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合集下载

种粮大户申报先进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申报先进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申报先进事迹材料《种粮大户申报先进事迹材料》亲爱的评审委员会:我是某某地区的种粮大户,有幸参与了今年的先进事迹申报活动。

在此,我诚挚地希望能够向您介绍一下我的申报材料,分享一些我在种粮生产中的先进事迹和经验。

作为一名种粮大户,我深知粮食生产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不断提高种粮的产量和质量,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首先,我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通过科学施肥、合理排水、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我的种田实践中,我不仅关心产量,更注重环保和品质。

我遵循“绿色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种植理念,努力打造高产、高效、高质的农业生产模式。

其次,我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和人才培训工作,致力于帮助他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

我主动开展技术交流活动,经常邀请专家学者走进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帮助农民朋友们学习先进种植技术。

同时,我还组织农业科技培训班,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技术骨干,为地方农业生产注入新的动力。

最后,我积极参与地方农业扶贫工作,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实现稳定增收。

我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分享给有需要的农民朋友们,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政府扶贫项目,为扶贫对象提供资金帮助、技术指导和就业机会,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种粮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也为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先进事迹申报活动,与更多的农友分享我的种植经验,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谢谢各位评审的耐心阅读!此致申报人:XXX 敬上。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刘XX,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一个再朴实不过的名字,人如其名,一个憨厚、少言、皮肤黝黑的普通农民,却有着颠覆农业生产方式的非凡志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且主要装中国自己的主粮;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服务社会的更大人生价值是他的志向写照。

十年时间,从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变身时髦家庭农场主,成为拥有2600亩流转土地的“大地主”,成立植保科技服务公司,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等现代化装备应有尽有,年产量达到3280吨,产值630万元。

XX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XX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视察他的家庭农场并给予肯定和高度赞扬获;XX年荣获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

赶上国家好政策,土农民变身农场主45岁的刘XX,出生在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美誉的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史堤村,这个美丽的村庄以耕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为主,耳濡目染,刘XX 也对种菜很在行,为了把蔬菜种的更好,刘XX1999年外出到山东临清租赁大棚育苗种菜,干了几年,挣了点钱,也开阔了眼界,也更加关注国农业政策。

连续五年农业成为“一号文件”,让刘XX隐约感受到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加上得知随着种粮相对效益的降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许多土地被搁置无人耕种甚至出现弃地撂耕现象。

他看到了机会,“作为农民怎么能不跟土地打交道?怎么能让土地撂荒呢?那将来吃什么?他得地租我得粮,还可以为国家粮食生产做贡献,一举三得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正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想法,XX年,毅然放弃外面的事业回乡干了5年蔬菜育苗后感觉服务面窄小的刘XX,又开始上门给人谈条件租地,集中流转土地,并方连片,征求农业局技术人员意见,良种下地,最后将刘营乡的200余亩耕地流转过来进行了规模种植,手中有了200亩地,刘XX对种地这件事更是上心,吃完饭就到地里溜溜看看查苗情,看长势,就怕有大虫大灾,学管理,讲科学,就怕不能将耕种成本降到最低。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5篇模版)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5篇模版)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5篇模版)第一篇: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文章一、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痴情三农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个“痴人”。

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事情都汇集下来。

遇上什么事情及时解决。

一次下乡经过**镇南,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生物黄顶菊,他赶紧让司机停车下车查看,仔细观察,确定是黄顶菊后,赶紧到镇政府通报情况,赶紧组织人员铲除,及时控制了有害物中的蔓延。

他将自己的手机电话开通成农情电话,群众有疑难问题电话解答,接受群众电话咨询2000余次,手机成了农技110。

棉花生长期间,西木左村的干部群众需要棉花管理新技术,群众白天各忙各的,他决定夜晚给群众培训,虽然正值星期天,他还是及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那天从晚8点一直讲到10点半,听讲的群众达300多人。

2007年4月初,一场倒春寒袭击了我市的大部分麦田,不少村的群众打电话询问受灾原因和补救措施,经过现场观察,确定了低温是造成小麦干尖,黄苗的主要原因,他及时提出了补救措施,打印了上万份技术资料,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保证了小麦丰产丰收。

2008年7月傍晚,一场冰雹袭击了**乡的几个村庄,接到消息后,就和市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村庄,查看受灾现场,分析灾情,现场对100多名群众讲解了棉花、花生等作物的灾后管理措施,稳定了民心,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几年来,**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室内培训40多次,现场培训30多次,直接培训群众80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0多村,被称为**农情活地图,两次被评为**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市专家服务明星,2007年被全国计生协会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2007年评为**市科技拨尖人才。

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新途径面对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减少,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一是与种子经营部门共同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分析对比,确定适合我市种植推广的新品种,新措施。

【事迹材料】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在广袤的田野上,有一位执着而坚毅的身影,他就是备受赞誉的种粮大户_____。

多年来,他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科技的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致富之路,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树立了典范。

_____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目睹了传统农业的艰辛和低效后,他立志要通过科学技术改变农业的面貌。

为了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_____积极参加各种农业培训和技术讲座,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知识。

他订阅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杂志,关注最新的农业动态和研究成果。

同时,他还主动与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交流,虚心请教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实践中,_____大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他率先尝试种植了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并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

通过科学管理,他的稻田产量大幅提高,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_____还积极购置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

从播种机、插秧机到收割机,一应俱全。

这些机械设备的应用,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还缩短了农时,提高了作业质量。

在灌溉方面,_____摒弃了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引进了滴灌和喷灌技术。

这种精准灌溉方式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除了在种植环节注重科技应用,_____在粮食储存和加工环节也下足了功夫。

他投资建设了标准化的粮仓,配备了先进的通风、防潮设备,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同时,他还引进了现代化的粮食加工设备,提高了粮食的附加值。

科技兴农不仅让_____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和现场观摩。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技兴农理念,_____还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合作。

他参与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农机大户种粮个人事迹材料(2篇)

农机大户种粮个人事迹材料(2篇)

农机大户种粮个人事迹材料李明,江南省农机大户,以种粮为主业,是当地农业产业的一位杰出代表。

以下是他的个人事迹。

一、坚持创新与改革李明在农业生产中一直积极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农机使用方法。

他不断学习和尝试先进的种植技术,并引进新型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他还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带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李明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农机设备,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

这些农机设备使得农业生产工作更加自动化和高效化,大大提高了种植和收割的效率,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强调科学管理与精细种植李明注重农田的科学管理和精细种植。

他精确掌握土壤的肥力情况,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科学施肥,确保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他还注重灌溉管理,利用现代化的灌溉设施,保证作物的水分供应。

他还通过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四、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李明积极参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与其他农户共同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

通过合作社的平台,他与其他农户一起购买农机设备、农资和肥料,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他还与合作社的技术人员紧密合作,交流和分享种植技术,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

五、注重社会责任与绿色农业李明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他积极倡导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种植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他还关注乡村的环境卫生和农村文化的传承,积极投身于乡村的环境整治和文化建设,为当地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六、带动就业,助力农民增收李明作为农机大户,他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他积极招收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通过他的带动,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效地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对农机大户李明种粮个人事迹的简要描述,他坚持创新与改革,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注重科学管理与精细种植,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注重社会责任与绿色农业,带动就业,助力农民增收。

种粮大户的先进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的先进事迹材料

陶功臣,男,1979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

当涂县新市镇种粮大户。

近年来,陶功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抓发展机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把2000余亩的土地建成一个集种植、养殖、科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现代民营农场,目前农场平均亩产已达650公斤,年生产稻谷约130万公斤,同时获国家无公害稻米认证和产地认定。

如今的农场已今非昔比,设施完善,科技先进,机械化作业水平高,环境优美,高产高效,成为全市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典范。

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880万元(含农场),净利润62.8万元,资产总计702万元。

陶功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立了当涂县新市鑫绿臣粮油合作社,为农民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农机、统一订单收购等五统一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300余万元,深受农民的欢迎。

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近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科技的运用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推进科技兴农,推出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让农民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一、奇石集团借助互联网+为农民增收2014年以来,奇石集团在广西展开互联网+农村综合服务试点项目,发挥奇石互联网电子商务核心优势,搭建“电商+农技+资金+增值”四位一体的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农村综合服务新型模式。

通过这个平台,农民可以享受到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卖出自己的农产品,实现增收。

二、云南大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蚕桑产业现代化的典范云南大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蚕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从1999年开始,公司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蚕桑产业。

公司不断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信息化蚕桑生产链,创建起自主知识产权的蚕桑品牌,并与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将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目前,公司已形成粘性素、特技纱、环保养蚕等综合产业链,产值已达10亿元以上。

三、天葡集团:打造数字化水稻种植基地天葡集团是一家拥有40年历史的大型农业企业,主要从事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种植和销售。

2008年开始,天葡集团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化水稻种植基地,并推出智能种植系统,利用远程数据采集技术,搜集种植信息、气象以及水文测量等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为农民们提供全方位的水稻种植技术支持。

这种基于物联网的系统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提高了水稻产量。

四、现代农库:打造智能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库是一家以农业物流为主,集农业种植、育种、转化、流通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农库采用智能农业技术,打造了数字化农业生产的智能平台,实现设备自动化管理、农业产业链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销售一体化服务、高效、公正的流通交易等全方位的智能化农业服务,其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通用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

想拟事迹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1肖立辉是桃江县丽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现年52岁的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凡、朴素、干练,整个田间地头、仓库、合作社门口都是她飞奔的身影,现在她的合作社跟她的脚步一样,发展迅速。

历经苦难,农村妇女自立自强2007年,肖立辉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厄运打破,丈夫被查出患上口腔癌,多年的积蓄在重病面前很快被掏空,加上儿子在上大学,她的经济很快捉襟见肘,但贫困和磨难没有把她击倒,抹掉眼泪,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开始从自己熟悉的事情做起,养鸡、养鸭、种田……老天总是眷顾努力付出的人,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丈夫的病得到了有效救治,生活再次向她报以微笑。

当人们还来不及对她的痛苦报以同情时,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让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慢慢的,规模开始扩大,她需要请人帮忙,一个人,两个人、越来越多,但是她的经验和技术开始跟不上节奏,她又开始学习,看央视的农业频道,到镇农技站询问、买来各种书籍,只要有关种田种粮的知识,她都认真汲取。

半百的年纪,初中的文化水平,肖立辉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成立合作社,种田也要新技术磨了两年,她赶上了国家稳农强农惠农的好政策和农业生产的好形势,加上对粮食生产行业和农业市场的越来越熟悉,肖立辉开始在鸬鹚渡镇社区流转经营稻田种植双季稻,由最初的240亩,通过精心经营,稻田面积扩大到了2000余亩,覆盖地也从鸬鹚渡扩展到了高桥镇、浮邱山乡,最大连片面积已达千余亩。

规模越来越大后,肖立辉的事业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基本上靠天吃饭;二是阴雨天收割回家的稻谷晾晒不及时长芽发霉,令人十分痛惜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二十多年前,**曾经发誓这辈子不当农民。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被评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的**,不但安心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上海模式”激发现代农业梦
1986年,高考落榜的**回到家乡——**县**镇洲头村。

**不安心于传统农耕生活,一心只想跳出“农门”,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不当农民,干什么都可以”。

但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重新产生了种田的想法。

“那是1997年的夏天,我在上海做麻袋生意,有一次走进**区农村,看到那里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收割,根本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

”**回忆道,“那壮观的景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至今难忘。

”这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把上海模式带回家,回家当农民去!
顽强拼搏克服创业种种艰辛
199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镇黄湖圩内五万亩农田遭灾。

村民们纷纷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村里留下了1018亩低洼田无人耕种,眼看就要抛荒。

这一千亩撂荒的农田,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心里。

1999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横下一条心,以每亩160元的价格一举承包下这些
农田,下定决心要学一学上海的现代农业模式,试试这条种田的新路子。

说干就干,**注册了**实业有限公司,把前些年做生意积蓄的30多万元钱全都抖了出来,交了租金和押金之外,还购置了4台拖拉机和农具,雇了20个农民当职工,由一个生意人轰轰烈烈地当起了农民。

崇尚科学当科技兴农急先锋
农业历来是靠天吃饭的,要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唯有加大投入,提升耕种和管理手段。

**来到省气象部门,以一年500元的价格订制了专业气象服务,以便24小时电话查询天气情况,成为预定天气预报指导生产的“**农民第一人”。

记得1999年夏天,正是双抢时节,**从气象局得知将有持续10天的晴朗天气,马上安排人员和农具进行收割,一天收割200多亩、10多万斤稻谷入库。

那场“双抢战”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四邻八舍的乡亲。

大家惊叹:“原来田还可以这样种,农民还可以这样当!”
这一年,**除去各项开支,纯收益10多万元。

尝到了科技甜头的他开始大规模投入,他大胆创新传统农作模式,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特别是由他探索出的“一田三用”种养新路子,将一亩地的纯收入足足提高了3倍。

惠农政策成就示范龙头企业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的现代农庄茁壮成
长。

截至XX年,他承包的土地中,有水稻1.1万亩、水面1万亩、养鸭4000多亩,创造年总产值1.5亿元。

“正是有科技为依靠,有惠农政策的扶持,种田十年,才成就了我的梦想。

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给了我一份欣欣向荣的事业,让我再当五十年农民,我也愿意!”谈到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地表示,XX年,他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力争到XX年,将公司打造成“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农民致富面广、产业链条完整、品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