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合集下载

肿瘤免疫的原理及应用

肿瘤免疫的原理及应用

肿瘤免疫的原理及应用1. 肿瘤免疫的基本原理肿瘤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包括肿瘤细胞),以维护机体内稳态的一种生理过程。

肿瘤免疫的基本原理如下:•免疫识别: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主要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抗原来实现。

•免疫效应:免疫系统通过启动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协同作用,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能够记住之前曾遇到的肿瘤细胞,并在再次遭遇时做出更加迅速和有效的反应。

2. 肿瘤免疫的应用肿瘤免疫的研究及应用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1) 免疫检查点治疗免疫检查点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

通过针对免疫检查点(如PD-1和CTLA-4)的抑制剂,可以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2) 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指通过注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或肿瘤细胞病理分子制备的疫苗,用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对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肿瘤疫苗可通过激活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等效应细胞,诱导肿瘤细胞的免疫清除。

(3) 免疫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是指将患者自身或捐赠者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扩增并改造后,再注入患者体内,以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常用的免疫细胞治疗方法包括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T细胞治疗(TILs)和转基因T细胞治疗(CAR-T 细胞治疗)等。

(4) 免疫佐剂免疫佐剂是指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能够增强免疫刺激效果的物质。

免疫佐剂可通过增强肿瘤抗原递呈和激活抗原呈递细胞等机制,增强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常用的免疫佐剂包括佐剂物质(如脂质体、聚合物等)和免疫刺激剂(如类脂A、CpG寡核苷酸等)。

3. 肿瘤免疫疗法的局限性尽管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免疫耐受: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攻击,包括抗原下调、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上调等。

肿瘤的免疫应答【精选】

肿瘤的免疫应答【精选】

(5)抗体干扰黏附作用
某些抗体可以阻断肿瘤细胞与其它细胞表 面黏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断肿瘤 细胞生长和转移。
2、细胞免疫
(1)CD4+ T细胞
可溶性抗原 APC摄取、加工、递呈 MHC-Ⅱ——抗原 识别
肽复合物
脱落的抗原
Th1细胞
激活Th1细胞
激活后的Th1细胞:
a、分泌IL-2等细胞因子,激活CTL、NK细胞和Mφ细胞; b、使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 c、释放一些直接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如TNF; d、Th1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NK细胞
特点:无肿瘤特异性、无MHC限制性
机制:(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2)Fas/FasL途径 (3)TNF-α/TNFR-1途径
3、γδT细胞
特点:分布于黏膜和皮下组织 无MHC限制性
机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以分 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
二、适应性免疫
1、体液免疫
(1)溶细胞作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免疫监视学说:
机体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机制能识别并特 异性地杀伤突变细胞,使突变细胞在未形成 肿瘤之前即被清除。
固有免疫
体液免疫
适应性免疫
细胞免疫 ☆
一、固有免疫
1、巨噬细胞 (1)清除、杀伤病原体 (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3)杀伤靶细胞 (4)加工、递呈抗原 (5)免疫调节
(2)ADCC:
肿瘤抗原 Fab 抗体IgG Fc
FcγR
NK细胞 Mφ细胞 中性粒细胞
(3)抗体和补体免疫调理作用:
吞噬细胞表面有抗体Fc段和补体C3b的受体
(4)抗体的封闭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精选文档】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精选文档】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1.细胞生物学机制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2.生化作用机制(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 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烷化剂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

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

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

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

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

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

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

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②补体调节蛋白③补体受体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经典途径: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旁路途径: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MBL (凝激素)途径: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中药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与机制研究近年来,中药在肿瘤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药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并且对提高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以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1. 中药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中药作为传统治疗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研究表明,中药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并且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1)提高免疫功能:许多中药能够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如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等。

(2)调节免疫细胞:中药能够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分化,例如调节T细胞的亚群分布、调节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等,从而增强免疫反应,并对肿瘤细胞产生抗肿瘤效应。

(3)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通过多种途径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中药可以通过抑制免疫逃逸机制来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

2. 中药的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1)调节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调节多种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

例如,中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PDL1表达,从而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提高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

(2)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例如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节NK细胞的活性等,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3)调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来增加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

例如,中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减少肿瘤相关抑制性细胞的数量等。

3.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许多中药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轻化疗副作用、延缓肿瘤进展等方面的作用。

(1)增强免疫力:中药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②补体调节蛋白③补体受体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经典途径: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旁路途径: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MBL (凝激素)途径: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 MBL 识别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MASP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验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验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验一、单项选择题1、机体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机制是A. NK 细胞的非特异性杀瘤作用B. 体液中非特异性免疫成分抗肿瘤作用C.细胞免疫D.体液免疫E. TIL、LAK 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作用2、可特异杀伤肿瘤细胞的是A. NK 细胞B. 巨噬细胞C. CTLD. LAKE. γδT 细胞3、用于主动免疫特异治疗肿瘤的物质是A. 酵母多糖B. 卡介苗C.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D. 生物导弹E. IL-24、抗体抗肿瘤的机制不包括A. CDCB. ADCCC. 调理作用D. 抗体封闭肿瘤细胞上的某些受体E. 封闭因子(增强抗体)的作用5、不用于肿瘤被动免疫治疗的是A. DNA 疫苗B. TNFC. TILD. 外源的免疫效应物E. 生物导弹6、高水平血清甲胎蛋白(AFP)见于A. 孕妇B. 重度嗜烟者C. 酒精性肝硬化D. 结肠癌切除术后病人E.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7、大多数人类肿瘤抗原属于A、胚胎抗原B、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C. 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D. 细菌诱发的肿瘤抗原E. 自发肿瘤抗原8、可致机体对肿瘤免疫耐受的因素有A.肿瘤特异抗原(TSA)及相关抗原(TAA)密度低B.肿瘤细胞MHC 分子表达下调或丢失C. 患者APC 的B7、CD40 下调D. 上列A 和B 两项E. 上列A、B 和C 三项9、打破机体对肿瘤免疫耐受可用的方法是A. 可用抗TGF-β抗体治疗B. 对瘤细胞转染MHC 基因及B7 或CD40 基因C.制备TSA/TAA 基因克隆重组蛋白作肿瘤多肽疫苗D.上列A 和B 两项E. 上列A、B 和C 三项10、与HTLV-1 有关的疾病是A. 成人T 细胞白血病B. 鼻咽癌C. 原发性肝癌D. B 细胞淋巴瘤E. 胰腺癌11、关于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错误的是A. 瘤细胞表面的转铁蛋白被封闭B. 增强抗体C. 瘤细胞的“漏逸”D. 宿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低下E. 某些细胞因子对机体免疫应答的抑制12、介导补体溶解肿瘤的主要抗体是A. IgAB. IgDC. IgED. IgGE. IgM13、介导ADCC 杀伤肿瘤细胞的抗体主要是A. IgGB. IgMC. IgED. IgAE. IgD14、抗体抗肿瘤的机制不包括A. 增强抗体B. ADCCC. 调理作用D. CDCE. 封闭肿瘤细胞上的转铁蛋白受体15、NK 杀伤瘤细胞的机制不包括A. ADCCB. CDCC. 诱导瘤细胞凋亡D. 释放穿孔素E. 释放IL-2、IFN-γ16、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 IFN-γB. TNF-αC. CSFD. IL-2E. TGF-β17、以下关于肿瘤免疫诊断的叙述,错误的是A.检测血清AFP 抗原,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B.检测抗EBV 抗体有助于鼻咽癌诊断C.用放射免疫显像诊断肿瘤所在部位D.检测CEA 有助于诊断直结肠癌E.检测CA19-9 有助于B 淋巴细胞瘤诊断18、属于肿瘤特异性抗原的是A. 黑色素瘤抗原B. 甲胎蛋白C. 胚胎抗原D. 癌胚抗原E. CA19-919、具有抗肿瘤效应的第一道防线是A. NK 细胞B. 中性粒细胞C. Th 细胞D. B 细胞E. Tc 细胞20、属于肿瘤主动生物治疗方法的是A. LAK 细胞治疗B. TIL 治疗法C. 化疗D. 放射性核素标记mAbE. 接种肿瘤疫苗21、最早发现的人类肿瘤特异性抗原是A. CEAB. T 抗原C. MAGE-蛋白D. EIA 抗原E. EBV 蛋白22、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细胞免疫B. 体液免疫C. 巨噬细胞杀伤肿瘤D. NK 细胞杀伤肿瘤E. 细胞因子杀瘤作用23、与宫颈癌发病有关的病原体是A. EBVB. HTLV-1C. HIVD. HCVE. HPV24、肿瘤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 免疫防御功能的障碍B. 免疫监视功能的障碍C. 免疫自稳功能的障碍D. 免疫调节功能的障碍E. 免疫功能亢进25、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是A. NK 细胞B. CTLC. 巨噬细胞D. γδT 细胞E. CD4+T 细胞26、已检出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是A. 宫颈癌细胞B. 胰腺癌细胞C. 肝癌细胞D. 鼻咽癌细胞E. 黑色素瘤细胞27、下面与胚胎抗原无关的是A. 当细胞恶变时,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B. 可以用于某些肿瘤的临床诊断C. 能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对这种抗原的免疫应答D. 由胚胎组织产生E. 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留极微量28、用于主动特异免疫治疗肿瘤的是A. IL-2、INF-αB. 短小棒状杆菌C. 独特型抗体瘤苗D. 放射免疫疗法E. 输入肿瘤特异性T 淋巴细胞29、有关癌胚抗原正确是A. 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B. 对宿主无免疫原性C. 在所有的肿瘤中均可检查到D. 结合在细胞表面不易脱落E. 可以用作肿瘤的特异性诊断标志30、其中不是巨噬细胞在抗肿瘤免疫的特点的是A、可特异杀伤肿瘤的效应细胞B、作为抗原提呈的APCC、活化的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后,通过溶酶体直接杀伤肿瘤细胞D、巨噬细胞表面有Fc 受体,可通过特异性抗体介导的ADCC 效应杀伤肿瘤细胞E、处理和提呈肿瘤抗原,激活B 细胞以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应答31、患者,女,50 岁。

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

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

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可以通过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感染。

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如多糖、脂多糖等,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系统则通过 B 细胞和 T 细胞的活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和细胞毒性 T 细胞,从而清除病原体。

2. 抗肿瘤作用: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

T 细胞可以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并通过细胞毒性 T 细胞和辅助性 T 细胞的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此外,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也可以参与抗肿瘤免疫应答。

3. 免疫调节作用: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维持免疫平衡。

例如,辅助性 T 细胞可以分化为 Th1、Th2、Th17 等不同亚型,分别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固有免疫。

此外,调节性 T 细胞和抑制性细胞因子也可以抑制免疫应答,避免免疫过度反应。

4. 免疫记忆作用:适应性免疫系统可以产生记忆性 B 细胞和记忆性 T 细胞,当机体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能够快速而强烈地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再次感染。

总之,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是多方面的,它对于机体的防御、稳定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一)细胞免疫
1.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的标志:CD3存在于所有的T细胞中;CD4存在于辅助性T细胞中;CD8存在于细胞毒性体细胞(CTL)中。

以上3种常用于T细胞的鉴定。

此外T细胞还可表达CD2、CD28、CTLA-4、IL-2R、LFA-1等
(2)T细胞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1)CD4+T细胞是MHCⅡ分子限制性T细胞,抗肿瘤效应机制为:
a.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激活CD8+CTL、NK和巨噬细胞增强杀伤效力。

b.释放IFN-、TNF,促进肿瘤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肿瘤细胞对CTL杀伤的敏感性。

TNF可直接破坏某些肿瘤;
c.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促进体液免疫杀伤肿瘤;
d.少数CD4+T细胞识别某些MHC-II类分子与医药批发抗原肽复合体直接杀伤肿瘤。

2)CD8+T细胞是MHC-I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的CTL,其杀伤机制为:
a.分泌穿孔素、粒酶、淋巴毒素、TNF等杀伤肿瘤;
b.通过CTL上的FasL分子与肿瘤细胞上的Fas结合启动肿瘤细胞的凋亡途径。

2.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NK)
NK不经致敏即可杀伤敏感的肿瘤细胞;IL-2、IFN可强化杀伤效应,扩大杀伤瘤谱。

NK 细胞质中含有嗜天青颗粒,所以又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LGL)。

(1)NK细胞表面标志:CD16+(FcRIII)、CD56+等,
(2)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1)NK杀伤作用受激活性受体(KAR)和抑制性受体(KIR)调节。

肿瘤MHC-I类分子与抗原复合体的表达可关闭或降低NK的杀伤作用;反之则增则启动和促进NK杀伤作用。

2)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
3)通过NK上的FasL分子与肿瘤细胞上的Fas结合启动肿瘤细胞的凋亡途径。

4)释放NK细胞毒因子(NKCF)、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肿瘤
5)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
3.巨噬细胞(macrophage,M)
(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
巨噬细胞为CD14+。

成熟M表达MHC-I类和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B7-1(CD80)、B7-2(CD86)和CD40,还表达CD1、CD2、CD64(FcRI)、CD32(FcRII)、CD16(FcRIII)等
(2).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
1)特点
a.只有激活的M才具有杀伤作用
b.非MHC限制性杀伤肿瘤
c.与肿瘤细胞周期无关
d.放、化疗抵抗的肿瘤仍可被杀伤
2)杀伤机制
a.与肿瘤细胞膜融合,释放溶酶体直接杀伤靶细胞
b.释放一氧化氮、TNF-α杀伤肿瘤
c.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
d.通过抗原递呈功能,活化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e.释放IL-1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促进T和NK抗肿瘤作用
4.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
是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未成熟的DC具有吞噬和胞饮作用捕捉抗原,成熟后失去吞噬功能。

它虽然不参与直接杀伤肿瘤,但在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中起关键作用。

(1).DC表面标志:成熟的DC高表达MHC(I、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B7-1、B7-2、CD40)、粘附分子CD11a(LFA-1)、CD50(ICAM-3)CD54(ICAM-1)、CD58(LFA-3)、CD102(ICAM-2)、CD62L(L-选择素)等,不表达CD14和非特异性酯酶。

(2).DC诱导抗肿瘤免疫:DC捕获的肿瘤抗原主要通过MHC-II分子呈递给T辅助细胞,也可通过MHC-I类分子交叉呈递给CD8+CTL。

(3).从骨髓动员分流出来的CD34+干细胞,在含有GM-CSF和IL-4条件下可在体外扩增DC,TNF-可促其成熟。

(二)体液免疫
B细胞及其衍生的浆细胞主要通过抗体介导体液免疫,但在抗肿瘤方面不起主要作用,甚至有免疫促进作用。

抗体抗肿瘤作用机制:
a)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活性。

b)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ADCC)。

c)抗肿瘤抗体与肿瘤抗原结合改变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

如抗erbB/neu基因产物抗体可抑制肿瘤的增殖。

(三)细胞因子的抗肿瘤作用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e,IL)
目前发现和命名的白细胞介素有29种,其中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2(IL-2)已成为正式的生物药物。

IL-2由T细胞、NK细胞分泌,最初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Tcellgrowthfactor,TCGF)。

它可促进CTL、NK细胞增殖,提高细胞毒效应,在体外诱导LAK细胞,并促使它们产生IFN-、TNF-;促B细胞增殖、分化、分泌免疫球蛋白;高剂量IL-2可活化巨噬细胞。

体内给予高剂量IL-2通常引起体温升高和血管渗漏综合症(vascularleaksyndrome.VLS)等副作用。

2.干扰素(interferon,IFN)
干扰素可分为、和。

IFN-和IFN-以前称为I型干扰素,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细菌、病毒等刺激下产生。

、干扰素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促进多数细胞MHCI类分子的表达,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CTL抗肿瘤作用。

IFN-以往称为II型干扰素,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中国生物治疗网杨教授特别指出,IFN-成熟分子是由143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以同源双体形式存在,分子量为40kD。

它可上调多种细胞MHCI 类分子、II类分子表达,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干扰素对多种肿瘤近期疗效较好,如毛细胞白血病缓解率可达60-90%、其次为慢性髓样白血病、淋巴瘤、Kaposi 氏肉瘤、皮肤癌、肾细胞癌、神经胶质瘤及骨髓瘤等。

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NK、CTL等杀伤细胞,协同IL-2增强LAK活性,上调抗原递呈细胞或肿瘤细胞MHCI类分子表达(IFN-可同时上调MHCI类分子和II类分子表达),增强免疫效应。

3.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
分为两种,TNF-又称为恶质素;TNF-又称为淋巴毒素。

两者都是同源三聚体。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T细胞、NK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星状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
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产生TNF-。

TNF-由T细胞产生。

TNF-、两者仅有36%同源,但是,结合的受体相同,所以功能相近。

TNF是重要的炎症因子,与败血症休克、发热、多器官衰竭、恶病质有关。

它们在体内外均能杀死某些类型的瘤细胞,或抑制其增殖,激活免疫细胞攻击肿瘤,增强IL-2依赖的胸腺细胞、T细胞增殖能力,促进IL-2、集落刺激因子、IFN-等淋巴因子产生,干扰肿瘤血液供应。

另一方面,肿瘤坏死因子又可促肿瘤有丝分裂、肿瘤扩散、血管生成和恶液质。

约50%肿瘤本身可产生肿瘤坏死因子,这种内源性肿瘤坏死因子可改变肿瘤对外源肿瘤坏死因子的敏感性。

4.集落刺激因子(CSF)和血细胞生成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中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多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ulti-colonystimulatingfactor,multi-CSF,又名白细胞介素3)。

此外,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roietin,EPO)、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他们主要促进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增值、分化。

此类因子在癌症中主要用于防止和对抗放疗、化疗造成各种血细胞的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