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从美国来》文化冲突分析-中英对照

合集下载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作者:张怡文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管是商业贸易还是旅游娱乐,各国都放下了戒备心理,开始积极主动地走上世界的舞台,因此有人会说:“世界真是越来越小了。

”然而,由于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中就会出现一些障碍,但是这些障碍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这些障碍,那么文化的差异也会趋向融合,进而达到和谐的交际。

本文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素材,讲述了两位主人公从刚开始的交往层层受阻,到最后将偏见转化为亲情的故事,从而演绎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一、概述《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为导演,罗京民与丁佳明为主演,故事以陕西的一个农村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独居山村的皮影艺人,他叫杨树德。

杨树德的儿子杨栋梁是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有一天,儿子把自己的洋未婚妻—爱华带回家了,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叫布鲁克斯,布鲁克斯是爱华和前夫的儿子,这让农村封建保守的杨树德感觉颜面扫地,说爱华是带着“拖油瓶”的二锅头。

第二天一早,杨栋梁因为工作临时出现情况,和爱华一起走了,小布鲁克斯被留了下来,让杨树德照看着。

刚开始,由于两个人在语言、年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上的差异,很难愉快地相处,最后杨树德和布鲁克斯在坎坎坷坷中慢慢互相理解与包容,并且二人最后还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和亲情。

同時,乡文化站王站长一直恳求杨树德复出皮影戏,刚开始杨树德不同意,后来受小布鲁克斯的影响,杨树德答应了,决定创办皮影工艺培训班,让年轻人继续传承皮影技艺。

于是,消失了多年的皮影戏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而布鲁克斯因为要上学离开了中国,杨树德送给布鲁克斯一套皮影《大闹天宫》,半年之后的春节,他们一家团聚了,并且合影留念。

二、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语言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跨文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维度是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涉及到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性,以及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协调的方法。

本文将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分析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创作的影片,描述了一个孙子从美国回到中国寻找自己家族根源的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探讨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首先,影片呈现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影片中的孙子在美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对此有着深刻的体验。

他习惯了独立自主、关注个人权益的生活方式,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价值观。

孙子回到中国后,他渐渐融入了这一文化背景,发现自己的幸福源于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其次,影片也揭示了中美文化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美国文化注重直接的沟通方式,倡导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的沟通方式,强调含蓄和谦逊。

在影片中,孙子在美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中国则常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来沟通。

这种差异导致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的困难,孙子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时常常出现误解和冲突。

另外,影片也展示了中美文化在人际关系中的差异。

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的权利。

孙子在美国时体验到了自己对家庭的独立,他与父亲的关系较为平等,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在中国,家庭是一个集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依赖于等级和尊重。

孙子回到中国后,他与父亲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尊重和孝顺。

最后,影片通过孙子回到中国寻找家族根源的故事,也深入探讨了文化对于个人身份和归属感的影响。

在影片中,孙子在美国长大,对自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陌生感。

然而,在回到中国后,他逐渐了解了自己家族的传统和文化,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1902018年31期总第419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李金花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皮影老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男孩布鲁克斯从最开始的曲折碰撞到到最后的和睦相处的故事。

本文将以《孙子从美国来》为载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及融合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孙子从美国来》【Abstract】A Grandson from America is a film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hadow puppeteer, Lao Yang Tou, and an American boy, Brooks, from a tortuous collision to tolerant harmonies. The paper takes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as the carrier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diet and values unde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 and fu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Grandson from America【作者简介】李金花(1995- ),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导语: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叙述了一其中国家庭接待遥道而来的美国亲属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呈现了中美家庭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细节入手,探讨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一、背景介绍:由于中美两国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家庭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

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后既有历史和制度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的因素。

正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中美家庭文化在观念、教育、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异。

二、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表现:1. 价值观差异:中国家庭强调集体利益和家族观念,追求家庭和谐与稳定。

美国家庭重视个人权益和个人追求,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

电影中,美国家庭成员对待事物往往以个人需求为出发点,而中国家庭成员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家庭和谐。

2. 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功利性和强制性,普遍追求孩子的学术效果。

美国家庭重视培育孩子的独立沉思和创设力,更加重视孩子的爱好和个性进步。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学业效果赐予了高度关注和严格要求,而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孩子与外界的互动和思维的自由进步。

3. 亲子干系和家庭角色的差异:中国家庭中,父母往往扮演着严厉的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重视亲子间的尊重和孝顺。

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对等和合作,强调亲子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支持。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待孩子的要求较高,而美国家庭更加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社交规则和交往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交过程中重视面子和尊重,行为比较保守。

美国社交重视个人的开放和直接表达,习惯在社交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电影中,中国家庭与美国亲属的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出现了一些误会和冲突。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1. 互相理解和尊重的缺失: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和冲突。

例如,电影中中国家庭对美国亲属不满的情节,反映了双方对于家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在这种交流中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框架。

本文以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为主题,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案例,通过对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运用,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及融合,并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了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

这些维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从中找到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原因。

二、《孙子从美国来》的剧情简介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李春添回国与他的祖父李大伯相处的故事。

电影中,李春添面临着来自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同时也展现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三、权力距离维度的分析权力距离维度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程度。

在中国,权力距离相对较高,人们普遍接受和尊重权威。

相比之下,美国的权力距离较低,人们更强调平等。

在电影中,李春添和李大伯之间的冲突就源于权力距离的差异。

李春添在美国长大,对于权威的接受程度不如李大伯,两人在沟通和相处上产生了矛盾。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反映了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团体的利益。

而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在电影中,李春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李大伯则更看重家庭和传统价值。

这种差异在两人的相处中产生了冲突,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们逐渐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从《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看垮文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差异

从《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看垮文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差异

+ 以生辰八字为名。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取名习俗,以生辰八字的“天干地支”
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对应排列,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 名。如缺水,名字中就要有水字或带“氵”的字;如缺木,名字中就要有木 字或带“木”旁的字,依此类推。 + 以孩子出生的顺序为名。我国周代称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 三为“叔”、老四为“季”。伯、仲、叔、季这四字此后常用于人名。 + 以历史事件为名。这主要盛行于当代,如解放、新生、卫国、卫东、向 东、跃进、振华等。名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或许是中国人名字的最大特点。 + 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一个人生下来先取名,等到成年之 后再命字。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一般都有名有字。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 尼。孔子在家排行第二,所以命字时用了“仲”字,“尼”则代表他家乡的 “尼山”,与名中的“丘”字相呼应。至于一般平民百姓,则往往有名无字。 社交活动中,为了尊敬别人要称字不称名;自称时,为了表示谦虚则称名不 称字。一些文人学者除了名、字之外,往往还给自己取个“号”。如诸葛亮, 复姓诸葛,单名亮,表字孔明,道号
+ +
+ 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袛为名。如,Washington(华盛顿,美
国开国之父)、Lincoln(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Apollo (太阳神)、Diana(月亮女神)以及Mary,David,Joseph, Peter,John等直接选取自《圣经》的名字。 + 英语国家的教名有昵称或爱称。如William的昵称是 Bill,Richard的昵称是Dick,Elizabeth的昵称是Bess等。 + 在英语国家,取名也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一点在一些 传统名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女子取名时常用象征美丽、优雅、 可爱等词汇。这与中国女子取名有相似之处。如,Allen意为阳 光、Alice意为美丽、Anne意为高雅、Catherine意为纯洁、 Emily意为勤劳、Jenny意为文静、Lily意为百合花等等。男子取 名时常用名字来表达他们坚强、勇敢、高尚的品格。如,Andrew 意为刚强、Frank意为自由、Henry意为统治者、William意为意 志、Robert意为明亮的火焰、Charles意为大丈夫等等。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作者:黄福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5期摘要:从语言、饮食和价值观三方面分析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根源,并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应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坚定文化自信,以正确的文化心态对待多元文化浪潮。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冲突;融合;文化分析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25.084《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编剧、执导,罗京民、刘天佐、丁佳明等主演的一部温情电影。

该电影自2012年2月2日上映以来,连获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三项大奖,豆瓣评分已超8分。

该影片叙事朴实柔缓、表演轻松诙谐,融文化、亲情、幽默为一体,让观众笑泪齐飞、赞不绝口。

本文对影片中的中美文化进行深刻解析,从而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冲突该电影中的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语言、饮食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1.1 语言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表达符号,民族的特征,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

汉、英两种语言,反映了不同的认知和接受心理,其背后隐藏着不小的文化差异。

爷爷老杨头不懂英语,而孙子布鲁克斯也不了解陕西渭南方言,尤其是其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障碍,爷孙间初期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布鲁克斯虽学过普通话,但仍然不明白“龙凤呈祥”、“笑话”等词之意。

老杨头也向乡文化站王站长学习“吃饭”、“狗”、“日”等词的英文发音,并按照汉语表达习惯,组合出典型的中式英语和脏话词汇——dog sun(狗日的)。

布鲁克斯指着树上的蜘蛛网说“spider”,老杨头却将其理解为麻雀,回应道“早飞了,就剩个窝了”。

两人间的对话南辕北辙,双方都不了解对方语言和其文化差异,势必难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1.2 饮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乎着人们充饥果腹的生理需要,也与其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人类社会的多元性体现在不同的文化之间。

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涵盖了语言、价值观念、习俗、艺术和文学等各个方面。

跨文化研究是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比较和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媒介,能够提供大量的素材供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

本文将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探讨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

该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名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返回中国寻找家族根源展开。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个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冲突。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母语是英语,他和家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语言的壁垒。

这表明了语言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在跨文化研究中,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习惯的差异,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来促进跨文化交流。

其次,价值观念在不同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中国的家庭中遇到了很多困惑和矛盾,这是因为他在美国长大,接受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电影中,家人对待婚姻和家庭的观念和主人公的理解不一致,这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这个情节提示了我们在跨文化研究中需要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习惯。

另外,电影中的习俗和文化背景也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主人公在回到中国后,遇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和仪式。

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

例如,在电影中,红色婚礼和丧礼的场景展示了中国传统婚姻和丧葬习俗的不同之处。

这一情节通过电影给观众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本片中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在国家层面上,在家庭层面上也有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情节:
影片中,爷爷老杨头害怕村里其他人知道他有个美国孙子,带布鲁克斯到县城,把孙子的头发从黄色染成黑色。

在被爷爷强制染黑头发后,布鲁克斯在理发店里大声尖叫来表示他的不满,毫不在意他人目光。

Thinking Model: 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Plot: Mr. Yang do not want others know that he has an American grandson, so he brings Brooks to the barbershop and has his blond hair dyed black. However, Brooks screams to show his discontent, without concerning others’ feelings.
分析:
表面原因:爷爷不喜欢孙子的黄发VS孙子不愿染发
深层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更加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相互依赖程度较高,而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独立性较高。

因此爷爷因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个美国孙子而不喜欢孙子的黄发;孙子被强制染发后,觉得有损个人独立性,因此直接用尖叫来表示不满
Superficial Cause: Mr. Yang dislikes the blond hair VS. Brooks does not want change his hair color.
Underlying Cause: Chinese care much about others’ opinion and tend to be as normal as anyone else. So, Mr. Yang dislikes Brooks’ hair color because it is so distinguishing. In contrast, American put their personal emotion and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at first place, so when Brooks finds his hair color changed, he directly screams to express his discontent.
发现:
从这个染发冲突我们可以看出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国人思维顺序由大到小,倾向于以集体为本位,注重在人际交往中求同。

美国人注顺序由小到大,倾向于以个人为本位,在人际交往中存异居多。

From this conflict we can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thinking model. Chinese always put collectivity at first while Americans think highly of individuality.
1.英雄认知:神话英雄VS 漫画英雄
电影情节:
影片中,爷爷认为孙子崇拜的蜘蛛侠是蜘蛛精,而孙子对爷爷口中能上天入地的孙悟空不感兴趣,只想快点回家。

Hero Cognition: Heroes in legends VS. Heroes in Comics
Plot: Brooks adores Spider-man, but Mr. Yang regard Spider-man as a goblin. In contrast, Brooks disinterests in Sun Wukong, the powerful hero in Mr. Yang’s eyes.
表层原因:爷爷不认识蜘蛛侠而孙子不认识孙悟空
深层原因:老一辈中国的人的英雄认知都来自于中国历史悠久的神话小说,而西方年轻一辈则都是通过电影等认识英雄。

Superficial Cause:Brooks do not know Sun Wukong, while Mr. Yang does not know Spider-man.
Underlying Cause: The Chinese elder Chinese adore heroes in Chinese legends that have long history. American children know heroes through popular comics and movies
发现:
中国人眼中,英雄都是被赋予神化色彩的,他们能喷火,能吐水,能上天入地,而在美国人眼中,英雄也是人,也是一个正常的人,只不过他们具有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勇气。

From Spiderman and Sun Wukong we can also deduce Chinese and American concepts of hero. Chinese legendary heroes are endowed with super powers and always be regarded as “immortals”, such Tuotatianwang, Yuhuangdadi. American comic heroes are still “men” in essence, but they are more intelligent and brave than common people, such as Superman and Batman.
2.家庭观念:长幼有序VS独立平等
3.饮食观念:色香味俱全VS 简单便捷有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