美的课后作业,如欣赏一部悲剧电影或歌剧,并写一篇观后感。

8. 拓展:推荐学生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如音乐会、歌剧演出等,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音乐沙龙,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或音乐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于音乐悲剧美的理解和体验。

2. 开展课后音乐俱乐部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发组织音乐欣赏小组,共同探讨和学习音乐中的悲剧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了解他们对音乐悲剧美的理解和感受。

3. 音乐实践表现:在实践环节中,评价学生运用音乐表达悲剧美的能力,包括演奏技巧和情感传达。

八、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反应、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

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

引言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

如喜剧,它的主人公以其滑稽和幽默的表演使得人们开怀大笑,给欣赏者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但同时,喜剧能够把生活中的丑恶、落后和缺陷暴漏出来,用嘲笑和讽刺加以否定。

使得人们在笑声中体味到许多深层的东西,颖悟到相应的社会人生的道理;而悲剧,作为另一种审美形态,它又会以不同的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悲剧离不开苦痛,更离不开黑暗。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他说:“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和死亡即使不显示出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

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的死亡反正都是可怕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上卷,第30——31页)但是,苦痛是人生自由和幸福的反拨,黑暗是光明和正义的反动。

悲剧诉痛苦、现黑暗,是对痛苦、黑暗的直接揭露和鞭挞。

从一时的结局看,是假、恶、丑战胜了真、善、美,是“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虽以美的毁灭而告终,但显示了美的真正价值,预示出“历史的必然要求一定会实现的历史趋势。

”使得人们在欣赏悲剧的同时,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下面我们就从悲剧体裁的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美谈起。

一、悲剧美的本质特征1、悲剧美的本质特征悲剧美是崇高美在社会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中的集中体现。

作为重要美学范畴,从本质上说,艺术上的悲剧是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劣、正义与奸诈、诚实与欺骗、公理与强权、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朽等矛盾因素的典型冲突所形成的悲剧事件的概括反映。

其结果往往是正面因素暂时受到压制和反面因素表面上获得胜利,而悲剧的主角则往往是体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的历史力量的正面人物。

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

2、悲剧主人公的判断标准一般来说,悲剧中的人物不是泛指任何人,也不是指一般的好人,而是指特定条件下的好人。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理解音乐中的悲剧美概念。

2.通过分析经典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到悲剧美在音乐中的表现。

3.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悲剧美的概念及在音乐中的体现2.分析经典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3.学生实践:创作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悲剧美在音乐中的表现,分析经典音乐作品。

2.教学难点:创作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具有悲剧色彩的音乐,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引导学生谈谈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2.讲解悲剧美的概念(1)简要介绍悲剧美的定义及特点。

(2)举例说明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

3.分析经典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1)播放《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悲剧元素。

(2)分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如何体现悲剧美。

4.学生实践:创作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1)分组讨论,每组创作一个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

(2)教师指导,提供创作建议。

(3)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悲剧美。

五、课后作业1.选择一部具有悲剧美的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要素如何体现悲剧美。

2.尝试创作一部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悲剧美的概念、分析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实践创作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悲剧美在音乐中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反馈,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导入(1)播放《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引导学生谈谈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学生回答:这段音乐很悲伤,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2.讲解悲剧美的概念(1)简要介绍悲剧美的定义及特点。

(2)举例说明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

教师举例: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通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故事,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美感。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悲剧美的概念,理解音乐如何表现悲剧美。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悲剧美的定义与特点2. 音乐中的悲剧美表现手法3. 欣赏具有悲剧美特征的音乐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悲剧美的定义与特点,分析音乐中的悲剧美表现手法。

2. 欣赏法:聆听具有悲剧美特征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音乐悲剧美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悲剧美的定义、特点、音乐作品介绍等。

2. 教学音频:选用具有悲剧美特征的音乐作品,如交响乐、歌剧、钢琴曲等。

3. 讨论材料:提前为学生准备相关音乐作品的资料,以便讨论时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悲剧美的概念,引发学生对音乐悲剧美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悲剧美的定义与特点,分析音乐中的悲剧美表现手法。

3. 欣赏:播放具有悲剧美特征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音乐悲剧美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音乐中的悲剧美对情感的表达作用。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拓展1. 悲剧美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介绍电影音乐中悲剧美的表现,引导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中的悲剧美。

2. 悲剧美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分析流行音乐中悲剧美的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七、教学练习1. 让学生课后欣赏一部电影,关注其中的音乐表现,下节课分享感受。

2. 让学生课后创作一首表达悲剧情感的音乐作品,可以是无伴奏哼唱或简谱记录。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练习评价:对学生的课后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在音乐中表达悲剧美的能力。

音乐课件悲剧美-

音乐课件悲剧美-
• 1.说一说:当我们或者周围的人遇到悲伤
不如意之事,应该怎么办?
• 2.唱一唱:唱一首你认为能激励自己的带
有悲剧美色彩的歌曲。
• 3.诵一诵:自己熟悉的悲剧的诗歌、 散文、戏剧剧本皆可。
周总理 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 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 我们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 ——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 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向前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 周总理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 他刚离去
欣赏体验(二):
《松花江上》
词曲:张寒晖
1、谈谈你的感受? 2、分析作品(音乐要素) 旋律:悲痛、愤恨、跌宕起伏 节奏:疏松,沉缓、滞重 速度:稍慢 力度:爆发式
第一部分 旋律 反复咏唱的方式隐 身展开,描述了东 北家乡的富饶美丽。
第二部分旋律在小 调上展开,旋律带有 呼号、哀伤的感情色 彩。
《格尔尼卡》——毕加索
欣赏体验(一): 电影主题曲
《辛德勒的名单》
曲作者: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
帕尔曼 演奏
Hale Waihona Puke 《辛德勒的名单》德国人辛德勒是一个坚定的纳 粹党人,也是一个投机商人,他看 到了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血腥屠杀, 受到了震动,引发了他的良知。为 了保护犹太人,他制定了一份声称 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的 名单,贿赂纳粹军官,最后使1000 多名犹太人幸存了下来。按犹太人 的传统,辛德勒死后被作为“36名 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总理啊 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 就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 世世代代 想念你
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 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 —<德>亨.德尔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 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 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音乐的悲剧美 临朐二中 张洪莹

音乐的悲剧美  临朐二中 张洪莹

音乐的悲剧美临朐第二中学张洪莹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音乐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上网搜索属于悲剧美的的音乐,并能自己主动搜集悲剧美的音乐特点,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二、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真正了解悲剧美的音乐特点,也能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2、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三、教学重点感受悲剧美音乐作品人文内涵,记住一首悲剧美音乐的旋律。

四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影视音乐也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开始占有重要的地位,影视音乐已在音乐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立的音乐体裁。

本课节通过对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音乐的讲解,让学生从影视音乐这一样式中来感悟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辅用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对比欣赏,老师点拨解疑,并通过当堂检测和课后延伸巩固本节课知识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观看视频《辛德勒的名单》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提出问题:两段视频的情绪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2、想一想如果让你为视频《辛德勒的名单》配上音乐,你会用什么样的乐器或音乐来表现这部作品?作品一:歌曲《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创作背景:在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

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光被他们杀害的犹太人就达六百多万人。

3、作者简介勋伯格(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

犹太血统,生于维也纳。

曾向亚历山冯策姆林斯基学习对位法。

基本上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受勃拉姆斯、瓦格纳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弦乐六重奏(静化之夜)》、大合唱《古雷之歌》、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

后逐渐倾向于无调式,并创立十二音体系。

1933年受希特勒政权迫害流亡美国,如美国籍。

晚年创作《一个华沙幸存者》,用音乐向纳粹提出强烈的抗议。

主要著作有《和声学理论》、《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的悲剧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创造和表现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
情感内涵。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同时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
的发展需要。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淡化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艺术实践,设定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发展
学生想象力,进行音乐实践创造。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能认真聆听歌曲《松花江上》,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获得音乐悲剧美的体验。

2.知识目标:通过分析探讨,了解作品中表现悲剧美的音乐语言。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片段,以及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本
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
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

在前面我们已经体
验了音乐的优美、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为本节课体验、分析音
乐的悲剧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选材上,由于学生对国外的作品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基
础,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所以选取了近代中国声乐作品《松花
江上》,作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学生在情绪上容易产
生共鸣。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
教学过程可将视听、演唱结合,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在情境中感
受作品的音乐美。

五、教学重点:
探讨音乐语言的特点, 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钢琴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听赏:课前播放华彦钧的《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有易于学生对音乐悲剧美的最初体验。


(二)、导入:欣赏两幅体现悲剧美的绘画作品
(1)教师:前些年曾流行一首歌曲叫《笑比哭好》,歌中唱到:“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
教师:毫无疑问,在生活当中,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笑口常开。

但是有的时候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你是笑不出来的。

下面我将要给大
家欣赏的这幅油画,就曾让许多观众都泪流满面,久久不愿离去。

(出示油画《南京大屠杀》)
教师:这幅画在向我们表达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手法?
(2)教师:当时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不仅仅是南京同胞,还有被逼迫背井离乡,过着悲惨生活的东北同胞。

(出示《流民图》)
教师:我们都知道绘画是一种静止的、凝固的音乐,我们可以从视觉这个角度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悲剧美。

那么,音乐——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又是如何让我们从听觉上
获得悲剧美的体验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幅画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悲剧美,因为从视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听觉上获得情感体验来的更快、更直接,为后面的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
(二)、新授:欣赏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
1、教师:让我们聆听这首不朽的民族悲歌《松花江上》,去感受那里的人
们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

(播放《松花江上》)
2、介绍创作背景:
在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了我国东北军驻地
北大营和沈阳城,并随即在几天之内侵占了20多个城市及周边的
广大地区。

致使东北三省很快沦陷,东三省的人民只好流亡关外,
他们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人人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


们要倾吐,要爆发……当时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
这种流浪傍惶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深刻体会到人
们埋藏在心底的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终于以不可抑制的强烈激
情,谱写出《松花江上》这首反映东北同胞和全国人民共同感情
的歌曲。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从创作背景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
3、探讨:这首歌曲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内容的?
学生讨论回答:
(主要从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
4、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及音乐表现。

教师:从内容和感情脉络上看,可分为哪几个基本层次?
学生:可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基本层次。

教师:在每个层次中,你是如何获得悲剧美的情感体验的?
(1)、第一层次:怀故。

歌词:
采用描写家乡的美丽富饶方法来诉说,再加一声“那里有我的同胞,还
有那衰老的爹娘。

”悲凄之情就更不能堪!
音乐要素:
由两个基本重复的长乐句构成,均以从容的节奏和流畅而深沉的音乐语
言,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又以级进下行的旋律,表现了流亡者
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

(2)第二层次:漂流。

歌词:
“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告示,告诫人们不忘灾难的日子。

两个“流
浪”,深沉地慢吟,让漂流的情形再现,是仇恨感情的积淀。

音乐要素:
旋律在小调上展开,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带有呼
号、哀伤的色彩;内在而压抑及悲愤交加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
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

(3)第三层次:呼唤。

是歌曲的高潮。

歌词:
一声“爹娘啊,爹娘啊”,使苍天为之动容;一句“什么时候才能欢聚
在一堂”诘问,吼出人民复仇的心声。

音乐要素:
向亲人声声呼唤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把北方‘娘们’哭丈夫、哭儿子
的哭声演变成该歌曲的曲调,形成爆发性的高潮。

力度逐渐减弱,在较
长的连续下行中将声泪俱下的悲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内容的解读,音乐要素的分析,使学生达到情感的积淀,为下一步演唱作品奠定感情基础。

)
5、演唱歌曲片段:(教师弹奏三个片段的钢琴伴奏,学生演唱。


教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演唱?
(设计意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演唱。


(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2)“"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3)“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设计意图:音乐的语言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体会得更深,让学生将情感体验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动情的演唱进一步切身体验音乐的悲剧美。

)
(三)、拓展:表演体验悲剧美
教师: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如戏曲、歌剧、舞剧、歌曲等,都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悲剧作品。

如:戏
曲《窦娥冤》、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器乐曲《江河水》、《葬
礼进行曲》等。

学生:分两组,展示悲剧美的作品。

(课前搜集准备)
1组:小组演唱:歌曲《小白菜》
2组:配乐朗诵: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情绪,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

)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悲剧美的音乐表现和内涵。

教师:鲁迅曾说过:“悲剧美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而音乐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光彩的一部分,
它使人们在悲痛之中由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崇高之感。

九、教学反思:
本方案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
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结构的深入分析,会出现一定的难度而
略感乏味,但作为一节音乐鉴赏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必要的
讲解,如此,才能不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