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导语: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历史典故你们了解多少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0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典故】:▲1、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2、隋统一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

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

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3、唐朝建立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夺取皇位,是为隋炀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为帝。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4、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

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5、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6、文成公主和亲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7、玄奘西游取经公元627年,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个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

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8、贞观之治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a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历史上的十大典故

历史上的十大典故

历史上的十大典故1.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楚汉争霸篇。

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与楚国的百姓打了一场战争,汉朝送了美女专门来诱惑楚国将领项羽,结果成功了。

但在项羽兴高采烈地领军出征的时候,被送来的美女却跟汉朝的将领长安公主逃跑了。

最后,项羽兵败,典故就出现了。

2. 鎏金缕这个典故出自于《魏书》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汉朝时期,当时南匈奴的单于受到了汉朝的威胁,最后选择了向汉朝献上“鎏金缕”,以换取汉朝的和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交中的礼物和饰品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楚国将领范蠡带着想要为国家效力的年轻人去了距离楚国很远的岭南地区,在那里经历了卧薪尝胆的磨炼。

最后,他们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终于为楚国谋得了一场大胜利。

4. 楚河汉界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和汉国之间有一个叫做“河界”的地方,楚国将领屡次挑战汉国,汉将韩信和张良合作,最终化解了危机,以巧妙的计谋击败了楚国军队,从此“楚河汉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5. 精卫填海这个典故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它讲述的是一只小鸟精卫因为想要将大海填平,它一边用口中的小石头填海,一边用翅膀拍打着海水。

这个典故可以理解为一种勇气和坚韧的象征。

6. 鸿门宴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据说当时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刘邦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将项羽英雄气概和权力欲望胜过头,最终让他在鸟尽弓藏的局面下,被刘邦打败。

7. 见龙首必思其尾这个典故出自于《庄子》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看到龙头的人,如果他没有看到龙尾,那么他一定会脑补一下龙的整个形象,仿佛说从龙头到龙尾都在他的脑海中出现。

8. 指鹿为马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当时汉武帝听说他的亲信大臣曲许背叛了他,为了测试曲许是否忠于自己,他让曲许看到一只鹿,却说是一只马,曲许没有说出实情,从此失去了汉武帝的信任。

15个历史典故

15个历史典故

15个历史典故1. 南柯一梦南柯一梦,出自唐代文学家姚合的《南柯记》,形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官员奉命前往南柯山寻找丢失的玉玺,却在路途中被酒鬼所迷惑,最终醒来时发现自己的搜寻只是一场梦幻。

这个故事被形容为一个人在追求虚假的荣华富贵,最终忘记真正的目标和价值。

2. 滴水穿石滴水穿石出自《战国策》中的故事,形容毫不间断的努力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就。

一个滴水的力量长期作用于一块石头上,最终可以让石头磨损。

3.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也是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

故事讲述的是孟母为了让其子孟子能够学习到优良的教育,多次迁居。

这件事告诉人们,教育之重要,父母的关注和付出可以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光明。

4. 别有用心别有用心,是一个形容人的意图截然不同于表象的行为。

这个词语的典故出自《列子》中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智者通过举筷子的形式,指出一个人的真实意图,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5. 坐井观天坐井观天出自《庄子》中的故事。

原意是指一个人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无法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认识。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开阔的思想和见识。

6. 望洋兴叹望洋兴叹出自元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今谭概》。

这个典故形容一个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却无能为力,感到很沮丧和无望。

7.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形容一个弱者在借助强者的声威来吓唬他人,以此来获得权势、地位和收益。

8. 一叶知秋一叶知秋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原意是指一片叶子的颜色变化,可以预示着整个秋季的气象和氛围变化。

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通过一点细节,可以看出整个事物的走向和结果。

9.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出自《庄子》的故事。

讲述的是一个人已经画好了蛇,却还要加上蛇的足部,因为他认为这样更好看。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必要的行动,会让事物变得更加糟糕。

10. 前怕狼后怕虎前怕狼后怕虎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多种责难或威胁时,表现出的胆小和退缩。

11. 横眉冷对千夫指横眉冷对千夫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形容一个人面对众人的质问和指责,依然保持从容和冷静。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典故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古代智慧的光芒。

1.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典故之一。

刘备身居茅庐,诸葛亮三次上门拜访,最终说服刘备出山,成就了后来的三国时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努力不懈,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 望梅止渴。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蒲松龄的人,他在路上口渴得不行,看到一颗梅子树,就忍不住想吃梅子解渴。

然而,当他走到梅树下,发现梅子还没有成熟。

他不得不望着梅子,心想着梅子的酸甜,竟然觉得自己的口渴减轻了许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的感觉。

3. 愚公移山。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他决心挖山,终于感动了上天,上天派神仙来帮他,把山给挪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4.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直到找到一所适合孟子学习的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

5. 指鹿为马。

秦始皇时期,有一个宰相叫赵高,他为了谋权夺利,故意颠倒黑白,把鹿说成马,以此来欺骗人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

6.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在划船的时候,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水里,他就用刀在船上刻了记号,准备回头再捞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不要一味地墨守成规。

7. 狐假虎威。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最后被认出真面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张声势是不可取的,真诚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它们不仅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历史的见证,智慧的结晶,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启发着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20个历史典故

20个历史典故

20个历史典故20个历史典故导语: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历史典故你们了解多少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20个历史典故【典故】: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文丑也于乱军中被斩,形成了官渡对峙。

袁绍谋士许攸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2、华佗汉末著名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

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

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3、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4、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欲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

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以上故事来自《三国演义》,非正史。

5、孔明巧取荆襄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计,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历史典故故事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吧!1.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解救濒临灭亡的蜀汉,三次前去拜访荆州名士刘备。

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时,他的才华和胸怀就深深地打动了刘备,从而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最终一起建立了蜀汉。

2.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是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的母爱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 韩信点兵。

韩信在战争中,面对敌方的强大兵力,他巧妙地利用了点兵的策略,让敌方产生了恐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4. 白蛇传。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它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而纯洁的。

5. 狄青抗金。

狄青是宋朝的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6. 孙膑兵法。

孙膑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兵法,被后人称为“孙子兵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军事智慧和战略谋划对战争的重要性。

7. 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利用了空城计,成功地迷惑了敌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8. 鲁班造船。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工匠人,他在制造船只方面有着非凡的技艺,被后人称为“鲁班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技艺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9. 岳飞抗金。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0. 铁杵磨成针。

这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1. 《负荆请罪》廉颇气呼呼地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蔺相如凭什么比我职位高!”就好像我和我的好朋友,有一次我觉得老师对他更好,心里那个气呀,就像廉颇一样。

但后来知道了朋友的优点,我才明白自己错啦,要是我也能像廉颇那样去认错就好了。

2. 《三顾茅庐》刘备恭敬地说:“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这就像我求哥哥教我玩游戏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去请他,多诚恳呀,哈哈。

诸葛亮能遇到这样真诚的刘备,真幸运呢。

3. 《完璧归赵》蔺相如坚定地说:“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感觉就像我答应了朋友要帮他保管好东西,一定要说到做到。

蔺相如可真厉害,面对那么大的压力也不怕。

4. 《草船借箭》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哎呀,这多像我有了一个好主意,胸有成竹的样子呀。

诸葛亮真是太聪明啦,巧用天时地利。

5. 《卧薪尝胆》勾践咬着牙说:“我一定要报仇雪恨!”这就好像我考试没考好,心里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一样,勾践的决心可真大呀。

6. 《画龙点睛》张僧繇自信地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哇,这好像我画画的时候,觉得自己画的某个地方特别棒,特别得意呢。

张僧繇真神呀!7. 《凿壁偷光》匡衡坚定地说:“我一定要读书!”这就好像我特别想玩某个游戏,就会想尽办法去玩一样,匡衡为了读书也是想尽办法呢,真佩服他。

8. 《闻鸡起舞》祖逖激昂地说:“我们要抓紧时间练武!”就像我和小伙伴约好了早起跑步,要互相鼓励一样,祖逖他们好有毅力呀。

9. 《程门立雪》杨时诚恳地说:“我们就在这儿等先生吧。

”这和我等喜欢的老师来上课有点像呢,不过我可没在雪地里等过,杨时他们可真有耐心。

10. 《指鹿为马》赵高得意地说:“这明明是马呀!”哎呀,这赵高也太坏了吧,就像有人故意颠倒黑白一样让人讨厌。

这种人可不能学呀!我觉得做人还是要诚实正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历史典故
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
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
节日。

不过,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
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
神祭祖活动。

相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
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
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
喜庆气氛的习俗了。

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
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
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
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
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除夕的由来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
一天。

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

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

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

小辈给长辈磕
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元宵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

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

”旧时,金塔寺
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

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
往昔。

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

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

有爱好
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

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
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

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

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
万字如意。

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
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

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
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

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
光通明。

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

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二月二的由来
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
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

如今祀土祈年活
动已不存有,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

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

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
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
巷口烧纸钱。

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

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
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

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
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

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能够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

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
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

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
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
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

是日,家家吃粽子
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

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

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六月六的由来
农历六月初六,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

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

还有“翻
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
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
寻求恋爱对象。

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月七乞巧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

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旧时在这天晚上,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