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3篇)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基础教育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教学研究数学练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 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练习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练习是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技能的形成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教学活动中,它与新授课相互衔接交替出现,研究练习课的教学,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提出“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以期提高练习课的学习效率,丰富练习课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练习课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通过对众多文献的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对于练习课及有效教学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同的成果。
(一)国内研究国内有关于小学数学练习课的研究,很多研究者都从练习的设计策略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的有从练习的层次、练习的内容、练习的方式、练习数量以及练习的难度这几方面的研究。
1、练习的层次练习题的设计必须突出重难点、注意层次,练习课练习题的层次一般有:基本练习、反馈练习、对比练习和综合深化练习。
基本练习是为巩固新课所教授内容的基本原理、法则和思路等,起点要低,反馈要广,为整堂练习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反馈练习的目的在于补差、补缺,防止“差生”的产生。
对比练习要求学生把新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网络中去,发挥整体的功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思维的变通。
综合深化练习的目的是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四个层次的练习设计都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笔者认为,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是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能力要求来拟定练习的层次。
2、练习的内容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练习课,在练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应用性、典型性和灵活性以及科学性。
而且在练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跨度”引导学生将知识概括归纳,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文献综述-对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探究

文献综述之----对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探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小学数学教育中凸现出了种种疲软现象,这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升到一种更加切合当代小学教育现状的层次,而在这提升的过程中,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加适合其学习的教学方式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将就此讨论此点问题,并简要评价,提出本人的看法,以便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学科综合有效性正文:数学学科是我国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属于最为基本的必修科目。
今天对小学数学(也称为儿童的数学)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可以分为生活数学观,儿童数学观和现实数学观。
这三点认识无疑增加了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也为今后教师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突显出这几点认识,还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事实上,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数学的教学都是很枯燥乏味的。
不可否认地说,这种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影响了很多人。
包括老师、学生家长甚至学生。
确实,在教材进行改进之前,数学书“打开就尽是些算式、公式、符号和练习题”。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理念不断地进入教学领域。
这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教学压力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
”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和无限魅力,强化数学趣味性教学十分重要。
因此,注重教学过程中趣味性的引导,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我将做一下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内容丰富有趣吸引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吸引学生来听学习的内容。
这就意味着我们学习的内容就要让他们觉得有趣。
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参考文献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把改革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去。
因而,小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势在必行。
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从作业设计、评价、反馈三个方面对作业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作业;优化设计【中图分类号】G623.5一、作业的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好作业,需有一个明确的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来源于教学目标。
而目前,在教师手上的是课程标准。
这就需要教师把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即在充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最终形成教学目标。
(一)明确作业的目标1.研究课标,明确课程的总目标。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确定的学段目标要求和学习内容,全面规划学段中各学年和学期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研究教材,形成教学目标序列。
教师在确立总目标后,还要认真研读整套教材,掌握整套教材的内容和体系,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教材,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设计出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体系。
这个目标体系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清晰。
从而便于教师把具有内部逻辑性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3.研究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作业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和需要出发,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以此增强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因而作业的内容要就该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明确了课程的总目标,作业设计才有了方向;形成了涵盖全套教材的教学目标序列,作业内容才能谨严有序;从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学习需要出发设计,作业目标才切实可行,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确定作业的形式作业目标的确立,使得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有了明确的导向。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3篇)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3篇)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一)[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 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10]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1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3篇)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3篇)。
[12] 周玉仁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 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4]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5] 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16] 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17] 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18] 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小学数学学习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参考文献

[1]徐银燕.小学数学学习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3.[2]朱露.多媒体环境下小学生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23.[3]姚远.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23.[4]王瑜玲.主体论视野下的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参与状况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2023.[5]唐晓甜.“以问导学”教学模式视野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状况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23.[6]吴俊.小学“数学广角”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3.[7]王贺.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8]栾继辉.优化小学数学开放题设计促进创新增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9]洪成丹.中美“全科型”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温州大学,2023.[10]王静文.支持名师成长的U-S学习共同体运行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3.[11]杨剑.新疆汉语言班级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3.[12]阿衣提拉·买买提.维吾尔族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调查及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3.[13]陈冬梅.小学人教版数学教科书“数学广角”的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14]李思琦.1949—2023年中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沿革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3.[15]马瑞.中美小学数学教科书“图形与几何”内容比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3.[16]朱瑞芳.高中生对算理知识的掌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3.[17]刘慧.基于问题解决视角的“鸡兔同笼”问题优化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18]郭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研究[D].民族大学,2023.[19]刘祖燕.中澳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20]王明菊.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21]陈玉娟.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机智的叙事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3.[22]周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堂教学语言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23]周美琼.影响新教师教学准备效益的基本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3.[24]田菲.小学数学新手与专家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比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3.[25]翁聪尔.美国STEM教师的培养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23.[26]张雪平.中澳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的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27]刘阳.PBL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3.[28]吕素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23.[29]丁月.小学新教师专业生活研究[D].扬州大学,2023.[30]李玉媛.中国、新西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23.[31]黄燕.中国和南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23.[32]宋丽瑾.中韩现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23.[33]朱灵媛.中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23.[34]李金钟.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23.[35]温馨.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36]杜昕静.小学数学与科学内容的关联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3.[37]陆幸意.数学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评价[D].浙江师范大学,2023.[38]贺莉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及其导学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3.[39]薛文旅.小学数学《方程》单元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3.[40]李辉.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MPCK现状的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23.[41]唐雨卉.小学六年级学生分数应用题解题错误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3.[42]顾建东.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指标“教育人才指数”的校本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3.[43]杨敏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课堂教学交互行为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44]曹艳娜.小学低年级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创建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3.[45]佟晓.小学生数学潜能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3.[46]贾海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交往有效性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47]张星婷.中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23.[48]刘小芳.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49]蒙剑英.过程哲学视域下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23.[50]李沁.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性别差异表现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3.。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年级为例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3300字》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题目: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年级为例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数形结合思想与数学教学、数学学习都密不可分,它是学生把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化为数学思维并形成一定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最为关键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化为数学思维并形成解题能力中最为关键的思想。
因此在小学阶段有效地开展数形结合的教学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分析高年级教材中蕴含“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知识点分布情况,帮助教师特别是新老师快速准确的把握教材,找准切入点。
其次通过在某小学的实践,探究这一学校的高年级数学课堂中数形结合思想是否有效渗透进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记录学生在应用该思想答题时产生的问题。
然后通过借鉴参考文献中问卷的调查维度,并结合该小学数形结合的教学现状制定合理的问卷。
最后对高年级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小学高年级数形结合思想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文献综述为了搜索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主题检索文献共9640篇,以“小学数形结合思想”为主题检索文献共2240篇,约占总论文数的23.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学阶段。
其原因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都与其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学生到了中学阶段更容易理解抽象知识而且理解的程度也解越来越深入,学生能相对于在小学阶段更容易的接受并且领悟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第一次在我国的正式出现与华罗庚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
”华罗庚先生的这首小诗流传在学界中,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高考制度的恢复,“数形结合”这个词开始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甚至开始出现在后来的很多知名教育教学刊物中(于珊珊,2020)。
1.关于“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的研究在现代的研究中,人们统一的将数形结合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小学数学论文: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

教学前测,号准课堂的“脉”——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通过前测,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需求以及思维状态等情况,从而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依据。
本文围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就如何科学运用前测展开教学做探讨,通过有针对性的学情前测与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预案,以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前测学习需求分数的认识前测,就是教学之前的测试。
通过对前测产生的数据分析,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准确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
前测,是教学预设的“奠基石”,是教学行为的“风向标”,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有效地运用前测,能为课堂教学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1]一、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教学困惑“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对数的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计算、积累一定的均分操作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
教材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或“创造”分数,来表示“一半”,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分数意义的体验。
紧接着,通过这一个问题的逆向问题,在图形中去做出(涂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是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与整个图形之间关系的一个数。
接着,教材通过学生作品的形式呈现了三个分数及其可能的画图表示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表示如何得到分数,拓宽并加深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介绍一般分数的读写方法和各部分名称。
根据对教材的解读,本堂课应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因此,应该在“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设计教学环节,以此来突破重难点。
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分数”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我的头脑中产生了困惑:虽然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没有分数的概念,但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起点是零?学生眼中的分数是怎么样的,对于分数的意义能理解清楚吗?学习分数是否需要呈现结果,还是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决定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前测,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求解”:如何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入新的学习内容,搭建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过渡的桥梁?如何以学生的“学”为线索,通过“学”的空间释放和“学”的过程呈现,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2]二、经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前测尝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论文10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论文10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一、利用网络环境,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吸取新知,让呆板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充满趣味,让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于理解。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充分利用网络创设情境。
打开事先查找到的网页动画,在大屏幕上播放。
盛夏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烈日下,唐僧师徒四人艰难地走在通往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大家口渴难耐,八戒找来一个西瓜解渴。
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分,每人分得四分之一。
”唐僧和沙僧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贪吃的八戒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吃一些,我要吃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
”其余三人哈哈大笑。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取笑八戒吗?”学生利用以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判断出八戒要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吃了亏。
利用网络创造这一情境,烈日、大地、西瓜和人物对话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诱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网络环境下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借助网络环境,亲历学习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探究学习,把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如果从以往的经验出发,教师提供几张年历,学生从这几张年历中归纳出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是大月,有多少天;哪几个是小月,有多少天;二月份有多少天等。
再总结出几句顺口溜: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惟有二月二十八,闰年还把一日加。
而笔者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这部分内容,整合相关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计算机中依托网络查找任意年份的日历,观察思考,获取大月、小月、特殊二月等知识,这一过程是学生亲身感受的,历历在目的,印象深刻,知识掌握扎实牢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3篇)
篇一:数学开放题参考文献
数学开放题参考文献
专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CMI.国际展望:九十年代的数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9 NRC.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NCTM.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张奠宙戴再平.中学数学问题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 戴再平.初中数学习题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张奠宙等.素质教育教案精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戴再平倪明等.高中数学开放
题集.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戴再平龚雷等.初中数学开放题集.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戴再平朱乐平等.小学数学开放题集(上).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戴再平朱乐平等.小学数学开放题集(下).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总论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