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回顾和思考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回顾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回顾和思考

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8期128㊀㊀作者简介:夏梦(1995-),女,汉族,安徽淮北人,研究生,法学硕士,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回顾和思考夏㊀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摘㊀要: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社会支柱,是新时代下中国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国企改革经历了改革的初步探索㊁初步发展㊁推动创新以及纵深推进四个阶段,是一个 摸着石头过河 的 试错 过程.国企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改革措施,以及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从而使国企走健康㊁长远的发展道路.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混合所有制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9.18.0631㊀回顾国企改革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国企改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国企改革历程可以分为初步探索时期(1978-1993年)㊁初步发展时期(1993-2002年)㊁推动创新时期(2002-2013年)㊁纵深推进时期(2013年至今),如图1所示.图1㊀国企改革历程1.1㊀初步探索期1978年至1993年,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和 国有国营 模式的弊端,改革的重点是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和放权让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有企业要适应商品化的经营环境,并且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更要适应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改革措施: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调整国企和政府的关系.随着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而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承包制改革也日益暴露出固有的制度性问题,并未改变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现象,内部控制人的短视行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1.2㊀初步发展期1993年至2002年,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产权清晰㊁权责明确㊁政企分开㊁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通过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完成三年脱困,部分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逐步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政府部门 多头管理,无人负责 的状况,更滋生了腐败问题,巨额国有资产通过各种途径被转移到管理层手中,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1.3㊀推动创新期2003年至2013年,开始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本级人民政府授权各级国资委,各级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在国资委推动下,地方政府不断实施国有资产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开始了以国资委为主推动并监管国企改革的新阶段.1.4㊀纵深推进期2013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入新时期.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开始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开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任务是处置 僵尸企业 ,清除钢铁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之外,水泥㊁平板玻璃㊁电解铝㊁船舶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也在自觉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现在回归改革的 初心 ,也是对40年改革交上的一份答卷.2㊀对国企改革建议2.1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1.1㊀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外部董事会,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外派监事会改革;培育出善于经营的董事长㊁职业经理人和业务精通的董事㊁监事队伍;理顺出资人职责,转变监管方式㊁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㊁维护经营自主权,激发经理层活力㊁发挥监督作用,完善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8期129㊀问责机制,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由出资人机构负责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2.1.2㊀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完善企业产权制度,首先,就要加强各种产权保护.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国有产权关系,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现代化,促进国有产权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最后,营造全社会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保护产权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依法保护观念深入人心,营造公平㊁公正㊁透明㊁稳定的法治环境.2.1.3㊀重塑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关系国企是自负盈亏的主体,我国政府对国企的经济发展不该过多的干预,要促进国企的健康发展,就应该重塑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和国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找到最佳位置.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激活市场活力,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转变政府观念,政府应该转变以往的思想理念,与国有企业建立新型合作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改变以往 进门难,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 的状况,全心全意的为企业服务.政府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应该为国企改革提供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机制改革工作,从而使国企经济能够快速发展.2.1.4㊀组织结构合理化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要使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合理有效的配置及运行机制功能能有效发挥,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组织结构变化趋向来看,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就要朝着组织结构扁平化方向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个管理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信息,收集相关资料,快速下达指令,减少企业中间管理层次,扩宽管理幅度.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并不是简单的结构模式的变革,而是涉及一系列制度和多方面利益群体的改革,在简化组织结构层次上,会涉及到国有企业人员精简的问题,对下岗职工的安排就涉及到社会保障体系,就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加对失业人员在就业的职业培训力度,扩宽就业渠道,更好的保障国有企业的发展.2.1.5㊀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国家工资收入分配宏观政策,企业发展目标与战略,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联动机制,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在不超过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范围内确定当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经济效益下降的企业,原则上相应下降当年工资总额.分类确定工资效益联动指标根据企业功能性质定位㊁行业特点,科学设置联动指标,合理确定考核目标,突出不同考核重点,逐步规范企业薪酬分配秩序,实现水平适当㊁结构合理㊁管理规范㊁监督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2.2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就需要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责,正确地划分各级政府和各级㊁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该管的要科学管理㊁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不能不缺位,更不能越位.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采用用法治化㊁市场化的方式,按照事前规范制度㊁事中加强监控㊁事后强化问责的方式,改进行政化管理方式,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重组,健全优胜劣汰市场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2.3㊀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分类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益类国有企业,渐进地对混合所有制进行改革,对商业类国有企业,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资本多元化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公有资本可通过出资入股㊁股权收购㊁可转债认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第三,员工持股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加企业数量,提高比例,拓宽领域,由一般竞争类行业扩大到非竞争类领域.积极探索其他各类中长期激励手段,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有效监督企业的规范运作.2.4㊀充分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领导作用就是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级级精准发力.国有企业各个层级成立党的组织,通过上下层层作用的充分发挥,坚实党的基础,落实党的全部工作.这样一来,从严治党的 严 就有了科学的标准和依据,依法治企的 治 ㊁科学管理的 管 就有了严密的规章与制度,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㊁方针㊁政策在本企业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得到切实的全面履行,才能确保国有企业这艘巨轮的航线有依,航程可计,航向不偏,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参考文献[1]赵世萍.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初探[J ].经济研究导刊,2018,(02):10G12.[2]姜凌,许君如.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究 基于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的视角[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26G35.[3]李直.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 国新办举行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发布会[J ].企业文明,2017,(10):5G12.[4]胡锋.国企改革中实施混合所有制探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14,(10):110G113.[5]卢俊.推进混合所有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 ].宏观经济管理,2014,(09):18G20+24.[6]董玉红,王锡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J ].改革与战略,2017,33(11):180G182+198.。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在过去的70年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成功案例和宝贵经验,也遇到了不少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进行回顾,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有企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有企业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主体地位。

当时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能源等重要领域,起着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特点是生产关系集中,管理体制独立,企业经营基本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来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引入国际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改革等措施,国有企业逐步开始了市场化经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以宝钢集团、中国移动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成果斐然,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机制上存在缺陷,企业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不足,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灵活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

只有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国有企业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决策效率,激励员工创新等措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思考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思考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思考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我国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开放的需求,国有企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严重拖累了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破除行政干预,推行股份制改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同时,国有企业的管理也在不断完善,国有资产增值管理和保值管理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股份制改革。

在股份制改革中,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刳活了冗长庞大的国有企业,打破了垄断的局面,加强了市场竞争。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非法走私、偷税漏税等问题。

这使得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并不是最理想的。

一些国有企业还是维持着原有的行政头衔,制约了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此外,由于国有企业在业务范围上过于宽泛,缺乏市场分工,造成了利益的分散,失去了应有的经济效益。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开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理念。

首先,通过优化国有资产结构的方式,解决了资产负债结构不良的问题。

同时,也要求所有的国有企业必须转变经营方式,向市场化经营转型。

在新的运营方式下,计划经济时期所建造的大、全、强、洋的国有企业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实现小、专、精、新,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转型。

另外,也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这包括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运营管理能力,构建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当然,要全面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难点。

例如,国有企业改革难以在一些组织或行政单位中推进。

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依靠市场规律和依法管理的原则,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程,始终贯穿着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理念,它必须与现代经济体系的要求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成效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成效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成效与展望一、本文概述1、简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为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

这一改革源于对传统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中心环节的改革。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中心环节的改革中,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等问题,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因此,需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经济成分,实现产权多元化,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可以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和内在要求的推动下,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规律,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阐述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性与意义不言而喻。

这一改革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升级。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同时,改革还可以推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反思第一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的变化是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后中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毕竟,光靠外资的注入还是不行的,外资的注入也是为了发展本国国有企业而创造的良好条件。

回顾新中国成立的这些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让人不禁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之路之快一惊。

反思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其实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阅读书籍,我了解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9年到83年。

第二阶段是83年到87年。

第三阶段是87年到92年阶段。

第四阶段是92年至今。

第一阶段的措施是简政放权,放权让利,而以放权让利为重点。

第二阶段的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权,责,利关系,重点实行“利改税”和“拨改贷”。

放权让利以中央政府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者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的情况下进行改革,不仅阻力小而且还会对社会各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国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不改变远所有权框架。

但是由于经济总量增加中央政府收益的绝对量也在增加,同时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又带来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改善,因此这阶段进行的国有企业经营权方面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受益的帕累托改进。

可见第一二阶段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十分需要努力的。

第三阶段是国有企业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度。

核心内容是实行国有企业承包制,承包制的宗旨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承包的对象是企业上缴的利税,承包制度的性质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围绕上缴利税这一核心目标形成的的一种行政契约关系。

在承包制中,国家和企业处于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关系中,政府与企业一对一的谈判成本很高,对于承包合同的内容也很难以加以面面俱到的细节性规定。

所以企业经营者可凭借承包对剩余的充分控制权进行合法或者不合法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而出现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资国企改革成为推动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国资国企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4年,实行了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

此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国资国企改革的目的是适应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进国企经营管理,并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国资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虽然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资国企的管理效率较低。

很多国企为了表现其规模,在资源分配、决策等方面不够灵活,导致复杂的管理结构,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经营费用高、经济效益不高。

其次,国资国企缺乏创新能力。

由于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等原因,国资国企的创新能力落后于国外企业,无法把握经济变化的市场机会。

此外,国资国企的激励机制也存在缺陷,无法对职工有效激励,贯彻市场导向原则,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要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首先要加强管理,加快建立及落实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机构设置,改革财务管理体制,落实科学管理制度。

其次,要改进激励机制,加强对下属企业的投入,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让员工拥有更多的收获,强化职业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

此外,要开放市场,加大市场竞争,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国家制度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国家资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总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重要的。

要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加强管理、改进激励机制、开放市场。

只有通过扎实的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市场化建设,才能使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就,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史。

回眸这7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宝贵的启示。

国有企业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国情。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改革过程中,国家需要保持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和领导,确保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并贡献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要着重解决产权和经营权的问题。

过去,国有企业存在产权和经营权不分的问题,导致企业的决策困难,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发展。

必须坚持产权和经营权分离,让企业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有企业改革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

过去,国有企业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问题,企业决策缺乏灵活性,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要加强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过去,国有企业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平衡的问题,只追求经济利润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要注重员工的利益保障。

过去,国有企业存在员工利益保障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要改善员工的待遇和福利,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告诉我们,国有企业改革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解决好产权和经营权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员工的利益保障。

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更好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历了70年的历程。

回顾这70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经济建设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家对经济资源的掌控和配置是必要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制度和行政命令式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其中包括低效率、低盈利、负债累累、官僚主义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加剧,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模式遇到了许多问题。

在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革体制、改善效益和增强竞争力。

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内容包括产权改革、组织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等。

7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和进展。

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得到了财务重组、员工激励和机构优化等,企业效率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为国家经济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减少了冗员,释放了劳动力,使得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国有企业改革为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纳税能力增强,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国有企业改革进度较慢,改革效果不明显。

这些企业普遍存在官僚主义、腐败和低效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

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控制权过度集中、产权划分模糊、管理权益不清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和制度建设。

一些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利益关系纠葛、拖延和推诿责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约束。

回顾7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保持持续改革的势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回顾和思考作者:夏梦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8期摘要: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社会支柱,是新时代下中国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国企改革经历了改革的初步探索、初步发展、推动创新以及纵深推进四个阶段,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

国企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改革措施,以及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从而使国企走健康、长远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混合所有制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9.18.0631 回顾国企改革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国企改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国企改革历程可以分为初步探索时期(1978-1993年)、初步发展时期(1993-2002年)、推动创新时期(2002-2013年)、纵深推进时期(2013年至今),如图1所示。

图1 国企改革历程1.1 初步探索期1978年至1993年,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国营”模式的弊端,改革的重点是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和放权让利。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有企业要适应商品化的经营环境,并且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更要适应国际化的经营环境。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改革措施: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调整国企和政府的关系。

随着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而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承包制改革也日益暴露出固有的制度性问题,并未改变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现象,内部控制人的短视行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1.2 初步发展期1993年至2002年,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通过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完成三年脱困,部分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逐步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政府部门“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状况,更滋生了腐败问题,巨额国有资产通过各种途径被转移到管理层手中,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1.3 推动创新期2003年至2013年,开始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本级人民政府授权各级国资委,各级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在国资委推动下,地方政府不断实施国有资产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开始了以国资委为主推动并监管国企改革的新阶段。

1.4 纵深推进期2013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入新时期。

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开始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开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任务是处置“僵尸企业”,清除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之外,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也在自觉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现在回归改革的“初心”,也是对40年改革交上的一份答卷。

2 对国企改革建议2.1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1.1 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外部董事会,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外派监事会改革;培育出善于经营的董事长、职业经理人和业务精通的董事、监事队伍;理顺出资人职责,转变监管方式、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维护经营自主权,激发经理层活力、发挥监督作用,完善问责机制,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由出资人机构负责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

2.1.2 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完善企业产权制度,首先,就要加强各种产权保护。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国有产权关系,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现代化,促进国有产权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最后,营造全社会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

大力宣传保护产权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依法保护观念深入人心,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

2.1.3 重塑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关系国企是自负盈亏的主体,我国政府对国企的经济发展不该过多的干预,要促进国企的健康发展,就应该重塑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和国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找到最佳位置。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激活市场活力,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转变政府观念,政府应该转变以往的思想理念,与国有企业建立新型合作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改变以往“进门难,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状况,全心全意的为企业服务。

政府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应该为国企改革提供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机制改革工作,從而使国企经济能够快速发展。

2.1.4 组织结构合理化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要使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合理有效的配置及运行机制功能能有效发挥,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组织结构变化趋向来看,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就要朝着组织结构扁平化方向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个管理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信息,收集相关资料,快速下达指令,减少企业中间管理层次,扩宽管理幅度。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并不是简单的结构模式的变革,而是涉及一系列制度和多方面利益群体的改革,在简化组织结构层次上,会涉及到国有企业人员精简的问题,对下岗职工的安排就涉及到社会保障体系,就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加对失业人员在就业的职业培训力度,扩宽就业渠道,更好的保障国有企业的发展。

2.1.5 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国家工资收入分配宏观政策,企业发展目标与战略,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联动机制,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在不超过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范围内确定当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

经济效益下降的企业,原则上相应下降当年工资总额。

分类确定工资效益联动指标根据企业功能性质定位、行业特点,科学设置联动指标,合理确定考核目标,突出不同考核重点,逐步规范企业薪酬分配秩序,实现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

2.2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就需要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责,正确地划分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该管的要科学管理、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不能不缺位,更不能越位。

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采用用法治化、市场化的方式,按照事前规范制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的方式,改进行政化管理方式,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

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重组,健全优胜劣汰市场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

2.3 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分类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益类国有企业,渐进地对混合所有制进行改革,对商业类国有企业,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资本多元化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公有资本可通过出资入股、股权收购、可转债认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第三,员工持股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加企业数量,提高比例,拓宽领域,由一般竞争类行业扩大到非竞争类领域。

积极探索其他各類中长期激励手段,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

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有效监督企业的规范运作。

2.4 充分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领导作用就是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级级精准发力。

国有企业各个层级成立党的组织,通过上下层层作用的充分发挥,坚实党的基础,落实党的全部工作。

这样一来,从严治党的“严”就有了科学的标准和依据,依法治企的“治”、科学管理的“管”就有了严密的规章与制度,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企业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得到切实的全面履行,才能确保国有企业这艘巨轮的航线有依,航程可计,航向不偏,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1]赵世萍.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8,(02):10-12.[2]姜凌,许君如.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究——基于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的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26-35.[3]李直.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新办举行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发布会[J].企业文明,2017,(10):5-12.[4]胡锋.国企改革中实施混合所有制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10): 110-113.[5]卢俊.推进混合所有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4,(09):18-20+24.[6]董玉红,王锡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7,33(11):180-182+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