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皮亚杰,这位心理学界的巨头,提出了一个关于孩子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就是观察小孩如何理解“对”和“错”的过程。
大家别着急,咱们慢慢来,一起聊聊他的几个重要阶段。
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1.1 规训阶段(05岁)首先,咱们从小宝宝说起。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基本上是由父母和周围的大人来灌输的。
想象一下,刚学会走路的小家伙,刚开始的时候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其实没什么概念。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听话的时候很乖,不听话就像一颗炮弹。
比如,妈妈说“不要碰这个”,他们听了就不碰。
可一旦大人不在旁边,他们可就飞起来了!所以,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其实是很被动的,完全依赖外部的规则。
1.2 规则的游戏(610岁)接下来,咱们进入第二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参与各种游戏,尤其是规则游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小伙伴们在一起踢足球、玩捉迷藏,这时候,孩子们开始学会遵循规则,开始有了对公平和不公平的理解。
这一阶段,规则是不可动摇的,就像金刚石一样硬。
在他们眼里,规则就是一切,谁违反了,绝对要受到惩罚。
不过,有时候他们也会用小聪明来钻规则的空子,比如在家里和小伙伴们玩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偷偷改规则,让自己赢。
哎呀,这种小机灵鬼,真是让人哭笑不得!2. 道德判断的演变2.1 自我中心的道德观(1112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渐转变。
在大约11到12岁的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这一阶段,孩子们渐渐地不再是单纯的听话小天使,开始有了自己对对错的看法。
比如,看到小朋友在学校被欺负,可能会开始思考:“这件事是不是不对?”他们开始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道德问题,像是小小的哲学家。
但可别高兴得太早,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心里常常还在争斗,分不清是非。
2.2 社会契约的意识(13岁以上)最后,咱们来聊聊青少年时期。
这时候,孩子们已经逐渐变得成熟,能把个人的道德观与社会的道德观结合起来。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2)权威阶段(6-7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年长者的命令。
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3)可逆阶段(8-10 岁)这个阶段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
令是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互相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4)公正阶段(11-12 岁)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描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幼儿期的道德相对性到成人期的道德普遍性,逐渐形成了成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个人需求和外部奖惩。
他们无法理解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2. 具体操作阶段(6-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则,并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判断是否道德。
3. 道德情感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和情感。
他们更加关注公正、平等和道德责任,并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 道德思辨阶段(16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道德推理。
他们能够理解和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逐步发展,从个人利益到社会责任的转变。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们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分享玩具和尊重他人。
在具体操作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感受。
在道德情感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在道德思辨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总之,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儿童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过程。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以成为有责任感和正直品格的成年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简介: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并为世人所知。
然而,他也关注并深入了解了儿童的道德发展。
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其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义相对主义阶段和道义绝对主义阶段。
1. 前道德阶段:在此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
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出于个人需求和欲望,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道德规范。
2. 道义相对主义阶段:在儿童约7至12岁的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道德观念。
然而,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理解仅停留在利益和权力的层面上。
他们的道德判断也主要取决于个人利益和适应社会规范是否会导致惩罚或奖励。
3. 道义绝对主义阶段:在约12岁以后,儿童进入这一阶段,开始意识到道德观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还要遵循普遍化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明白道德的绝对性,并能够运用抽象推理思维来解决道德问题。
同时,他们也更加关注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1. 鼓励合作和分享: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并分享他们的资源和想法。
通过这样的活动,儿童可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关爱和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
2. 培养担当和责任感:在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儿童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为他们提供实践道德的机会。
例如,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 激发道德思考:鼓励儿童思考道德问题,并提供引导和启发。
教育者可以通过讨论道德困境、提出问题和引导儿童进行道德推理来促进儿童的道德思考和判断能力。
4. 培养自治性和独立性: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记忆口诀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记忆口诀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生于1896年,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领域。
他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和理论,其中就包括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顺从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三个阶段的特点。
1.顺从性阶段(5-8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但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对权威的顺从。
他们对规则的理解较为简单,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而且执行规则的人具有绝对的权威。
2.自律道德阶段(8-11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理解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认识到遵守道德规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们逐渐从被动遵守规则转变为自觉地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
3.公正阶段(11-1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关注社会公正问题,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道德问题,并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还关心他人的利益,能够对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作出更为成熟的判断。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阶段,皮亚杰提出了一个记忆口诀:“顺从、自律、公正”。
这个口诀简洁明了,概括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口诀来分析孩子的道德行为。
例如,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对权威的尊重和顺从时,我们可以判断他可能处于顺从性阶段;当一个孩子自觉地遵守规则,并理解规则的内在合理性时,他可能已经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
在教育领域,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口诀来设计适合孩子们道德发展的教育活动。
例如,在小学阶段,教育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意识和权威观念;在中学阶段,则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公正意识。
总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及记忆口诀为我们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通过掌握这个口诀,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指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皮亚杰(Edward Lee Thorndike)在1932年出版的《社会道德行为》(Social Behavior)一书中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这本书中,皮亚杰分析了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影响道德认知发展的外部因素、内在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详细分析。
综上所述,皮亚杰提出了四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第一阶段:“简单意志论”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通常不能正确识别出好坏,只能牢记行为的正误,根据“惩罚”和“奖励”来判断行为的正误。
因此,在这个阶段,婴儿的道德认知是以“惩罚-奖励”为基础的,他们将道德行为与奖励和惩罚联系起来,而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价值。
第二阶段:“推理性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通过推理思考来理解道德行为。
他们开始使用抽象概念来思考道德行为,如“公正”、“正义”等,并通过推理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正确。
第三阶段:“社会法律”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将自己的道德行为与社会法律和道德原则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衡量行为正误的标准。
而且,他们也能够理解不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并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
第四阶段:“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自我管理。
也就是说,他们开始能够以道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并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自我控制的境界。
从以上可以看出,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简单意志论”阶段、“推理性道德”阶段、“社会法律”阶段和“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它们是婴儿、儿童和成人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框架。
皮亚杰认为,要更好地促进儿童和成人道德认知的发展,需要创造适合各个阶段的道德教育环境。
例如,在“简单意志论”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惩罚-奖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推理性道德”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推理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判断行为的正误;在“社会法律”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教育孩子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在“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家长和教师则要教育孩子以道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行为,让孩子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达到道德自我控制的境界。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对儿童道德认识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实用阶段、道德互惠阶段和道德原则阶段。
1. 前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出现在儿童出生后的前两年,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儿童在这个阶段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对他人感受不敏感。
2. 道德实用阶段
道德实用阶段发生在儿童3岁到7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存在,但是他们的道德判断还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和需要。
例如,如果做错事情会被惩罚,那么他们就会遵守规则。
3. 道德互惠阶段
道德互惠阶段发生在儿童7岁到11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明白道德规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公正和平等,而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惩罚。
他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开始关注互惠和公平。
4. 道德原则阶段
道德原则阶段发生在儿童11岁以后。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存在,他们能够用道德原则来判断行为是否正确。
他们关注道德完整性和普遍性,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不具备道德意识到逐渐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最终形成独立的道德原则判断能力。
这个过程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教育。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无律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1)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2)图式:“一个存有非政府的、可以重复的犯罪行为或思维模式”。
(3)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4)迎合:就是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发生改变3.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认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内容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4.心智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推动学生的心智发展(3)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5.皮亚杰发展学说对教育的影响:(1)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2)维持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和自主性,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予至自学活动中来。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
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
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
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
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
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
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
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
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