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文化
植物与人类文化的紧密联系

植物与人类文化的紧密联系植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不仅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更是与人类文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
植物为我们提供食物、药物、材料,甚至是美丽的景观。
本文将探讨植物与人类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示植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塑造我们的文化。
一、植物的食物价值植物提供了我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如谷物、蔬菜、水果等。
人类种植和消费各种植物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例如,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之一,为全球数亿人提供了日常所需的营养。
蔬菜和水果则是我们饮食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各种营养和维生素。
植物还提供了大量的香料和调味品,使得食物更加美味。
二、植物的药用价值几千年来,人们就发现植物具有治疗疾病的药用价值。
中药文化是植物与人类文化密切结合的典范。
数百种中草药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胃痛、高血压等。
中药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除了中草药,现代药学也从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制造出各种药物,用于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三、植物的材料价值植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用于建筑、工艺品、纺织品等方面。
木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它广泛应用于房屋建设和家具制作。
纤维素质地的植物纤维也被用于纺织工业,制造衣物、织物和纸张等。
植物的材料价值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活需求,还带来了繁荣的产业。
四、植物的景观价值植物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还能够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植物园、公园和花园中的花草树木为城市带来了绿色和芳香,提供了一个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樱花、玫瑰、薰衣草等花卉更是成为了各种文化艺术的灵感和主题,成为了一种美的象征。
总结来说,植物与人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植物提供了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中草药和药物也帮助我们治疗疾病,植物的材料和景观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植物资源,保护环境,以保证植物与人类文化的紧密联系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
与植物相关的非遗文化

与植物相关的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与植物相关的非遗文化有很多,以下是部分内容:
- 草编技艺:主要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成各种工艺品,草编文化可追溯至河姆渡人时期,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
- 植物敲拓染:以植物的花、叶等组成部分为染料,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其颜色与形状自然转印于织物上,通过保留植物所拥有的天然色彩和造型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 通榆木版年画:19世纪初,清朝政府在科尔沁东部草原开禁放荒,关内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移民大量进入通榆。
一些民间艺人随之迁入,并带来了他们的家庭传承,木版年画就在那一时期传入通榆。
“洮南李”年画以传统年画为主,以民俗传说、喜庆吉祥等为题材,乡土气息浓郁。
- 泥塑: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型的雕塑工艺品,或彩或素,以动物、人物为主。
其制作方法是将粘土捣鼓均匀,再捏成各种人、物或其他造型的泥丕,然后自然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有的还需经过烧制形成陶艺。
- 松花石砚雕刻技艺:松花石砚诞生于300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被称为砥石砚,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
在清代,作为宫廷御砚,松花砚被视为国宝。
随着清朝的灭亡,松花石也停采近200年。
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松花石砚雕刻技艺”传承人刘祖林雕刻出当代第一方松花石砚,至此失传了200年的松花石砚重现天日。
这些与植物相关的非遗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园林植物文化寓意

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
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以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以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
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以牡丹象征富贵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
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
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
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以折桂象征荣耀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
过去称应试及第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
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
以桃李代表门生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
以垂柳表示依恋《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
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故有“杨柳依依”之说。
以桑梓代故乡《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
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以杏象征幸福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
以桃象征长寿桃是最常见的长寿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植物文化:历史传承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植物文化:历史传承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星球上,植物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氧气、食物和住所,还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科学研究,植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文化传承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丝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
在远古时代,植物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靠。
原始人类依靠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和叶子来获取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和繁衍。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对各种植物的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将这些知识口口相传。
例如,某些植物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某些植物的果实可以储存以备饥荒之需。
这些关于植物的实用知识,成为了人类早期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和培育植物。
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驯化和栽培,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不仅仅是食物的来源,还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埃及,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着大量的小麦和大麦,这些农作物的丰收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古埃及人将小麦视为神圣的象征,在宗教仪式中常常使用小麦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在中国,水稻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
农民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的特点,精心照料稻田,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每年的春耕和秋收时节,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来年的丰收。
在文学艺术领域,植物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植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菊花,象征着他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通过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自己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在绘画艺术中,植物也是常见的题材。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画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展现了植物的神韵和魅力。
在西方绘画中,花卉也是画家们喜爱的对象,如梵高的《向日葵》,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笔触,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植物对人文领域的影响

植物对人文领域的影响
以下是植物对人文领域的影响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植物对人文领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植物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木材等资源,同时也是人类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植物与人类的修身、养性、诗歌、绘画、宗教等产生了紧密联系,内化为人们精神内域的一部分。
例如,松树象征坚韧不拔,梅花象征傲骨寒香,竹子象征高风亮节,菊花象征清雅淡泊等。
这些植物不仅在文学艺术中得到广泛表现,同时也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植物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媒介。
在人类社会中,植物被广泛用于美化环境、装饰室内、表达情感等,如花束、花环、盆景等。
在不同的文化和节日中,人们也会用不同的植物来表达祝福和纪念,例如圣诞节的圣诞树和复活节的复活草等。
此外,植物还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茶叶的种植和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综上所述,植物对人文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不仅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文化,同时也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寓意的植物,每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用途。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有寓意的植物:
1. 梅花:梅花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代表坚强、刚毅、高洁、清雅的品质。
梅花的花语是“傲雪凌霜”,寓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梅花还被用来象征诗人和文人墨客的高雅情操。
2. 菊花:菊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之一,也是中国国花。
菊花的花语是“高洁清雅”,寓意高尚的品格和精神。
菊花还被用来象征老年人的智慧和成熟。
3. 竹子: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友”之一,代表坚韧不拔、清雅高洁的品质。
竹子还被用来象征忍耐和毅力。
4. 桃花:桃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之一,代表幸福和吉祥。
桃花还被用来象征爱情和美好的生活。
5. 荷花:荷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之一,代表高雅和清净。
荷花还被用来象征忘却尘世的美好和追求平静的心态。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有寓意的植物,它们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景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符号。
- 1 -。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常常被用来象征吉祥、美好和吉利的寓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寓意的植物:
1. 梅花:象征高雅、坚韧不拔和灵气。
梅花有“岁寒三友”之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
2. 菊花:象征高洁、坚强和长寿。
菊花有“十月怀胎,九月抱子”之说,寓意着一个孕妇的艰辛和母亲的坚韧。
3. 竹子:象征坚韧不拔、清雅和高洁。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它被用来比喻官场清廉、学者高尚和诗人风雅。
4. 莲花:象征清净、高贵和纯洁。
莲花在佛教中常常被用来象征菩萨或者佛陀的心灵境界。
5. 松树:象征长寿、坚定和忠诚。
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不死树”,它的枝叶永不凋谢,代表着人们的精神不屈不挠。
这些有寓意的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美丽的花卉和树木,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1 -。
植物的习俗文化

植物的习俗文化之一——松、柏、桂、椿、槐松松是古今被咏赞的植物。
《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宋代王安石在《字说》说:“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
故字从公。
”有人拆字“松”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写有《十八公赋》,明代洪璐著有《木公传》,现代革命家和军事家陶铸也写有“松树的风格”等等。
史载秦始皇巡游泰山,风雨骤至,在大松下避雨,后来封此树为“五大夫”,后人称此树为“五大夫松”。
《幼学故事琼林》云:“竹称君子,松号大夫”,语亦由此来。
松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
松能长寿不老,民俗祝寿词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在书画中常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以示吉祥。
在书画、器具、装饰中常有“松柏同春”、“松菊延年”、“仙壶集庆”(松枝、水仙、梅花、灵芝等集束瓶中)。
松是广泛被视为吉祥的树种。
柏有贞德者,故字从白。
白,西方正色也。
“不同流合污,坚贞有节,地位高洁。
”王安石在《字说》中云:“柏犹伯也,故字从白”。
松为“公”,柏为“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爵中,伯列第三位,柏也比作“位列三公”。
《风俗通》载:魍魅喜食死人肝脑,惧于虎、柏。
故阴宅陵墓多植柏立石虎。
民间习俗也喜用柏木“避邪”。
《本草纲目》说“元旦以之浸酒避邪”(“柏性事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乃多寿之木,是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包饮,元旦以之浸酒避邪,皆取于些。
麝食之而体香,毛女食之而体轻,亦其之正验矣。
(毛女,《抱朴子》载,成帝时,猎人在终南山见一裸女,全身毛,跳涧如飞,后合围捕获。
问之,是秦之宫女,避乱逃入山中,饥无食,一老翁教食柏树叶实,遂不饥不寒,体轻如飞。
至汉成帝时应已三百岁矣!)”《列仙传》也说“赤须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服柏子人长年。
”《汉宫仪》云:“正旦饮柏叶酒上寿”。
在民俗观念中,柏的谐音“百”是极数,极言其多其全,诸事以百盖其全部:百事、百鸟、百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农业大学
(自然科学类)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植物与文化
课程论文题目:植物与文化分析论文姓名:赵昆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秘书学
年级:2013级
学号:20134169
指导老师:王海霞
2014年5月26日
摘要:
中国是一个花的国度,据有关数据记载,可供人们观赏的各种花卉有数千种之多。
被人们公认的名花就有十种,它们是:牡丹、芍药、山茶花、杜鹃、水仙、菊花、梅花、荷花、海棠、兰花。
人们不仅赞赏它们婀娜的形态、艳丽的姿色和醇美的清香,更是“咏物言志”,赋予了它们人的品格和情操。
实际上,它们成为了人的某种精神的物化者,所以有了“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草四雅”(兰花的淡雅、菊花的高雅、水仙的素雅、菖蒲的清雅)等美誉。
关键字:
1、植物,
2、文化,
3、牡丹,
4、梅,
5、兰,
6、竹,
7、菊,
8、水仙
引言:
以花草树木植物为象征,表达人的思想是感情,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种共同现象,中华民族自古便种花、养花、赏花。
人们在欣赏花草树木外在美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们某种特定的意义。
特别是历代文人学士、诗人画家,他们通过咏诗赋词、写文作画,把他们内心的感情和审美情趣都寄托于大自然的花草之中,因而使其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心理,在生活习俗和铸就民族性格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正文:
竹是“岁寒三友”之二,也是“花中四君子”的一位。
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中空有节,质地坚硬,冬夏常青,所以它象征正直、坚贞、有气节、有骨气和虚心自恃。
中国人很喜欢竹子,在许多古典文献中,都记载了上古先民对竹子的崇拜。
历朝历代有许多爱竹的“痴
迷者”,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晋代(265-420)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
用一句现代时髦的话来说,他可算“追竹族”中的发烧友。
他爱竹爱到一听说某士大夫家有好竹,便跑去观看,甚至只顾看竹,连主人打招呼、让座也不加理会。
有一次,他暂时寄居在一个地方,他马上叫人在宅旁种竹,并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由此竹子得了一个“此君”的雅号。
另一位爱竹的痴迷者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
他爱竹爱到不吃肉可以、没有竹子不行的程度。
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还有一位就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画竹、赞竹。
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他称赞竹子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由此可见,人们在赞美竹子的同时,更是在颂扬中华民族的高尚气节和美好的情操。
在“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中都有梅花。
它在百花凋谢的严冬季节开放,因此人们喜爱它凌霜傲雪的品格。
它又是“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东风第一枝”,所以梅花象征高雅纯洁、坚贞不屈、清丽中含铁骨之气、独领风骚而不争春的精神。
古往今来,爱梅之人多不胜数,诗词歌赋画,以梅为题也是最多。
其中以宋代林逋为代表。
林逋隐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一生不当官,也不娶妻,没有孩子,整日以种梅放鹤为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语。
他的《山园小梅》被人们称作千古传颂的咏梅绝唱:“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南宋(1127-1279)爱国诗人陆游也以梅自喻,颂扬梅的洁身自好、淡泊功名的高贵品格。
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代(1206-1368)的王冕画梅成癖,他名扬古今的《墨梅》诗是:“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些都是赞颂梅花的标格秀雅和品德高尚的著名诗词。
梅文化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的男人也以梅为名,如清代文人陈梦梅;有人以梅花为号,如南宋史达祖,号梅溪;也有人以梅为书名,如《梅村集》;地名中有“梅岭”,动物中有“梅花鹿”,乐曲中有“梅花三弄”,曲艺中有“梅花大鼓”等。
兰花也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它被称为“空谷佳人”,又有“香祖”、“国香”、“王者香”、“天下第一香”等别号。
它花开四季,早春开花的叫春兰;春末夏初开花的叫蕙兰;夏季开花的叫建兰;秋末和冬季开花的叫墨兰和寒兰。
兰花清雅含蓄,幽香四溢,文人们把它比做君子。
它象征纯洁、高雅和真诚,更以“兰熏桂馥”表示历久不衰。
《孔子家语》中说:“孔子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
”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所化。
可见古人将兰花看作“正气之宗,君子之喻”。
王羲之曾在会稽山勾践种兰处建一兰亭,邀请当时名士42人饮酒赋诗,写下了名扬千古的《兰亭集序》。
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佩。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朝大诗人韩愈赋诗:“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宋代文人苏辙有诗云:“幽花耿耿意羞香,纫佩何人香满身?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薪。
”这些都是赞扬兰花的美丽和品德高尚的。
至于宋末元初郑思肖画的《墨兰图》,画兰不画土,更是表现了画家寓意国土被异族践踏、不愿为奴的崇高民族气节。
菊花是在深秋时节傲霜而开的花卉。
它被人们看作坚毅、清雅、淡泊功名的品格象征。
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之坠落,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
东晋(317-420)诗人陶渊明更是以爱菊、咏菊而闻名。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世人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景象,令人不胜向往。
唐代诗人陈叔达的《咏菊》:“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
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
”宋代朱淑贞的《黄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这些诗句都歌颂了菊花不随波逐流、保持高尚晚节的可贵情操。
牡丹也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植物,它被誉为“国色天香”。
牡丹雍容华丽,象征富贵荣华,幸福吉祥。
有人提议,应定它为中国国花。
赞赏牡丹的诗文很多。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堪称一篇写牡丹的专著。
他对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风俗等,都写得非常清楚。
另外还有陆游的《天彭牡丹谱》,明代薛凤翔的《亳州牡丹史》都是描写牡丹的。
诗人们也都写下了许多歌咏牡丹的诗词,像唐朝刘禹锡的《赏牡丹一首》:“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五代(907-960)时皮日休的《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意夸天下无双绝,独立人间第一香。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咏牡丹佳作。
民间也流传着一则关于牡丹的故事。
传说,武则天初春游上苑,见苑中花朵都含苞未放,于是她下令催开,写了一首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众花全都开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
武则天大怒,下令把牡丹贬到洛阳。
可见牡丹不独容貌华美,她还有一股子蔑视权贵、刚毅倔强的性格。
水仙被称为“凌波仙子”。
人们赞赏它“一盆水仙满堂春,冰肌玉骨送清香”。
它象征素洁高雅、超凡脱俗的品格。
宋代诗人刘邦直写道:“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簪一枝”。
黄庭坚在《次韵中玉水仙花两首》中,也写道:“借水花开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暗香巳压酴蘼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这些都写出了水仙的风韵和品格。
在其他花卉中,中国人还以桃花比喻美人;以荷花比喻高洁,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说;以昙花比喻好事物不久长,有“昙花一现”之语;以红豆象征爱情和相思等。
另外,人们还用“家花”比喻妻子,用“野花”比喻男人外遇的女人,有一首歌叫“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它告诫人们对爱情要忠贞。
中国人对野草也是很赞赏的,人们赞美小草不求名、不图利、内心平安、怡然自乐的精神。
有首歌词写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流传千古。
他赋予野草的这种顽强精神,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这也正是了解中国植物文化所象征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